[1] 孙立权, 杨学东, 罗爱芹. 板栗壳多酚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仪器, 2019, 17(2):18-23. [2] 赵德义, 高文海, 花成文, 等. 板栗壳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3(2):1-3, 47. [3] 王世伟, 张小慧, 刘霞, 等. 板栗壳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7):945-947. [4] 张雪丹, 张倩, 辛力, 等. 板栗壳的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落叶果树, 2012, 44(1):20-22. [5] 李云雁, 宋光森. 超声波协助提取板栗壳色素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3, 28(8):57-58, 65. [6] CASSIDY A, MINIHANE A M. The role of metabolism (and the microbiome) in defin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etary flavonoids[J]. Am J Clin Nutr, 2017, 105(1):10-22. [7] 黄雪薇, 雷嗣超, 涂芬, 等. 板栗壳黄酮结构分析及其对胰脂肪酶活力的抑制作用[J]. 食品科学, 2021, 42(21):111-118. [8] 刘平, 李云雁, 罗渊, 等. 板栗壳棕色素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 食品科技, 2008, 33(2):175-178. [9] 周国燕, 桑迎迎, 宫春波, 等. 板栗壳色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性能[J]. 食品科学, 2010, 31(22):101-10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致畸试验:GB 15193.14-201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1] 谢广云, 王健, 赵文锦, 等.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对大鼠致畸毒性研究[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2(6):443-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