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1-30
核辐射安全专家论坛
充分关注核辐射的远后效应
程天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11, 23(6):  405-4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21
摘要 ( 1261 )   PDF (233KB) ( 13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 RAD51可提高PTEN 缺失细胞基因组稳定性
陈忠民,徐勤枝,胡迎春,霍艳英,周平坤,吴德昌
. 2011, 23(6):  406-4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1
摘要 ( 2371 )   PDF (1683KB) ( 16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对PTEN缺失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中性单细胞电泳技术观察PTEN缺失后自发性和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情况;并构建PTEN缺失细胞稳定转染RAD51的细胞系,γ射线照射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PTEN缺失导致细胞自发性和辐射诱导DNA双链断裂增多;转染RAD51后细胞存活率增高,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减少。结论:同源重组修复基因RAD51可以提高PTEN缺失细胞基因组稳定性。
α粒子诱发BEP2D 细胞恶性转化中细胞内抗氧化蛋白和活性氧水平研究
苟 巧,佟 鹏 ,王春燕,张翠兰,苏 旭
. 2011, 23(6):  410-4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2
摘要 ( 2793 )   PDF (1226KB) ( 1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α粒子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过程中细胞内主要抗氧化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氧 (ROS)水平以及DNA双链断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BEP2D细胞、RH22细胞和BERP35T-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抗氧化蛋白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s)以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和锰-SOD(Mn-SOD)的表达;采用 SOD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总SOD (T-SOD)、Cu/Zn-SOD和Mn-SOD酶活力;荧光探针标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基础H2O2和O2-.水平;中性彗星电泳法检测细胞内DNA双链断裂水平。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H22和BERP35T-1细胞内抗氧化蛋白CAT和GPX1表达下调 (P<0.05或P<0.01),GPX3、Cu/Zn-SOD和Mn-SOD表达增强 (P<0.05或P<0.01);且T-SOD 、Cu/Zn-SOD和Mn-SOD 活力均显著升高 (P<0.05或P<0.01)。RH22和BERP35T-1细胞内基础O2-.水平低于BEP2D细胞,基础H2O2和DNA双链断裂水平则高于BEP2D细胞 (P<0.05)。结论: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失衡形成氧化压力,促进DNA氧化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
γ射线照后不同时间点人肝细胞基因差异表达谱的研究
张 伟,秦秀军,许超琪,李炜宾,尹晶晶,袁 慧,李建国
. 2011, 23(6):  416-42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3
摘要 ( 2928 )   PDF (436KB) ( 14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γ射线照射后4和24 h人肝细胞株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为从基因水平上揭示放射性从业人员肝脏的早期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对人正常肝细胞7702给予不同剂量 (0.5和1.0 Gy)γ射线照射不同时间 (4和24 h) 后的基因差异表达谱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照后4 h在不同剂量水平上(0.5和1.0 Gy)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18个;照后24 h不同剂量水平上(0.5和1.0 Gy)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475个;0.5 Gy剂量水平上照后不同时间(4和24 h)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35个;1.0 Gy剂量水平上照后不同时间(4和24 h)筛选差异表达基因170个;最后筛选出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129个;另外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通路途径,如胰岛素合成与分泌途径等;同时为了验证基因芯片筛选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采用SYBR 绿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胰岛素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3 (IGF2BP3)及早期响应因子1 ( EGR1)两个有意义且表达量稳定的辐射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其定量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γ射线辐照后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29个,辐射对人肝细胞的早期损伤表现为多靶点、多层次及多通路等特点。
γ射线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细胞中 Arp2、 Arp3和cofilin 基因表达的变化
齐雪松,王春燕,郝述霞,苟 巧,佟 鹏,苏 旭
. 2011, 23(6):  421-4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4
摘要 ( 2427 )   PDF (614KB) ( 1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小鼠后,胸腺淋巴细胞中Arp2、Arp3和cofilin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4个照射组和1个非照射组,每组8只。照射组行全身γ射线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0.02、0.1、1和6 Gy。于照后3 h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出胸腺,用PBS冲出胸腺淋巴细胞。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胸腺淋巴细胞中Arp2、Arp3、cofil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未照射组比较,各照射组小鼠胸腺淋巴细胞Arp2 mRNA表达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1 Gy照射组Arp2蛋白表达上调 (H=2.33,P<0.05);1 Gy照射组Arp3 mRNA表达下调 (t =-12.77,P<0.01),6 Gy照射组Arp3 mRNA表达上调 (t =3.39,P<0.05),各照射组Arp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0.02、0.1和1 Gy照射组cofilin mRNA的表达上调 (t =6.38~9.41,P<0.01),各照射组cofilin蛋白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γ射线可诱导BALB/c小鼠胸腺淋巴细胞Arp2、Arp3和cofilin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与照射剂量大小有关,该结果为研究辐射致胸腺淋巴细胞微丝骨架改变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γ射线辐照对BEP2D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薛振伟,周小林,崔梅萍
