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7-30
论著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对DNA甲基化保真性的影响
王二曼,何志妮,李道传,张标,陈雯,曾晓雯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47-25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1
摘要 ( 3383 )   PDF (1086KB) ( 1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对全基因组扩增后DNA甲基化保真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扩增试剂盒对L02、A549和HCT116细胞进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修饰后的DNA扩增,选择3个特异基因 (MGMT、GSTP1和P16)和反映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的LINE1序列,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验扩增前后甲基化的保真性。结果:DNA平均扩增量为246倍,片段长度>1 000 bp,符合甲基化检测的基本要求。反映总甲基化水平的LINE1在扩增前后无明显变化;扩增后3个特异基因甲基化的变化幅度与扩增前基因甲基化水平相关。当基因的甲基化水平≥60%时,其扩增前后变化不大;当基因甲基化水平在≥20%~60%之间时,扩增前后的变化较大,且无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当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20%时,扩增后基因甲基化水平下降显著。此外,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全基因组扩增对各特异基因多个CpG甲基化位点的影响与对该基因平均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一致。结论: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修饰后的DNA扩增适用于基因整体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率≥60%的特异基因的甲基化研究,但会影响低DNA甲基化率基因 (<60%)的DNA甲基化的保真性。

E2F5和MYC癌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杨 阳,周 亮,陈佳鸿,何慧婵,钟惟德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52-25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2
摘要 ( 2915 )   PDF (2552KB) ( 9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染色体8q21~24区域E2F5和MYC癌基因在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PCa) 细胞系、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DNA qPCR检测PCa细胞系Du145、LNCap、PC3和PCa组织标本中E2F5和MYC基因DNA拷贝数,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和癌旁组织中E2F5和MYC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一步验证和分析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DNA qPCR结果显示,PCa组织中E2F5和MYC DNA拷贝数较癌旁组织明显增加 (P<0.05或P<0.01),但在癌细胞系中其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 (P>0.05)。Western blot显示,在PCa组织中E2F5和MY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与癌旁良性组织相比,E2F5和MYC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均<0.01)。而且,E2F5的过表达与高的Gleason评分 (P<0.01)、临床分期 (P=0.01)、阳性转移 (P <0.01)、生化复发阳性 (P<0.01)相关。MYC的过表达与阳性转移 (P=0.02)、生化复发阳性 (P=0.02)相关。且PCa组织中E2F5和MYC蛋白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rs=0.5,P<0.01)。结论:E2F5和MYC的表达增加可能与PC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2F5可能是PCa新的潜在候选分子标志物。

