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10-30
论著
辐射诱导酵母细胞延迟的遗传不稳定性
吕慧敏, Friedl A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05-2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1
摘要 ( 2360 )   PDF (121KB) ( 2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辐射诱导酵母细胞延迟的遗传不稳定性是否与特定的染色体改变有关,这些克隆是否发生了延迟的染色体内重组频率及延迟的染色体畸变频率的增加,以便帮助鉴别引起遗传不稳定性的基因或外基因子。方法:酵母细胞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采用变交电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受照细胞第58 代克隆体延迟的遗传不稳定性。结果:Rsy - 112 未受照细胞的重组频率范围为2. 7 ×10 - 4~4. 6 ×10 - 4 ,平均值为3. 5 ×10 - 4 ;受照细胞剂量在0. 4 kGy~4. 0 kGy 之间的重组频率范围为2. 8 ×10 - 4~11. 7 ×10 - 4和3. 9 ×10 - 4~35. 3 ×10 - 4 ,平均值分别为5. 9 ×10 - 4和19. 4 ×10 - 4 。结论:辐射能够诱导酵母细胞延迟的遗传不稳定性,克隆细胞出现染色体内重组频率明显增加,核型发生了不同改变,主要为显带丢失、重组、分离及出现新的显带。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
封少龙, 孔志明, 王五香, 王新明, 彭平安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10-2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2
摘要 ( 3071 )   PDF (86KB) ( 28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两种新型杀虫剂- 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方法: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SCE) 以及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 ,又名彗星试验) 。结果:在低浓度(吡虫啉为0. 05mg/ L ,抑食肼为5 mg/ L) 时,它们对微核和SCE 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当浓度升高(吡虫啉为0. 1mg/ L ,抑食肼为25 mg/ L) 时,则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而彗星试验在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1) ,且存在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r = 0. 995 , r = 0. 965) 。结论:吡虫啉和抑食肼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相比之下,吡虫啉比抑食肼具有更大的毒性。
饮水微囊藻毒素在大鼠肝癌发生期间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陈 华, 孙昌盛, 胡志坚, 汪家梨, 王章敬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14-2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3
摘要 ( 2521 )   PDF (119KB) ( 2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经饮水摄入微囊藻毒素(MC) 在大鼠肝癌发生期间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微囊藻毒素促肝癌机制。方法:50 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4 组,A 组(空白对照) :B 组(DEN 启动对照) ;C 组(DEN 处理,饮含MC 藻水) :D 组(DEN理,腹腔注射MCLR 纯毒素) 、应用LSAB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肝癌前病变病灶中PCNA、Bcl22 和Bax 蛋白的表达。结果:各处理组PCNA 平均积分光密度值(AIOD) 均较A 组0. 0013 明显升高,分别为B 组0. 0033 ,C 组0. 0036 和D 组0. 0088 ,其中D 组与B 组比较有明显升高( P < 0. 05) 。饮水摄入或腹腔注射微囊藻毒素均可使Bcl22 表达上调,Bax 表达下调。结论:促进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基因平衡失调. 使细胞失控性生长,可能是微囊藻毒素促肝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三氧化二砷诱导恶性黑色素瘤A375和B16细胞凋亡的研究
陈治文, 夏 俊, 胡守芬, 马栋柱, 王 丽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18-22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4
摘要 ( 3097 )   PDF (90KB) ( 31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As2O3) 对恶性黑色素瘤人A375细胞和小鼠B16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为As2O3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A375细胞和B16细胞的凋亡诱导及杀伤作用:用不同剂量的As2O3 (0. 1 mmol·L - 1 、0. 25 mmol·L - 1和0. 5 mmol/ L - 1) ,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10 ml·kg - 1 ,连续注射10 d 后,检测小鼠血清与心、肝、肾有关的生化指标。结果:As2O3 浓度分别为5μmol·L - 1 、10μmol·L - 1和20μmol·L - 1时,A375和B1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1. 85 %、55. 51 %、54. 90 %和9. 81 %、26. 45 %、9. 93 %:As2O3 诱导A375和B16细胞总的凋亡和坏死率分别为11. 90 %、55. 71 %、57. 40 %和12. 96 %、26. 99 %、87. 13 %;不同剂量的As2O3 (0. 1 mmol·L - 1~0. 5 mmol·L - 1 ) 对小鼠肝、肾和心肌等功能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不同浓度的As2O3 能明显诱导恶性黑色素瘤A375及B16细胞凋亡和坏死,对A375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强于B16细胞。As2O3 (0. 1 mmol·L - 1~0. 5 mmol·L - 1) 对小鼠肝、肾和心肌等功能无明显损伤。
多种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
李红智1, 王宗敏2, 金龙金1, 董杰影1, 谢丽微2, 杨开颜3
. 2002, 14(4):  222-225.  doi:
摘要 ( 1812 )   PDF (143KB) ( 26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乳腺癌p53 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与预后的关系,p53 、Bcl-2 、C-erbB-2 、PCNA 和Ki67 表达与乳腺癌变、发展的关系,并比较乳腺癌p53 基因突变与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方法:应用PCR-SSCP 方法检测45 例乳腺癌的基因突变,应用免疫组化SP 方法检测96 例正常乳腺组织、异型增生和乳腺癌的蛋白表达。结果: 乳腺癌p53 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杂合性缺失(LOH) 与不良预后因素(PCNA 高表达,ER、PR 阴性) 显著相关( P < 0. 05 或P < 0. 01) 。乳腺癌变、发展过程(正常乳腺组织异型增生→淋巴结阴性→淋巴结阳性) 的p53 、C-erbB-2 、PCNA 和Ki67 表达率渐增( P < 0. 05 或P < 0. 01) ,而Bcl22 表达率渐减(但P > 0. 05) 。乳腺癌p53 基因突变与蛋白表达检测结果基本吻合。结论:p53 基因突变(尤其是杂合性缺失) 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因素和指标。p53 、C-erbB-2 、PCNA 和Ki67 高表达是乳腺癌变、发展的因素和指标,其中C-erbB-2 、PCNA 和Ki67表达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及恶变可能性估计有指导意义。免疫组化法结果有临床参考价值。
论文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mdr21 基因表达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
蒋东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26-2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6
摘要 ( 2601 )   PDF (76KB) ( 2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mdr21 基因是肿瘤多药耐药现象中的主要表型 ,探讨 mdr21 基因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表达状况 ,预期指导临床个体化疗。方法:应用 RT2PCR 方法对51 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mdr21 基因进行定量体外诱导后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51 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原发性阴性表达 34 例占66% ,继发性阴性表达仅5 例占9. 8% ,外周血中的原发mdr21 阴性表达与继发性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 01。在低阳性组,原发性表达 11 例占 21 % ,继发性表达 31 例占 60.7 % P < 0. 01 。高阳性组原发性表达6 例占 11. 8 % ,继发性表达 15 例占 29% P < 0. 01 。继发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原发性。结论:RT2PCR 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mdr21 基因表达取材方便 ,结果可靠,提示不同程度的 mdr21 基因表达水平可以客观地反映不同个体的药物耐受情况. 为临床个体化疗提供指导性信息。
论著
抗肿瘤药物体外诱导新鲜癌组织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mdr-1 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何 琳, 张 巧, 胡杰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29-23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7
摘要 ( 2208 )   PDF (75KB) ( 28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组织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抗肿瘤药物的体外诱导,用RT2PCR 法检测其mdr-1 基因表达状况,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解决非手术癌患者化疗用药个体化。方法:在采集手术标本的同时抽取该患者外周血,用8 种抗肿瘤药物进行体外诱导,RT-PCR 法检测32 例恶性肿瘤患者癌组织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的mdr-1 基因表达状况。利用SAS 软件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32 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新鲜癌组织细胞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抗肿瘤药物体外诱导mdr-1 基因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或病灶很小不能取材的患者可以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替代癌细胞做RT-PCR 体外药敏检测。这将从基因水平为肿瘤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蛇床子素对肺腺癌、肺鳞癌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周 俊, 程维兴, 许永华, 张东辉, 王冬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31-2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8
摘要 ( 2333 )   PDF (74KB) ( 27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对人肺鳞癌和肺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BALB/ C 裸鼠的人肺腺癌和肺鳞癌模型,给予蛇床子素,剂量为1. 5μg/ (g·d) ,观察瘤体的大小、重量和动物血清中肺癌标志物DR270 的水平,以此评价蛇床子素的抑癌作用。结果:蛇床子素对肺鳞癌的抑瘤率为69. 5 % ,对肺腺癌的抑瘤率为50. 0 % ,对DR270 也有显著降低作用。结论:蛇床子素对肺鳞癌和肺腺癌的瘤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肺鳞癌。
检测研究
子宫营养试验检测双酚A 的雌激素样活性
黄毅娜, 程薇波, 徐培渝, 余文三, 王文东, 王正书, 庞定国, 刘玉清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34-2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09
摘要 ( 2889 )   PDF (116KB) ( 29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子宫营养试验,检测双酚A(BisphenolA ,BPA) 的雌激素样活性,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未成年SD 雌性大鼠(21d) 100 只,分为BPA 200 mg/ kg、400 mg/ kg 和800 mg/ kg 3 个剂量组,溶剂对照组(花生油) 和阳性对照组(苯甲酸雌二,Estradiolnzoate ,E2B) 0. 4 mg/ kg ,每天一次灌胃给药,连续给予3 d 和7 d。于末次给药的第24 h 处死动物取子宫。结果:3 d 和7 d 两个时段,E2B、BPA 400 mg/ kg 和800 mg/ kg 2 个剂量组子宫湿重、子宫/ 体重比、平滑肌厚度和宫腔上皮高度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1) ,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给予BPA 7 d 还使未成年SD 雌性大鼠阴道开口时间提前。结论:BPA 具有弱雌激素样效应,子宫湿重增加可能与平滑肌增生有关。
