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30
论著
维生素E琥珀酸酯处理人胃癌细胞过程中自噬与活性氧蓄积的交互作用
徐培翔, 侯丽颖, 宋华翠, 余洋, 吴坤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13-4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1
摘要 ( 1161 )   PDF (4076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过程中自噬与活性氧(ROS)蓄积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不同剂量(0、5、10、15、20 μg/mL)VES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LC3)的荧光强度和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用ROS淬灭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2 h后以20 μg/mL VES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24 h,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LC3荧光强度和分布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RNA瞬时干扰阻断BECN-1基因的表达后,以20 μg/mL VES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VES作用剂量的增加,LC3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胞内ROS水平逐渐增强;淬灭ROS之后LC3荧光强度以及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VES单独处理组(P<0.05);阻断自噬关键基因BECN-1后细胞内ROS水平高于VES单独处理组(P<0.05)。结论:VES可诱导人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及ROS蓄积,并且VES处理人胃癌细胞过程中自噬与ROS水平可以相互调节,具有交互作用。
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低氧模型的建立及作用研究
刘丽桃, 刘文兰, 万丽丽, 朱婷, 王国民, 阮海英, 谢妮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20-42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2
摘要 ( 1215 )   PDF (3605KB) ( 8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不同的低氧环境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间歇低氧组、持续低氧组和常氧组,采用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进行迁移实验;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siRNA干扰间歇低氧组细胞HIF-1α基因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测低氧细胞的迁移、增殖及vimentin蛋白改变。结果:间歇低氧促进MDA-MB-231细胞迁移,且其促进作用显著高于持续低氧组(P < 0.05);间歇低氧和持续低氧均抑制细胞增殖,但持续低氧对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在低氧48 h后才较为明显(P < 0.05);间歇性低氧组细胞HIF-1α和vimentin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持续低氧细胞。siRNA干扰间歇低氧组细胞HIF-1α表达后,其vimentin蛋白下调,细胞迁移能力下降(P<0.05),但增殖水平未受到明显影响(P > 0.05)。结论:间歇低氧可诱导高侵袭表型的MDA-MB-231细胞株,其侵袭力增强与HIF-1α表达增加进而上调vimentin有关。

基于TALE技术的哈萨克族食管上皮DNA甲基转移酶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的构建
陈艳, 张慧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28-431,4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3
摘要 ( 1142 )   PDF (3542KB) ( 8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构建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方法:将构建的WV0133、WV0132和WV072质粒转染至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利用嘌呤霉素对DNMT1高表达细胞进行筛选,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和目的基因DNMT1的表达情况。结果:WV0133和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1.786倍和2.721倍,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2.734倍和3.100倍,均显著高于正常细胞组(P<0.01)。其中,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结论:成功构建了哈萨克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深入研究食管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研究工具。
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致突变性研究
原野, 陈丹丹, 荆淑芳, 于永生, 陈健恒, 吴纯启, 施畅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32-4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4
摘要 ( 1140 )   PDF (1651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显性致死突变试验评价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致突变性。方法: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雄性小鼠分别单次灌胃给予NBPT 250、500、1 000 mg/kg,1 000 mg/kg组动物于给药后24、48及72 h取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片,其他组动物于给药后24 h取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片。每只动物在油镜下分析100个中期相骨髓细胞,记录染色体结构畸变、数目畸变和发生裂隙的细胞数。小鼠显性致死试验中雄鼠分别连续灌胃给予NBPT 250、500、1 000 mg/kg 5 d后,雌鼠与雄鼠同笼交配5 d,雄鼠再于2 d后与下一轮的雌鼠交配,共进行7个轮次的交配,每轮次1周,覆盖雄性小鼠整个生精周期。每轮次雌鼠于同笼结束后第14天处死,计数总着床数、黄体数、死胎、活胎和吸收胎数。