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30
述评
癌症—— 一种分子网络疾病
冯 林,徐宁志,程书钧*
. 2011, 23(1):  1-0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1
摘要 ( 1996 )   PDF (363KB) ( 1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癌症基因组研究硕果累累,人们认识到肿瘤组织基因突变谱存在巨大异质性。突变基因不仅数目繁多、功能复杂,而且处在动态的网络系统之中。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涉及一系列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等通路的基因群的网络系统功能异常驱动所引发的细胞恶变、代谢过程。这种分子网络的异常程度及复杂性决定了肿瘤的恶性表型和个体差异。面临这一类复杂的分子网络疾病的严峻挑战,人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治疗策略和治疗理念,分子网络整体观念将在未来肿瘤个体化诊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论著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构建hOGG1和hMTH1基因缺陷细胞模型
黄 娟,袁建辉,杨淋清,柯跃斌
. 2011, 23(1):  4-00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2
摘要 ( 2487 )   PDF (1820KB) ( 1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建立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1 (human 8-hydroxyguanine glycosylase, hOGG1)基因和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human Mut T homlogue, hMTH1)基因缺陷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两个基因的相互关系提供理想的研究平台。 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小发夹状RNA ( small hairpin RNA , shRNA)转入人胚胎肾细胞(293FT)包装慢病毒,用所得到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FL),杀稻瘟菌素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的包装效率和感染效率,Real-time RT-PCR鉴定基因干扰效果。 结果: 得到了滴度较高的慢病毒,感染靶细胞后得到hOGG1基因和hMTH1基因缺陷细胞模型,hOGG1 mRNA和hMTH1 mRNA表达水平分别比正常HFL细胞下降了90%和60%。 结论: 通过慢病毒包装技术,成功构建hOGG1基因和hMTH1基因缺陷细胞模型。
MnSO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食管癌局部放疗的影响
程云杰,王雅棣*,刘 青,张 钧,万 欣
. 2011, 23(1):  9-01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3
摘要 ( 3435 )   PDF (447KB) ( 1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93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的MnSOD基因第16密码子多态性(Ala16Val rs4880);通过比较食管癌放疗的局部疗效,分析携带MnSOD基因野生型(T/ T)与突变基因型(T/C、C/C)食管癌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差异。 结果: 放疗后局部疗效达完全缓解者(CR)者22例、部分缓解者(PR)者63例,无缓解(NR)者8例,其MnSOD基因第16密码子多态性(T/T、T/C+C/C)分布频率分别为59.1%、40.9%;77.8%、22.2%;62.5%、37.5%,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χ2=3.223,P>0.05)。在食管癌病变长度≤5cm的患者中CR与PR、NR 之间MnSOD(T/T、T/C+C/C)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8,P>0.05);而病变长度>5cm的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患者的疗效优于携带T/T基因型患者。MnSOD(T/T、T/C+C/C)基因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7个月和68%;22个月和73%,但T/T与T/C+C/C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病变长度>5 cm患者中,携带T/C或C/C基因型患者放疗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优于携带T/T基因型患者。
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对小鼠辐射损伤的联合作用
郑怡麟1,梁 欣2,*,海春旭2,陈宏莉2,刘 瑞2,秦绪军2
. 2011, 23(1):  13-0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4
摘要 ( 2909 )   PDF (643KB) ( 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察维生素E和/或β-胡萝卜素对小鼠经60Coγ射线辐射后的抗氧化损伤作用,为维生素应用于抗辐射损伤提供实验资料。 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辐照组(阳性对照组)、维生素E组(VE组)、β-胡萝卜素组(β-car组)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组(VE+β-car组),共5组。实验小鼠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一次性给予4.5 Gy的60Coγ射线照射,照射后各组灌胃给受试物,VE的剂量为30 mg /(kg·d)、β-胡萝卜素剂量为20 mg/(kg·d),溶剂为经乙醇及高温处理过的市售菜籽油,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纯溶剂,连续灌胃3 d。其后摘眼球取血,处死小鼠并剖取肝脏。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荧光法测定血清和肝脏的丙二醛(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辐射组RBP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MDA水平显著升高、GSH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给予VE和/或β-胡萝卜素使60Coγ射线辐射引起的RBP下降得以回升,对血清和肝脏MDA的升高和GSH的下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VE单用组较VE与β-胡萝卜素联合组的作用效果更显著(P<0.05)。 结论: VE和β-胡萝卜素对60Co γ射线辐射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但两者合用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董稚明1,郭 炜1,王 珩2,郭艳丽1,王士杰1,杨植彬1
