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30
上一期   
论著
鸢尾素介导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机制
涂永梅, 于卫华, 彭洁, 刘江正, 刘瑞, 吴昊, 孔德钦, 何改花, 李文丽, 王冲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47-254,2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1
摘要 ( 280 )   PDF (2351KB)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鸢尾素(irisin)介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机制。方法:用200 ng/mL鸢尾素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0、24和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抗炎因子(IL-10、Arg-1、CD206),抗氧化基因(HO-1、SOD2)和PPAR-γ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抗炎因子含量;试剂盒测定抗氧化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PPAR-γ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PPAR-γ的表达和定位。另用200 ng/mL鸢尾素预处理细胞4 h,100 ng/mL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24 h,采用qPCR检测促炎因子表达,DCFH-DA和Mito-LX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进一步用PPAR-γ抑制剂T0070907(30 μmol/mL)预处理细胞4 h,200 ng/mL鸢尾素培养24 h,采用qPCR检测抗炎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0ng/mL鸢尾素可促进IL-10、Arg-1和CD206等抗炎因子的表达(P<0.05),并抑制LPS诱导的TNF-α和IL-6 mRNA表达升高(P<0.05),表明鸢尾素具有抗炎作用。并且200 ng/mL鸢尾素处理RAW264.7细胞4 h后Nrf2发生核转位,HO-1和SOD2表达和酶活性显著增强,GSH含量也升高(P<0.05)。此外,鸢尾素刺激下细胞内PPAR-γ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并发生明显核转位,PPAR-γ抑制剂T0070907可阻断鸢尾素介导的抗炎因子表达升高(P<0.05)。结论:鸢尾素通过PPAR-γ启动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发挥抗炎作用,并增强Nrf2及下游抗氧化酶谱表达,有望成为炎症疾病候选治疗药物。
IRAK4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蔡娇, 孔德钦, 龙子, 彭洁, 刘江正, 刘瑞, 海春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55-2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2
摘要 ( 258 )   PDF (4443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急性肝L02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人正常肝细胞系L02分为对照组,20 mmol/L APAP处理6、12和24 h组,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MitoSOX和JC-1荧光染料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和膜电位变化,荧光定量PCR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RAK4的相对表达量。在沉默IRAK4基因后按前述方法检测L02细胞活力、凋亡和线粒体活性氧变化。进一步给予10 mmol/L N-乙酰半氨酸(NAC)干预24 h后,用CCK-8法检测L02细胞活力,qPCR检测IRAK4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 mmol/L APAP处理L02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下降且可明显诱导细胞发生凋亡(P<0.05);20 mmol/L APAP处理12和24 h后线粒体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降低(P<0.05);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0 mmol/L APAP处理24 h后IRAK4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APAP组相比,沉默IRAK4基因后,细胞活力增加、凋亡程度减轻以及线粒体活性氧降低(P<0.05)。与APAP组相比,给予NAC后细胞活力增加,IRAK4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RAK4可能参与了APAP诱导的急性肝细胞损伤,是APAP致肝细胞损伤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小RNA的异常表达及核心基因筛选
杨柳青, 杨美虹, 刘波, 张倩, 李新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62-26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3
摘要 ( 189 )   PDF (2188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寻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异常表达的微小RNA (miRNA)及其核心基因(hub基因),以期为DLBCL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靶标。方法:从GEO数据库中选择GSE117063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7例DLBCL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的血浆样本,借助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之后在miRTarBase网站预测miRNA的靶基因,使用DAVID网站对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此外,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hub基因,构建miRNA-hub基因调控网络。最后,采用GEPIA数据库验证hub基因在DLBCL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hsa-miRNA-326在DLBCL样本中表达上调,hsa-miRNA-375表达下调,其调控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HTLV-I感染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及基质中的蛋白多糖等通路,7个hub基因(AKT1、CCND1、ERBB2、TP53、MYC、CTNNB1HSP90AA1)经验证在DLBCL中存在异常表达。结论:miRNA-326和miRNA-375及其靶基因可能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南山区2011—2019年胃癌发病特征及趋势
张晓帆, 钟旋, 罗杰鹏, 欧阳斌发, 李博, 李华文, 彭晓琳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69-272,2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4
