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变·畸变·突变》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主办、汕头大学医学院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上一期   
论著
慢性低剂量钴暴露对人大脑类器官的神经毒性研究
郭新华, 黄琰, 陈琪琪, 鲁诗雅, 曾品利, 王志秋, 李灏, 卜迁
2025, 37(5):  345-3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1
摘要 ( 23 )   PDF (6388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慢性钴暴露对人大脑类器官的神经毒性作用,为评估重金属钴的潜在健康风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分化第28天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源性大脑类器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10、20 μmol/L CoCl2暴露组,持续染毒28 d。于第56天收取人大脑类器官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表征人大脑类器官分化状态(SOX2/TBR2/CTIP2/TUJ1/NeuN/SYN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细胞缺氧状态(Hypoxyprobe)、增殖与凋亡水平(Ki-67/TUNEL)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情况(GFAP)。结果:第56天的人大脑皮质类器官维持较高增殖活性,神经祖细胞自组织形成脑室区样结构,与中间祖细胞和皮质深层神经元共同形成与人类大脑相似的层状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钴暴露上调HIF-1α蛋白表达(P<0.01),缺氧细胞增多;TUNEL阳性凋亡细胞增加(P<0.01),且富集于中间祖细胞和神经元的分布区域;明场动态监测显示10、20 μmol/L钴暴露组脑室区结构进行性消失;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表征发现,慢性钴暴露组GFAP荧光信号明显减弱。结论:慢性钴暴露通过稳定HIF-1α诱导细胞假性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增加、脑室区结构崩塌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
聚苯乙烯微塑料亚急性暴露对小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屠楠楠, 张雨薇, 蔡雨璐, 温丽贤, 马潇扬, 陈丽萍
2025, 37(5):  353-3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2
摘要 ( 17 )   PDF (248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亚急性暴露对小鼠脂肪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6周龄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80?nm PS-MPs组和5?μm PS-MPs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PS-MPs组按100 ?mg/kg持续灌胃7 d。收集小鼠外周血、腹股沟脂肪、性腺周围脂肪和肩颈棕色脂肪,检测血脂水平和脂肪质量,利用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结构,检测脂肪细胞因子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80 nm PS-MPs组雌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均增加(P <0.05或P <0.01),雄鼠仅白细胞数增加(P <0.05)。血脂方面,80 nm PS-MPs组雌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均为P <0.05),雄鼠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P <0.05)。80 nm PS-MPs组雌鼠皮下脂肪减少,内脏脂肪增加,白色脂肪细胞面积增大(均为P <0.05);雄鼠内脏脂肪增加76.0%(P <0.05)。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胰岛素水平在80 nm PS-MPs组雌鼠均升高(均为P <0.05),雄鼠仅瘦素升高(P <0.05)。相应的,雌鼠白色脂肪中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增强而氧化利用及分解基因表达受抑,雌性和80 nm PS-MPs组效应更强。结论:PS-MPs亚急性暴露可导致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白色脂肪重分布,其可能机制涉及促进脂质合成和抑制脂质分解利用,且效应具有性别特异性并与粒径相关。研究结果为微塑料暴露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提供了数据支持。
基于微核试验的甲基丙二酸体外和体内遗传毒性研究
李燏湘, 朱银兰, 吉秋月, 李香, 汪旭, 周滔, 郭锡汉
2025, 37(5):  361-36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3
摘要 ( 18 )   PDF (15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甲基丙二酸(MMA)在体外和体内的遗传毒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体外研究中,分别用0、0.1、0.5、1、5、10 mmol/L MMA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不同时间(7 d或72 h)后,采取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法检测微核(MN)、核质桥(NPB)和核芽(NB)千分率及基因组不稳定性(GIN)以判定遗传毒性;另通过CBMN实验检测MMA与丝裂霉素C、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共同处理对HUVEC细胞的遗传毒性。在体内研究中,采用CF-1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验证MMA的遗传毒性。结果:与对照组及低浓度MMA(0.1~5 mmol/L)相比,10 mmol/L的MMA显著提升HUVEC细胞的MN和NPB千分率以及GIN频率(均为P<0.01),其遗传毒性来自MMA本身和酸性特征。10 mmol/L MMA和0.1 μg/mL丝裂霉素C联合处理时,与二者分别单独处理相比,MN千分率、NB千分率和GIN频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此外,10 mmol/L MMA显著降低100 μmol/L Hcy诱发的MN千分率和GIN频率(P<0.05或PP<0.01)。与正常叶酸组相比,短时间(72 h)叶酸缺乏对MMA的遗传毒性无显著影响,但是补充叶酸(45.4~90.7 μmol/L)可降低MMA诱发的MN千分率、NPB千分率和GIN频率(P<0.05或P<0.01)。在CF-1小鼠体内实验中,与未经MMA处理的小鼠相比,高剂量MMA(200~400 mg/kg)处理组的MN千分率显升高(P<0.01),提示MMA存在明显的非酸性依赖遗传毒性。结论:MMA存在内源性和酸性介导的遗传毒性,MMA与丝裂霉素C之间存在遗传毒性的协同效应,且MMA遗传毒性可被叶酸弱化,同时MMA也存在抗Hcy遗传毒性的作用。本研究为理解MMA遗传毒性及其干预方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辅助诊断及进展监测中的意义
