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变·畸变·突变 ›› 2016, Vol. 28 ›› Issue (6): 464-467.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0
姜晓燕, 闫冬, 何映雪, 李奕奉, 丁库克
JIANG Xiaoyan, YAN Dong, HE Yingxue, LI Yifeng, DING Kuke
摘要: 目的:了解北方某铀矿区内放射性核素铀在不同工位野生草本植物体中的富集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铀矿区进行土壤修复的可行性与核事故应急情况下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观察矿区野生植物生长状况,采集矿区不同工位常见野生草本植物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ICP-MS)测定所采植物和土壤样品中放射性铀的含量,针对植物对铀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矿区不同地点γ剂量率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对采集的植物中铀含量检测发现植物的地下部分铀含量高于地上部分,铀主要集中在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根、叶、茎、花果。3号地的红蓼根部铀含量较高为64.10 μg/g,其根部富集系数高达2.29。在矿区外2 km处玉米地采集的玉米铀含量检测中,发现可食用部分玉米粒铀含量相对较少,其对铀的富集系数极低为0.000 9,而非食用部分玉米叶子含量相对较高,其富集系数为0.039。结论:所调查的北方某铀矿区内不同工位所采植物样品中铀含量基本是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铀主要富集于植物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根 > 叶 > 茎 > 花果。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一方面可应用于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用于核事故应急状态下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进一步研究植物的富集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