结果:小鼠单次灌胃NBPT 24 h后,250、500、1 000 mg/kg剂量组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分别为2.4%、3.0%和2.0%,1 000 mg/kg组24、48和72 h的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均未超过4%,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NBPT处理组染色体四倍体与裂隙的发生率也未出现与NBPT相关性的变化。小鼠显性致死试验的7个交配轮次中,NBPT 3个处理组受孕率为100%,母鼠平均着床数、黄体数、活胎数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NBPT 250 mg/kg组发现第4交配轮次母鼠着床前丢失率增高,第6轮次母鼠窝均非活胎数降低,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BPT 3个处理组各交配轮次母鼠的致死突变率大多为负值,偶见较低的正值。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NBPT无致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对雄性ICR小鼠无显性致死突变作用。
Metridia荧光素酶检测条件的优化
郭志兰, 车路阳, 李晶哲, 吴双, 孙震晓, 刘长振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38-4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5
摘要 ( 1311 )   PDF (1752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培养基pH、血清对Metridia荧光素酶(MLuc)检测的影响并尝试找到一种优化的检测条件。方法:构建表达MLuc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瞬时转染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制备收获MLuc;利用化学发光仪检测不同条件下的培养基对MLuc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尝试通过不同缓冲液与试剂的组合代替培养基来获得最佳条件。结果:培养基pH变化导致MLuc发光值产生较大波动,血清的存在会导致检测背景;添加0.02%(V/V)NP-40的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作为MLuc检测的缓冲体系代替培养基,其发光值大小相当,检测背景值由原来的600左右降低到20左右。结论:以添加0.02% NP-40的PBS作为MLuc检测的缓冲体系可消除培养基pH、血清的影响,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和灵敏。
60Co γ射线对雄性比格犬睾酮分泌及睾丸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孙鸽, 秦秀军, 王永丽, 李建国, 周朝东, 安全, 闻建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43-445,4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6
摘要 ( 1160 )   PDF (2176KB) ( 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60Co γ射线急性照射对雄性比格犬睾酮分泌的影响及对睾丸的损伤。方法:检疫30 d的15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0.5 Gy γ射线照射组和5.0 Gy γ射线照射组,照射组比格犬接受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5 Gy/min,分别于照射后第4、7、14、28、60天采用竞争性抑制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睾酮含量,照射后60 d取犬睾丸和附睾,观察脏器是否出血或坏死并进行睾丸的组织结构病理学检查。结果:γ射线照射后10~13 d,5.0 Gy γ射线照射组动物全部死亡,并出现睾丸及附睾出血;照射后60 d,0.5 Gy γ射线照射组动物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睾丸平均质量为空白对照组的69%,两组间的睾丸/体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照射后第4、7、14、28、60天,0.5和5.0 Gy γ射线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清睾酮含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照射组比格犬睾丸生精细胞有不同程度坏死脱落,其中5.0 Gy γ射线照射组睾丸内无精子生成。结论:0.5和5.0 Gy 60Co γ射线急性照射均对雄性比格犬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其中血清睾酮变化不明显,睾丸结构受到破坏,生精细胞及精子生成受到严重损伤。
镉暴露致大鼠肾损伤的量效关系及其机制
王乐乐, 刘江正, 刘萌萌, 孔德钦, 张涛, 于卫华, 刘瑞, 张晓迪, 王欣, 海春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46-4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7
摘要 ( 949 )   PDF (4622KB) ( 9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化镉(CdCl2)染毒对大鼠肾损伤的量效关系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0、1、3和5mg/kg CdCl2染毒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染毒4周后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评价肾功能;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DHE及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肾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变化;免疫印迹检测SOD1、SOD2、GPx-1、CAT、Bax、Bcl-2以及GRP7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镉暴露后大鼠体质量及肾体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CdCl2剂量增加,血清BUN含量逐渐增加(r=0.463,P<0.05);肾脏病理损伤进行性加重,出现肾小球肾小管肿胀,肾小管管腔狭窄、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堆积于管腔、管腔内可见管型,肾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损伤,肿胀、变形、空泡样变程度逐渐加重;肾组织中ROS含量逐渐增加;抗氧化酶SOD2、GPx-1和CAT表达逐渐增加(r依次为0.854、0.975、0.918,P均<0.05),SOD1表达逐渐减少(r=-0.987,P<0.05);肾脏组织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在0~3 mg/kg CdCl2处理组逐渐增加(r=0.226,P<0.05),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逐渐减少(r=-0.85,P<0.05),Bax/Bcl-2呈剂量依赖性升高(r=0.83,P<0.05);同时,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也随CdCl2剂量增加而升高(r=0.913,P<0.05)。结论:不同剂量镉暴露致雄性SD大鼠肾脏损伤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镉暴露导致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从而引起氧化应激,进一步引起凋亡和组织损伤。