芹菜素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张 伦,高 舒,彭志晴,侯丽颖,吴 坤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57-2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3
摘要 ( 2910 )   PDF (1383KB) ( 8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芹菜素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移入含不同浓度 (0、20、80、160和500 μmol/L)的芹菜素培养液中培养,另设阳性对照 (孕酮5 μg/mL)组。每隔1 h观察生发泡破裂 (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GVBD)发生情况、并记录发生GVBD的细胞数目;同时用10%的三氯乙酸固定,观察细胞核的变化;采用荧光染色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收集上述各浓度芹菜素处理8 h后的卵母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卵母细胞成熟相关蛋白p-Erk1、Mos和CyclinB2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当芹菜素浓度为80~500 μmol/L且作用时间在4~8 h时,卵母细胞GVBD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P均<0.05)。在80~500 μmol/L芹菜素处理细胞8 h后,p-Erk1、Mos和CyclinB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P<0.05)。结论:芹菜素在卵母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促进了第1次减数分裂的开启,其机制可能与MPF和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HSP70多肽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申艳梅,单保恩,刘丽华,张 超,周凯旋,焦煜倩,焦文静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62-26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4
摘要 ( 2469 )   PDF (1040KB) ( 7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HSP70多肽复合物对结肠癌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Colon26细胞经42 ℃水浴1 h、再分别于37 ℃培养8和12 h,并用反复冻融法筛选出含有高表达HSP70多肽复合物的瘤细胞裂解液。建立Colon26细胞的荷瘤小鼠模型,分别将含有高表达HSP70多肽复合物的瘤细胞裂解液 (实验组),常规培养条件下制备的瘤细胞裂解液 (对照组Ⅰ),以及PBS (对照组Ⅱ)分4次注射于小鼠皮下,观察小鼠体内成瘤性、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期。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脏CD3+、CD4+和CD8+等T细胞亚型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将高表达HSP70多肽复合物的瘤细胞裂解液注射于荷瘤小鼠后,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生存期也明显延长 (P<0.05);实验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相比CD8+ T细胞显著增加 (P<0.05),而CD3+和CD4+/CD8+ T细胞显著降低 (P<0.05);实验组小鼠血浆中TGF-β1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相比显著降低 (P<0.05),但IFN-γ含量则显著升高 (P<0.05)。结论:含高表达HSP70多肽复合物的瘤细胞裂解液能抑制荷瘤小鼠瘤组织增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证明该多肽复合物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在小鼠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FOLFOX4联合1-MT对胃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李哲萍,刘小丽,武希润,申慧琴,康贵云,王 琦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67-2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5
摘要 ( 2461 )   PDF (2026KB) ( 1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FOLFOX4联合1-甲基-色氨酸 (1-methyl tryptophan,1-MT)对荷胃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胃癌组织吲哚胺-2,3-双加氧酶 (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表达的影响。方法:将IDO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IDO)转染小鼠胃癌细胞MFC,建立稳定表达IDO的细胞株,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IDO的表达。小鼠皮下接种转染pcDNA3.1-IDO的MFC细胞悬液,建立高表达IDO的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32只),同时设空白对照 (8只,接种未转染的MFC细胞)和阴性对照 (8只,接种转染pcDNA3.1质粒的MFC细胞),观察各组小鼠成瘤情况。将32只模型小鼠随机分为1-MT治疗组、FOLFOX4治疗组、FOLFOX4+1-MT联合治疗组和未治疗组 (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治疗组分别注射给予1-MT、 FOLFOX4或FOLFOX4+1-MT,阳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肿瘤质量差异。注射细胞悬液后第12天处死所有小鼠,剥离瘤体并称重,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瘤质量及抑瘤率,另取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结果:RT-PCR与Western blot均检测到pcDNA3.1-IDO转染细胞中IDO的表达。高表达IDO的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肿瘤质量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 (P<0.05),且其胃癌组织IDO的表达亦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给予1-MT、FOLFOX4 和FOLFOX4+1-MT治疗后,模型小鼠进食量均不同程度增加,行动较之前灵活,嗜睡也有不同程度好转,FOLFOX4+1-MT联合治疗组小鼠症状基本缓解。1-MT治疗组、 FOLFOX4治疗组和FOLFOX4+1-MT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质量均小于未治疗组 (P<0.05),其抑瘤率分别为 8.91%、80.20%、86.13%,FOLFOX4+1-MT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质量小于1-MT治疗组和FOLFOX4治疗组 (P<0.05)。1-MT治疗组、FOLFOX4治疗组和FOLFOX+1-MT联合治疗组小鼠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均低于未治疗组 (P<0.05);FOLFOX4+1-MT联合治疗组胃癌组织中IDO的表达低于1-MT治疗组和FOLFOX4治疗组 (P<0.05)。结论:1-MT对胃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胃癌组织IDO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与FOLFOX4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FOLFOX4与1-D-甲基色氨酸联合治疗对荷胃癌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康贵云,李哲萍,刘晓丽,武希润,申慧琴,王 琦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72-27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6
摘要 ( 2282 )   PDF (1826KB) ( 10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FOLFOX4与1-D-甲基色氨酸 (1-D-methyl tryptophan,1-D-MT)联合应用是否有利于改善荷胃癌小鼠的免疫耐受状态。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IDO质粒和pcDNA3.1 (+)空质粒稳定转染MFC细胞,并设未转染组;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未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pcDNA3.1-IDO转染组IDO mRNA和蛋白的表达;然后建立荷胃癌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设未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IDO+生理盐水 (NS)组、FOLFOX4组、1-D-MT组和FOLFOX4+1-D-MT联合处理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Treg细胞数量变化;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IDO mRNA与蛋白表达在稳定转染pcDNA3.1-IDO质粒组细胞较未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5)。IDO+NS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比例及FOXP3 mRNA含量较未转染组、空质粒组均明显增多 (P<0.05)。FOLFOX4+1-D-MT组和1-D-MT组与FOLFOX4组相比,Treg细胞比例及FOXP3 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5),且联合治疗组较1-D-MT组降低更明显 (P<0.01)。结论:通过抑制Treg的增殖及降低FOXP3 mRNA表达,FOLFOX4与1-D-MT联合应用可降低机体免疫逃逸能力。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人成淋巴细胞株hMLH1 和hMSH2 mRNA表达的影响
倪 娟,李 珍,薛京伦,汪 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76-27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7
摘要 ( 2508 )   PDF (1308KB) ( 9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对人成淋巴细胞株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成淋巴细胞株GM12593和乳腺癌患者成淋巴细胞株GM13705分别置于含有0、5、10、20 μmol/L EGCG的RPMI-1640中进行6 d干预培养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技术检测干预前后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经20 μmol/L EGCG干预培养6 d后,GM12593细胞hMLH1与hMSH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 (P均<0.05),且显著高于同等浓度时GM13705细胞中上述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EGCG对GM13705 目标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P>0.05)。结论:EGCG具有上调正常人成淋巴细胞株hMLH1与hMSH2 mRNA表达水平的潜力,可能通过增加错配修复起始复合物的数量,来帮助错配修复机制的启动,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人参多糖与他莫昔芬联合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刘文娟,高 鹏,王大海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80-28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8
摘要 ( 3434 )   PDF (1664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参多糖 (ginseng polysaccharide,GPS)与他莫昔芬 (tamoxifen,TAM)联合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 (0、20、40、80和160 μg/mL)GPS作用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48 h,以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以GPS的最小有作用剂量与不同浓度 (0、0.5、1、2和4 μg/mL)TAM联合处理细胞48 h,以金氏公式筛选出协同抑制作用最明显的联合剂量,以该联合剂量处理MCF-7细胞48 h后,用DAPI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Giemsa染色检测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Fas、Caspase-9 以及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法检测提示GPS在48 h对MCF-7细胞的最小有作用剂量为40 μg/mL,金氏公式计算结果提示40 μg/mL GPS+1 μg/mL TAM联合用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最强 (q=1.82);与GPS或TAM单独作用相比,DAPI染色发现联合用药组镜下可见大量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联合用药能够协同增加细胞凋亡率 ( q=2.19,P <0.05);Giemsa染色结果显示联合用药能够协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 (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联合用药能增加细胞中Fas表达,促进Caspase-9以及Parp的活化。结论:GPS与TAM联合能够协同通过Fas信号通路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发生凋亡。

