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变·畸变·突变》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主办、汕头大学医学院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上一期   
专题研究
带瘤生存的认知演化与实践转型:系统性疾病视角下的再思考
郑瑞淇, 肖汀, 程书钧
2025, 37(4):  265-2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1
摘要 ( 59 )   PDF (1868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肿瘤治疗史见证了从“歼灭模式”到“共生哲学”的认知跃迁。医学界曾将彻底清除肿瘤视为终极目标,但肿瘤进化逃逸的普遍性让传统的根治性治疗策略面临严峻挑战。临床实践揭示,过度追求肿瘤清零可能加速耐药克隆筛选,同时损害宿主修复能力,反而为转移复发埋下隐患。由此,“带瘤生存”理念逐渐兴起——其本质是将肿瘤视作生命进程的组成部分,而非必须消灭的异端。当前肿瘤医学正迈向更谦逊的实践哲学:承认人类无法彻底消灭肿瘤这一演化伴生体,转而通过跨尺度调控(基因-微环境-机体-生态)建立可控共存。在此框架下,临床策略从病灶清除转向系统调控,以期通过适度治疗可实现肿瘤进展与宿主耐受力间的长期动态平衡,在延长生存与保护生命尊严间寻找最优解。
肿瘤微环境中衰老细胞的可塑性及靶向策略
刘壮壮, 肖汀
2025, 37(4):  268-270,27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2
摘要 ( 84 )   PDF (854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处于一种稳定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最初被认为是细胞对复制极限的自然应答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衰老可由多种非复制性因素诱导,如氧化应激、癌基因激活及放化疗等,尤其在肿瘤微环境中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不同类型细胞的衰老表型可能在肿瘤进展中发挥相反作用。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中多种细胞成分的衰老特征,重点分析了其在调控肿瘤行为中的功能及机制,并总结了当前靶向衰老细胞的肿瘤治疗策略。
衰老巨噬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
葛增威, 肖汀
2025, 37(4):  271-27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3
摘要 ( 79 )   PDF (904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清除病原体、调节免疫应答及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炎症累积以及其他各种刺激的影响,巨噬细胞可逐渐进入衰老状态,表现出细胞周期停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分泌增强及免疫激活功能减弱等特征。衰老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增加、提呈抗原能力下降、激活免疫响应功能障碍,使得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有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清除并加速其发生发展。此外,衰老巨噬细胞还可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内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敏感性和疾病预后。目前的研究显示靶向清除或抑制巨噬细胞衰老可有效改善肿瘤微环境、恢复免疫稳态,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围绕衰老巨噬细胞的诱导机制、信号通路、功能改变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可能的干预策略。
免疫衰老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峰, 晋红中
2025, 37(4):  274-27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4
摘要 ( 70 )   PDF (87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免疫细胞功能衰退、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现象,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皮肤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皮肤肿瘤,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状态存在相关性。免疫衰老可能通过促进免疫逃逸、影响肿瘤微环境等途径对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可能影响黑素瘤的治疗反应。深入理解免疫衰老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揭示该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文主要对免疫衰老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细胞衰老与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俊毅, 肖汀
2025, 37(4):  277-2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5
摘要 ( 83 )   PDF (87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是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铂类化疗耐药已成为制约进一步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瓶颈。在DNA损伤或其他应激因素的触发下,部分细胞可进入一种稳定的细胞周期停滞状态,称为细胞衰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衰老在铂类耐药中扮演双重角色,既可能增强治疗敏感性,也可能促成耐药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许多靶向细胞衰老相关通路以改善化疗敏感性的新型药物正在研究中。本文对细胞衰老与卵巢癌铂类化疗耐药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进行了梳理和综述。
中医药调控免疫衰老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刘光仪, 刘寒, 张伟洁, 郑好, 施想, 方雪妮, 李靖华, 张弛, 周天
2025, 37(4):  281-28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6
摘要 ( 72 )   PDF (82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衰老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结构与功能的衰退现象。免疫衰老所导致的机体免疫监视与清除能力下降为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的核心病机,与免疫衰老的病理状态高度一致。本文在概述免疫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变化的同时,总结了在正气亏虚思想指导下,中医药调控免疫衰老以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细胞衰老在肺癌微环境中的双向作用及其治疗意义
智晓琛, 肖汀
2025, 37(4):  284-28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7
