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31
论著
食管鳞癌组织的常见基因组DNA异常改变及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常晨, 赵霄瀚, 江烨, 徐昕, 蔡岩, 裴宇慧, 张钰, 郝佳洁, 王明荣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1-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1
摘要 ( 1258 )   PDF (1733KB) ( 10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组织的常见基因组DNA改变,以期获得可能用于该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方法:对112例食管鳞癌手术组织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位于染色体3p和13q上的6个微卫星的杂合性丢失(LOH)情况,并与我们已报道的高频基因突变进行联合分析。结果:在被测的微卫星中,D3S1768的LOH频率最高,为48.9%;D3S2452的LOH最低,为28.8%。当与所测突变联合分析时,发现一个较优的组合,包括D3S1768、D13S171、D13S1493、TP53TTN,该组合中任意2个标志同时出现异常改变的频率为75.6%,远高于任何单一标志的改变频率。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本组病例中所测微卫星LOH频率与患者生存率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但PBRM1SYNE2基因突变多存在于生存期较短的病例中。当将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联合分析时,发现这两类指标同为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短于仅有其一阳性或均为阴性的患者(P=0.027)。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D3S1768杂合性丢失,包括TP53突变的标志物组合有助于提高检测食管鳞癌的敏感度,PBRM1SYNE2基因突变联合淋巴结转移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干酪乳杆菌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
梁争艳, 刘颖, 薛美兰, 刘佳, 梁惠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7-1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2
摘要 ( 1140 )   PDF (2029KB) ( 7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效果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模型组及低、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大鼠右侧臀部皮下一次性注射100 mg/kg 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分别灌胃给予4和8 mL/(kg·d)干酪乳杆菌(1×108 CFU/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5 mL/(kg·d)大豆油灌胃。每天1次,持续16周后处死大鼠,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及脏器,计算各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抑瘤率及脏器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2、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无肿瘤发生,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均有肿瘤发生。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组大鼠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发生率和平均瘤质量降低(P均 < 0.05);抑瘤率达到41.2%;且该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 < 0.05);TCRαβ+CD161a+NK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均 < 0.05);血中CD3+Foxp3+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 < 0.0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降低,而IL-6、IL-12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IL-4、IL-10浓度显著增高,IL-6、IL-12浓度显著降低(P均 < 0.05);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显著下降(P均 < 0.05)。结论:干酪乳杆菌对乳腺癌大鼠肿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酪乳杆菌调节CD4+、CD8+T细胞、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布,改善炎性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及其单体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由淑萍, 赵军, 马龙, 张石蕾, 刘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13-17,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3
摘要 ( 1207 )   PDF (2491KB) ( 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CPhGs)及其单体(毛蕊花糖苷和松果菊苷)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含不同浓度(0、3.91、7.81、15.63、31.25、62.50、125.00、250.00和500.00 μg/mL)CPhGs、毛蕊花糖苷及松果菊苷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液处理HSC-T6细胞48 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分别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分别用不同浓度受试物诱导HSC-T6细胞48 h,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CPhGs(25、50、100 μg/mL)组,毛蕊花糖苷(1.5、3、6.0 μg/mL)组及松果菊苷(125、250、500 μg/mL)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比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CPhGs、毛蕊花糖苷及松果菊苷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IC50分别为119.1、7.0和520.3 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种受试物诱导HSC-T6细胞的凋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CPhGs 100 μg/mL、毛蕊花糖苷6.0 μg/mL及松果菊苷500 μg/mL浓度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4.40%±3.16%,34.73%±1.16%和21.13%±0.98%;除毛蕊花糖苷1.5 μg/mL组外,其余不同浓度的受试物组均可引起HSC-T6细胞中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降低)(P < 0.05)。