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30
论著
红景天醇提物对乙醇诱导QZG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江正,海春旭*,梁 欣
. 2011, 23(2):  81-08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1
摘要 ( 3738 )   PDF (1045KB) ( 1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乙醇对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特点和红景天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DPPH自由基生成体系、体外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OH和O2-.)体系观察红景天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OH和O2-.化学发光强度的抑制作用以及剂量-效应关系。采用乙醇诱导人正常肝细胞系QZG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模型,观察红景天醇提物对乙醇诱导细胞活力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分设红景天醇提物3个不同浓度(50、100、200 mg/L)的预防给药组和治疗给药组、阳性对照组(200 m mol/L乙醇干预)和阴性对照组(不加受试物)。预防给药组用红景天醇提物预处理QZG细胞12 h后,再加入200 m mol/L乙醇处理6 h,治疗给药组采用红景天醇提物和乙醇同时处理QZG细胞6 h。用MTT试验和生化法测定细胞活力、细胞丙二醛(MDA)、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和总巯基(T-SH)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阴离子歧化酶(SOD)活力;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 (HO-1)和核因子相关因子2 (NRF-2)蛋白的表达。 结果: 红景天醇提物对自由基的生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现较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红景天醇提物可有效保护乙醇所致的肝细胞活力损伤,且治疗组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红景天醇提物干预组细胞的MDA含量和GSSG含量下降 (P < 0.05),GSH和T-SH含量显著升高(P < 0.05);CAT和SOD活性也显著升高(P < 0.05)。免疫印迹测定结果表明,红景天醇提物可以诱导HO-1蛋白和NRF-2蛋白表达上调(P < 0.05)。 结论: 红景天醇提物在体外自由基模型中具有较强的抗自由基作用,可保护乙醇导致的QZG细胞氧化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抗氧化作用相关。
川芎提取物的多模型体系抗氧化活性测定
李玉亮,彭 洁,梁 欣,海春旭*
. 2011, 23(2):  87-09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2
摘要 ( 2909 )   PDF (657KB) ( 13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川芎醇提物和水提物在几种自由基体外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位点与活性强度,以及此两种提取物在小鼠氧化损伤模型中的综合抗氧化作用。 方法: 建立DPPH体系,观察川芎醇提物和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建立·OH和O2-. 化学发光体系观察川芎的两种提取物对发光强度的抑制作用;采用CHP、Vc /Fe2+和CC14/NADP+作为激发剂,建立微粒体脂质过氧化(LPO)损伤模型,观察川芎两种提取物对MDA生成的抑制作用。建立小鼠氧化损伤模型,观察川芎两种提取物对SOD和CA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MDA生成的抑制作用。 结果: 在DPPH体系中,川芎的醇和水两种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川芎醇提物和水提物对DPPH的IC50分别为3.47和6.19 mg/ml;在两种化学发光体系中,川芎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O2-.和·OH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川芎醇提物对O2-.和·OH的IC50分别为2.56和4.21 mg/ml,水提物对O2-.和·OH为2.34和2.80 mg/ml;3种LPO损伤模型中川芎两种提取物各浓度组的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川芎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均明显降低肝组织和血清内MDA的含量(P<0.05);川芎水提物和醇提物能明显提高肝组织内SOD蛋白表达水平;川芎醇提物可以提高肝组织内CAT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川芎提取物在几种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中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蛋白磷酸酶2A-Aα亚基基因5 ' 侧翼区多态性在广东汉族人群中的分布
陈慧峰1,罗 洁1,林丽娜1,李 文1,张树江1,万建新2,陈 雯1,林忠宁1,林育纯1,*
. 2011, 23(2):  93-0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3
摘要 ( 2460 )   PDF (1191KB) ( 1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蛋白磷酸酶2A-Aα亚基基因PPP2R1A启动子区的遗传多态性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方法: 随机选取部分广东汉族人群,获取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PPP2R1A基因5'-侧翼区的目的片段产物直接再测序,筛查并确证潜在的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HaploView软件进行该人群多态性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分析、并与HapMap结果进行分布特征比较。 结果: PCR扩增和成功测序63例健康人(126条染色体) PPP2R1A 基因-1844~+201 nt的目的片段,序列比对发现该人群中6个已知多态性位点及其人群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 039 G>T(+Ins) (rs10414793,但其中T等位基因型含有29个碱基片段的插入)(8.73%)、-568 G>A(rs1864007)(25.40%)、-241 -/G(rs11453459)(26.90%)、+87 T>C(rs13344984)(7.94%)、+107 -/C(rs3833207) (30.16%) 和+108 A>G(rs17554825)(7.94%);且其中2个位点在该人群中的分布与HapMap公布的国外人群数据存在不同(P<0.05);同时,该人群中还发现-512 G>A(2.38%)的潜在新多态性位点。 结论: 筛查PPP2R1A基因5'-侧翼区在中国广东汉族人群中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多态性功能性分析提供基础
