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3-30
上一期   
论著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小鼠肝再生中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
方从文, 石莹, 杜凤, 康秉文, 韩明博, 殷草草, 柏桦, 秦绪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81-8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1
摘要 ( 370 )   PDF (1434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部分肝切除术(PH)后的再生过程中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1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6个PH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小鼠只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并不切除肝脏;PH组小鼠进行70%肝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后第6小时以及第1、2、3、5、7天处死。另外采用丙酮酸乙酯(EP)作为HMGB1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实验,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H组和EP干预组,每组3只,EP干预组小鼠在70%肝切除术后按40 mg/(kg·d)给予EP腹腔注射,术后第2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提取总蛋白及核浆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提取的不同蛋白样品中HMGB1、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于进行70% PH后的1周内,肝组织内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第2天上升至顶峰(P < 0.05),之后逐渐回落,细胞质中该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一致。干预实验中,相比较假手术组,术后第2天PH组中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P < 0.05)。EP干预后,虽然肝组织内胞核蛋白中的HMGB1以及总蛋白中TLR4与RAGE的表达水平与PH组比较没有明显改变,但胞浆蛋白中的HMGB1和下游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HMGB1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发挥了调控作用,该蛋白可能作为调控肝再生的潜在干预靶点。
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肖琛, 翁帆, 刘洁仪, 肖柏香, 王晓会, 柳怀湘, 谢易容, 赵志强,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87-91,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2
摘要 ( 403 )   PDF (1047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环境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择401名广州市某区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获取患者基本资料;采集患者生物样本(血液和尿液)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根据尿砷的水平将患者划分为3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组间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和尿砷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结果: 401名低水平砷暴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砷的中位数为38.31 μg/L,四分位距为48.25 μg/L。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砷水平组间糖化血红蛋白随尿砷变化呈线性升高趋势,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组间尿砷水平的增加,药物控制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正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减少,异常(HbA1C ≥ 7.0%)人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尿砷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与低砷组相比,高砷组OR(95% CI)为2.077(1.049,4.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尿砷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可能是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PM2.5所致HBE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孙娇娇, 车碧众, 罗秋林, 翟兵中, 信丽丽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92-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3
摘要 ( 432 )   PDF (1570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细颗粒物(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处理因素不同将细胞分为4组,溶剂(乙醇)对照组、1,25-(OH)2D3干预组、乙醇+PM2.5染毒组、PM2.5染毒+1,25-(OH)2D3干预组。溶剂对照组细胞用0.1%乙醇处理48 h,1,25-(OH)2D3干预组用1×10-9 mol/L 1,25-(OH)2D3处理48 h,乙醇+PM2.5染毒组用0.1%乙醇溶剂处理24 h后更换为含乙醇的PM2.5(200 μg/mL)染毒液继续处理24 h,PM2.5染毒+1,25-(OH)2D3干预组用1×10-9 mol/L 1,25-(OH)2D3预处理24 h后更换为含1,25-(OH)2D3的PM2.5(200 μg/mL)染毒液继续处理24 h。染毒结束后,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GloTM试剂盒分别测定MDA浓度和GSH/GSSG比值,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维生素D受体(VDR)、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M2.5染毒处理后,HBE细胞的存活率降至80.8%,1,25-(OH)2D3预处理24 h后再进行PM2.5染毒的细胞存活率降低至75.8%。与对照相比,PM2.5染毒后,HBE细胞MDA浓度显著增加(P < 0.05),而GSH/GSSG的比值却明显降低(P < 0.01)。1,25-(OH)2D3处理48 h后可显著改善PM2.5染毒细胞的抗氧化水平(P < 0.05),主要表现为MDA浓度的降低和GSH/GSSG比值的增加。蛋白分析结果发现,PM2.5可诱导细胞Nrf-2和HO-1蛋白表达的增加。1,25-(OH)2D3干预48 h后可上调HBE细胞内VDR水平,并可增加PM2.5染毒组细胞内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PM2.5可诱导HBE细胞氧化损伤,主要表现为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GSH/GSSG比值下降和抗氧化蛋白Nrf-2与HO-1表达水平的增加。在PM2.5所致细胞氧化应激效应中,1,25-(OH)2D3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VDR及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而1,25-(OH)2D3所致细胞存活率的降低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促进PM2.5所诱导损伤细胞的凋亡有关。