. 2011, 23(1):  16-02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5
摘要 ( 3207 )   PDF (1014KB) ( 9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receptor type 1 gene,TGFBR1)*6A和Int7G24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选择482名食管鳞癌患者和584名正常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别采用PCR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两组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染色体DNA中,TGFBR1第1外显子*6A和第7内含子Int7G24A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同时对ESCC患者术后的切除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BR1的蛋白表达情况,并与其基因型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TGFBR1基因*6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在ESCC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其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TGFBR1基因Int7G24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ESCC组和对照组间分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ESCC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38倍(经性别、年龄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后的OR=1.38,95%CI=1.04~1.75),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AA基因型可显著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2.23,95%CI=1.19~3.81)。当按肿瘤分期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与GG基因型相比,Ⅲ期和Ⅳ期ESCC患者中携带GA和AA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1.61,95%CI=1.10~2.21)。ESCC组织中TGFBR1的蛋白阳性表达率(32.1%)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97.7%)(P <0.01),TGFBR1在ESCC中的蛋白表达与*6A和Int7G24A位点的基因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0.05)。 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Int7G24A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人群食管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可增加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
三氧化二砷对肺癌移植瘤的放疗增敏效应
任庆兰1,吴永忠2,陈晓品1,李少林3,金 丹1
. 2011, 23(1):  22-0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6
摘要 ( 3243 )   PDF (579KB) ( 10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肺癌移植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在C57BL/6小鼠右前肢腋窝皮下接种Lewis肺癌细胞,建立肿瘤小鼠模型。将4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单纯照射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6 MeV电子线照射,10 Gy);As2O3组(2.0 mg/kg,溶于0.2 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As2O3+照射组(2.0 mg/kg 腹腔注射As2O3后,6 MeV电子线照射,10 Gy)。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动物,分离肿瘤,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用RT-PCR法测定肿瘤组织中VEGF和Ku70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中VEGF和Ku70蛋白的表达。 结果: 成功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与对照组、As2O3组及单纯照射组比较,As2O3+照射组的抑瘤率明显增高,而VEGF和Ku70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均<0.05)。 结论: As2O3能增加肺癌移植瘤的放射敏感性,其辐射增敏作用可能与下调照射后肿瘤组织VEGF和Ku70的表达有关。
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细胞miRNA表达谱的变化
李志芳,李道传,王 庆,刘彩霞,李文学,陈 雯*
. 2011, 23(1):  26-03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7
摘要 ( 3461 )   PDF (503KB) ( 1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L02细胞(L02T)的miRNA表达谱,寻找差异表达的miRNA。 方法: 以含有AFB1的培养液多次间歇性染毒L02细胞获得转化细胞L02T,通过miRNA芯片技术检测和分析对照L02和转化L02T细胞的miRNA表达谱;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芯片结果加以验证;采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NA可能调控的靶基因。结果:获得2组细胞856个miRNA的表达谱,在25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中,15个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用定量RT-PCR对芯片结果中表达差异的miR-320a、miR-638和miR-98进行验证,并对其中上调显著的miR-63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到4个与肝癌相关的潜在靶基因。结论:在AFB1诱导的恶性转化肝L02细胞中筛查出25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HO细胞体外微核高内涵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周 飞,林海霞,常 艳*