黏蛋白1基因磁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抗膀胱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
孙 璇,夏昕晖,廖育芬,张东方,王固新,罗 刚
. 2011, 23(2):  98-10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4
摘要 ( 2761 )   PDF (1293KB) ( 15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黏蛋白1(mucins 1, MUC1)基因磁转染体外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的可行性,观察其诱导的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CTL的免疫效应。 方法: 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在钕-铁-硼稀土强磁块的磁场作用下转染DC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并用RT-PCR法检测转基因DC中MUC1基因的表达;再将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并分别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所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对MUC1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MUC1基因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 结果: pEGFP-C1-MUC1转染效率为10%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法可检测到MUC1条带,转染MUC1基因的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MUC1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 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DC-pEGFP-C1和T-DC诱导的CTL(P均<0.05);在透射电镜下也可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明显高于未转染的DC(P<0.05)。 结论: 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抗MUC1膀胱癌的细胞毒性T细胞
海藻色素糖蛋白对小鼠H22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李 帅,钟进义*,杨 青,全香花
. 2011, 23(2):  103-1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5
摘要 ( 2602 )   PDF (1675KB) ( 14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麒麟菜海藻色素糖蛋白(seaweed pigment glycoprotein, SPG)对小鼠H22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SPG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同培养,用MTT法测定癌细胞增殖活性。建立H22移植瘤小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SPG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及环磷酰胺组。实验组小鼠每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100、50、10 mg/kg)的SPG灌胃,连续10 d,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小鼠腹腔注射20 mg/kg环磷酰胺,隔日一次。各组小鼠均于末次给受试物后24 h处死,取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SPG高剂量组瘤细胞增殖活性(0.545±0.002)明显高于对照组(0.404±0.008)(P<0.05);SPG高剂量组Bcl-2和Bax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8%和38.1%,对照组分别为65.16%和4.68%,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G具有抑制小鼠H22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p-Stat3、VEGF-C和MMP-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王凤云,张艳桥*,罗 明,武 云,李 鹏,李志伟,孙 伟
. 2011, 23(2):  107-11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6
摘要 ( 3696 )   PDF (1169KB) ( 1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 (p-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的表达情况,探讨p-Stat3与VEGF-C、MMP-2之间,以及这三者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肺组织中p-Stat3、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 并对p-Stat3、VEGF-C和MMP-2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中,p-Stat3、VEGF-C和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2%(24/53)、77.3%(41/53)和58.4%(31/53)。其中,p-Stat3的表达在腺癌中最显著,阳性表达率为75%(9/12),且在低分化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肺癌组织( 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 P<0.05),而阳性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 ( P>0.05)。VEGF-C和MMP-2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 P<0.05),且VEGF-C、MMP-2的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依次为r = 0.427和0.345,P均<0.05)。 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Stat3、VEGF-C和MMP-2表达均上调,高表达的p-Stat3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VEGF-C和MMP-2有关。