. 2011, 23(6):  425-4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5
摘要 ( 2175 )   PDF (1616KB) ( 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与人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 (BEP2D细胞)辐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寻找辐射致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指标。方法:分别培养并收集了0、1.5和3.0 Gyγ射线辐照24 h后的BEP2D细胞样品,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照射组与对照组细胞样品中的总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并最终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质谱鉴定获得10张肽质量指纹图,经数据库搜索后8个蛋白点被初步鉴定(2个蛋白点无结果),其中1个蛋白点重复。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数据库初步鉴定出7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即亲环素A、肌球蛋白轻链2、细胞角蛋白9、α-烯醇酶、 磷酸丙糖异构酶1、Makorin环指蛋白1、c-myc启动子结合蛋白1。结论:所鉴定的7种蛋白与辐射诱导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为寻找辐射致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单次60Coγ射线照射致大鼠尿液代谢谱变化及其时间相关性
张慧芳,杨 彪,郭月凤,邢利虹,郭万龙,党旭红
. 2011, 23(6):  429-4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6
摘要 ( 2431 )   PDF (710KB) ( 1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γ射线单次照射对大鼠尿液代谢物的影响,初步筛选与γ辐射损伤密切相关的尿代谢物。方法: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接受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剂量6.0 Gy,剂量率0.7 Gy/min。照射前1 d及照射后第1、2、3、4、8、18、30、45 d 分别收集大鼠尿液。检测尿样1H NMR谱,对1H NMR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PLS-DA),寻找对照射后各时间点1H NMR谱与照射前1H NMR谱差异均有较大贡献并且变化趋势一致的差异代谢物 (简称共同差异代谢物),分析这些代谢物相对含量变化与照后时间的相关性。结果:60Coγ射线照射可造成大鼠尿液1H NMR谱明显变化。对照后1~45 d大鼠尿液1H NMR谱变化贡献较大的共同差异代谢物有牛磺酸、氮氧化三甲胺、脯氨酸、肌苷、柠檬酸盐、琥珀酸盐、醋酸盐和乳酸盐。照后1~45 d,脯氨酸和牛磺酸相对含量均比照射前明显升高,柠檬酸盐、琥珀酸盐相对含量均比照射前降低;而三甲胺氮氧化物、醋酸盐和乳酸盐相对含量则呈现先升高 (照后1 d)后下降 (照后2~45 d)趋势。结论:大剂量γ射线照射造成的大鼠机体代谢紊乱在照射后45 d仍未得到完全恢复,表现为受照大鼠尿中代谢物牛磺酸、脯氨酸、肌苷、柠檬酸、琥珀酸、醋酸盐和乳酸盐相对含量的持续变化。牛磺酸、脯氨酸有望成为大剂量急性辐射损伤的组合代谢标记物。
60Co γ射线诱导人淋巴细胞线粒体COX II 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
王 卉,封江彬,陆 雪,张德钦, 张庆召,高 玲,陈德清,刘青杰
. 2011, 23(6):  437-4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8
摘要 ( 2516 )   PDF (928KB) ( 1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诱导人外周血永生化淋巴细胞株中线粒体COX II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期为探索放射敏感生物标志物和解决放射生物学领域中快速剂量估算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15 Gy)60Co γ射线照射指数生长期的人淋巴细胞株,于照射后不同时间点(0~72 h)收集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COX II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60Co γ射线照射后的各个时间点上,COX II基因在mRNA水平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在蛋白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60Co γ射线照射4和12 h后COX I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 (P > 0.05),照射后24、48和72 h COX II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且在不同范围内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P﹤0.05)。对比相同照射时间点COX II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水平变化发现,两者无必然一致的趋势,但照射后48和72 h,COX II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照射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60Co γ射线照射后48和72 h,COX II蛋白表达水平与照射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新的辐射损伤标志物进一步研究验证。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用于估算大剂量电离辐射的初步探索
段志凯,时爱丽,刘建功,王斌生,郭万龙, 张淑贤
. 2011, 23(6):  442-4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09
