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30
论著
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TEMPO对氮芥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影响
赵晨茜, 徐安琦, 艾多, 孔德钦, 张晓迪, 李文丽, 海春旭, 刘江正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161-16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1
摘要 ( 411 )   PDF (5735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TEMPO对氮芥(HN2)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的影响。方法: BEAS-2B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Mito-TEMPO对照组、HN2染毒组和Mito-TEMPO干预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和Mito-TEMPO对照组分别给予含DMSO(体积分数为0.1%)和Mito-TEMPO(100μmol/L)的无血清培养基处理26 h,HN2染毒组给予含DMSO的无血清培养基预处理2 h,然后给予HN2(8μmol/L)染毒24 h,Mito-TEMPO干预组给予Mito-TEMPO(100μmol/L)预处理2 h,然后HN2(8μmol/L)和Mito-TEMPO(100μmol/L)共处理24 h。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速率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PI探针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JC-1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匀浆ATP含量,MitoSOX、DCFH-DA、DHE探针法分别检测细胞内线粒体ROS、H2O2及总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HN2染毒组相比,Mito-TEMPO干预组细胞活性降低了约42.6%(P<0.05),细胞上清LDH水平显著增加(P<0.05),同时伴有异常形态细胞增多,Mito-TEMPO干预组细胞线粒体ROS水平降低了53.6%(P<0.05),细胞内H2O2水平及总ROS水平分别升高了171%和43.4%(均为P<0.05)。Mito-TEMPO干预对HN2染毒导致的细胞凋亡比例、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TNF-α、IL-6的mRNA表达水平等指标改变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100μmol/L的Mito-TEMPO干预在HN2染毒BEAS-2B细胞模型中促进了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内H2O2水平及总ROS水平有关。
氟与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子代大鼠肾脏毒性损伤与细胞自噬的影响
田晓琳, 杨玲玲, 赵倩, 仇玉兰, 孙子龙, 牛瑞燕, 阎小艳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169-1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2
摘要 ( 330 )   PDF (16636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妊娠期至成年期大鼠慢性氟与砷暴露对肾脏的毒性损伤,并探究潜在的调控机制,为完善氟与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设置4组即对照组(蒸馏水)、氟暴露组(100 mg/L氟化钠)、砷暴露组(75 mg/L亚砷酸钠)、氟与砷联合暴露组(100 mg/L氟化钠+75 mg/L亚砷酸钠),暴露对象为子代大鼠,从孕鼠妊娠第1天到出生后第21天分别通过母体子宫与母乳的方式暴露于上述氟、砷毒性环境;断乳后,通过饮水染毒至120 d。取子代雄性大鼠新鲜肾脏组织,称取质量后计算肾系数,将肾脏皮质部分通过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与肾小管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肾小球与肾小管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强度及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砷暴露组肾系数显著增加(P<0.01);氟、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后肾脏纤维化程度加重,其中氟暴露组肾脏纤维化最明显;此外,所有暴露组中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足细胞内部线粒体空泡化,其中在砷暴露组足细胞中发现典型的自噬小体;相较于对照组,氟、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后肾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肾小球与肾小管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荧光强度与荧光面积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 妊娠期至成年期大鼠氟与砷单独及联合暴露引起肾脏组织中肾小球与肾小管的毒性损伤,并通过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p62的表达而调控肾脏细胞自噬的发生。
DNAJB6b通过激活AKT通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陈丁雄, 朱依青, 史建红, 蔡岩, 郝佳洁, 王明荣, 梁建伟, 张钰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178-18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3
摘要 ( 336 )   PDF (2875KB) ( 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DnaJ热休克家族成员B6异构体b(DNAJB6b)过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统计并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DNAJB6a和DNAJB6b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系DLD-1和HCT116,分别使用小干扰RNA(siRNA)和短发卡RNA(shRNA)敲降DNAJB6b的表达,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shRNA的细胞作为对照,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敲降组与对照组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使用PI3K/mTOR双重抑制剂BEZ235处理DLD-1和HCT116细胞,以溶剂处理细胞作为对照,进行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统计穿膜细胞数目;在稳定敲降DNAJB6b的DLD-1和HCT116细胞中,瞬时转染组成型活化的AKT(myr-AKT)表达载体,进行挽救实验,以转染相应空载体的细胞作为对照,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DNAJB6b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DNAJB6a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结直肠癌细胞系DLD-1和HCT116中敲降DNAJB6b的表达,可明显降低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BEZ235处理组细胞穿膜数目显著减少,仅为对照组的20%左右(P<0.01)。挽救实验结果显示,在稳定敲降DNAJB6b的DLD-1和HCT116细胞中过表达外源myr-AKT,与对照组相比,p-AKT(Ser473)表达水平升高并可显著逆转由于敲降DNAJB6b表达导致的细胞穿膜数目降低(P<0.01)。结论: DNAJB6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过表达可通过激活AKT通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提示其异常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促癌作用。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范晓杰, 李清靖, 谷丽娜, 桑梅香, 单保恩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184-19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4