太白楤木皂苷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郭 育,杨 沛,周雪莹,海春旭,秦绪军,李金钢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85-28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09
摘要 ( 4191 )   PDF (1540KB) ( 1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太白楤木皂苷的抗氧化作用,为进一步利用其防治疾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体外化学法检测太白楤木皂苷的总抗氧化能力。在细胞实验中,采用氧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 (tert-butyl hydroperoxide,tBHP)诱导细胞氧化损伤。设立相应对照组和药物保护组,给予太白楤木皂苷 (5 μg/mL)预处理保护,收集样品,流式细胞仪荧光法检测细胞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氧化转录因子核呼吸因子2 (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2,Nrf2)及其下游的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1,HO-1)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 (γ-glutamate-cysteine ligase,GCL)的表达水平。结果:太白楤木皂苷体外实验检测总抗氧化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细胞实验中,tBHP可以显著提高细胞ROS水平,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太白楤木皂苷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tBHP诱导的细胞ROS水平。同时发现太白楤木皂苷可以显著拮抗tBHP引起Nrf2及其下游的HO-1、GCL 的催化亚基 (GCLC)和调节亚基 (GCLM)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太白楤木皂苷在化学反应体系及细胞水平,均显现出了抗氧化作用,具有抗氧化防治疾病的应用前景。