赵红峥, 叶奕良, 马鸣
2025, 37(5):  369-3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4
摘要 ( 23 )   PDF (109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辅助诊断及进展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4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0例NSCLC 患者作为NSCLC 组,并收集患者初诊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及血液学指标。另选取20例无恶性病变的肺良性结节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肺良性结节组和对照组。对比3组患者之间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肺良性结节与不同分期NSCLC组间SII等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SII等炎症指标和癌胚抗原(CEA)对 NSCLC 鉴别诊断和进展监测中的价值;分析其与 NSCLC 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的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EA含量、中性粒细胞计数(NE)和淋巴细胞计数(L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NSCLC组的SII、NLR、NE中位值明显高于肺良性结节组(均为P<0.05)。SII联合CEA以及SII与NLR、PLR、CEA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NSCLC与肺良性结节组的临床价值最高,且对NSCLC临床进展的预测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与低SII组或低NLR组患者比较,高SII组与高NLR组的T分期、M分期和TNM分期均上升(P<0.05);与低PLR组患者相比,高PLR组的T分期上升(P<0.05);与低CEA组患者相比,高CEA组的N分期、M分期和TNM分期上升(P<0.05)。结论:联合SII等炎症指标对NSCLC临床辅助诊断和进展监测的效能比单独检测CEA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泛癌样本分析CD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预测价值
李佳容, 林俊豪, 邱昭龙, 朱祉琴, 陈逢生
2025, 37(5):  375-38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5
摘要 ( 17 )   PDF (337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CDP-二酰基甘油合成酶1(CD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及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RNA测序数据,分析CDS1在泛癌样本中的表达模式与预后预测价值,并探讨其与免疫亚型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对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另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乳腺癌患者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CDS1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最后,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包含CDS1表达的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列线图模型。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CDS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P<0.05),在乳腺癌患者中CDS1高表达者较低表达者无复发生存期更短(P<0.01),不同免疫分型的乳腺癌患者CDS1表达存在差异(P<0.01)。功能富集分析表明,CDS1可能参与脂质代谢调控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性分析显示CDS1与PIK3CAERBB2基因显著相关(r=0.415,P<0.01和r=0.361,P<0.01)。IHC检测结果提示,乳腺癌组织中CD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且其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较低表达者更短(P<0.05)。此外,CDS1表达水平不同的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χ2=6.176,P=0.013),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生存预测能力(一致性指数为0.746,P=0.018)。结论:CDS1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与HER-2表达水平相关,其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是一个潜在的乳腺癌生物标志物。
光动力疗法对Ki-67不同表达水平宫颈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
李艳阳, 孙玲玲, 蔡晓军, 谢亚琳, 苏珊, 岑文昌, 李超霞, 李黎波, 苏宁
2025, 37(5):  383-38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6
摘要 ( 17 )   PDF (379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光动力疗法(PDT)对Ki-67不同表达水平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RNA干扰技术构建Ki-67不同表达水平的HeLa细胞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Ki-67敲低组(转染Ki-67 siRNA)。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Ki-67蛋白表达,验证敲低效果。利用CCK-8试剂盒和划痕试验评估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率。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PDT处理(使用浓度为3 mmol/L的光敏剂5-ALA,在激光波长630 nm、能量15 J/cm2、最高输出功率2 W条件下,对各组细胞分别孵育6 h),观察PDT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并再次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率。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Ki-67敲低组细胞的Ki-67蛋白表达水平较两个对照组减弱(P<0.05)。