摘要 ( 106 )   PDF (870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TME)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衰老细胞作为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备受关注。衰老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抑制肿瘤发生的机制,然而,随着衰老细胞的积累,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成分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免疫逃逸及代谢重编程。此外,衰老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及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变化进一步加剧了TME的免疫抑制状态,影响肺癌的进展及治疗效果。细胞衰老也对肺癌治疗有着双重治疗意义,如传统的抗癌策略化疗和放疗可诱导癌细胞衰老。但某些群体的衰老细胞可能长期存活并分泌SASP,促进炎症和肿瘤转移,清除衰老细胞或抑制SASP成为改善肺癌治疗效果的潜在方向。故本文对衰老细胞在肺癌中的双向作用以及细胞衰老的治疗意义进行综述。
化疗诱导胶质母细胞瘤衰老的机制与清除策略
李怀旭, 肖汀
2025, 37(4):  288-29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8
摘要 ( 57 )   PDF (865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最常见且高度恶性的原发性脑肿瘤,尽管对传统治疗反应良好,但易复发且复发后更具侵袭性和耐药性。化疗作为GBM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诱导的细胞衰老可能为肿瘤提供生存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耐药的形成和复发。本综述首先评估了影响GBM化疗耐药的关键因素,包括基因突变、缺氧、胶质瘤干细胞、代谢改变以及肿瘤微环境等。随后回顾了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其生物标志物,并探讨了化疗诱导GBM衰老的机制。最后,总结了针对化疗诱导衰老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清除衰老细胞以及联合治疗等。这些策略旨在优化GBM的治疗效果,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衰老细胞的逃逸机制和SASP的双重作用,为GBM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衰老细胞靶向治疗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张伟洁, 李靖华, 刘寒, 刘光仪, 方雪妮, 张弛, 周天
2025, 37(4):  292-295,2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09
摘要 ( 55 )   PDF (1202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放疗等,但是这些疗法副作用较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衰老微环境通过增强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分泌、诱导免疫逃逸及促进细胞外基质(ECM)硬化3条途径驱动肿瘤侵袭、转移及耐药。衰老细胞靶向治疗能够通过清除衰老细胞或抑制SASP分泌改善癌症治疗。衰老细胞靶向治疗面临药物毒性、生物利用度低等挑战,未来需要对衰老细胞靶向治疗的给药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便为基于衰老微环境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中医时间医学探讨衰老微环境参与肿瘤的机制
刘寒, 徐婕, 刘光仪, 张伟洁, 李靖华, 方雪妮, 张弛, 周天
2025, 37(4):  296-2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0
摘要 ( 63 )   PDF (873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医时间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自然节律同步,其阴阳、五脏等节律理论中昼夜气血循行与现代生物钟基因,如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Bmal1)、周期蛋白Per家族、隐花色素(Cry)家族等,调控人体生理节律机制具有内在一致性。生物节律的失调加速衰老的进程,衰老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生理时间节律的失序也对肿瘤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生物钟研究,对衰老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机制进行综述,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T细胞免疫衰老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与治疗挑战
樊佳良, 肖汀, 张海增, 冯林
2025, 37(4):  300-3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1
摘要 ( 64 )   PDF (897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突出。T细胞免疫衰老在CRC的发生与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核心特征包括T细胞比例失衡、表型转换以及效应T细胞可塑性丧失。这些变化直接导致机体免疫监视能力下降、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能力受损。T细胞的免疫衰老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并加剧了肿瘤微环境的恶化,为CRC的进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旨在系统总结T细胞免疫衰老的分子机制与表型特征,并深入探讨衰老如何削弱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最终加剧CRC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推动疾病进展。此外,本文还将讨论T细胞免疫衰老对当前免疫治疗策略构成的挑战,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受限的困境,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改善老年CRC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为开发更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衰老影响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展
梁心恩, 肖汀, 郭会芹
2025, 37(4):  304-30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2
摘要 ( 96 )   PDF (891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衰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正成为研究热点。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衰老进程中的生物学改变与肿瘤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衰老细胞的积累会导致慢性炎症和免疫功能障碍,从而为肿瘤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衰老细胞通过分泌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SASP)复合物,对肿瘤微环境产生多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肿瘤分期体系中,甲状腺癌是唯一将患者年龄作为核心预后评估指标和分期依据的恶性肿瘤类型。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的恶性风险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恶性程度和更复杂的肿瘤特征。因此,深入探讨衰老微环境对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年龄相关肿瘤演进的特殊规律,更能为甲状腺癌的三级预防体系构建即病因预防、早期筛查及恶性进展阻断提供关键理论依据。这具有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双重价值,为未来开发针对衰老相关肿瘤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