姜黄素对胆管癌 MZ-Cha-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杨海波,宋 巍,陈兰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89-29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0
摘要 ( 3710 )   PDF (1541KB) ( 1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胆管癌MZ-Cha-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用0、10、20、40 μg/mL姜黄素处理MZ-Cha-1 细胞12、24、36 h后,应用噻唑蓝 (MTT)检测姜黄素对MZ-Cha-1细胞的抑制情况,再选择10 μg/mL姜黄素处理MZ-Cha-1细胞24 h后应用Giemsa和Hoechst33258染色检测MZ-Cha-1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各姜黄素处理组对胆管癌MZ-Cha-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显示出对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效应 (P<0.05)。10 μg/mL姜黄素诱导处理24 h后,经Giemsa染色显示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等显著的凋亡特征;细胞核经Hoechst33258 染色出现浓染致密的固缩形态和颗粒状荧光;细胞周期检测出现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G2/M期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有效诱导人胆管癌MZ-Cha-1细胞的凋亡。

Prohibitin 3'-UTR 基因多态性与粤东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研究
彭 琳,黄裔腾,罗育豪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93-29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1
摘要 ( 2355 )   PDF (1194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rohibitin (PHB) 3'-非翻译区 (untranslated region,UTR)基因多态性与粤东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31例乳腺癌患者和169例健康对照,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对PH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049620、rs9893420、rs4987083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结果:PHB基因rs9893420和rs4987083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均表现为单一基因型,rs1049620三种基因型G/G、A/G、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组织病理学分型和不同激素受体表达病例中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PHB基因3'-UTR SNP与粤东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存在关联。

乳酸钠对大鼠的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林 飞,单 纯,许建霞,吕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297-30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2
摘要 ( 3135 )   PDF (962KB) ( 8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大鼠连续经皮给予大剂量乳酸钠后的毒性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方法:设溶剂对照组和乳酸钠高、中、低3个剂量组 (分别为2 000、1 000和500 mg/kg),实验组大鼠连续经皮涂抹乳酸钠90 d,溶剂对照组给予蒸馏水。于第7周、第13周和停止染毒后4周,每组剖杀部分大鼠做血液学、生化学、眼科、尿液检测,测量脏器湿重和脏器系数,并进行解剖病理学观察。结果:染毒第13周各剂量组大鼠血液钠离子、钙离子浓度升高,钾离子、氯离子浓度降低,膀胱腔内存在蛋白样物质聚集;高剂量组大鼠尿液中蛋白和胆红素浓度升高,比重降低。停止染毒后4周高剂量组大鼠血液钠离子浓度仍然较高。结论:乳酸钠染毒后大鼠出现电解质轻度紊乱和尿液异常、尿蛋白增加等变化,因此乳酸钠对大鼠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单纯大肿块宫颈癌术后治疗的选择
周 莉,李从铸,黄 萍,关明飞,朱安娜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02-3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3
摘要 ( 2325 )   PDF (889KB) ( 1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一危险因素 (单纯大肿块)宫颈癌术后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149例单纯大肿块 (肿瘤直径>4 cm)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分为术后化疗组 (S+C组)33例、术后放疗组 (S+R组)21例和单纯手术组 (S组)95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及随访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对3种不同术后疗法、2种临床分期、3种病理类型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及毒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149例患者年龄(43.64±6.65)岁,总生存期(185.578±5.097)个月。5年总生存率89.5%,不同术后治疗方式、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病死率S组为11.83%,S+R组为0.00%,S+C组为3.03%,虽然S组病死率较高,但3种疗法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OX回归模型评价显示临床分期较晚,病理类型为腺鳞癌、复发是单纯大肿块宫颈癌的预后危险因素;术后放疗或化疗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应重视单纯大肿块宫颈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选择术后化疗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小的毒副反应,是单纯大肿块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更合适的选择。