摘要 ( 338 )   PDF (3080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家族(MAGE-As)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PCR法检测106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MAGE-As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法,鉴定该家族成员MAGE-A1、A2、A3、A4和A6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106例乳腺癌组织蜡块中MAGE-As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外周血中MAGE-As mRNA表达与其相应肿瘤组织中MAGE-As蛋白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MAGE-As mRN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为40.5%(43/106)。MAGE-A1、A2、A3、A4和A6的表达率分别为10.3%(11/106)、19.8%(21/106)、15.1%(16/106)、13.2%(14/106)和5.7%(6/106),MAGE-As表达率的顺序为A2>A3>A4>A1>A6。MAGE-As mRNA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As mRNA表达水平与其相应肿瘤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8,P<0.01)。MAGE-As各亚型(MAGE-A1、A2、A3、A4和A6)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P<0.01);MAGE-As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MAGE-As可能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MAGE-As检测可作为监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4种化学物质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段惠娟, 孙照刚, 郝卫东, 魏雪涛, 褚洪迁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192-199,2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5
摘要 ( 350 )   PDF (4101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对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aCaT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姜黄素、槲皮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评价受试物的细胞毒性。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0.5和1.25 mmol/L)、姜黄素(5和20μmol/L)、槲皮素(200和500μmol/L)及叔丁基对苯二酚(10和50μmol/L)分别处理HaCaT细胞4 h及24 h后,提取RNA,对RNA质量进行评价,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HaCaT细胞中84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试验显示,过氧化氢、姜黄素和叔丁基对苯二酚浓度分别在>1 mmol/L、>10μmol/L和>50μmol/L时,HaCaT细胞的存活率在80%以下;而槲皮素在浓度为1 000μmol/L仍未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qPCR结果显示,上述4种化学物质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HaCaT细胞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过氧化氢1.25 m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SPINK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25 mmol/L作用24 h时CCL5表达下调;姜黄素2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HMOX1ALB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GSR等基因表达下调;槲皮素50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ALB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以及SEPP1等基因表达下调;叔丁基对苯二酚10μmol/L作用4 h能引起基因EPX、HMOX1等基因表达上调,而10μmol/L作用24 h时AOX1等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过氧化氢、槲皮素、姜黄素及叔丁基对苯二酚,这4种化学物质均可引起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发生改变,均能引起基因HMOX1表达上调,而且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高于低剂量,为抗氧化剂的添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杨武斌, 唐金凤, 米本中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00-2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6
摘要 ( 335 )   PDF (3988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CCl4诱导造模,将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腹腔注射橄榄油+蒸馏水灌胃),模型组(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蒸馏水灌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同时分别按生药3.5,6.3,12.6 g/kg灌胃)。柴胡疏肝散给药至第10周,观察大鼠大体形态,计算肝系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的JAK2、STAT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JAK2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PCⅢ、Ⅳ-C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出现明显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散低、中、高剂量组能抑制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且血清中ALT、AST、HA、PCⅢ、Ⅳ-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柴胡疏肝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肝系数显著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各剂量组不同程度抑制肝组织中JAK2、STA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对早期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CuInS2/ZnS量子点对人卵颗粒细胞的毒性效应与机制