摘要 ( 258 )   PDF (1052KB) ( 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2011—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胃癌发病特征及趋势,为针对性开展胃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统收集2011—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常住户籍居民的胃癌发病资料,计算胃癌的粗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中标率和世标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变化及95% CI,以评价胃癌发病趋势。结果:2011—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新发胃癌498例,其中男性298例,女性200例。胃癌粗发病率为7.21/10万,中标率为13.99/10万,世标率为15.18/10万;其中男性粗发病率为8.35/10万,中标率为18.09/10万,世标率为20.09/10万;女性粗发病率为5.99/10万,中标率为11.71/10万,世标率为13.16/10万。从年龄分布来看,45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在80~85岁达到峰值(发病率为90.87/10万)。从时间趋势来看,发病率趋势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2011—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胃癌发病率趋势无明显变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应加强45岁以上男性高危人群的胃癌防治工作。
miR-101基因簇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王婷, 张雯雯, 张永欣, 曾勇, 王俊玲, 李成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73-2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5
摘要 ( 275 )   PDF (1315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miR-101基因簇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3例食管癌进展期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组织芯片高通量microRNA检测,采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食管癌RNA测序数据验证的方式对miR-101基因簇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另收集33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分别提取样本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miR-101基因簇相关基因的表达,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异常表达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价miR-101基因簇对食管癌的诊断效力,Fisher检验分析基因簇各miRNA的表达和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iRNA芯片高通量检测及TCGA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与食管正常组织相比,miR-101-3p、miR-125a-5p和miR-145-5p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qPCR结果显示miR-101基因簇在33例食管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01基因簇miR-101-3p、miR-127-5p与miR-145-5p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OR (95% CI)值分别为:0.717(0.563,0.912)、0.717(0.534,0.962)和0.597(0.426,0.838),均为P<0.05];ROC分析显示miR-101基因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3、0.792、0.763和0.800(P<0.05)。此外,miR-101-3p、miR-145-5p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肿瘤大小相关(P<0.05),miR-125a-5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miR-101基因簇在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在食管癌进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CD68巨噬细胞浸润对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张玉铃, 刘迪填, 陈春发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79-28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6
摘要 ( 293 )   PDF (3258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ESC)中的浸润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69例PESC患者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CD68巨噬细胞及CD163巨噬细胞在PESC中的浸润情况,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其与PES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CD68及CD163均在巨噬细胞的胞质或胞膜表达。CD68巨噬细胞与肿瘤T分期有关(χ2=6.336,r=-0.303,P=0.012),与其他各临床病理指标均无明显相关。PESC患者的pTNM分期、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N分期、辅助性化疗及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手术淋巴结清扫数目、CD68巨噬细胞是PESC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与CD68巨噬细胞低浸润组相比,CD68巨噬细胞高浸润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HR=0.340,95% CI (0.179,0.645),P=0.001]。结论:CD68巨噬细胞高浸润是PESC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CD68巨噬细胞高浸润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CD68巨噬细胞低浸润的患者。
术前检查指标dNLR、SII、CRP/ALB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王绪娟, 罗永鑫, 李陈强, 王汝晋, 郑婷婷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84-288,32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7
摘要 ( 295 )   PDF (1430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病理资料,随访复发转移情况并计算无病生存时间,绘制无病生存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与无病生存期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无病生存期的预测价值。结果:经无病生存Kaplan-Meier曲线的log-rank检验,不同分期、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dNLR、SII、CRP/ALB比值的乳腺癌患者累积无病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分别为12.020、5.332、3.923、4.948、15.340、22.970、5.496;均为P<0.05);经COX回归模型分析,AJCC分期、dNLR、SII、CRP/ALB比值是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dNLR、SII、CRP/ALB比值单独指标对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具有预测价值(P<0.05);在logistic模型中得到dNLR、SII、CRP/ALB比值的回归方程,将其作为联合指标对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具有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实验室指标dNLR、SII、CRP/ALB比值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3项指标联合能够为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FIB、FAR和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ESCC患者诊断及其临床进展中的意义