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Ki-67敲低组细胞在第1~5天各时间点的D(450)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划痕试验显示,Ki-67敲低组细胞迁移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PDT处理后,空白对照组和Ki-67敲低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下降,在第4和第5天,Ki-67敲低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划痕试验结果显示,PDT处理24 h后,空白对照组和Ki-67敲低组细胞的迁移率均降低,且空白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显微镜下观察,PDT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类似细胞焦亡的变化,包括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移至边缘、细胞另一侧凸出一大囊泡。结论:PDT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产生抑制作用,且对Ki-67高表达的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PDT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类似细胞焦亡的变化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杜彦艳, 李洁, 周文烨, 马鸣, 崔雯瑄, 王振达, 姚影珍
2025, 37(5):  389-392,3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7
摘要 ( 16 )   PDF (107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实验室多指标联合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3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95例初诊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肌酐(SCr)水平将患者分为非肾损伤组(71例)与肾损伤组(24例),并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另选取30例无良恶性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比值(FAR)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其与MM患者分期及瘤负荷的相关性。 结果:MM患者合并肾损伤组NLR、MLR、SIRI和FAR等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MM患者非肾损伤组(P<0.05);ROC曲线显示其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具有预测价值(P<0.05),4个指标联合检测对MM患者合并肾损伤辅助诊断应用价值更高;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LR、MLR、SIRI和FAR均与MM患者是否发生肾损伤密切相关。其中,NLR升高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MLR与MM患者ISS分期密切相关(P<0.05)。 结论:NLR、MLR、SIRI、FAR与MM患者肾损伤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可预测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进展,将炎症指标作为辅助指标应用于MM合并肾损伤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趋势分析
刘嘉博, 林华, 崔贝依, 孙惠昕
2025, 37(5):  393-3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8
摘要 ( 17 )   PDF (224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1990—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的影响,并预测2022—2045年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趋势,为结直肠癌的防治策略和资源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库,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时间段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1992—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通过Nordpred预测模型,结合性别差异预测2022—2045年结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 结果:1990—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持续上升,年均变化率(APC)为1.64%[95%CI(1.38%,1.89%),P<0.01],男性增幅尤为显著。标化死亡率则整体呈下降趋势,APC 为-0.41%[95%CI(-0.58%,-0.24%),P<0.01],但在2014—2021年间出现反弹。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到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的影响。年龄效应分析显示,老年群体为高风险人群。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分析表明,发病风险逐年下降,而死亡风险则呈上升趋势。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预测结果显示,2022—2045年中国结直肠癌的标化发病率仍将上升。 结论:1990—2021年,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死亡率虽整体下降,但近年出现反弹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结直肠癌负担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老年人群和男性为高风险群体。预测结果提示,未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将增加,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加强早筛、早诊和规范化治疗,优化资源配置,尤其需关注男性及老年高危人群,以降低未来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
全血接种量及培养体系对淋巴细胞核质桥分析的影响
赵骅, 陆雪, 蔡恬静, 齐雪松, 刘青杰
2025, 37(5):  400-4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09