结论:CPhGs及其单体(毛蕊花糖苷和松果菊苷)可诱导HSC-T6细胞凋亡而抑制其增殖,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3种受试物的抗肝纤维化效果排序为毛蕊花糖苷 > CPhGs > 松果菊苷。

硒化镉/硫化锌量子点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陈婷, 郑至嘉, 许改霞, 田靖琳, 林苏霞, 黄嘉诚, 李洁凤, 黄其俊, 王晓梅, 林桂淼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18-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4
摘要 ( 1337 )   PDF (2674KB) ( 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对象,研究硒化镉/硫化锌(CdSe/ZnS)量子点对肝癌细胞的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dSe/ZnS量子点的微观结构,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CdSe/ZnS量子点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将HepG2细胞分为3组,2个实验组分别与0.5、5 nmol/L CdSe/ZnS量子点共孵育,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孵育4 h后细胞对量子点的摄取情况和量子点在细胞中的定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对量子点的摄取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共孵育24和48 h后CdSe/ZnS量子点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共孵育4 h后CdSe/ZnS量子点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和Caspase-3的影响。结果:CdSe/ZnS量子点粒径小且分散性好,吸收光谱宽发射光谱窄而对称。0.5和5 nmol/L的CdSe/ZnS量子点处理4 h后均可被HepG2细胞摄取并定位于胞浆内,且摄取率达到99%以上。0.5、5 nmol/L CdSe/ZnS量子点处理24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99.2%±5.1%、99.5%±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0.5、5 nmol/L CdSe/ZnS量子点处理48 h后,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91.6%±3.2%和75.1%±4.6%,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量均增加。结论:CdSe/ZnS量子点可被HepG2细胞摄取并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此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整合基因的拷贝数与表达信息识别胶质瘤风险通路区域内的生存标志物
潘奇, 李萌, 钱凤翠, 汤治东, 赵越, 王秋毓, 李春权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23-30,3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5
摘要 ( 941 )   PDF (4005KB) ( 15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识别胶质瘤风险区域,并预测风险区域内与生存高度相关的基因。方法:从TCGA和GISTIC 2.0网站分别获取胶质瘤病人拷贝数变异数据和人类参考基因组数据。根据胶质瘤患者的基因拷贝数变异和mRNA表达谱,形成新的基因表达谱。将样本按是否发生拷贝数变异分为两组,将由t检验获得差异的基因注释到KEGG PATHWAY database的300个通路,运用Subpathway-GM方法,挖掘得到风险子通路。结合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预测与胶质瘤生存高度相关的基因。结果:t检验获得2 219个差异基因,通过Subpathway-GM方法挖掘出48个风险子通路。我们研究预测得到的14个胶质瘤生存相关的基因与排名前10的风险子通路的关系,发现MDH2、YWHAE、SHB2B、CACNG4和CACNA1G可作为胶质瘤的生存标志物。结论:整合胶质瘤患者的拷贝数变异信息和表达信息,有效利用通路的拓扑结构,对识别可能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生存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

蛋白激酶C和JNK在溶血磷脂酸诱导人肺成纤维细胞MCP-1表达中的作用
尹齐, 许铭炎, 傅玉才, 邓小玲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31-3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6
摘要 ( 963 )   PDF (1521KB)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溶血磷脂酸(LPA)诱导人肺成纤维细胞(HL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培养HLF-1细胞,以不同浓度(0、1、3和10 μmol/L)的LP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5、6、12和24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MCP-1的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MCP-1 mRNA的表达水平。用不同浓度的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0、0.1、1和10 μmol/L)或JNK抑制剂SP600125(0、0.1、1和10 μmol/L)预孵育细胞30 min后,用LPA(10 μmol/L)刺激2或6 h后,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MCP-1的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MCP-1 mRNA的表达水平。