摘要 ( 2712 )   PDF (920KB) ( 10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索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方法用于大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用不同剂量水平 (0~16 Gy)的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分别于照射后即刻和1 h后进行SCGE检测,用CASP软件分析血细胞“彗星”尾矩(tail moment,TM),建立剂量-效应曲线。结果:外周血细胞“彗星”尾矩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彗星”尾矩为指标,使用统计软件Origin 7.5进行拟合,受照即刻在0~16 Gy剂量范围内彗星TM 值与受照剂量D 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为曲线模式,曲线方程为Y=0.836 7+0.530 9D + 0.079 9D2 (R2=0.996 2,P<0.05),而 0~8 Gy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曲线为线性模式,直线方程为Y=0.400 3+1.129 1D (R2=0.996 3, P<0.05)。受照1 h后 0~16 Gy剂量范围内,彗星TM 值与受照剂量D 之间的关系曲线为Y=0.461 6+0.656 0D+0.062 1D2 (R2=0.9984,P<0.05),0~8 Gy剂量范围内的关系曲线为Y=0.107 1+1.128 3D (R2=0.999 5,P<0.05)。结论:用碱性SCGE分析淋巴细胞“彗星”尾矩有望成为一种估算大剂量电离辐射的生物剂量计。
提前获取早熟凝集染色体环快速估算受照剂量的可行性研究
汪传高,王治东,陈茂胜,杜 杰,张学清,王仲文,陈 英
. 2011, 23(6):  446-44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0
摘要 ( 2565 )   PDF (470KB) ( 9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缩短培养时间,拟合γ射线诱发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premature condensation chromosome-rings,PCC-R)的剂量-效应曲线,探讨快速估算生物剂量的可行性。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离体人外周血,剂量为0、1、3、6、10、15、20 Gy,照后分别培养44和48 h,收获前1 h加入冈田酸,分别计数PCC-R频率,拟合受照44与48 h的剂量-效应曲线并进行比较。结果:培养44 h较48 h获得的分析细胞数略少,PCC-R率略低于48 h结果(各个剂量点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PCC-R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0~15 Gy剂量范围内二者之间满足直线方程Y = -0.015 2+0.062 5D(R2=0.983 9)。结论:缩短培养时间至44 h,PCC-R仍然可以用于15 Gy以内的辐射事故的剂量估算。
用早熟凝集染色体环法研究中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
王春燕,佟 鹏,苟 巧,郝述霞,齐雪松,吕慧敏,张 伟
. 2011, 23(6):  449-45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1
摘要 ( 2484 )   PDF (449KB) ( 8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 (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s ring,PCC-R)与中子辐射剂量之间的效应关系曲线。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男性2人,取静脉血 (肝素抗凝),用中子反应堆分别照射0、1.0、 2.5、 5.0、7.5和10.0 Gy (剂量率为0.2 Gy/min),照射后的血样在37 ℃恒温培养箱内静置3 h以进行细胞修复,然后将血样分别接种到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48 h。终止培养前1 h加入500 nmol/L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观察辐射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环与照射剂量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500 nmol/L的冈田酸 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早熟凝集染色体中早熟凝集染色体环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直线相关 (y=0.097 6x+0.000 3,R2=0.980 5)。结论:早熟凝集染色体环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它可作为生物剂量指示计用于受到中子照射后的剂量估算,特别是在受到大剂量照射的情况。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用于辐射损伤快速剂量估算的可行性研究
王 雷,王治东,胡海亮,张学清,陈茂胜,薛绍礼,陈 英
. 2011, 23(6):  452-45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2
摘要 ( 2699 )   PDF (1266KB) ( 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受不同剂量照射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变化以及辅助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s,Th)与抑制T淋巴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的比值(rTh/Ts)和照射剂量的关系,探索其用于辐射损伤生物剂量估算的可行性。方法:C57BL/6 小鼠,7~8周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0~7 Gy,分别收集辐照前和辐射后不同时间点的静脉血,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rTh/Ts情况,分析时间-效应关系并拟合剂量-效应曲线。结果:照射剂量在0~7 Gy范围内,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随时间而降低,并于照射后3 d降到最低,且剂量越大恢复越晚;照射后72 h内小鼠的外周血rTh/Ts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增。照射剂量在1~3 Gy范围内,在照射后24、48和72 h ,小鼠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减;照射剂量在1~7 Gy范围内,在照射后6、24和72 h,小鼠的外周血rTh/Ts均随剂量增加而递增。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rTh/Ts的剂量-效应关系均满足直线模型。结论:FCM检测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rTh/Ts可成为早期快速、高通量的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
X射线对人肺癌A549 细胞Bmi-1表达的影响
梁小芳,邹 跃,江其生,李峰生,王 璐,周湘艳
. 2011, 23(6):  456-45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3
摘要 ( 2677 )   PDF (482KB) ( 11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X射线照射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中Bmi-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0、2、4、6 Gy)的X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人肺癌A549细胞株,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照射0、6、12、24、48 和72 h 后Bmi-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4、6 Gy X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48 h内Bmi-1 mRNA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Gy 48 h组除外),2 Gy组照射后6 h、4 Gy组12 h、6 Gy组 24 h升高最显著(P<0.05)。照射后48 h内蛋白表达升高(4 Gy除外),48 h后蛋白表达逐渐下降,至72 h时接近未照射组水平。各时间点(除4 Gy 48 h和72 h外)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2~6 Gy剂量X射线照射48 h内可使人肺癌A549细胞Bmi-1表达升高,之后表达逐渐降低。