人COX-2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对胃癌转移的影响
马 丹1,刘 敏2,王爱平3 ,杨 桦1﹡
. 2011, 23(2):  111-1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7
摘要 ( 2410 )   PDF (410KB) ( 1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成功构建人COX-2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的基础上,研究COX-2基因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转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实验分为COX-2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转染组、COX-2抑制剂SC236处理组(SGC-7901细胞培养基内含100 μmol/L SC236)和对照组(SGC-7901细胞),并分别采用细胞体外侵袭实验,内皮细胞体外迁移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体外转移的情况。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抑制实验,用转染和未转染的SGC-7901细胞按每毫升5×107个的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BALB/ C-nu/ nu无胸腺裸鼠背部皮下,SC236处理组按3 mg/(kg·d)剂量于接种SGC-7901细胞10 min后,由尾静脉注射,隔日1次。各组6周后处死动物,观察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并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VEGF 及 MMP-2 蛋白的表达。 结果: 体外侵袭实验、促内皮细胞体外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和SC236处理组迁移的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均减少(P<0.01);裸鼠皮下移植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组和SC236处理组荷瘤鼠移植瘤的生长受到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和SC236处理组细胞VEGF及 MMP-2 蛋白的表达下降。 结论: 反义COX-2基因能抑制SCG-7901细胞的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减少 MMP-2 的表达有关。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DAPK1与RAR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武 爽1,古丽扎热叶•艾库拉2,纳菲沙•卡德尔1,阿布力孜•阿布杜拉2,夏米西努尔•伊力克1,﹡
. 2011, 23(2):  114-1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8
摘要 ( 2917 )   PDF (1828KB) ( 1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检测新疆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APK1和RARβ的蛋白表达特点,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APK1与RARβ在新疆地区38例甲状腺乳头癌、21例甲状腺良性腺瘤、1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6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 DAPK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甲状腺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RAR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在甲状腺良性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DAPK1与RAR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结论: DAPK1可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DAPK1和RARβ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电离辐射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
高 玲1,2,李峰生3,陈肖华2,刘青杰1,*
. 2011, 23(2):  119-1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09
摘要 ( 2838 )   PDF (770KB) ( 13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电离辐射对体外胃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方法: 60Coγ 射线单次照射胃腺癌BGC-823细胞,照射剂量分别为0、2、4 Gy,利用MTT和克隆形成率实验检测各剂量组BGC-823的增殖能力;同时利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各剂量组BGC-823细胞的凋亡;用PI单染测定各剂量组BGC-823的细胞周期。 结果: 与0 Gy组相比,2、4 Gy 60Coγ 射线照射可显著抑制胃腺癌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诱导BGC-823细胞在照射后依次出现S期和G2/M期阻滞。4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48 h,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60Coγ射线照射可抑制胃腺癌细胞BGC-823增殖、诱导胃癌细胞出现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联合检测Syk及nm23H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张 钧1,孙国贵1,付占昭2,王雅棣3,﹡,徐 洪4,顾 涛2
. 2011, 23(2):  123-12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0