衰老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冯英瑛, 肖汀, 冯林
2025, 37(4):  308-309,33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3
摘要 ( 74 )   PDF (90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衰老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senCAF)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分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因子,如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免疫抑制。此外,senCAF还能增强肿瘤对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耐受性,使传统疗法的抗癌效果降低。本文围绕senCAF的分子特征、诱导因素及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论著
血清Lipocalin-2和YKL-40联合检测对食管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杨智慧, 韩翔龙, 刘艮钢, 石捷
2025, 37(4):  310-313,3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4
摘要 ( 88 )   PDF (1065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2)、壳多糖酶3样蛋白1(YKL-40)在食管癌(EC)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联合检测对预测E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邯矿总医院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200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5周期的疗效情况分为有效组(128例)和无效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Lipocalin-2、YKL-40、癌胚抗原(CEA)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E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ipocalin-2、YKL-40、CEA对E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有效组相比,无效组患者血清Lipocalin-2、YKL-40、CE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Lipocalin-2、YKL-40、CEA为E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Lipocalin-2、YKL-40、CEA三者联合预测E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AUC为0.975,敏感性为95.65%,特异性为89.29%,优于三者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Lipocalin-2=23.868,P<0.01;Z联合-YKL-40=3.918,P<0.01;Z联合-CEA=3.742,P<0.01)。结论: EC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无效患者血清Lipocalin-2、YKL-40浓度较高,两者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EA联合对预测EC新辅助放化疗效果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SATB1和PRKDC蛋白表达与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阿衣古丽·哈热, 阿布地力·阿布都许库
2025, 37(4):  314-3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5
摘要 ( 64 )   PDF (1129KB) ( 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特异性AT富集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和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催化亚基(PRKDC)蛋白的表达与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放化疗敏感性的其他病理因素。方法: 选取30例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标准根治性放疗和同步化疗。放化疗完成后3个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评估短期疗效,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放化疗敏感组(CR+PR)16例和放化疗不敏感组(SD+PD)14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以上两组标本癌组织中SATB1和PRKDC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位置、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的放化疗敏感性与其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SATB1在放化疗敏感组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不敏感组高(P<0.05),PRKDC蛋白在食管癌放化疗敏感组和不敏感组中均未见表达。与放化疗不敏感组相比,放化疗敏感组肿瘤分化程度较低,临床分期较早(P<0.05)。敏感组与不敏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TB1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其表达水平可预测食管癌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PRKDC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缺失。另外,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敏感性还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相关。
铁超载加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
陈怡如, 王丽, 武鑫悦, 赵艳
2025, 37(4):  319-323,32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6
摘要 ( 90 )   PDF (1657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模型,研究铁超载加重NAFLD发病过程中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高铁组、高脂组、高铁高脂组共4个组,连续喂饲干预至实验结束,每组18只。分别于第8和第12周处死小鼠,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因子(OPA1、DRP1),自噬和线粒体自噬相关因子(PINK1、Parkin)的蛋白表达水平;并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PINK1、Parki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脂膳食可增加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P<0.05),使肝脏出现脂肪变性;高脂膳食降低肝组织线粒体融合蛋白OPA1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的表达,并降低线粒体自噬相关因子PINK1、Park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P<0.05);高铁组在第8周和第12周时上调了肝组织线粒体相关因子OPA1蛋白及Parkin的mRNA表达水平(P<0.05)。高脂高铁联合饮食,使血清TG、ALT含量进一步增加,加重肝脏损伤(P<0.05),影响肝组织线粒体自噬相关因子PINK1、Parkin蛋白和PINK、Parkin mRNA的表达。结论: 高脂膳食能够成功诱导小鼠建立NAFLD模型。铁超载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能促进血脂升高和肝脏脂质沉积,加重肝脏功能和线粒体损伤,从而促进NAFLD病程进展。