. 2011, 23(1):  31-0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8
摘要 ( 4158 )   PDF (449KB) ( 1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微核试验高内涵筛选方法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建立简便、经济、快速、高效的微核试验高通量筛选方法。应用微核高内涵筛选方法对已知的遗传毒性阳性物质进行验证分析。 方法: 选择8种典型的断裂剂或非整倍体诱导剂进行试验。应用Cellomics ArrayScan高内涵筛选系统检测药物诱发的CHO细胞微核发生率。 结果: 苯并芘在25.15和50.3 μg/ml可诱发微核显著增加(P<0.05);依托泊苷在0.16~20 μg/ml浓度范围均可诱发微核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在1.25~20 μg/ml浓度,细胞存活率低于50%;2-氨基芴在0.1~1.26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微核发生率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蒽在6.44、12.88、25.75和51.5 μg/ml,秋水仙素在0.08 ~20.4 μg/ml,甲基磺酸乙酯在0.754、1.509和3.018 mg/ml,氯化铬在2.344 μg/ml,甲基磺酸甲酯在0.101 mg/ml浓度时,均可诱发CHO细胞微核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或P<0.01)。 结论: 微核高内涵筛选方法可以满足快速、高效、经济、可靠检测微核的要求。
儿茶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赵锦燕,林 薇,洪振丰,叶蕻芝*
. 2011, 23(1):  35-0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09
摘要 ( 2351 )   PDF (616KB) ( 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儿茶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儿茶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用50、100、150、200、250、300 μg/ml的儿茶素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24和48 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并用RT-PCR检测儿茶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250 μg/ml儿茶素明显抑制细胞的生长,且明显下调血管平滑肌细胞中MMP-2 mRNA的表达,并同时上调TIMP-1 mRNA的表达。 结论: 儿茶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并且调节MMP-2和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
Ras蛋白激活物类似物-1基因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杨晓薇,陈 洪#,孔 波,张 慧,王 智,刘 洋
. 2011, 23(1):  38-0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0
摘要 ( 2791 )   PDF (516KB) ( 9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Ras蛋白激活物类似物-1基因(Ras protein activator like-1, RASAL1)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高分化胃腺癌细胞株MKN-28、中分化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低分化胃腺癌细胞株BGC-823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中RASAL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应用基因测序法检测上述3种胃癌细胞株中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第12密码子点突变情况,并分析其意义。 结果: RT-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在3种不同分化胃腺癌细胞株中,RASAL1基因的表达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下调(P<0.05),分化程度越低表达下调越明显;测序结果表明3种胃腺癌细胞株中均未发现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第12密码子点突变。 结论: RASAL1基因在含野生型K-Ras的胃癌细胞中呈低表达状态,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Clusterin在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吕讷男1,肖 汀2,张 莹2,姚洪文1,韩迺珺2,程书钧2,吴令英1,高燕宁2*
. 2011, 23(1):  42-0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1
摘要 ( 2631 )   PDF (487KB) ( 10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lusterin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分别测定137例卵巢癌患者、1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1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41例盆腔良性疾患病人和58例健康人外周血血浆中clusterin蛋白水平。 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浆中的clusterin蛋白水平[(109.37±52.37) 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102.61±18.48) ng/ml,P = 0.021]。在卵巢癌患者组,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外周血的cluster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者(P<0.01);血浆中的clusterin蛋白水平在卵巢癌不同分期、分化和有无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luster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并且可能与卵巢癌远处转移有关。
三羟异黄酮对丙烯酰胺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周礼华,徐淑秀,江城梅*
. 2011, 23(1):  46-0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2
