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31
论著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LncRNA表达特征分析及ceRNA调控网络预测
李昕苇, 王全凯, 马顺鹏, 王苗, 乌瀚宝栎尔, 顾轶婷, 康同影,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1-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1
摘要 ( 400 )   PDF (2208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诱导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LncRNA并以此为基础构建ceRNA调控网络,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学功能。方法: 收集用GMA和溶剂DMSO分别处理的16HBE细胞。采用LncRNA芯片检测并分析两组细胞中LncRNA表达量的差异,运用TargetScan和MiRanda数据库筛选出关键的差异表达LncRNA,使用Cytoscape构建以差异表达LncRNA为核心的ceRNA调控网络,之后对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和通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对上述Lnc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验证。结果: 芯片筛选结果发现,与DMSO对照组相比,GMA处理组共16个LncRNA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表达上调。在此基础上筛选构建了由3个LncRNA,32个mRNA和204个miRNA组成的LncRNA相关ceRNA调控网络,其中有3个调控轴(LncRNA G013234-hsa-miR-378b-TMEM129、LncRNA CTA-384D8.35-hsa-miR-486-3p-LYPD、LncRNA G087116-miR-29b-3p-NAV1)与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相关(P<0.05),提示这3个调控轴是与此恶性转化过程关联较为密切的ceRNA三元组。qPCR验证结果表明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的不同时期LncRNA G013234,CTA-384D8.35和G087116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Lnc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在GMA诱导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LncRNA G013234、CTA-384D8.35、G087116在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均发生上调,以此为基础构建的ceRNA调控网络及预测得到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关键mRNA,为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机制研究提供了支持数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预测甘草干姜汤抗乳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辛雨濛, 梁桓熙, 余悦华,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7-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2
摘要 ( 417 )   PDF (4069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甘草干姜汤(LDGD)可能的抗乳腺癌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TCMSP数据库筛选出复方甘草干姜汤的主要有效成分;利用Genecards人类基因数据库获取乳腺癌的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和分析;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文献检索甘草干姜汤的药效成分并将筛选出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LDGD抗乳腺癌潜在的关键靶点有AKT1、MYC、TP53、EGF等;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作用靶点有关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凋亡信号通路、氧化应激等;细胞成分主要有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转录因子复合体、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复合物、膜区、膜微区等;分子功能主要有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转录因子活性核受体活性、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p53、TNF、IL-17、EGFR、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以AKT1为靶点,8种药效成分中与其结合的小分子有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甘草素、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其中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甘草素的打分值大于原配体打分值的80%。结论: 甘草苷、6-姜酚、6-姜烯酚、甘草素可能是甘草干姜汤中抗乳腺癌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炎症等相关通路。
2015—2019年某焦化厂下风向居民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
郭玉凤, 孔晓娜, 张婷, 张超, 薛振伟, 李建军, 张晶, 周小林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14-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3
摘要 ( 295 )   PDF (1438KB) ( 1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2015—2019年某焦化厂下风向居民不同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 2015—2019年夏季,选取中国北部某焦化厂下风向(1~2 km)两个村庄的常住居民为研究群体,按照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及尿液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含量及尿肌酐(Cr),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率进行统计分析。尿液中多环芳烃代谢物1-羟基芘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结果: 2015—2019年某焦化厂下风向居民中,女性血清IgG含量均值在各年份间均高于男性(P<0.01),IgM含量均值在2015年和2016年高于男性(P<0.05);成人血清IgG和IgA含量均值在各年份间均高于未成年人(P<0.01),IgM含量均值在2016年低于未成年人(P<0.01)。2015—2019年某焦化厂下风向居民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IgA和IgM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016年成人血清IgG、IgA和IgM含量异常率均高于未成年人(P<0.05),2015年和2016年女性血清IgG含量异常率高于男性(P<0.05)。2015—2019年,该地区居民尿液中多环芳烃代谢产物1-羟基芘的检出水平(用尿肌酐含量校正)中位数依次为0.468、0.797、0.678、0.169和0.021 μg/g。结论: 2015—2019年焦化厂下风向居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含量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其异常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基于转录组测序方法研究加替沙星对小鼠的肝损伤作用
国瑞贤, 谢广云, 韩莹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20-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4