乙酰肝素酶、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申志华, 黄萨础拉, 马秀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98-1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4
摘要 ( 584 )   PDF (16867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人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HPA与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1例人胃癌组织中HPA、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检测这几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人胃癌不同病理指标的关系;同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PA与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 人胃癌组织中HPA、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82%、51.65%、54.95%和23.08%。91例人胃癌组织中HPA、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胃癌大小均无明显相关(P > 0.05),而与人胃癌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有关(P < 0.05)。HPA、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贲门部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胃体、幽门及胃窦胃癌;低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和胃癌侵袭深处这3种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无淋巴结转移者和胃癌起始部位;E-cadherin蛋白在幽门及胃窦部胃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贲门和胃体胃癌;高中分化者、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低分化者和有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侵袭深处明显低于起始部位。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人胃癌组织中HPA与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341,P < 0.05);而与N-cadherin(r=0.366,P < 0.05)和vimentin(r=0.284,P < 0.05)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 人胃癌组织中HPA、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低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和胃癌侵袭深处高表达;E-cadherin蛋白在高中分化胃癌,无淋巴结转移者和起始部位高表达。HPA与N-cadherin、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HPA与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可见HPA蛋白与间质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增强有关,而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缺失或减少有关,因此HPA可能诱导人胃癌组织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二苯乙烯苷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
陈子卓, 徐宇航, 赵九洲, 朱敬朴, 郑义鹏, 李文丽, 吴浩芝, 海春旭, 于卫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05-111,1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5
摘要 ( 502 )   PDF (1736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二苯乙烯苷(TSG)介导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30、60和120 μmol/L的二苯乙烯苷预处理4 h,然后以1 μg/mL的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12 h,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100 nmol/L)阳性对照和Nrf2抑制剂寒鸦子酸(brusato,50 μmol/L)干预组,其中地塞米松和brusatol预处理RAW264.7细胞4 h。观察光镜下RAW264.7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并统计其被激活比例;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通过DCFH-DA和Mito-SOXTM荧光探针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和线粒体内的ROS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的表达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rf2蛋白水平变化;Real-time PCR测定Nrf2下游抗氧化酶HO-1、SOD2、SOD1、CAT和GPX-1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LPS处理后RAW264.7细胞活化,胞体增大,形成大量伪足,培养基中TNF-α和IL-6增多。二苯乙烯苷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激活,降低培养基中TNF-α和IL-6,且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地塞米松。同时,二苯乙烯苷可促进Nrf2核转位,并促进下游抗氧化酶HO-1、SOD2和CAT表达,减轻细胞内ROS生成。而brusatol可通过阻断Nrf2活性抑制二苯乙烯苷的抗炎作用。结论: 二苯乙烯苷可激活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是一种炎症相关疾病的候选药物。
利用Tox21通路数据库评估石家庄市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激活毒性通路的风险
李琼, 陈燊, 张海燕, 吴小嫩, 李道传, 陈雯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12-1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6
摘要 ( 371 )   PDF (1013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Tox21毒性检测数据库中通路数据对2017年石家庄市供暖期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评估PM2.5引起毒性通路激活的风险。方法: 在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远离工业污染源设置1个采样点收集大气PM2.5,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检测美国环境保护署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的浓度。利用MPPD软件计算各PAHs单体在成人肺泡中的沉积量;检索Tox21毒性检测数据库中芳烃受体(AhR)、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p53和核因子κB(NF-κB)各通路的剂量反应关系数据,计算各PAHs单体激活各通路的单位强度;结合PAHs在肺泡的沉积量和PAHs激活通路的强度,评估PM2.5激活各个通路的风险。结果: 石家庄市供暖期PM2.5中PAHs检测结果显示,苯并[a]芘的日均浓度为9.13 ng/m3,日均浓度排名前3的苯并[b]荧蒽、荧蒽和芘的浓度分别为22.88、17.86及14.31 ng/m3。这16种PAHs以苯并[a]芘为参照的毒性当量浓度为17.74 ng/m3。毒性通路激活风险预测结果提示激活强度最大的是NF-κB通路,其次是AhR、Nrf2,p53被激活的可能性最弱,其中相对应的活性暴露比(AER)值分别为1.97、1.71、0.58和0.28。结论: 石家庄市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的暴露,可能通过激活NF-κB和AhR信号通路增加致癌风险。