摘要 ( 1946 )   PDF (821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诱导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 取新生5~7 d的SD大鼠小脑皮质细胞进行培养,采用尼氏染色法鉴定神经元,将培养8 d的神经元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ACR染毒组(浓度为10 mmol/L)以及GEN不同浓度保护组(染毒前分别用浓度为10、25、50 μmol/L的GEN预先处理细胞12 h,再给予ACR染毒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相差显微镜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及其细胞核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率。 结果: GEN 25、50 μmol/L保护组的细胞存活率与ACR染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GEN 10 μmol/L浓度保护组能明显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减少神经元胞体皱缩、细胞核固缩等特征,降低神经元凋亡率。结论:一定浓度的GEN(10 μmol/L)能够保护ACR所致的大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凋亡,但GEN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肿瘤防治
明日叶查尔酮对小鼠肝癌细胞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孟 扬,钟进义*,孙 赫
. 2011, 23(1):  50-0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3
摘要 ( 2955 )   PDF (1051KB) ( 14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明日叶查尔酮(Ashitabe chalcone, AC)对小鼠H22肝癌细胞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荷H22肝癌小鼠随机分为AC不同剂量实验组(5、20、40 mg/kg),阴性对照组和环磷酰胺(cytoxan, CTX)阳性对照组,共5组,每组10只。AC实验组小鼠每天分别按不同的剂量灌胃,阴性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CTX组隔天腹腔注射CTX 20 mg/kg,10 d后处死小鼠,取瘤组织测定瘤质量、抑瘤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细胞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阴性对照组小鼠肿瘤细胞Caspase-3和Bax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5.00% 和4.68%,AC 40 mg/kg剂量组分别为38.52% 和35.76%,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阴性对照组肝癌细胞增殖活性为1.135±0.032,AC 40 mg/kg剂量组为0.716±0.018,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AC 20、40 mg/kg剂量组平均瘤质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5)。 结论: 明日叶查尔酮可上调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P63、Calponin和D2-40在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唐文军,周静萍
. 2011, 23(1):  54-0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4
摘要 ( 2623 )   PDF (1959KB) ( 1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P63、Calponin、D2-40在各型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2-40标记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价值。 方法: 收集附属弋矶山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的6年间,手术切除的各型涎腺肿瘤标本切片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型涎腺肿瘤组织中P63、Calponin、D2-40的表达。 结果: P63、Calponin、D2-40均表达于肌上皮细胞,在各型涎腺肿瘤中总的表达率分别为82.14%、76.79%、66.07%。D2-40在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上皮-肌上皮癌均有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4.12%、61.90%、66.67%,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未见表达。D2-40在多形性腺瘤、涎腺恶性肿瘤的癌旁组织、癌组织中均出现阳性表达,并以此为序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且3者间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2-40是一种较好的涎腺肿瘤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D2-40的低水平表达可能是涎腺肿瘤恶化的活跃指标之一。
在宫颈癌根治术中后腹膜开放与关闭的术后并发症对照研究
李从铸1,许少榆2,周 莉1,朱 彦1
. 2011, 23(1):  58-0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5
摘要 ( 3047 )   PDF (360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的后腹膜关闭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60例行子宫广泛切除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其中开放后腹膜组115例,关闭后腹膜组145例,对比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淋巴囊肿形成、下肢淋巴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栓形成出现的下肢肿胀以及肠梗阻发生的差异。 结果: 开放后腹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关闭后腹膜组(P<0.05);开放后腹膜组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关闭后腹膜组(P < 0.05);开放后腹膜组术后因淋巴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栓形成出现下肢肿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关闭后腹膜组(P < 0.05);术后发生肠梗阻的情况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后开放后腹膜可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检测研究