摘要 ( 403 )   PDF (1587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GAT)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32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50、100 mg/kg) GAT组和对照组。给药体积按10 mL/kg,连续灌胃给药7 d,对照组给予对应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肌酐(CRE)和甘油三酯(TG)浓度,初步评价加替沙星导致的小鼠肝组织损伤。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并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GAT组小鼠肝脏质量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肝脏系数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LT浓度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剂量GAT组小鼠血清AST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剂量GAT组共筛选出2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0个上调基因,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分类提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多细胞生物、多生物及生殖过程等17个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等22条通路中。结论: GAT可导致小鼠肝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小鼠肝脏内胆汁酸和胆固醇等内分泌系统和脂质代谢等的平衡,造成肝组织损伤。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环境细颗粒物诱导的大鼠肺部损伤的保护作用
陈东亚, 陆罗定, 陈耿, 张颖, 俞萍, 吕中明, 卞倩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25-29,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5
摘要 ( 334 )   PDF (1204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诱导的大鼠肺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PM2.5染毒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STS组)、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采用气管滴注PM2.5悬液染毒,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染毒剂量均为5.4 mg/kg,每3 d滴注1次,共10次,于染毒第1天起STS组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以浓度15 mg/kg和0.5 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持续28 d。末次染毒后24 h采用整体体积描记法(WBP)检测大鼠呼吸频率(f值)和被迫呼吸间隙(Penh);末次染毒后2 d,经腹主动脉采血2 mL,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处死大鼠后灌洗左肺,收集肺泡灌洗液5 mL,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呼吸f值和Penh值均明显升高(P<0.01);CD4+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IL-1β、TNF-α和IL-6浓度升高(P<0.01);肺细胞浆中P65含量降低而胞核中p-P65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STS组f值和Penh值均降低(P<0.05或P<0.01);CD4+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均升高(P<0.01或P<0.05);IL-1β、TNF-α、IL-6浓度降低(P<0.01或P<0.05);细胞浆中P65含量升高而胞核中p-P65含量降低(P<0.01)。结论: STS对PM2.5诱导的大鼠肺部炎症有抑制作用,并具有调节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TPX2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彭友彬, 林浩, 黎明, 黄海花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30-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6
摘要 ( 274 )   PDF (2513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Xklp2靶蛋白(TPX2)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挖掘GEPIA数据库中的研究数据,对TPX2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PX2蛋白在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石蜡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GEPIA数据库分析提示TPX2 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升高(P<0.05),且TPX2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患者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TPX2蛋白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5%(45/60),而在对应的基底组织中,TPX2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PX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数目、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等病理指标有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TPX2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的生存期较低表达者短(P<0.05)。结论: TPX2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表达上调,且其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TPX2可能作为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肿瘤标记物。
二甲双胍抑制人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赵岩,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35-3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7
摘要 ( 407 )   PDF (4396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 MTT实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RPMI 1640培养基对照组,浓度为1、2、4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组,在作用48、72 h后测定各组的细胞活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72 h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的形态变化;Giemsa染色观察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2、4 mmol/L)作用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 h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72 h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活力,抑制率为(29.83±2.25)%,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力降低(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组细胞密度降低,变圆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Giemsa染色结果显示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细胞核碎裂形态。划痕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24 h后细胞汇合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4 mmol/L处理组的划痕愈合率为(52.67±4.48)%,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2、4 mmol/L二甲双胍作用细胞24 h后穿膜细胞数量减少,穿膜细胞数量分别为(61.6±1.6)、(51.3±2.6)个,均低于对照组的(99.3±18.9)个(P<0.05)。结论: 二甲双胍在体外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催化性抗氧化剂AEOL-10150对氮芥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艾多, 徐安琦, 孔德钦, 刘颖, 于卫华, 王钊, 彭洁, 刘瑞, 张晓迪, 海春旭, 李文丽, 王欣, 刘江正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40-46,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8