崔雯瑄, 焦文静, 赵薇, 杜彦艳, 田国, 张金艳, 马鸣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89-294,32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8
摘要 ( 258 )   PDF (1097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和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诊断及其临床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6例ESCC患者,作为ESCC组。收集ESCC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血清肿瘤标记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另选取无良恶性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相对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TNM分期中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制作ROC曲线评价FIB、FAR、CEA和SCC-Ag对ESCC临床进展的价值;分析其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SCC组FIB、FAR、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II~IV期FIB、FAR、CEA和SCC-Ag水平明显高于I~II期,同时,ROC曲线显示其对ESCC临床进展均具有预测价值(P<0.05),且四者联合检测对ESCC临床进展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FIB、FAR、SCC-Ag高值组(以ROC曲线得到的cut off值为界值)患者N分期和TNM分期均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FAR高值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和T分期也明显高于低值组(P<0.05);CEA高值组患者TNM分期明显高于低值组,男性多于女性(P<0.05)。结论:血浆FIB、FAR和血清CEA、SCC-Ag水平与ESCC诊断和临床进展密切相关,与单独检测血清肿瘤标记物相比,四者联合检测用于预测ESCC的临床进展效能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25I粒子联合AZD115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张月, 王耀一, 武雪亮, 张志生, 杨修明, 姜洋, 乔志飞, 梁晚平, 薛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295-299,3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09
摘要 ( 249 )   PDF (1813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125I粒子联合Aurora激酶抑制剂AZD1152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DA-MB-23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对照组(常规培养)、125I粒子照射组(照射组)、1 μmol/L AZD1152作用MDA-MB-231细胞48 h组(抑制组)、125I粒子照射与1 μmol/L AZD1152联合作用MDA-MB-231细胞48 h组(联合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多核形成;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yclin B1、组蛋白H3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PARP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1 μmol/L AZD1152作用MDA-MB-231细胞48 h时可见到多核细胞形成;MTT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照射组、抑制组和联合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61±0.32)%、(17.62±1.41)%、(29.67±0.41)%、(53.17±1.26)%;CCK-8检测显示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4.88±0.22)%、(59.21±0.14)%、(42.05±0.17)%、(32.12±0.36)%;细胞周期检测发现G2/M期占比分别为(18.99±0.15)%、(38.05±0.23)%、(49.80±0.32)%、(75.52±0.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组、抑制组和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48±0.24)%、(29.23±0.02)%、(63.11±0.27)%,均较对照组(0.31±0.03)%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发现抑制组细胞出现多核及多倍体细胞,易形成非整倍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较其他3组,抗凋亡蛋白Bcl-2、组蛋白H3的磷酸化和Cyclin B1蛋白表达减少(P<0.05),而促凋亡蛋白Bax和PARP蛋白剪切明显增加(P<0.05)。结论:125I粒子对AZD1152有增敏作用,125I联合AZD1152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组蛋白H3磷酸化及Cyclin B1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检测研究
抛射剂四氟乙烷中杂质CFC115和HFC1243zf的吸入毒理安全性评价
赵燕君, 杨会英, 仪忠勋, 孙会敏, 林飞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300-3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10
摘要 ( 181 )   PDF (1911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抛射剂四氟乙烷中杂质五氟氯乙烷(CFC115)和3,3,3-三氟丙烯(HFC1243zf)进行吸入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用CFC115和HFC1243zf混合气体(体积比为7∶3)作为受试样品进行体外空气暴露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毒性及Ames试验,SD大鼠口鼻暴露4 h的急性吸入毒性、7 d重复吸入局部刺激性、21 d重复吸入亚慢毒性试验和Hartley豚鼠全身主动过敏性试验,为控制四氟乙烷中CFC115和HFC1243zf杂质限度提供依据。结果:大鼠急性吸入毒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 CFC115>3 115 g/m3,HFC1243zf >832 g/m3;未见重复吸入局部刺激性;未见豚鼠全身致敏反应;无细胞毒性作用;Ames试验未见致突变作用。大鼠21 d重复吸入CFC115(3 205 g/m3)和HFC1243zf (856 g/m3)混合气体后,与对照组相比,摄食量减少(P<0.05或P<0.01)、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血液白细胞分类嗜碱性粒细胞(Bas)、单核细胞(Mon)百分数升高,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UREA)、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升高(P<0.05或P<0.01),尿液亚硝酸盐(NIT)、酮体(KET)、个别尿蛋白(PRO)和白细胞(LEU)平均值升高(P<0.05或P<0.01),脑系数升高和卵巢湿质量降低(P<0.05或P<0.01),组织病理学发现心内膜灶性或多灶性坏死、单核细胞浸润的改变,另外雄性大鼠肺脏湿质量和肺系数降低(P<0.01)。结论:CFC115和HFC1243zf混合气体的体外试验或短期动物试验在高浓度接触或吸入未见明显毒性,较长期反复高浓度吸入对大鼠存在多器官损伤,但产生毒性的浓度远高于临床最大暴露量。