技术与方法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用作hprt基因突变试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李永红,杨录军,刘文斌,曹 佳,刘晋祎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06-31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4
摘要 ( 3411 )   PDF (1240KB) ( 10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用作hprt基因突变试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用乙基亚硝基脲 (N-ethyl-N-nitrosourea,ENU)诱导GFP转基因小鼠和普通小鼠基因突变,比较诱导后两种小鼠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变化情况。再观察GFP小鼠细胞克隆对GFP转基因小鼠hprt基因的DNA和mRNA序列进行验证,并对GFP转基因小鼠hprt突变克隆外显子1和外显子9进行了双向测序。结果:ENU诱导后GFP转基因小鼠和普通小鼠的微核率变化趋势相同。GFP转基因小鼠的微孔培养物比普通小鼠的微孔培养物易于确认,且降低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GFP转基因小鼠的hprt基因是完整的,与普通小鼠相比未见明显差异。GFP转基因小鼠hprt基因6个突变克隆外显子1的序列均与野生型小鼠细胞的序列一致,3个突变克隆外显子9的序列中有2个发生了A∶T→T∶A颠换。结论:ENU诱导的GFP转基因小鼠突变模型良好,GFP转基因小鼠可用作小鼠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试验的动物模型,准确性高且试验难度低。

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雄性大鼠阳性模型的建立
周 莉,王 永,王 蓉,许 丽,骆永伟,王 华,孙祖越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11-3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5
摘要 ( 2914 )   PDF (979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SD雄鼠交配前的环磷酰胺给药方法,以建立阳性对照模型。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溶剂对照组、环磷酰胺I组 (100 mg/kg)、环磷酰胺II组 (20 mg/kg);环磷酰胺I组和II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环磷酰胺1次和5次,溶剂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雄鼠于首次给药后63 d开始交配,交配成功后当天检测阴茎勃起功能,随后处死,进行精子活动度和数量检测,腹主动脉采血后检测双氢睾酮、雌二醇和睾酮激素水平,称量睾丸、附睾、包皮腺、前列腺、精囊腺、提肛肌等的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2个环磷酰胺组雄鼠主要表现为可逆性脱毛。与溶剂对照组比较,体质量和摄食量均明显降低 (P<0.05或0.01);雄鼠附属生殖器官质量降低 (P<0.01),阴茎勃起潜伏期明显延长 (P<0.01),附睾尾精子计数、Ⅰ和Ⅱ级活动精子数及精子活率降低,精子畸形率明显增高 (P<0.05或0.01),但激素水平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给予环磷酰胺对于雄性大鼠的生育力产生明显影响,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建立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阳性模型。

计算机辅助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技术
佘桂洲,魏秀静,张晓宇,孙平楠,周小玲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16-3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6
摘要 ( 4346 )   PDF (24407KB) ( 1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辅助建立一种新的免疫酶组织化学多重染色技术。方法:采用改良的SP法,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肝癌组织中3种已知阳性表达的蛋白 (乙肝表面抗原HBs、人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酶组织化学多重染色,并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3张图合成1张能显示多种蛋白表达情况的图。结果:3种蛋白在利用了新的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技术进行染色后,阳性信号强烈,效果明显,且不发生抗体的交叉反应,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图片也能客观的展示出原来图片中抗原的阳性信号的位置和表达情况,并在同一张图片上展示出3种不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论: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及新的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技术能实现在同一张切片上标记多种蛋白的目的。

综述
三丁基锡产生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亚莉,徐立红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20-32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7
摘要 ( 2260 )   PDF (903KB) ( 16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丁基锡 (tributyltin,TBT)是毒性极强的环境污染物,并且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TBT的致毒机制。从目前研究来看,TBT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包括胞内钙离子增高、氧化损伤、骨架破坏、ATP合成减少、PP2A活性抑制及MAPKs的激活等,这些生化事件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激活信号通路,将损伤信号逐级转导,最终细胞依赖不同的信号途径作出应答,其中包括凋亡、死亡或自噬。本实验室长期从事TBT毒性机制的研究,本文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结合他人关于TBT毒性效应机制的研究作一概括介绍。

邻苯二甲酸酯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张学红,张 瑞,李兰英,赵丽辉
癌变·畸变·突变. 2013, 25(4):  324-32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8
摘要 ( 2231 )   PDF (890KB) ( 1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因其能在体内大量蓄积,可引发生殖功能障碍及不育、性行为异常、子代生殖系统发育畸形等一系列生殖健康损害效应。本文就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雄性生殖系统功能及发育的影响,及其在人群中所引发的生殖系统毒性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能的致生殖发育毒性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