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杨艳伟, 周晓冰, 吕建军, 霍桂桃, 屈哲, 林志, 张頔, 王雪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53-457,46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8
摘要 ( 963 )   PDF (5055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大米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以转cry1Ab/Ac基因大米为受试物,选用24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即普通大米对照组、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高剂量组。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给予的猴饲料中转cry1Ab/Ac基因大米含量分别为0、17.5%和70%。每天饲喂2次,每次(100±10)g,持续6个月,恢复期4周。分别进行一般毒性指标的检测:临床症状观察、体质量、体温、心电图、血液学、血清生化、尿生化、脏器质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饲喂6个月后,与普通大米对照组相比,转cry1Ab/Ac基因大米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食蟹猴的一般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小肠黏膜形态各组均未见病理改变,低、高剂量组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饲喂转cry1Ab/Ac基因大米6个月对食蟹猴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未见不良影响。
叶酸在MNNG影响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MT1酶活性及表达中的作用
李旭峰, 张慧霞, 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 陈艳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58-46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09
摘要 ( 1024 )   PDF (1735KB) ( 6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叶酸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影响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A甲基转移酶1(DNMT1)活性及表达中的作用,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因素3水平(3×3)析因设计将体外培养的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叶酸(0.000、0.400、0.800 μg/mL)和MNNG(0.000、0.750、1.500 μg/mL)的培养液中作用48、72和96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DNMT1酶活性;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DNMT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叶酸、MNNG作用细胞不同时间后,在固定MNNG浓度和时间因素下,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1);固定叶酸浓度和时间,随着MNNG浓度的增加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P均<0.01);固定MNNG和叶酸浓度,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DNMT1酶活性、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P均<0.01);叶酸浓度与MNNG浓度之间、MNNG浓度与作用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1)。不同叶酸浓度与不同MNNG浓度之间、不同叶酸浓度与不同作用时间之间、不同MNNG浓度与不同作用时间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浓度降低对MNNG影响哈萨克族食管上皮细胞DNMT1酶活性及表达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对食管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保持充足的叶酸则对MNNG的损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北方某铀矿区野生草本植物的铀富集能力研究
姜晓燕, 闫冬, 何映雪, 李奕奉, 丁库克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64-4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0
摘要 ( 898 )   PDF (1593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北方某铀矿区内放射性核素铀在不同工位野生草本植物体中的富集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铀矿区进行土壤修复的可行性与核事故应急情况下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观察矿区野生植物生长状况,采集矿区不同工位常见野生草本植物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ICP-MS)测定所采植物和土壤样品中放射性铀的含量,针对植物对铀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矿区不同地点γ剂量率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对采集的植物中铀含量检测发现植物的地下部分铀含量高于地上部分,铀主要集中在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根、叶、茎、花果。3号地的红蓼根部铀含量较高为64.10 μg/g,其根部富集系数高达2.29。在矿区外2 km处玉米地采集的玉米铀含量检测中,发现可食用部分玉米粒铀含量相对较少,其对铀的富集系数极低为0.000 9,而非食用部分玉米叶子含量相对较高,其富集系数为0.039。结论:所调查的北方某铀矿区内不同工位所采植物样品中铀含量基本是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铀主要富集于植物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根 > 叶 > 茎 > 花果。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一方面可应用于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用于核事故应急状态下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进一步研究植物的富集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miRNAs差异表达谱分析