槟榔多糖多酚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李敏, 何宁, 张大龙, 管彤, 钱智勇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307-313,3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11
摘要 ( 209 )   PDF (3617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槟榔多糖多酚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为槟榔的开发利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SPF级Wistar大鼠1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0.28和0.83 g/kg槟榔多糖多酚组,每组20只,染毒90 d后处死;2.50 g/kg槟榔多糖多酚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其中20只在染毒90 d后处死,10只在染毒90 d后停止给予受试物,进入恢复期继续正常饲养28 d。染毒期间按10 mL/kg连续灌胃90 d,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和进食量,计算食物利用率,分别于染毒期和恢复期结束后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尿液指标,大鼠麻醉后解剖进行大体观察、计算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50 g/kg槟榔多糖多酚组大鼠染毒期体质量总增量低于对照组,除雄性大鼠第1周食物利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周大鼠的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g/kg槟榔多糖多酚组雌雄大鼠各有5只于灌胃第3周出现精神欠佳、被毛不顺、胃肠胀气、活动减少等症状,于90 d染毒期间各死亡2只,于濒死前解剖肉眼可见胃肠胀气、胃肠壁变薄呈透明状,但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其他剂量组大鼠在90 d染毒期及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血生化、尿液个别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有统计学差异,但均在本实验室正常检测值范围内,无生物学意义。主要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大鼠的死亡可能为大剂量槟榔多糖多酚引起胃肠胀气严重导致进食及消化受阻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槟榔多糖多酚灌胃Wistar大鼠90 d,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0.83 g/kg。结论:2.50 g/kg槟榔多糖多酚灌胃90 d可引起Wistar大鼠精神萎靡、胃肠胀气、进食及消化受阻,此症状虽可逆,但剂量过高可致死亡,因此槟榔多糖多酚的开发利用需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
综述
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患者GALNS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张进, 冉红, 曾宪海, 张鹏, 邱书奇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314-3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12
摘要 ( 150 )   PDF (906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是一种由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缺乏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突变导致GALNS缺陷使6-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蛋白两种黏多糖在溶酶体内聚集,引起溶酶体功能障碍并破坏细胞功能。对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是优化患者管理的关键,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然而,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他疾病重叠,GALNS突变多种多样,且临床表型各有不同,因此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患者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本文通过综述GALNS突变类型和频率、常见突变位点地理分布、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旨在为黏多糖贮积症Ⅳ A型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多溴联苯醚的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
邓洪齐, 郭俊恺, 刘浩, 文睿, 林桂淼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318-32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13
摘要 ( 134 )   PDF (910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高效溴化阻燃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成熟的制造工艺以及低廉的价格,被广泛使用在化工纺织和电子产品等生产生活材料中。然而,PBDE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已成为全球性污染的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相关研究资料显示,PBDEs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流行病学资料与实验室研究,通过环境暴露水平、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人群研究多个层次对PBDEs的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细胞内活性氧激活、膜受体调节和相关通路激活等方面,概述其毒性作用机制。为了解PBDEs污染物的心血管毒性作用,尽早发现环境危险因素和人群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骨转移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梦霞, 毛昀, 朱世杰, 芦殿荣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4):  324-32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4.014
摘要 ( 120 )   PDF (876KB) ( 1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复杂,可涉及肿瘤细胞、骨组织及感觉神经元等多种因素。不同时期癌痛发生机制有所差异,早期主要与肿瘤细胞及其相关基质细胞释放的多种介质有关;进展期主要与肿瘤的快速生长和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有关;晚期主要与感觉神经纤维的病理性发芽和重塑有关。目前癌痛的临床控制不是很理想,故仍需进一步阐释其发生机制以便于开发新的药物或寻找更好的治疗措施。本文旨在对近10年来不同时期骨转移癌痛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