用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1 μmol/L)预孵育30 min,以浓度为10 μmol/L的LP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5、30和60 min)后,Western blot检测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LPA可诱导HLF-1细胞MCP-1蛋白释放,并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LPA的浓度为10 μmol/L时,HLF-1细胞释放MCP-1蛋白的量是对照组的2.4倍(P < 0.05);细胞在LPA处理24 h后,MCP-1蛋白的释放量较对照组增加约1倍(P < 0.05)。LPA可诱导HLF-1细胞MCP-1 mRNA的表达并呈时间效应,LPA处理2 h后,MCP-1 mRNA表达水平是对照组的5.3倍(P < 0.05)。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和JNK抑制剂SP600125均可显著抑制LPA诱导的HLF-1细胞MCP-1 mRNA表达及MCP-1蛋白释放。Bisindolylmaleimide I的浓度为1 μmol/L时可阻断LPA诱导的HLF-1细胞MCP-1蛋白释放量的60%(P < 0.05),浓度为3 μmol/L时对MCP-1 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40%(P < 0.05);而SP600125的浓度为1 μmol/L时可阻断LPA诱导的HLF-1细胞MCP-1蛋白释放量的78%(P < 0.05),对MCP-1 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87%(P < 0.05)。10 μmol/L的LPA可显著诱导HLF-1细胞c-Jun磷酸化,同时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 I(1 μmol/L)可显著抑制LPA(10 μmol/L)诱导的HLF-1细胞c-Jun磷酸化。结论:PKC与JNK通路均参与LPA诱导HLF-1细胞MCP-1的表达。

白杨素增强顺铂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杨美玲, 李欣, 黄俊明, 张紫虹, 易资梅, 古梅英, 黄健康,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37-41,5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7
摘要 ( 1079 )   PDF (1948KB) ( 8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白杨素增强顺铂抗肿瘤作用的最佳条件并筛选敏感细胞。方法:设立阴性对照组、空白调零组及40 μmol/L白杨素、5.0 μg/mL顺铂、40 μmol/L白杨素+5.0 μg/mL顺铂3个处理组,选取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人鼻咽癌细胞(CNE1)、人肝癌细胞(HepG2)、人胃癌细胞(BGC-823)分别作用24 h。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定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法测定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通过抑制率和凋亡率筛选出敏感细胞。采用L9(33)正交设计方法,设立3个白杨素水平(10、20、40 μmol/L),3个顺铂水平(1.3、2.5、5.0 μg/mL),以及3种作用时间(12、24、36 h)处理敏感细胞,确定白杨素增强顺铂抗肿瘤作用的最佳作用条件。结果:与白杨素或顺铂单独处理组相比,MTT试验结果表明,白杨素联合顺铂作用组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发现,白杨素联合顺铂作用组诱导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亦均明显增加(P均 < 0.01)。白杨素联合顺铂作用组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率为(78.0±2.0)%、诱导细胞的凋亡率为(72.3±6.5)%。在4种细胞中,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对白杨素联合顺铂抗肿瘤作用最敏感。正交实验的体外模型结果表明,最佳作用条件为白杨素40 μmol/L联合顺铂5.0 μg/mL,作用时间24 h。结论:白杨素能增强顺铂抑制人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人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人胃癌细胞BGC-823是白杨素和顺铂联合作用的敏感细胞株。

BaP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刘海龙, 高玮, 古盼, 邓燕霞, 黄新凤, 吴德生, 刘建军, 黄海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42-45,5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8
摘要 ( 1157 )   PDF (2883KB) ( 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分析苯并芘(BaP)诱导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探讨BaP致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为研究对象,使用梯度浓度BaP(0、10、20和40 μmol/L)染毒处理,构建不同染毒周期(1周、9周和15周)的细胞株,使用5-甲基胞嘧啶(5-mC)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染毒周期细胞甲基化蛋白酶(DNMT1、DNMT3a、DNMT3b、MBD2)表达的变化。结果:BaP染毒后,16HBE细胞的5-mC荧光强度表达下降,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40 μmol/L BaP染毒处理细胞15周时,肉眼已难以观察到可见荧光。与对照组比较,BaP染毒可下调细胞DNMT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呈现明显的剂量和时间反应关系(P均 < 0.05),但DNMT3a、DNMT3b、MBD2蛋白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均 > 0.05)。结论:BaP可诱导16HBE细胞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下调,DNMT1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RNAi沉默p53基因对HeLa细胞核转录因子3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李慧英, 李洋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46-5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09