摘要 ( 2548 )   PDF (2308KB) ( 1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候选抑癌基因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osine kinase,Syk)及转移抑制基因(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nm23H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yk及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 Syk及nm23H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7%、53.3%,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7%、93.3%,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yk及nm23H1蛋白分别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和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 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Syk和nm23H1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相关。联合检测Syk及nm23H1的表达对大肠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技术与方法
基于三色流式细胞术的小鼠外周血微核试验方法的建立
周长慧1,王 征1,王庆利2,杨琛懋1,常 艳1﹡
. 2011, 23(2):  128-1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1
摘要 ( 2926 )   PDF (836KB) ( 22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克服传统显微镜检微核(micronucleus,MN)方法耗时、费力、主观等缺点,建立基于CD71、CD61荧光抗体和碘化丙啶(cyclophosphamidr,PI)的三色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研究小鼠外周血微核的自动化检测方法。 方法: 经口单次给予小鼠0、20、40和80 mg/kg环磷酰胺(CP),于不同时间点收集外周血;另一批小鼠给予CP 40 mg/(kg·d)经口灌胃,连续染毒5 d,分别于给药前和每次给药后24 h收集外周血。采用-80 ℃甲醇固定血细胞,CD71、CD61荧光抗体、RNA酶和PI孵育血细胞,以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作为生物标准物调校FCM后,对CP诱导的小鼠外周血中含MN的CD71+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s,RET)进行检测。 结果: 单次染毒后48 h MN-RET达峰值,且MN-RET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r =0.984 9, P<0.01);重复染毒5 d,FCM监测的 MN-RET染毒2 d后达到稳态水平。FCM检测的MN-RET峰值和稳态水平与常规显微镜观察的骨髓微核率有良好的相关性(r=0.921 2, P<0.01)。 结论: FCM小鼠外周血微核法稳定可靠,可以作为常规显微镜小鼠骨髓阅片法的替代方法,用于小鼠体内微核试验。
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评估辐射剂量和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
施常备1,陈晓泉1,姚俊涛1,袁 勇1,赵 征1,袁 彬1,赵明刚2,陈 葳2,王 翔2,*
. 2011, 23(2):  134-13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2
摘要 ( 3273 )   PDF (531KB) ( 16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观察4MV的X线辐射后的染色体畸变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和辐射剂量的关系。 方法: 以4MV的X线 0.5、1、2、4 Gy对离体人外周血进行辐照,其淋巴细胞培养后,采用染色体G显带分析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 结果: 染色体双着丝粒、缺失、易位以及片段畸变和辐射剂量呈线性正相关,其线性趋势线和R 2值依次分别为: Y=24.1X-13.3 (R 2=0.975);Y=10.5X-2.7 (R2=0.887);Y=30.2X-17.8 (R2=0.913);Y=53.3X-38.7 (R 2=0.976)。 结论: 染色体G显带技术可以较非显带技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畸变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早熟染色体凝聚最长染色体长宽比和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作为估算辐射剂量指标的研究
赵 骅,陆 雪,陈德清,封江彬,刘青杰*,苏 旭
. 2011, 23(2):  137-14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3
摘要 ( 2968 )   PDF (473KB) ( 13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花萼海绵体诱癌素A(calyculin A,CA)诱导早熟染色体凝聚(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探索将G2/M-PCC细胞中最长染色体长宽比(L/B)和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L)用于分析电离辐射损伤和作为估算辐射剂量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 分别用0、4、8、12、16和20 Gy(剂量率为1 Gy/min)的60Co γ射线照射外周血,培养48 h后用50 nmol/L CA诱导PCC。分析各射线照射剂量组G2/M-PCC指数,并进一步分析G2-PCC、M-PCC中L/B和L/L值的变化,建立L/B和L/L值与射线照射剂量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 结果: 用CA可成功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PCC,G2/M-PCC指数随着照射剂量水平的增高而降低(P<0.05)。G2-PCC、M-PCC分裂相中的L/B和L/L值在8~20 Gy范围内显著增大(P<0.05或P<0.01),在同样照射剂量水平上L/L值较L/B值增加更快(P<0.05或P<0.01)。 结论: CA诱导淋巴细胞G2/M-PCC中的 L/B和L/L值可用于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的测定和作为估算辐射剂量的指标。
检测研究
评价大鼠铜摄入量3 种指标的比较研究
段 链,吴 珍,程义斌,金银龙*
. 2011, 23(2):  141-14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4
