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材料与方法 取健康成年小白鼠一只取血, 稀释。设1 个阴性对照组和4 个N aF 受试物组, 剂量分别为1 Lmo löL 、2 Lmo löL 、4 Lmo löL 、8Lmo löL 。37℃染毒小时, 制备细胞混悬液。用1% 正常熔点琼脂糖(NMA ) 打底, 0. 5%NMA 100 Ll 铺第一层, 取已处理细胞混悬液10Ll 与75 Ll 0. 7%低熔点琼脂糖(LMA ) 混匀, 铺第二层, 0. 7%LMA 85 Ll 铺第三层; 然后将铺好的玻片置4℃消化液中消化2 h, 4℃电泳缓冲液中碱解15 m in, 电泳20 m in (25 v, 300 mA )。以中性洗液冲洗玻片, EB 染色。用OL YM PU S 荧光显微镜观察。每个样本随机选择100 个细胞, 尽快用目镜测微尺测定DNA 直径(a) 和DNA 迁移长度(b) , 并以a、b 比值[böa < 1ö2 (+ ) , böa> 1ö2 (6 ) ,böa > 1 (7 ) ]为标准分类, 记录并拍照。 结果与讨论 DNA 图象呈橙黄色,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N aF 各剂量组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 即有受损细胞出现; 且随着N aF 剂量的增加, 受损细胞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存在明显的剂量2反应关系, 相关系数r= 0. 9895 (0. 001< P < 0. 01) , 受损细胞阳性率(Y) 与剂量(X) 之间的回归方程为: Y= 0.028+ 0.056X (0. 001< P < 0. 01)。DNA 粒径(即DNA ) 迁移长度在各剂量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别, 且DNA 迁移长度和N aF 浓度之间也有剂量2反应关系, 相关关系为r= 0. 98 (0. 001< P < 0. 01) , 经回归分析得DNA粒径与N aF 剂量的回归方程为: Y= 14. 9785+ 0. 3525X (0. 001< P < 0. 01)。应用公式: 彗星指数= 1öN (n1+ 2n2+ 3n3) (n1, n2, n3分别为受损程度为+ 、6 、7 的细胞数,N 为每张片子观察细胞总数) , 计算各组的彗星指数, 可见随N aF 浓度增加, 该指数增大, 表明DNA 的受损程度加重。因而本实验从另一方面证明N aF 对DNA 具有损伤作用, 并且存在剂量2反应关系, 显示氟具有诱变性,可引起染色体断裂, 导致染色体畸变; 也提示氟可能具有潜在致癌性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