基于SNP芯片研究PI3K/Akt/mTOR通路上自噬相关基因SNPs与胃癌的关联
舒智雄, 吴传城, 吴晓丽, 刘宝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18-125,1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7
摘要 ( 553 )   PDF (1328KB) ( 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与胃癌发生相关的PI3K/Akt/mTOR通路上新的与自噬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为寻找有价值的胃癌发生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KEGG pathway网站和Gene Ontology、Ensemble数据库及HaploView、STRING、Cytoscape软件联合SNP芯片筛选目标SNPs,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筛检出来的SNPs位点在来自福建省仙游县的622例胃癌患者和622例健康人群基因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SNP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IRS1 rs10205233、PIK3CD rs3934934、PIK3R1 rs706711、PIK3R1 rs706714和AKT1 rs35285446为候选位点。扩大样本验证发现IRS1 rs10205233的多态性变异(C > T)显著降低了胃癌的发病风险[共显性模型、显性模型的OR(95% CI)分别为0.761(0.595,0.975)、0.764(0.601,0.973)]。进一步分层分析,该位点显性模型、隐形模型、共显性模型以及等位基因在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人群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 0.05)。并未见其他位点与患胃癌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对PIK3R1基因2个位点(rs706711、rs706714)的单体型分析也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IRS1 rs10205233位点与福建省胃癌高发区仙游县的胃癌发生存在关联,T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数据挖掘分析SLC7A1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通过P53/ROS通路调节细胞铁死亡的意义
熊英友, 杨丽, 方呈祥, 吴倩, 张微, 赵毅, 文静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26-1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8
摘要 ( 389 )   PDF (1921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溶质运载蛋白7家族成员11(SLC7A11)在食管癌(ESCA)组织中的表达与功能,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基于Oncomine及GEPIA数据库,检索SLC7A11在ESCA组织与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GeneMANIA数据库构建有关SLC7A11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其共同富集的生物学功能;通过KEGG Pathway数据库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利用R2基因分析可视化平台,绘制Kaplan-Meier函数曲线,分析SLC7A11的表达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Oncomine及GEPIA数据分析显示,SLC7A11在ESCA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 < 0.05),且高表达组患者生存预后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LC7A11与SLC3A2、BSG、ASNS、PHGDH、TERT、CD44等20种蛋白相互作用,主要富集于氨基酸转运、修饰氨基酸的跨膜转运活性、白细胞游走、多肽抗原绑定等生物学功能;SLC7A11通过P53/ROS信号的活化介导细胞铁死亡信号通路(hsa04216)的调节。结论: SLC7A11在ESCA组织中表达升高,且高表达组患者预后不良;SLC7A11可能通过P53、ROS代谢通路参与细胞铁死亡,有望成为ESCA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分子靶标。
柠檬酸转运体SLC25A1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外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师盼, 林重华, 舒易方, 瞿家权, 宋淑亮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32-13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09
摘要 ( 316 )   PDF (2000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线粒体柠檬酸转运体SLC25A1对食管癌细胞体外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及UALCAN交互式网络工具比较分析184例食管癌组织与11例正常组织的SLC25A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亚致死剂量X射线多次暴露法建立放射抵抗及对照组食管癌细胞系,放射克隆存活法线性二次靶模型分析两株食管癌细胞株放疗反应性的差异;多次X射线照射(总剂量6.0 Gy)上述两株食管癌细胞后,Hoech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免疫印迹法分析慢病毒小发夹RNA稳定转染敲低SLC25A1表达对DNA损伤修复关键信号分子H2AX和DNA-PKc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TCGA肿瘤组织数据库比较分析证实,与正常食管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SLC25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1.65倍(P=1.64×10-4);多轮亚致死剂量暴露法构建的放射抵抗食管鳞癌细胞株SLC25A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2.36倍(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稳定敲低SLC25A1表达的放射抵抗食管癌细胞株凋亡率增加1.58倍(P < 0.05);活性氧水平下调(65.3±14.3)%(P=0.007);并下调磷酸化H2AX(Ser139)和磷酸化DNA-PKcs(Ser2056)水平(P均 < 0.05)。结论: SLC25A1可能是一种参与食管鳞癌发病和放射抵抗的癌基因,通过下调活性氧水平,抑制DNA损伤修复,诱导细胞凋亡并可作为食管鳞癌放射增敏的潜在分子靶标。
低水平铅暴露损伤小鼠糖耐量及视网膜血管渗透性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
王晓会, 肖琛, 赵和平, 吴赛, 夏冬, 柳怀湘, 刘洁仪, 赵志强,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39-14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10
