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30
论著
着丝粒蛋白T在乳腺癌中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变异的研究
毕佳欣, 王晓雪, 赵若晗, 韩旭, 宋洁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27-3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1
摘要 ( 314 )   PDF (4145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着丝粒蛋白T(CENP-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并分析其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及甲基化程度。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对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ENP-T蛋白的表达;同时提取组织基因组DNA,测序分析CENP-T启动子区突变,及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检测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CF10A、MCF7和MDAMB-231细胞系中 CENP-T蛋白的表达。构建 CENP-T siRNA瞬时转染的 MCF7细胞系,Western blot法评价干扰的效果。敲减CENP-T的表达后,采用 MTT法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 MCF7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NP-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织中CENP-T启动子区检测出 C1417T、C1545T、C1628G共 3种突变,且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增加 49.5%。细胞系中敲减 CENP-T基因表达后,MCF7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P<0.05),集落形成能力增强(P<0.01),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结论:CENP-T蛋白水平表达下调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且与启动子区序列突变及甲基化水平增加相关。此结果提示CENP-T表达下调与乳腺癌风险相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程艳野, 习弯弯, 毛雪杨, 魏天怡, 胡海瑞, 李志刚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35-34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2
摘要 ( 275 )   PDF (4925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黄芪、女贞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主要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使用CytoScape 3.7.2中的MCODE插件挖掘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药物-成分-靶点”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然后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贞芪扶正颗粒成分-大肠癌相关性疲乏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1.1.2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毛蕊异黄酮等,核心靶点有 AKT1、JUN、MMP9、VEGFA等,分子对接结果亦证明以上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活性较好。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大肠癌相关性疲乏的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TMPRSS2::ETS融合基因发生率的meta分析
张嘉蔚, 袁琴, 徐贤荣, 方学贤, 曹亦菲, 杨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44-3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3
摘要 ( 284 )   PDF (1846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 TMPRSS2::ETS融合基因的发生率。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医学在线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用QUADAS-2评估偏倚风险,并用Stata 12.0和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评估 TMPRSS2::ETS融合基因在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发现在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 TMPRSS2::ERG融合基因是 TMPRSS2::ETS融合基因家族最主要的类型,其发生率为 16.7%,95%可信区间为(14.5%,18.8%)。就样本类型而言,穿刺活检样本的融合基因发生率为 17.9%,95%可信区间为(15.8%,20.1%);当使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时,融合基因发生率为 16.6%,95%可信区间为(13.0%,20.2%)。结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TMPRSS2::ERG融合基因为主要类型,但其发生率较低,因此不宜将TMPRSS2::ERG融合基因作为国内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标志。
嘌呤能受体X1与肺腺癌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于运亮, 王莉莉, 李婷, 封建凯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53-360,36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4
摘要 ( 234 )   PDF (12105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嘌呤能受体X1(purinergic receptor,P2RX1)与肺腺癌(LUAD)患者预后及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非小细胞肺癌中P2RX1的表达及其甲基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对P2RX1共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并筛选核心基因。利用TIMER 2.0数据库、R软件等分析P2RX1与免疫细胞、免疫检查点、免疫基质评分等的相关性。结果:P2RX1在LUAD中表达下调,低表达P2RX1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且P2RX1与肿瘤纯度、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P2RX1的表达与肺鳞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Cg06475633等P2RX1 CpG位点甲基化与患者预后相关。P2RX1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细胞活化、分化等通路和生物学进程,核心基因主要包括BTKIKZF1等。P2RX1的表达与B细胞浸润、免疫/基质评分、PD-1、CTLA-4等多个免疫检查点显著相关(P<0.05)。结论:P2RX1有望成为LUAD诊断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宫颈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郭晓, 刘颖, 王蕊, 廉亚丽, 杜芸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61-36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5