摘要 ( 387 )   PDF (389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催化性抗氧化剂AEOL-10150对氮芥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对象为C57BL/6小鼠,采用腹腔单次注射盐酸氮芥(2 mg/kg)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染毒后0.5和6 h分别给予AEOL-10150(5 mg/kg)进行治疗干预,染毒3 d后处死小鼠,收集眼球血液和肝组织,观察肝组织大体改变和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组织氧化还原调控分子Nrf-2的mRNA表达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结果: 2 mg/kg的氮芥单次腹腔注射3 d后可以成功诱导小鼠肝组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与氮芥染毒组小鼠相比,AEOL-10150治疗组动物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同时肝组织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伴有GSH含量增加和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此外,AEOL-10150治疗组小鼠的肝组织MPO活性及血清TNF-α、IL-1β浓度较氮芥染毒组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AEOL-10150能够有效减轻氮芥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抗氧化作用及抗炎效应有关。
新型多金属氧酸盐药物{BiW8O30}对肝癌SK-HEP-1细胞的抑制作用
祝欣萍, 贾迪, 林少辉, 刘晨, 李婧铱, 赵炜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47-52,6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09
摘要 ( 258 )   PDF (4575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新型多金属氧酸盐药物{BiW8O30}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SK-HEP-1,实验组分别给予50、100、200、400 μmol/L的{BiW8O30}药液,对照组给予正常培养液,培养24和48 h后检测相应指标。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BiW8O30}对SK-HEP-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集落形成数;划痕实验检测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侵袭细胞数变化;荧光染色分析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50、100、200、400 μmol/L的{BiW8O30}处理24 h后,SK-HEP-1细胞存活率分别降低了29.98%、51.29%、65.81%、83.59%(P<0.01),48 h后分别降低了31.57%、66.23%、81.88%、83.97%(P<0.01);IC50分别为24 h时(102.07±1.38)μmol/L,48 h时(74.68±0.91)μmol/L;50、100、200 μmol/L的{BiW8O30}处理2周后,SK-HEP-1细胞的集落形成数分别降低了28.57%、63.27%、90.82%(P<0.01);50、100、200 μmol/L的{BiW8O30}处理24 h后,SK-HEP-1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分别降低了8.47%、70.59%、80.83%(P<0.01),48 h后分别降低了19.56%、65.98%、75.49%(P<0.01);SK-HEP-1的侵袭细胞数在24 h后分别降低了27.74%、45.51%、68.77%(P<0.01),48 h后分别降低了47.03%、72.20%、84.07%(P<0.01)。荧光染色后观察发现{BiW8O30}处理后的肝癌细胞皱缩,细胞核固缩、碎裂,出现凋亡小体。结论: 新型多金属氧酸盐药物{BiW8O30}通过抑制肝癌SK-HEP-1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诱导细胞凋亡发挥体外抗肿瘤作用。
技术与方法
转录因子STAT5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陈敏娜, 李春兰, 刘静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53-56,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0
摘要 ( 358 )   PDF (1481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转录因子STAT5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鉴定其效应。方法: 以乳腺癌MCF7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STAT5A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将其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Enhancer中,经过菌液扩增、酶切、测序等方法获得目的质粒,并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功能。结果: 构建的STAT5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3-STAT5A-pro-luc-E序列正确,且具有转录活性。在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中发现重组载体pGL3-STAT5A-pro-luc-E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约为阴性对照pGL3-Enhancer的8倍(P<0.01),而pGL3-STAT5A-pro-N-luc-E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约是阴性对照pGL3-Enhancer的6倍(P<0.01)。结论: 本项目成功构建了转录因子STAT5A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为进一步研究STAT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信号通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
检测研究
抗肿瘤血清胸腺因子9肽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杨玉, 黄雅理, 林飞, 汤龙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57-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1
摘要 ( 398 )   PDF (968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抗肿瘤创新药血清胸腺因子9肽是否存在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小鼠、大鼠和Beagle犬一次性注射给予70.0 mg/kg血清胸腺因子9肽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组合进行血清胸腺因子9肽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 一次性注射给药后3种动物精神好、行为正常,均未出现兴奋或抑制体征,均未发现动物急性毒性表现;Ames试验在1~5 000 μg/皿浓度各菌株的平均回变菌落数均与溶剂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增加(P>0.05);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在1 400~5 600 μg/mL剂量范围内染色体畸变率均≤3%,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试验在17.5~70.0 mg/kg剂量组的微核细胞率均<2.0‰,与溶剂对照组(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大鼠和Beagle犬对血清胸腺因子9肽的最大耐受剂量>70.0 mg/kg,按体质量计算相当于临床人拟用量的930倍;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见血清胸腺因子9肽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