刘晓宁, 耿蔷, 徐江垚, 林桂淼, 王晓梅, 郭遂群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06-212,23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7
摘要 ( 261 )   PDF (3685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体外原代培养人卵颗粒细胞,检测CuInS2/ZnS量子点的细胞毒性效应并分析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透明质酸酶消化收集人超排卵外的颗粒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设立PBS对照组和低(1 μg/mL)、中(10 μg/mL)、高(100 μg/mL) CuInS2/ZnS量子点实验组,利用CCK-8法检测量子点处理后颗粒细胞活力的变化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颗粒细胞凋亡情况;采用不同试剂盒分别检测性激素孕酮(P)和雌二醇(E2)的释放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SH)活性的变化。结果: 体外原代培养人卵颗粒细胞生长良好,在体外培养72 h后开始自发凋亡并黄素化。采用CuInS2/ZnS量子点处理后48 h 的IC50为66.72 μg/mL。与PBS对照组比较,高剂量量子点处理组明显抑制细胞活力(P<0.01),诱导细胞凋亡(P<0.01),增加颗粒细胞P和E2的释放(P<0.05或P<0.01),中、高剂量量子点处理后颗粒细胞中ROS水平显著增加(P<0.05或P<0.01),颗粒细胞内的MDA、T-AOC及T-SOD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量子点作用后细胞内的GSH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进行了人卵颗粒细胞系的体外原代培养,发现10 μg/mL 剂量以上CuInS2/ZnS 量子点可以通过侵入颗粒细胞引起氧化损伤,促进细胞凋亡引发毒性效应,为CuInS2/ZnS量子点在临床应用中的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桑黄素在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的相关机制
于婧, 冯丹丹, 潘文森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13-2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8
摘要 ( 343 )   PDF (2205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桑黄素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中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ALI模型组(LPS处理)、LPS+桑黄素低浓度(25 mg/kg)处理组和LPS+桑黄素高浓度(50 mg/kg)处理组,共4组,每组8只。LPS(6 mg/kg)溶液经气管滴入小鼠气道刺激支气管及肺组织建立ALI模型。桑黄素溶液经腹腔注射给药3 d后,收取双肺,对一部分肺组织测定湿/干质量比,进行HE染色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相关基因(NOX1NOX4Nrf2HO-1)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和肺湿/干质量比测定结果显示气道滴入LPS成功构建了ALI小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桑黄素处理可有效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LI模型组肺组织中,Nrf2和HO-1的表达上调(P<0.01);与ALI模型组比较,桑黄素处理可显著降低肺组织NOX1和NOX4的表达(P<0.05或P<0.01);且桑黄素处理可进一步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P<0.05或P<0.01)。结论: 氧化应激的发生参与ALI 的发生发展,桑黄素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NOX1和NOX4表达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减缓LPS引起的肺损伤。
肿瘤防治
甘草干姜汤的抗胃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余悦华, 梁桓熙, 辛雨濛,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19-22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09
摘要 ( 551 )   PDF (5464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究甘草干姜汤(LDGD)的体外抗胃癌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其抗胃癌机制。方法: 以不同配比的甘草干姜汤灌胃大鼠后以腹主动脉取血方式提取含药血清,利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观察甘草、干姜不同配比LDGD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以及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活力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构建LDGD抗胃癌的“成分-靶点”网络,通过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筛选出关键靶点,通过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LDGD抗胃癌可能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析LDGD中文献报道的8种主要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和抗胃癌关键靶点的结合情况。结果: 血清药理学实验中不同配比LDGD灌胃大鼠后提取的30%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的细胞活力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HUVEC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LDGD有效化学成分101个,抗胃癌关键靶点为VEGFA、TNF-α、CASP3、MYC;富集分析结果表明,LDGD抗胃癌可能主要通过对凋亡信号、氧化应激、活性氧反应等途径的调节,以及对TNF、p53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甘草酸、甘草苷与VEGFA对接良好,6-姜酚与TNF-α对接良好,且这3种成分在LDGD中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甘草干姜汤具有一定抗胃癌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作用于TNF、p53等信号通路,其中甘草酸、甘草苷、6-姜酚可能为关键药效成分。
附子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及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张琪, 刘宇峻, 庄喜兵, 乔田奎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27-23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10