郑剑, 蓝涛, 刘威, 邓荣霞, 李培茂, 张艳芳, 刘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68-4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1
摘要 ( 912 )   PDF (1664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MLDT)患者和三氯乙烯接触者血清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差异。方法:分别采集5名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和5名接触者血液,分离血清,抽提总RNA进行Hy3荧光标记,然后浓缩标记的样品,运用miRCURY LNA芯片进行miRNA芯片杂交,杂交后进行图像扫描,所得数据使用GenePix Pro V6.0软件进行miRNA差异表达分析并采用qPCR进行验证。对差异较大的miRNA用miRWalk 2.0进行靶基因预测,并与其他预测软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OMLDT患者与三氯乙烯接触者比较,共有69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低表达30个,高表达39个(包含miR-199b)。qPCR验证亦显示miR-199b在OMLDT中高表达。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miR409-3p和miR485-3p在5个预测软件均预测到了共同的靶基因。结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miRNAs表达谱发生了显著改变,miR-199b可能是OMLDT潜在的易感生物标志物。
活性氧在异烟肼诱导L-02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及槲皮素的保护效应
陈廷玉, 孙洁, 杨玉, 朱秋双, 苗智, 钟堂武, 卢春凤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72-47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2
摘要 ( 1131 )   PDF (1785KB) ( 1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活性氧(ROS)在异烟肼(INH)诱导的L-02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及槲皮素的保护效应。方法:将L-0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INH组(10 mmol/L INH);槲皮素低剂量组(10 mmol/L INH+25 μmol/L槲皮素);槲皮素高剂量组(10 mmol/L INH+50 μmol/L槲皮素)。细胞处理24 h后,采用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分别应用荧光探针DCFH-DA和Rhodamine123检测细胞ROS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02细胞经INH和槲皮素处理后,INH组细胞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和尾矩均显著增加(P<0.01);与INH组相比,低和高剂量槲皮素组细胞的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和尾矩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INH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低和高剂量槲皮素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比INH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INH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低和高剂量槲皮素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INH组(P<0.05或P<0.01)。结论:INH能诱导L-02细胞DNA损伤,ROS介导的线粒体损伤在INH诱导L-02细胞DNA损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槲皮素对INH诱导L-02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ROS介导的线粒体损伤有关。
检测研究
毒死蜱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徐羽, 张晓红, 班媛媛, 冯琴, 张雪, 常喜玲, 高启超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77-4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3
摘要 ( 859 )   PDF (1658KB) ( 9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毒死蜱(CPF)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设定0.5、1.0、1.5、2.0、2.5、3.0和4.0 mg/L共7个CPF浓度梯度对果蝇进行急性染毒,统计每组果蝇96 h死亡数,Probit法计算毒死蜱染毒96 h对果蝇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依据LC50分别设置含毒死蜱0.04、0.08、0.16、0.32 mg/L的培养基,用其染毒果蝇后,检测雌、雄果蝇体质量变化,各浓度组随染毒时间延长雌雄果蝇体质量日增减量及各染毒时间段随浓度增加雌雄果蝇体质量变化。结果:CPF对雌果蝇的毒性(LC50为0.447 mg/L)大于雄果蝇(LC50为0.858 mg/L)。CPF各浓度在染毒不同时间对雌果蝇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0.04~0.32 mg/L CPF使雄果蝇体质量平均日减轻0.01 mg/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存在明显时间-效应关系。雄果蝇对低浓度0.04 mg/L(LC50的1/20)CPF极为敏感,体质量显著下降(0.04~0.08 mg),雄果蝇在0.16 mg/L浓度染毒时体质量增加(0.02 mg),染毒72或96 h时各浓度组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结论:CPF使雄性果蝇体质量发生变化,反映CPF可对雄性果蝇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相应的影响。
采用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检测自来水厂水体的遗传毒性
王超, 阮鸿洁, 豆捷雄, 段链, 张宏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81-483,49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4