普洱茶水提取物对丝裂霉素C诱发人成淋巴细胞株遗传损伤的影响
梁碧洋1,2,周 滔1,倪 娟1,
. 2011, 23(1):  61-0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6
摘要 ( 2855 )   PDF (492KB) ( 11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普洱茶水提取物对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诱发的人成淋巴细胞株遗传损伤的影响。 方法: 以正常人成淋巴细胞株GM12593为实验材料,设计对照组、MMC作用组和普洱茶组不同条件培养细胞株。对照组用RPMI-1640正常培养,MMC作用组培养基中MMC的终浓度为0.1μg/ ml,普洱茶组培养基中除含有0.1μg/ ml的MMC外,还分别加入浓度为0.125、0.25、0.5和1 mg/ml的普洱熟茶和生茶水提取物。培养24 h后加入细胞松弛素B,作用28 h后制片,计数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双核细胞微核率。 结果: 普洱熟茶在0.125和0.25 mg/ml,普洱生茶在0.125 mg/ml时,均明显降低由MMC引起的细胞微核率(P<0.05);普洱熟茶降低MMC诱发的细胞微核率的作用略优于普洱生茶,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定浓度的普洱茶能降低由MMC诱发的人成淋巴细胞株的遗传损伤。
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评价
朱钦翥,陈 维,张立实*
. 2011, 23(1):  65-0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7
摘要 ( 3453 )   PDF (410KB) ( 12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评价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 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均分别为20、40、80、120 μg/ml)处理人的类淋巴母细胞WTK1后,进行彗星实验、体外微核试验和TK基因突变试验。并设溶剂对照组和甲基甲烷磺酸(mthylmethane sulfonate,MMS)阳性对照组。 结果: 大黄素80和120 μg/ml剂量组TK基因突变频率、细胞拖尾率及平均尾长均增高(P < 0.05);大黄酸120 μg/ml剂量组TK位点总突变频率增高(P < 0.0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黄素和大黄酸均表现出弱致突变作用。
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
陈建玲1,2,李文学1,杨光宇1,周志涛3,陈 雯2,朱 伟1*,刘华章1*
. 2011, 23(1):  68-0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8
摘要 ( 5019 )   PDF (430KB) ( 23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普洱茶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对所抽取的70份普洱茶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伏马毒素(fumonisin B1,FB1)、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T-2毒素的浓度水平进行检测,旨在为制定有关普洱茶叶安全卫生管理规范和相关的卫生标准提供数据资料。 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普洱茶70份,破碎、浸提、过滤后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FB1,ELISA试剂盒检测FB1、DON和T-2毒素的污染情况。 结果: 本次调查所采70份普洱茶样品中, AFB1污染水平超出标准规定限值(5 μg/kg)的有8例(11.43%), DON污染水平超出标准规定限值(1 mg/kg)的有 63例(90%),FB1和T-2毒素污染水平均未超出标准规定限值(分别为1 mg/kg和100 μg/kg)。结论:本调查结果提示广州市该茶叶市场中的湿仓储存普洱茶存在不同程度的AFB1及DON污染情况,而FB1及T-2毒素虽未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值,但在样品中均可检出,应引起广泛重视。
综述
尿路上皮癌中FGFR3基因的研究进展
梁 宇(综述),刘久华(审校)
. 2011, 23(1):  72-0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9
摘要 ( 1753 )   PDF (388KB) ( 20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是跨膜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FGFR3基因的突变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低的尿路上皮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对尿路上皮癌诊断、进行监测随访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靶点。本文就FGFR3基因在尿路上皮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武立华(综述),艾 军*(审校)
. 2011, 23(1):  75-0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20
摘要 ( 2167 )   PDF (366KB) ( 1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被认为是目前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原呈递能力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体内唯一能活化静息T淋巴细胞的AP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基因修饰DC疫苗的出现,弥补了单纯DC功能的不足,增强了其抗肿瘤作用,本文将对基因修饰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活性氧与肿瘤
孙国贵(综述),王雅棣*(审校)
. 2011, 23(1):  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21
摘要 ( 2218 )   PDF (344KB) ( 28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近年来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发现,ROS不仅参与细胞凋亡、坏死,还可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细胞凋亡减少或增殖过度而易引发肿瘤。因此,通过探讨ROS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将为肿瘤防治打开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