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30
专家评述
解密前列腺癌——从容和科学面对
寿建忠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53-255,2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1
摘要 ( 111 )   PDF (904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列腺癌是我国男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发生发展受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开展前列腺癌的健康普教和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是筛查的主要手段,磁共振是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方法,而前列腺穿刺活检为确诊的金标准。对患者基于前列腺癌分期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施策,实现规范化和精准化治疗,是提高前列腺癌疗效的关键。早期前列腺癌大多通过根治性手术、放疗获得治愈,晚期前列腺癌通过雄激素剥夺治疗联合新颖内分泌药物、化疗、靶向和核素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
论著
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血药浓度及安全性评估
陈欣然, 刘明峰, 郭腾, 杜丽英, 侯娟, 霍丽曼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56-2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2
摘要 ( 130 )   PDF (1113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门诊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分为原研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组,仿制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组,以及仿制药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患者用药后的伊马替尼及其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血液稳态谷浓度。收集患者用药后的所有不良反应,并根据常见不良反应评估标准5.0版(CTCAE 5.0)确定不良反应等级。分析3组患者血药浓度和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原研药组和两个仿制药组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N-去甲基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以及伊马替尼和N-去甲基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研药和两个仿制药组不良反应等级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原研药和两个仿制药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通过ERK/MMP14信号通路影响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
崔旭芳, 王全凯, 金惠萍, 李昕苇, 顾轶婷, 乌瀚宝栎尔, 康同影,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61-2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3
摘要 ( 98 )   PDF (4439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是否通过ERK/MMP14信号通路影响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为进一步探究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8 μg/mL的GMA重复染毒16HBE细胞为GMA处理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细胞作为溶剂对照组,处理后的细胞传代培养。收获第40代恶性转化16HBE细胞,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确证细胞的恶性转化程度;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用于验证MMP14蛋白在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检测ERK1/2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两组细胞中MMP14和ERK通路关键信号分子ERK1、ERK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GMA处理组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显著多于DMSO对照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GMA诱导的恶性转化16HBE细胞的整体和个体迁移能力均显著大于DMSO对照组细胞(P<0.05)。与DMSO对照组相比,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MMP1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ERK1/2蛋白和ERK1 mRNA的表达水平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RK2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A诱导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可能与ERK/MMP14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本研究结果为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氧化硅暴露对呼吸道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吴梦宇, 德小明, 单婧, 李洁, 张映驰, 徐海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68-274,2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4
摘要 ( 119 )   PDF (2661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人原代支气管上皮NHBE细胞暴露于SiO2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硅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数据集GSE62769,采用R语言3.6.3对基因表达数据矩阵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同时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MCODE插件筛选关键基因。最后以0、50、100、200 μg/mL SiO2暴露于A549细胞24 h,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对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生信分析结果进行了扩展性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48个DEGs。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参与脂多糖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11个关键基因为CXCL8CXCL10TLR2JUNICAM1CXCL1MMP1TNFAIP3CCL20CXCL2CXCL3。RT-qPCR实验结果显示,在200 μg/mL SiO2混悬液干预下A549细胞中CXCL8JUNICAM1CXCL1MMP1TNFAIP3CCL20CXCL3基因的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中暴露于SiO2的NHBE细胞的基因表达趋势一致。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和体外实验验证,筛选得到了呼吸系统上皮细胞中11个与SiO2暴露相关的异常表达基因,可为硅肺病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同时为硅肺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标。
专利中药处方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李梅, 李建华, 刘欢, 王志鹏, 高洁, 袁慧, 孙鸽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75-2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5
摘要 ( 92 )   PDF (2233KB) ( 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搜集国家专利中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中药处方,探索其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中药处方,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网络构建分析等;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核心处方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结果:纳入从专利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8月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中药处方专利17项,共包含153味中药,药物出现频次较高的有甘草、生地黄;常用的药对为玄参-生地黄、苦杏仁-甘草、鱼腥草-甘草、生地黄-玄参;核心处方组成包括甘草、生地黄、苦杏仁、玄参和鱼腥草;核心处方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靶点可能为JUNIL-6PTGS2FOSIL-8IL-10等,相关的作用通路有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化学致癌-活性氧物种、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专利中药处方主要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减轻放射性引起的肺损伤作用。
雾化吸入NaClO致小鼠肺损伤模型的构建及机制研究
李佳威, 郭晓洁, 师敏婕, 李文丽, 刘江正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81-287,2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6