摘要 ( 852 )   PDF (2117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对北方3个城市自来水厂水样进行致突变性检测。方法:分别采集A、B、C 3个城市自来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及末梢水,以采集的水样直接处理蚕豆根尖,测定各采样点水样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以及污染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市4个水厂水样中,3厂出厂水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且呈中度污染,其余水样所致微核千分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于基本无污染。B市出厂水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属于轻度污染。其余水样所致微核千分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梢水属于轻度污染,水源水为基本无污染。C市3个水样所致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属于轻度污染,污染程度比较为:出厂水 > 末梢水 > 水源水。结论:根据A、B、C 3个城市自来水厂水样对蚕豆根尖微核千分率的影响,并据污染指数判断,认为出厂水潜在致突变性最强。其中,A市的整体水质要优于B市和C市。
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殖毒性
简子海, 戴抒豪, 王雪菲, 杨子杰, 陆强, 杨正龙, 阿吴英·哈得勒别克, 尹立红, 刘冉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84-486,4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5
摘要 ( 1066 )   PDF (1590KB) ( 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殖毒性,寻找评价PFOS和PFOA生殖毒性的替代模型。方法:PFOS和PFOA分别设高、中、低3个染毒剂量(0.1、0.01、0.001 m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同步化后L4期幼虫在24孔板里染毒24 h,L1期幼虫染毒48 h,测定后代数目和世代时间。结果:L4期幼虫染毒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PFOS高、中剂量组后代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A的3个剂量组后代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S和PFOA各剂量组世代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1期幼虫染毒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PFOS和PFOA高、中剂量组后代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S 3个剂量组的世代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代数目是PFOS和PFOA生殖毒性的敏感指标,L1期幼虫的世代时间对PFOS暴露比L4期幼虫更敏感,但PFOA不影响线虫的世代时间。线虫可能成为评价PFOS和PFOA生殖毒性的替代模型。
综述
细胞周期蛋白E1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游路宽, 佘亚军, 陈初鹏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87-49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6
摘要 ( 762 )   PDF (1570KB) ( 10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是由CCNE1基因编码的一种核蛋白,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循环式的表达,在整个细胞周期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蛋白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并与之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通过细胞周期G1/S期限制点,发挥调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正常情况下,Cyclin E1在细胞周期中有序的进行表达和降解。但在异常情况下,Cyclin E1在细胞周期中无序的不稳定表达可导致细胞周期失调控,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进一步导致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促进肿瘤的发生。近期有研究表明Cyclin E1异常表达参与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的抵抗,并与喉癌、胃癌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本文就细胞周期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概况作一综述。
NGF和BDNF在肿瘤嗜神经侵袭中的异同性比较
胡志豪, 李梦萦, 丁蕾蕾, 周琦, 宫亚欧, 杨胜利, 莫赛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91-4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7
摘要 ( 975 )   PDF (1521KB) ( 7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嗜神经侵袭(PNI)是恶性肿瘤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往往导致手术切除瘤体不彻底和肿瘤复发。PNI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受到多种神经因子的调控,其中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本文就NGF和BDNF的研究进展和二者存在的异同点作一综述,并分析二者的竞争与协同关系,以期为PNI研究提供参考。
BRCA1在DNA损伤应激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池林峰, 杨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6):  494-4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6.018
摘要 ( 863 )   PDF (1656KB) ( 9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发生紧密相关。此外,BRCA1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包括DNA损伤所诱发的细胞应激反应,如DNA损伤导致的细胞周期检验点的激活、DNA损伤修复、染色体重塑及细胞凋亡等。本文对BRCA1在DNA损伤应激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它在DNA双链断裂修复的两种模式(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同源重组)中的作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