检测研究
微量鲎试剂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肖斯婷, 李雪梅, 曹春然
2025, 37(4):  324-32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7
摘要 ( 103 )   PDF (95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微量鲎试剂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以期同时达到保障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测和节约鲎资源的目的。方法: 用B厂家(未市售)生产的微量鲎试剂,以25 μL鲎试剂反应体系,进行微量动态显色法验证,并使用A(已市售)和B两个厂家生产的微量动态显色法鲎试剂进行品种适用性研究,并与常量100 μL鲎试剂检测结果比对。另采用微量凝胶法将A和B两个厂家的鲎试剂以50 μL鲎试剂为反应体系,与常量100 μL鲎试剂试验结果比对。结果: 微量动态显色法检测显示B厂家的微量鲎试剂0.316和0.0316 EU/mL的回收率分别为82%和72%,较理想值(100%)偏低。在不同的6 d测定的标准曲线,其阴性对照时间均大于标准曲线最低点的反应时间,采用双对数转化后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并计算相关系数r,|r|≥0.980。对日常检验品种进行检测后,A和B两个厂家的微量动态显色法鲎试剂测定结果与常量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和B两个厂家微量凝胶法与常量试验比较,显示51个批次中仅1批结果存在差异,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微量鲎试剂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基本可行。
普萨土壤杆菌的遗传毒性研究
夏祺悦, 豆捷雄, 刘科亮
2025, 37(4):  330-33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8
摘要 ( 65 )   PDF (990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普萨土壤杆菌的遗传毒性,为其进一步的毒理学研究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采用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共5种菌种,设0.008、0.04、0.2、1、5 μL/皿共5个剂量组,另设蒸馏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和阳性对照组,在加和不加S9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平板掺入法试验,每组作3个平行皿,重复试验1次;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将昆明小鼠按雌雄分别随机分为5组,每组含雌雄鼠各5只,设2 500、5 000和10 000 mg/kg共3个剂量组,另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CP,40 mL/kg);体外哺乳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采用中国仓鼠肺细胞(CHL),±S9组设阴性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S9,15 μg/mL CP;-S9,0.20 μg/mL MMC)和1.25、2.5和5 μL/mL共3个剂量组。结果: Ames试验中,受试物对菌株无毒性,在±S9条件下,受试物各剂量组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小于阴性对照组的2倍,表明该受试物未诱导5种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阳性对照组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大于阴性对照组2倍。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中,3个剂量组雌性昆明小鼠的含微核细胞率均值分别为2.0‰、2.1‰和2.4‰,与阴性对照组(均值1.8‰)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剂量组雄性昆明小鼠的含微核细胞率均值分别为2.0‰、2.3‰和2.5‰,与阴性对照组(均值1.9‰)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在+S9条件下,3个剂量组的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2%、3%和6%,与阴性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9条件下,3个剂量组的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2%、3%和5%,与阴性对照组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对照组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普萨土壤杆菌无遗传毒性。
复方茯苓葛根片的安全性评价
郑济凡, 翟瑞雪, 刘建书, 张励, 刘师卜, 马利波, 胡培丽, 王林元
2025, 37(4):  336-340,3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19
摘要 ( 80 )   PDF (1014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复方茯苓葛根片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推荐的毒性试验组合,对保健产品复方茯苓葛根片开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检测。结果: 复方茯苓葛根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15.0 g/kg,属实际无毒级;Ames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未见其致突变作用(P>0.05);28天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茯苓葛根片对大鼠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生化指标、尿液检测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复方茯苓葛根片属于实际无毒级,对大鼠未产生明确的毒副作用,未见相关遗传毒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水平(NOAEL)为10.0 g/kg。
综述
硫芥中毒机制及救治药物研究进展
曹猛, 龙子, 于卫华, 孔德钦, 吴昊, 刘江正, 王钊, 刘瑞, 张倩, 海春旭
2025, 37(4):  341-3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4.020
摘要 ( 69 )   PDF (866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硫芥(SM)是一种典型的致死性化学战剂,其渗透能力强、中毒途径多样且防治难度大,具有重大的现实威胁。硫芥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和眼睛接触等多种途径被机体吸收,与机体内DNA、RNA及蛋白质等发生烃化反应导致全身性损伤。目前硫芥的中毒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凋亡、谷胱甘肽耗竭、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蛋白水解酶活化及钙离子稳态失衡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救治药物主要集中在DNA损伤修复、抗氧化剂、干细胞或外泌体治疗、抗炎药物及蛋白酶抑制剂等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硫芥的毒性作用机制和救治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硫芥的高效救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