摘要 ( 95 )   PDF (2777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次氯酸钠(NaClO)消毒剂诱导小鼠肺损伤模型,探讨其吸入毒性机制。方法:将0、75、150、300 μg/L的NaClO溶液雾化成细微液滴给小鼠静态吸入染毒5 min,染毒后24 h使用肺功能仪检测小鼠肺功能,眼眶取血,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形态,TUNNEL染色观察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BCA法测BALF蛋白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BALF中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抗氧化酶、凋亡及自噬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炎症相关蛋白含量,qPCR检测肺组织匀浆炎症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和SOD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5 μg/L NaClO染毒组小鼠肺BALF中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150和300 μg/L NaClO染毒组BALF中蛋白浓度明显升高且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均为P<0.05),故后续选择150 μg/L NaClO作为研究浓度。与对照组相比,150 μg/L NaClO染毒组肺功能损伤明显(P<0.05),肺组织匀浆中抗氧化酶SOD2和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2、Nrf2、CAT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肺组织中IL-1β和TNF-α在血清、BALF和肺组织匀浆中的浓度均升高(P<0.05),肺组织匀浆中IL-1β和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肺组织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有自噬溶酶体出现,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NaClO诱导小鼠肺损伤模型,并发现NaClO可诱导小鼠肺组织发生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和自噬。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
朱文标, 闫春梅, 丘波, 谢寿城, 肖焕钦, 刘高敏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88-293,2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7
摘要 ( 71 )   PDF (4629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FRP4)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5例手术切除的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FRP4蛋白的表达,分析sFRP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sFRP4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8.42%(46/95),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26%(81/95),sFRP4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χ2=24.596;P<0.01)。sFRP4蛋白在不同组织学分级(χ2=11.877,P<0.05)、组织学亚型(χ2=3.873,P<0.05)及微血管侵犯(χ2=6.493,P<0.05)的HCC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RP4蛋白阴性组患者累积总生存期(OS)和累积无病生存期(PFS)显著短于阳性组(均为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FRP4蛋白表达水平[HR=0.238,95%CI(0.138,0.412),P<0.01]、中国肝癌临床分期[HR=2.438,95%CI(1.256,4.730),P<0.01]是影响HCC患者手术切除后PFS的独立风险因素,sFRP4蛋白表达水平[HR=0.226,95%CI(0.109,0.467),P<0.01]、组织学分级[HR=2.236,95%CI(1.199,4.170),P<0.05]是影响HCC患者手术切除后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sFRP4蛋白在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以及不同病理特征的HCC组织中表达水平有差异,sFRP4蛋白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差,sFRP4蛋白表达水平是HCC患者手术切除后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异丙隆原药对大鼠的致畸作用
程秀荣, 王海华, 陈巍, 梁一帆, 谢广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94-2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8
摘要 ( 77 )   PDF (2246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异丙隆原药对大鼠的致畸作用。方法:将受孕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花生油)和低(36.9 mg/kg)、中(73.8 mg/kg)、高(369.0 mg/kg)3个异丙隆原药染毒剂量组,每组15只孕鼠。对照组和各染毒组于大鼠妊娠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每天1次,连续10 d。于妊娠第20天处死各组孕鼠,观察母鼠和胎鼠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剂量组孕鼠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孕鼠于受孕第9天出现萎靡不振、背毛蓬松、体质量下降(P<0.01);着床数、活胎数减少,死胎数增多,窝均体质量降低(P<0.5);部分胎鼠出现囟门大、枕骨及胸骨骨化不全、肋骨弯曲,骨骼畸形率为27.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369.0 mg/kg组异丙隆原药可引起Wistar大鼠的母体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ACSL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潜在价值
崔建, 陈烨, 何丽, 鲍颖, 董少娟, 朱丹霞, 吴骏, 崔梦莹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298-3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09
摘要 ( 74 )   PDF (2288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及潜在价值。方法: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ACSL1基因在AML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水平。使用R包(以最优截断值10.73为高、低表达的分界) survminer绘制ACSL1高、低表达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CSL1基因表达与AML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语言中timeROC包绘制ACSL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ACSL1基因对正常和AML患者的诊断效率。通过单基因富集分析(GSEA),明确ACSL1基因的作用通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ACSL1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确定ACSL1是否为AML的独立预后因素以及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ACSL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对AML具有诊断意义,且ACSL1高表达组患者生存较差,预后不良(P=0.045)。ROC曲线显示,ACSL1诊断AML患者1、2、3年生存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6,说明ACSL1预测准确率较高。富集分析表明,ACSL1主要通过脂肪酸降解、脂肪酸代谢等途径在AML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单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和ACSL1表达水平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率的高风险因素(HR>1,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染色体异常分数、基因突变分数是AML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ACSL1在AML中高表达,在多个致癌通路和脂肪酸代谢通路中富集,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AML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黄小燕, 伍方财, 柳灿烔, 黄佳涛, 许镒洧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05-308,3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0