摘要 ( 941 )   PDF (1628KB) ( 7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RNAi沉默p53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核转录因子3(STAT3)的表达,及对HeLa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3种靶向p53基因的shRNA1~3序列,并转染HeLa细胞,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筛选有效沉默p53的shRNA序列。将筛选的序列转染HeLa细胞后,采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构建的3种p53-shRNA均可沉默宫颈癌HeLa细胞p53的表达,尤以shRNA3的沉默效果最好,转染shRNA3后,HeLa细胞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3±0.05和0.41±0.11,显著低于未转染组、空质粒组、p53-shRNA1组和p53-shRNA2组(P均 < 0.05),故后续试验均以shRNA3转染HeLa细胞。将shRNA3序列转染HeLa细胞沉默p53基因后,p53-shRNA3组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9±0.21和1.46±0.25,显著高于未转染组(0.53 ±0.10和0.74±0.14)及空质粒组(0.55±0.11和0.73±0.15)(P均 < 0.05)。MTT法分析结果显示,在孵育24、36、48和72 h时,p53-shRNA3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大于未转染组和空质粒组(P均 < 0.05)。Transwell法分析结果显示,转染12 h后p53-shRNA3组穿膜细胞数目(59.36±5.33)显著高于未转染组(15.73±1.29)和空质粒组(16.01±1.34)(P均 < 0.05)。结论:RNAi沉默p53基因能够上调宫颈癌HeLa细胞STAT3的表达,并促进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

儿茶素对顺铂所致人胚肾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王海, 连燕娜, 高丽萍, 曲丽洁, 张东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51-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0
摘要 ( 1011 )   PDF (1554KB) ( 7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儿茶素对顺铂(DDP)所致人胚肾细胞(HEK293)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K293细胞,分为对照组、DDP组、儿茶素组、儿茶素(5、10、20 mg/L)+DDP组。MTT法检测儿茶素和DDP分别作用后的HEK293细胞存活率,以及儿茶素预处理对DDP所致细胞存活率下降的影响。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DDP导致HEK293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儿茶素导致细胞存活率先增加后降低。儿茶素预处理后,对DDP(20 mg/L)所致细胞存活率的抑制作用未见明显减弱(P > 0.05),但与DDP组相比,能显著抑制DDP所致细胞内MDA含量的升高以及SOD活力和GSH含量的下降(P < 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儿茶素预处理虽不能改变DDP对HEK29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DDP所致HEK293细胞的氧化损伤。

miR-19a和miR-19b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胡维信, 赵智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55-5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1
摘要 ( 921 )   PDF (1456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miR-19a和miR-19b在骨肉瘤组织及配对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2对骨肉瘤和配对的瘤旁组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骨肉瘤组织及其瘤旁组织中miR-19a和miR-19b的表达,分析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qPCR结果显示骨肉瘤组织中miR-19a和miR-19b的平均表达量较瘤旁组织中均明显上调(P均 < 0.05)。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5,P=0.000)。miR-19a和miR-19b的表达与骨肉瘤病理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r=0.478,P=0.027);miR-19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65,P=0.031)且与预后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miR-19a可作为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子(P=0.037)。结论:miR-19a和miR-19b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miR-19a可能作为骨肉瘤独立的预后标志物。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前后LGR5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阿衣古丽·哈热, 陆艳荣, 伊斯刊达·阿不力米提, 张瑾熔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60-64,6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2