摘要 ( 308 )   PDF (1622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附子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肺癌A549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附子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并选择IC20(30μg/mL)作为后续实验浓度。集落形成实验检测A549细胞的存活分数,单机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平均致死剂量(D0)及放射增敏比(SER)。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附子组、X射线照射组和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对照组给予培养基,附子组给予30μg/mL附子提取物处理24 h,X射线照射组采用10 Gy的X射线照射,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先采用30μg/mL附子提取物处理24 h后,再给予10 Gy的X射线照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小于20μg/mL的附子提取物对A549细胞存活率有增强作用,但随着附子提取物浓度到达30μg/mL,开始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与附子提取物浓度相关。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提示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存活曲线起始处肩部稍窄,表明联用附子提取物后,引起细胞死亡所需的放疗剂量逐渐减小,X射线照射组和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D0值分别为1.83和1.48 Gy,SER为1.24。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高于附子组和X线照射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附子组与X射线照射组较对照组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附子处理后X射线照射组较对照组细胞Bax、Bcl-2蛋白含量变化更加显著(P<0.01)。结论: 30μg/mL的附子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综述
脐带来源的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特性及应用前景
丁赛, 张红霞, 朱海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33-23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11
摘要 ( 347 )   PDF (1056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来源非常广泛。虽然各种组织来源的MSCs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但在标准培养条件下该类细胞均可以贴壁生长;细胞群体中有 95%以上的细胞表达典型的间充质标记分子,如 CD73、CD90 和 CD105,但缺乏造血标记分子CD14、CD19、CD34、CD45和CD79a的表达;特别是均具有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能力。这些性质是国际细胞治疗协会给出的定义该类细胞的最低标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来源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目前来看,从脐带不同解剖学部位(区室)获得的MSCs的生物学性质也存在差异,其中从脐带华通氏胶中分离获得的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能力、分化潜能、免疫调节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区室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用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及免疫调节的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被认为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围绕近年来华通氏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建系、增殖特性、分化潜能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化学诱导分化方案的建立和优化,认为与通过遗传改变诱导重编程方法相比,化学诱导分化方法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
姜晓燕, 闫冬, 何映雪, 范莉, 梁宸卿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37-2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12
摘要 ( 449 )   PDF (882KB)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方式进入植物,对植物的生物效应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包括对植物群落、个体、抗逆性、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在植物主要通过根、茎、叶、花果吸附、富集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锶、铯、铀对植物的胁迫引起植物叶绿素减少、抗氧化酶活性改变,导致植物活力下降。了解和掌握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及机制,一方面为植物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可根据植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变作为放射性污染的指示标志物,为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从植物群落、个体效应、植物根吸收、植物抗性到植物的酶类几个方面,就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生物效应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肝纤维化发生及逆转途径的研究进展
苏静, 胡以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3):  242-2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3.013
摘要 ( 190 )   PDF (856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纤维化是慢性或持续性肝损伤的最终共同途径,晚期常会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危及生命。来自动物模型和临床的证据表明,当病原体被去除时,肝纤维化会消退,这与激活的肌成纤维细胞的消除和纤维瘢痕的吸收有关,所以了解肝纤维化消退的机制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新的肝纤维化治疗靶点。本文主要讲述了肝纤维化的损伤机制,以及在应对肝纤维化的可逆性上,从细胞外基质的平衡,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和失活、各种免疫细胞以及不同细胞信号通路,自噬等方面简要介绍如何协调和解决肝纤维化,以期为肝纤维化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