摘要 ( 78 )   PDF (1221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P53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93例ESCC患者,并以同期90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对象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血清MMP1含量和P53自身抗体滴度在ESCC组分别为(8.076±5.912) ng/mL和0.291±0.49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652±3.346) ng/mL和0.055±0.037,ESCC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MP1诊断ES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 (95%CI为0.624~0.776),当取最佳诊断截断值7.248 ng/mL时,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52.7%。P53自身抗体诊断ESCC的AUC为0.713(95%CI为0.638~0.788),诊断截断值为0.080,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49.5%。两者联合检测诊断ESCC的AUC为0.787(95%CI为0.720~0.854),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优于单独使用MMP1或P53自身抗体。在早期ESCC中,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亦能获得较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760,95%CI为0.663~0.857,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结论:ESCC患者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水平均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可作为ESCC的诊断标志物。
水培生菜中锶的迁移富集及其生理影响
闫冬, 李斌, 梁宸卿, 何映雪, 范莉, 姜晓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09-314,3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1
摘要 ( 112 )   PDF (3105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锶(Sr)在生菜中的迁移富集情况,以及Sr对生菜吸收其他主要营养元素、生菜鲜质量和叶绿素的影响,定量分析Sr在生菜组织中的分布。方法:采用水培方式培养生菜,设置1个对照组(不添加Sr)和5个Sr处理组(0.1、0.5、1、5和10 mmol/L)。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检测生菜茎叶和根组织中Ca、Fe、K、Mg、Na、P、S和Sr元素的含量,采用叶绿素测定仪检测生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分析生菜叶片和根部组织细胞中Sr的分布。结果:生菜茎叶中的Ca、S、Sr和根中Sr的质量分数在不同浓度Sr处理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和10 mmol/L Sr处理下,S的迁移系数(TF)低于对照组(P<0.05);随Sr处理浓度的增加,Sr的TF值降低。5和10 mmol/L Sr处理下,水培液中S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5和10 mmol/L Sr处理下生菜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菜组织中Sr的质量百分比分布大致为:叶表保卫细胞>表皮,叶横切面叶肉≈表皮,根横切面表皮>中柱鞘>韧皮部。结论:Sr在生菜根部的质量分数大于茎叶部分;Sr处理浓度的增加,使得从生菜根部向叶片迁移的Sr占比降低,并且生菜根部S的质量百分比增加,叶片的SPAD值增加;生菜根部吸收的Sr主要固定在根部的表皮。
综述
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莹, 褚洪迁, 刘艳霞, 张同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15-3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2
摘要 ( 127 )   PDF (887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细胞肺癌(SCL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亚型,具有分化程度低、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早期易出现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极差。获得性耐药和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SCLC转移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受限于组织样本稀少及缺乏可靠的临床前模型,SCLC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液态活检技术的进步及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建立为SCLC研究开展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细胞及分子层面的研究结果亦为转移机制提供了不同见解。本文就SCLC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从多个方面阻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方法,为SCLC的治疗提供新视角。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孔德扬, 裴炜, 冯林, 张海增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20-3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3
摘要 ( 150 )   PDF (881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卫星不稳定(MSI)型结直肠癌(CRC)是一种由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肿瘤亚型,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5%。MSI CR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包括更频繁地出现在近端结肠、分化程度低、肿瘤分期较早、高BRAF突变率和淋巴细胞浸润等。MSI CRC具有特殊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免疫及耗竭相关基因的高表达,为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ICB)提供了理想靶标,从而能够在免疫治疗中显著受益。虽然MSI通常与早期CRC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但在转移性疾病中可能指示了不良的预后。当前研究凸显了微卫星状态与BRAF突变状态结合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并表明BRAF突变可能减弱MSI相关的预后优势。MSI CRC显示出对包括5-氟尿嘧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等传统治疗药物的抵抗性,但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更为积极。随着对MSI CRC认识的加深,ICB治疗正在成为一二线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的重要策略,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替代传统方法的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MSI在CRC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微环境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了MSI在CRC治疗策略和疗效预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根据不同微卫星状态对CRC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必要性。
基于多倍体肿瘤巨细胞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李子烜,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25-327,3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4
摘要 ( 90 )   PDF (917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揭示了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表明,当肿瘤细胞受到放疗、化疗或缺氧等刺激后,可以形成多倍体肿瘤巨细胞(PGCC)以抵抗外界生存胁迫,PGCC在一段时期的休眠后,可重新恢复增殖。相较于正常二倍体肿瘤细胞,PGCC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和耐药性,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驱动肿瘤复发,是肿瘤获得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是一种十分恶性的肿瘤细胞亚群。近年来基于对PGCC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有研究者提出一些具有潜力的抗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PGCC的生物学特征、形成机制,其对微环境的高耐受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以及针对PGCC的治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人大脑类器官模型及其在药物神经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哈晓雨, 卜迁, 田京伟, 岑小波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4):  328-3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5
摘要 ( 121 )   PDF (1961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药物神经毒性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药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需要建立能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试验模型研究药物神经不良反应及其机制,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加研发药物的安全性。由于人类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当前常用的2D神经细胞模型、动物神经行为模型等存在一定局限性。人胚胎干细胞或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人脑类器官,在结构功能与人脑更相似,保留了人脑遗传和分子表型。本文对人脑类器官模型在药物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人脑类器官模型应用于药物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时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