摘要 ( 2226 )   PDF (511KB) ( 1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筛选出对于铜摄入量敏感的指标,用于微量元素铜的健康影响评价。 方法: 灌胃给予大鼠不同剂量 (0、0.033、 0.169、0.829、4.146、20.73 mg/kg)葡萄糖酸铜,90 d后测定大鼠血中铜含量、血中铜蓝蛋白活力及肝中铜含量,并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 随着铜摄入量的增加,各组大鼠血铜含量变化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血中铜蓝蛋白活力随着铜摄入量的增加而上升,铜蓝蛋白活力与铜摄入量之间呈对数正相关(R2=0.984 5, P < 0.05);大鼠肝铜含量随着铜摄入量的增加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R2=0.989,P < 0.05)。 结论: 大鼠血中铜蓝蛋白活力水平及肝铜含量,均可以敏感反映出不同剂量组大鼠铜摄入水平,但血中铜蓝蛋白活力的测定方法简便 ,更适宜应用于大量样本的研究中评价铜摄入水平。
nm23-H1基因稳定转染肺癌细胞的鉴定
郑海霞1,周清华2,申东兰3,彭 安3,何艳玲3,曹菊秀1
. 2011, 23(2):  145-14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5
摘要 ( 3393 )   PDF (859KB) ( 1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稳定、高效、低毒的基因转染方法将nm23-H1基因导入该基因缺失的人肺大细胞癌株L9981,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鉴定nm23-H1基因转染肺癌细胞的建立。 方法 : 以JM109为宿主菌,转化质粒载体PCMV-neo-Bam- nm23-H1,制备nm23-H1 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nm23-H1基因导入L9981细胞株。采用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nm23-H1基因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nm23-H1蛋白的表达。 结果: 转染后的L9981细胞株中可检测到nm23-H1 mRNA及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 结论: 建立表达nm23-H1基因的肺癌细胞株L9981,为研究nm23-H1对肺癌恶性转移表型的逆转作用作基础准备。
综述
DNA损伤修复过程中H2AX磷酸化的调控及其意义
陈丽萍,朱小年(综述),陈 雯*(审校)
. 2011, 23(2):  148-15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6
摘要 ( 2423 )   PDF (387KB) ( 48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组蛋白2A变异体(histone family 2A variant,H2AX)在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损伤时可以发生不同的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和泛素化。通过这些修饰,H2AX标记损伤的DNA双链,促进局部DNA修复因子和染色体重塑因子的募集,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这对于DSB的有效修复及细胞周期从周期检查点的恢复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H2AX在DSB信号通路必不可少的作用及其在肿瘤发生早期被激活事件,使它成为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基因蛋白。本文中重点阐述近几年H2AX在DSB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将它作为一个表观遗传标记,在人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肿瘤细胞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熊 伟1,2(综述),谭德勇1,*(审校)
. 2011, 23(2):  152-1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7
摘要 ( 2602 )   PDF (349KB) ( 3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细胞中糖酵解途径的增强主要是由于氧化磷酸化功能不可逆转的损伤所导致的(Warburg效应),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中导致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损伤的机制以及主要依赖的能量代谢途径(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各不相同,应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来进一步评价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中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在本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各种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中导致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受损的可能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代谢途径受损在致癌进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资料。
p53在黑素细胞和黑素瘤代谢中的作用
何 江(综述),蔡绍先,陈玮莹*(审校)
. 2011, 23(2):  155-1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8
摘要 ( 2016 )   PDF (315KB) ( 20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53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本文结合p53 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近年来有关p53在表皮黑素细胞和黑色素代谢中的作用,以及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中p53和p53通路相关蛋白的改变对黑素瘤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肿瘤
孙国贵1(综述),王雅棣2,*,郑明民2(审校)
. 2011, 23(2):  15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2.019
摘要 ( 1770 )   PDF (422KB) ( 18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作为肿瘤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信号分子,与肿瘤诱发的关系密切。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作为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对于清除ROS、维持氧化还原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MnSOD的结构、作用机制以及MnSOD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