硫化钠对大鼠经口给药的毒性和致畸性检测
夏祺悦, 岳茜岚, 豆捷雄, 庄思琪, 刘科亮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62-6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2
摘要 ( 513 )   PDF (2512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硫化钠对大鼠经口给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和致畸性,为其进一步的毒理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采用霍恩法设置215、464、1 000、2 150 mg/kg剂量系列经口给药检测大鼠急性毒性;常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剂量分别为30、60、120 mg/kg,另外设蒸馏水对照组,检测亚慢性毒性;在妊娠中期采用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 mg/kg连续给药10 d的传统致畸试验检测其致畸毒性。结果: 硫化钠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雌性794(584~1 080) mg/kg,雄性926(636~1 350) mg/kg;大鼠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未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120 mg/kg高剂量组大鼠的消化道出现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致畸试验120 mg/kg剂量组发现死胎百分率(1.75%)和外观畸形窝发生率(5.88%)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硫化钠经口给药急性毒性LD50分别为雌性794 mg/kg、雄性926 mg/kg;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60 mg/kg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致畸试验出现可疑阳性。
采用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的遗传毒性
杜秀明, 洪丽玲, 徐灵芝, 周庆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67-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3
摘要 ( 401 )   PDF (2795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按《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473: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测试》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诱发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能力,以评价其是否属于致突变物。方法: 试验组受试物终浓度分别设置为0.007 8、0.031 2、0.125、0.5和2 mg/mL,同时设立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分为有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S9,4 h)、无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S9,4 h)和无代谢活化系统连续处理组(-S9,24 h)3种处理方式,将培养的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暴露于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混悬液中,染毒相应时间后收获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制片并染色。每个浓度组选取300个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 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在0.007 8、0.031 2、0.125、0.5和2 mg/mL浓度下,无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不含裂隙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67%、1.33%、2.00%、1.00%和2.33%,有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不含裂隙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33%、1.33%、2.00%、1.67%和2.00%,无代谢活化系统连续处理组不含裂隙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33%、1.67%、2.00%、1.67%和2.33%,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在0.007 8~2 mg/mL浓度范围内,对CHL细胞染色体无致畸作用。
综述
脂质体技术在铂类药物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问天娇, 李思颖, 郑颖, 崔京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72-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4
摘要 ( 247 )   PDF (815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是一类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毒性大、易产生耐药、药代动力学特征较差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开发低毒、高效的新型铂类制剂成为铂类药物的研发热点,而脂质体具有靶向、减毒、增效的优良特性,是抗肿瘤药物的理想递送载体。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脂质体药物递送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几种铂类药物脂质体处方的临床评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铂类药物新剂型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褪黑素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尹亚萍, 王宇, 田雨阳, 马焜, 李百祥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75-78,8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5
摘要 ( 419 )   PDF (907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运动迟缓、僵硬和静息性震颤等运动症状为主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种途径共同参与了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褪黑素(MT)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大量的体内、体外实验均表明褪黑素对于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褪黑素补充剂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与其抗氧化应激、保护线粒体、抗炎、抗毒性蛋白堆积、抗凋亡以及调节自噬等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褪黑素已被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本文通过对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总结,重点阐述褪黑素用于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研究进展。
秀丽隐杆线虫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悦, 卞倩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1):  79-8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1.016
摘要 ( 269 )   PDF (832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最经典的模式生物之一,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繁殖培养、遗传背景清晰、进化高度保守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总结了秀丽隐杆线虫在毒理学应用中的一些优势,并结合具体实例重点对其在环境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