摘要 ( 18 )   PDF (147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全血接种量及培养体系对核质桥本底水平和辐射诱导的核质桥水平的影响,为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分别用 0、2 Gy 60Co γ射线照射人离体静脉血和指尖血,剂量率为 1.0 Gy/min,分别取 400、300、200、100、50 μL静脉血接种到1或2 mL培养基中,取100 μL指尖血接种到1 mL培养基中,应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制备核质桥标本,分析单核、双核和多核细胞比例,以及各组核质桥率和微核率。 结果:未照射对照组(0 Gy)中,不同静脉血接种量组分析了 1 048~9 768 个双核细胞,核质桥率随全血接种量无明显变化规律(P>0.05);50 μL 组微核率高于其余 3 组(U=3.61,P<0.01)。2 Gy照射组中,50 μL组未能观察到可供分析的细胞,其余4组分析了1 569~4 400个双核细胞,每细胞的核质桥数为0.009~0.013个,微核数为0.317~0.337个,随全血接种量无明显变化规律(P>0.05)。2 Gy照射组的核质桥率和微核率较未照射对照组显著上升(U=4.24~34.48,P<0.05)。指尖血培养未能观察到可供分析的细胞。 结论:采用最低50 μL及100 μL外周血培养结合1 mL培养基的方案,可分别用于核质桥本底水平及辐射诱导的核质桥水平的研究,指尖血培养用于核质桥分析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X连锁RNA结合蛋白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海妮萨依姆·图尔荪, 张志强, 刘玲, 张琪琪, 李卉
2025, 37(5):  405-41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10
摘要 ( 19 )   PDF (2609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X连锁RNA结合蛋白(RBMX)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 Eca109 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利用 LipofectamineTM 3000 转染 RBMX 特异性小干扰 RNA(siRNA)及过表达载体,分别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组中RBM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法、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EMT标志分子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染RBMX siRNA后,Eca109细胞中RBM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转染过表达载体后,细胞中RBMX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iRNA 转染 Eca109 细胞 24 h 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N-cadherin和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转染过表达载体48 h后,Eca109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E-cadherin 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 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 结论:RBMX能影响Eca10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可能通过影响EMT过程参与食管癌的发展。
专家述评
药源性肾损伤机制研究及管理策略
单彬, 侯娟, 问天娇
2025, 37(5):  411-41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11
摘要 ( 12 )   PDF (82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药源性肾损伤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与肾损伤药物的广泛应用相关。肾脏作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易因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受到损伤。本文从临床药师角度,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最新循证证据,按照肾损伤的部位不同,分别从药源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机制、常见药物肾损伤的病理特点、最新管理策略等方面对药源性肾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新的参考。
综述
体外促进肝细胞样细胞功能成熟的方法研究进展
张吉芊竹, 陆俊宇, 孙平新, 朱江波, 李文林
2025, 37(5):  415-418,4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12
摘要 ( 10 )   PDF (906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脏在人体内行使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存在来源稀缺、功能维持时间短等问题,难以满足体外肝脏疾病模型构建、肝脏功能模拟和体外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等应用场景。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产生的肝细胞样细胞(HLCs)具有来源广泛、增殖能力强等优势,已经成为原代肝细胞的可能替代品。然而目前HLCs的形态和功能仍保留胎儿肝细胞特征,尚未达到成熟肝细胞水平,限制了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因此,本文对HLCs的分化方案以及通过基因调控、化学干预和细胞微环境优化等策略促进HLCs功能成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HLCs诱导方案提供参考。
食品暴露途径下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
沈思怡, 魏旭佳, 唐佳诗, 马玲
2025, 37(5):  419-4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5.05.013
摘要 ( 8 )   PDF (1539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NPs)污染的加剧,人类暴露于MNPs的风险增加。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加深了大众对MNPs进入人体途径及其潜在毒性的理解,但关于MNPs对人类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MNPs心血管毒性的现有动物实验研究,并探讨其与食品迁移途径的关联性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首先,本文介绍了MNPs在食品包装与加工过程中的来源,以及它们在食品中的迁移机制。其次,评估了目前已有文献中关于MNPs对心脏毒性和血管毒性的研究,包括对心肌细胞、血管功能和血液中血小板的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现有文献的关键发现,并据此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和评估MNPs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