氡吸入染毒致大鼠相关靶器官的损伤
陈志海,聂继华,武彦文,吴昭昭,张素萍,曹 毅,童 建
. 2011, 23(6):  460-4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4
摘要 ( 2677 )   PDF (935KB) ( 10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氡染毒后大鼠相关靶器官的损伤,特别是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肺组织中RAGE和S100A6蛋白的表达,为氡致肺癌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 (64 WLM)、中 (121 WLM)和高 (236 WLM)剂量氡染毒组,每组4只。用多功能生态氡室控制氡浓度在10万 Bq/m3,每天染氡12 h。染毒结束后,观察大鼠肺部病理改变、计算脏器系数、骨髓细胞微核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RAGE和S100A6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氡染毒组大鼠肺部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肝脏系数增大,睾丸系数降低,骨髓微核率显著升高,血中8-OHdG含量上升,T-AOC下降;肺组织中RAGE和S100A6蛋白表达上调(P均<0.05)。结论:长期大剂量氡染毒可引起大鼠多器官的损伤,其中肺组织的病变尤为明显。
hprt基因突变对宫颈癌放疗损伤的评估
武丽蕊,王兰朋,李红霞1,王德华,孙 莎
. 2011, 23(6):  465-4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5
摘要 ( 3524 )   PDF (401KB) ( 17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prt基因突变对宫颈癌放疗损伤的评估作用。方法:取15例宫颈鳞癌放疗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累积剂量为10~60 Gy时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多核细胞法检测hprt基因突变率。结果:在照射累积剂量为30、40和50 Gy时,hprt基因突变率在照射后升高,与照射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累积剂量达60 Gy 时,hprt基因突变率虽然较照射前升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0~40 Gy,hprt基因突变率基本呈线形上升,且突变率与累积剂量间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r=0.900,P<0.05)。回归方程为y=0.459+0.014 x。结论:在累积剂量0~40 Gy范围内,hprt基因突变率在放疗后明显升高,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可用于评价放疗造成的损伤,是具有应用潜质的生物剂量计。
放射性核素的健康影响及促排措施
朱茂祥
. 2011, 23(6):  468-47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6
摘要 ( 2112 )   PDF (587KB) ( 24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放射性物质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对健康的影响倍受关注。本文对一些重要放射性物质的毒理学研究和医学促排措施进行概述,包括铀、钚等核燃料,放射性碘、铯、锶等核裂变产物,以及环境致癌物氡及其子体等。旨在为放射性工作人员及公众了解放射性核素的危害及其医学处理提供有益帮助。
辐射所致DNA损伤与肿瘤风险
陈 英
. 2011, 23(6):  473-47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7
摘要 ( 2920 )   PDF (635KB) ( 1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各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环境中发展和进化的,人类也是生存在各种天然和人造的放射源的环境中。为了对辐射危害有更清楚的了解,本文分别介绍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基本知识及其对机体的作用方式,着重阐述电离辐射如何造成细胞DNA损伤,以及DNA损伤修复结果和错误修复导致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癌变过程,并结合放射线的发展历史阐述了辐射致癌的风险性。同时,对包括紫外线和各种电磁辐射在内的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以及诱发肿瘤的可能性也做了介绍。
电离辐射水平与生物效应
周湘艳,吕慧敏,李文红,邹 跃,刘丽宏,梁小芳,尚 兵
. 2011, 23(6):  476-47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8
摘要 ( 1873 )   PDF (518KB) ( 18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人类所受的不同辐射源电离辐射的年平均剂量及范围,包括高天然本底辐射、人工辐射中的医疗照射、辐射事故照射以及核辐射的发生及其后果。重点阐述了目前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如电离辐射非靶效应,细胞爆炸引发“瞬间癌症”以及辐射诱发白内障阈剂量判断的研究进展。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对未来核电技术发展的影响
周湘艳,吕慧敏,李文红,邹 跃,刘丽宏,梁小芳,尚 兵
. 2011, 23(6):  480-48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19
摘要 ( 1878 )   PDF (366KB) ( 9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泄漏,使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量超出正常水平的10万倍之多,被确定为7级核事故。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日本乃至全球未来核电的发展和应用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氡致肺癌研究进展
陈志海,童 建
. 2011, 23(6):  482-48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1.06.020
摘要 ( 1758 )   PDF (376KB) ( 17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氡及其子体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主要致癌物。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氡致肺癌的研究进展,内容主要包括氡致肺癌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氡暴露的遗传损伤效应研究。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分为氡致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遗传损伤效应研究包括基因突变或表达改变以及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