摘要 ( 292 )   PDF (2187KB) ( 1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低水平铅暴露对于小鼠糖耐量与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探讨铅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 用去离子水分别配制含0(对照组)、10、100、500 mg/L醋酸铅的饮用水,48只母代小鼠摄入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子代小鼠继续按母鼠相同的剂量喂饲含醋酸铅的饮用水染毒,8周龄时每个染毒剂量均分为两组,每组12只,均雌雄各半。8周组在此时收集样品,利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小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糖耐量水平,眼底静脉荧光造影与小动物视网膜眼底成像技术检测眼底血管渗透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视网膜血管紧密连接相关分子转录水平改变;20周组继续用醋酸铅饮用水喂养至20周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子代小鼠血铅浓度随着醋酸铅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8周组=0.887,r20周组=0.972,P均 < 0.05)。在100 mg/L剂量以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高于染毒20周组(P < 0.05);在500 mg/L剂量下,染毒8周组小鼠的血铅浓度低于染毒20周组(P < 0.0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各浓度醋酸铅染毒后的子代小鼠腹腔注射葡萄糖后2 h内血糖高于对照组小鼠,血糖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面积积分高于对照组小鼠(P < 0.05或P < 0.01)。在染毒8周组,小鼠血糖及AUC在1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而在染毒20周组小鼠在100 mg/L醋酸铅染毒时与对照组差异最明显。在染毒8周组,小鼠未出现血管渗漏表现;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水平先升高后抑制表现(P < 0.05或P < 0.01);在染毒20周组,100和500 mg/L醋酸铅暴露条件下,小鼠视网膜血管出现渗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醋酸铅染毒小鼠在分子水平出现紧密连接相关分子ZO-1,Occludin,Claudin-1、3、5等的mRNA转录受到抑制(P < 0.01)。结论: 铅暴露可以导致小鼠糖耐量试验中血糖升高,早期敏感剂量更低;持续性的铅暴露直接导致了视网膜血管渗漏,铅暴露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子。
技术与方法
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人血清胆碱酯酶方法的优化
徐海明, 郝艳星, 陈娅楠, 杨惠芳, 李江平, 朱玲勤, 任彬彬, 德小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45-148,1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11
摘要 ( 356 )   PDF (1007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鉴于羟胺三氯化铁法(WS/T66-1996)测定人血清胆碱酯酶(ChEs)时效率较低以及容易产生沉淀等缺陷,本研究旨在对该方法进行优化,以使测定更加高效。方法: 首先验证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AChE及BChE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BChE的适用性。最后,以改良Ellman法为参考,对优化前后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 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人血清中AChE酶活性的灵敏度较差,但是对人血清中BChE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较为理想。羟胺三氯化铁法与改良Ellman法测定BChE酶活性测定结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52,P < 0.01);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与羟胺三氯化铁法测定BChE酶活性测定结果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s=0.653,P < 0.01)。与羟胺三氯化铁法方法相比,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略佳,主要体现在最低检测浓度及变异系数上。结论: 微孔板羟胺三氯化铁法是一种通量较高、经济性较好的测定人血清BChE酶活性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综述
铁死亡信号介导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器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郭倪君, 林忠宁, 林育纯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49-1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12
摘要 ( 246 )   PDF (1170KB) ( 1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调节性细胞死亡(RCD),表现为多细胞器调节信号的变化。目前,已明确部分铁死亡上游执行机制,即不稳定铁池的产生和/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抑制或失活,和下游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和积累的触发机制;同时铁死亡相关信号分子可发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信号网络功能调控。功能上,铁死亡既参与外源物诱导的致癌作用,也可介导外源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本综述拟阐述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阐明不同细胞器参与铁死亡调控的分子机制,探讨外源化学物靶向铁死亡信号分子介导的抗肿瘤作用,为铁死亡依赖性致癌作用防制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霍娇, 朱雪娇, 曾珠, 刘运杰, 陈锦瑶, 张立实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55-158,1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13
摘要 ( 231 )   PDF (1036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方法上,通过成组遗传毒性试验后,在阐释和应用遗传毒性数据时均使用的是定性分析,而非基于剂量-反应关系的定量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高涵盖面、高准确度的试验方法的建立,以及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策略的提出,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篇综述讨论和总结了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3个内容: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对遗传毒性试验方案/方法的要求;基于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遗传毒性风险评估在管理毒理学中的意义。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陈婉娴, 王思梦, 陈张瑜, 王潘集, 许丽艳, 李恩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20, 32(2):  159-1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0.02.014
摘要 ( 342 )   PDF (821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小G蛋白Rho家族的核心成员,在与GTP结合/活化状态和与GDP结合/失活状态之间循环切换,在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中,发挥开关作用,调控细胞的微丝骨架结构,与细胞的生长、迁移和黏附等重要生物学行为事件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CDC42在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明显上调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恶性演进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围绕着CDC42在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侵袭迁移,以及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是肿瘤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对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