摘要 ( 1036 )   PDF (1505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基因LGR5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放疗同时口服卡培他滨)前后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新辅助放化疗效果预测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手术治疗的94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新辅助放化疗前肠镜活检组织及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LGR5 mRNA的表达,分析其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和Cox回归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病理退缩反应良好,肿瘤退缩有效率达87.2%,其中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8.1%。直肠癌癌组织中LGR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从新辅助放化疗前的14.396±9.924减少到手术后的8.847±6.664,总体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5)。放化疗后LGR5 mRNA表达上调者27例,表达下调者67例,表达下调组肿瘤病理退缩程度(TRG)和1、2年生存率均明显优于表达上调组(P <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放化疗前血清CA19-9水平、临床分期、TRG分级和LGR5 mRNA表达差异为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放化疗前CA19-9水平和放化疗前后LGR5 mRNA表达差异是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P分别为0.013和0.01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以诱导LGR5 mRNA表达的改变,检测其表达对于判断直肠癌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参考价值,新辅助放化疗前后LGR5 mRNA表达变化和放化疗前CA19-9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检测研究
酵母SUP4-o突变检测系统及铬遗传毒性分析
孟晓卿, 房志家, 魏红岩, 杨占菊, 黄志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65-6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3
摘要 ( 1016 )   PDF (1897KB) ( 9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酵母SUP4-o突变检测系统来评价两种价态铬(Cr3+,Cr6+)的遗传毒性。方法:用电转化法将YCpMP2质粒转入MKP-o(SJR576)得到SJR576-p菌株。用相同浓度(150 μmol/L)三氯化铬和重铬酸钾(Cr3+,Cr6+)分别处理酵母SJR576-p细胞24 h,取适量培养细胞均匀涂布刀豆氨酸抗性筛选平板和尿嘧啶缺陷合成培养基(SC-Ura),计数克隆数。结果:150 μmol/L三氯化铬和重铬酸钾处理导致SUP4-o正向突变频率分别为2.6×10-5和2.3×10-5,比对照提高约5倍,两种价态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真核酵母SUP4-o突变检测系统对可疑遗传毒性化合物的分析具有多个可筛选的性状和遗传操作的简便性。三价铬也能够造成酵母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小球藻片对大鼠的致畸试验
蔡铁全, 吕晶, 高晓新, 曹春然, 胡宇驰, 吴虓飞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70-73,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4
摘要 ( 1054 )   PDF (5532KB) ( 9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小球藻片是否对SD大鼠具有致畸毒性,对其安全性进行毒理学评价。方法:孕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小球藻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 875、3 750、7 500 mg/kg,相当于人服用量的12.5、25、50倍),阳性对照组(300 mg/kg阿司匹林)和阴性对照组(等体积纯净水)。于孕期7~16 d灌胃给予受试物,试验期间称量孕鼠体质量,第20天处死。剖腹检查子宫连胚胎质量、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吸收胎数、胎质量和体长、胎仔雌雄比例、胎仔外观、骨骼和内脏发育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大鼠具有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低、中、高剂量组小球藻片无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高剂量组出现少数胎仔外观畸形和骨骼畸形,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球藻片对SD大鼠无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

综述
利用微生物吸附放射性核素的研究现状
丁立新, 解志红, 姜晓燕, 丁库克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74-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5
摘要 ( 921 )   PDF (1352KB) ( 9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吸附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体吸附放射性核素治理放射性核素污染,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该方法的研究可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微生物吸附核素研究相比传统工艺,其效率更高、更环保,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回顾了微生物吸附的发展历史、吸附机制、影响因素及模拟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核因子-κB受体及其配体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研究进展
胡向阳, 杜远立, 陈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7, 29(1):  78-8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7.01.016
摘要 ( 869 )   PDF (1430KB) ( 11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核因子-κB受体(RANK)及其配体(RANKL)在最近十几年得到广泛研究。RANK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能高频表达。RANKL在肿瘤微环境中经常被检测到,并且在骨的重塑和免疫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RANK和RANKL共同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RANK-RANKL信号通路主要由3个因素调节,它们分别是骨保护素(OPG)、骨保护素配体和一个能够结合RANKL的膜受体(LGR4)。本文以肿瘤转移为重点,探讨RANK-RANKL信号通路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意义以及以RANK-RANKL为靶点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