菘蓝对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 莉, 邢绥光, 安长新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38-24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0
摘要 ( 1777 )   PDF (74KB) ( 2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菘蓝叶氯仿提取物对环磷酰胺(CP) 引起的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精子畸形试验及精细胞微核试验。观察雄性小鼠的精于畸形率及精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菘蓝叶氯仿提取物本身对生殖细胞无毒性,而对CP 引起的生殖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性抑制作用。CP + 菘蓝叶提取物100 mg/ kg 剂量组对精细胞微核的抑制率为57. 38 % ,对精子畸形的抑制率为50. 87 %。结论:中药菘蓝具有减轻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损伤的作用。
某调节血糖保健食品遗传毒理学评价
张瑞娟, 高小雁, 于 燕, 王小娟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41-2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1
摘要 ( 2064 )   PDF (67KB) ( 2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某调节血糖保健食品有无遗传毒性,为应用该功能食品提供毒理学资料。方法:依据国标进行Ames 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Ames 试验阴性:经口给予受试物剂量1. 25 g/ kg~5. 0 g/ kg ,未发现对试验小鼠骨髓PCE 有致突变作用和致小鼠精子畸形作用。结论:未发现该功能食品有遗传毒性。
技术与方法
新药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天宝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43-2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2
摘要 ( 1803 )   PDF (80KB) ( 3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扼要比较了各国新药遗传毒性测试方案,介绍了目前新药遗传毒性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和今后有发展潜力的几种高通量筛选方法。
综述
癌症易感基因及其所致肿癌综合征的防治策略(续)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47-24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3
摘要 ( 2038 )   PDF (69KB) ( 2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接第14 卷第3 期第204 页)
线粒体DNA 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黄 勇 综述, 陈家堃  吴中亮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49-2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4
摘要 ( 2169 )   PDF (84KB) ( 3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 是个双链闭环分子,共有16 569 个碱基对,含有37 个基因,其中13 个基因是编码与细胞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多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mtDNA 比核DNA 更易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近年来很多人类疾病的mtDNA 突变位点已被确定,还有很多实验表明mtDNA 参与了细胞癌变过程。本综述主要涉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与肿瘤有关的mtDNA 多种结构和功能改变,以探讨mtDNA 损伤与突变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线粒体DNA 突变与线粒体疾病
盂紫强, 耿 红 综述, 张连珍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53-25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5
摘要 ( 2335 )   PDF (77KB) ( 3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线粒体在新陈代谢和生物能量转换中处于中心地位。人体内线粒体DNA(mtDNA) 的缺失或突变可导致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从而引起衰老或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肌病、神经疾病等;甚至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及糖尿病等都与线粒体缺陷有关。体内活性氧(ROS) 的过量产生是引发线粒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DNA 错配修复基因与肿瘤研究新进展
许铭炎, 邓小玲 综述, 徐小虎, 黄天华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56-2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6
摘要 ( 1942 )   PDF (96KB) ( 31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 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 基因对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MMR 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MMR 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其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DNA 修复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
孙敬芬 综述, 周平坤, 吴德昌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4):  261-26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4.017
摘要 ( 1710 )   PDF (90KB) ( 3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 修复是一系列与恢复正常DNA 序列结构和维持遗传信息相对稳定有关的细胞反应,细胞为了存活而容忍某种类型的DNA 损伤或不正常的碱基序列也包括在该定义范围内。DNA 修复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 1 ] 且与许多疾病有关,但DNA 修复缺陷相关的疾病非常复杂,对于DNA 修复和这些疾病关系的研究,还没见系统的报道,本文拟对DNA 修复系统缺陷与其诱发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