摘要 ( 375 )   PDF (936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AI)辅助系统在宫颈病变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标本2 719例,同时进行AI辅助阅片和人工阅片,比较两者的一致性。以活体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AI辅助阅片和人工阅片的准确性,诊断高级别病变及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结果:AI辅助阅片和人工阅片的细胞学分级诊断结果基本一致。AI辅助阅片在诊断低级别病变及炎症的准确率高于人工阅片(P<0.01)。在诊断高级别病变及癌方面,AI辅助阅片敏感性为82.1%,高于人工阅片的敏感性48.3%;AI辅助阅片特异度为94.3%,略低于人工阅片的特异度95.0%;AI辅助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大于人工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0.717(P<0.01)。结论:AI辅助阅片在宫颈癌诊断方面准确度较高,不仅能提高宫颈癌筛查的覆盖率,而且能提高筛查质量,能够在广大人群中得到广泛推广。
复方皂刺汤对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齐建考, 汤肖, 孙世辉, 寇艳方, 崔志勤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66-372,4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6
摘要 ( 309 )   PDF (5242KB) ( 1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复方皂刺汤对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只SPF级BALB/c裸鼠通过右前肢腋窝靠背部接种A549细胞悬液制备非小细胞肺癌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皂刺汤组、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方案化疗组、顺铂组、复方皂刺汤联合GP方案化疗组,共5组。模型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0.01 mL/g);复方皂刺汤组每天灌胃复方皂刺汤(1 mL/只);GP方案化疗组每3天腹腔注射1次顺铂(2 mg/kg)和吉西他滨(50 mg/kg);顺铂组每3天腹腔注射1次顺铂(2 mg/kg);复方皂刺汤联合 GP方案化疗组每天灌胃复方皂刺汤(1 mL/只),并且每3天腹腔注射1次顺铂(2 mg/kg)和吉西他滨(50mg/kg)。各组共给药治疗21 d。分别于给药第3、7、14、21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直径,处死裸鼠后,测量瘤质量;采用TUNEL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CD31、α-SMA和VEGF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6和TNF-α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给药第21天时,与模型组比较,其他 4组裸鼠肿瘤体积、瘤质量明显减小,其中复方皂刺汤联合 GP方案化疗组肿瘤体积、瘤质量最小(P<0.05);与其他 4组比较,复方皂刺汤联合GP方案化疗组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Ki67、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复方皂刺汤组、GP方案化疗组比较,复方皂刺汤联合GP方案化疗组IL-6、TNF-α含量及CD31、α-SMA、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复方皂刺汤在增强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生长方面具有肯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溶质载体超家族50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海智, 温晓芬, 黄彬亮, 林慧, 薛文武, 曾德, 林丹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73-3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7
摘要 ( 275 )   PDF (1063KB) ( 2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50蛋白成员1(SLC50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患者 39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入组患者的血浆进行 SLC50A1蛋白浓度检测。分别使用 Kendall's tau-b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SLC50A1蛋白浓度与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并根据log-rank检验结果进行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 TCGA数据库中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 SLC50A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浆SLC50A1水平在早期与晚期患者组、雌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组、Ki67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C50A1表达与 CA153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0.257,P=0.00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SLC50A1表达水平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85,P=0.03)。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中的SLC50A1基因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升高(P<0.01)。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浆 SLC50A1水平升高,SLC50A1表达水平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SLC50A1有望作为乳腺癌预后预测与治疗的靶点。
长链非编码RNARUNX1-IT1通过靶向miR-21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梁峰, 张玮, 王胜杰, 武雪亮, 岳磊, 张迎春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78-383,38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8
摘要 ( 178 )   PDF (4605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RUNX1-IT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62例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lncRNA RUNX1-IT1的表达。并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SW620、HCT-116)和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系(FHC),qPCR检测细胞系中 lncRNA RUNX1-IT1和 miR-21的表达水平,选择最适细胞系用于后续实验。通过上调或下调SW480细胞中lncRNA RUNX1-IT1和miR-21的表达后,采用qPCR检测lncRNA RUNX1-IT1和miR-21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RUNX1-IT1和miR-21的靶向关系,Transwell实验检测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lncRNA RUNX1-I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P<0.05),而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且lncRNA RUNX1-IT1与miR-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75,P=0.031)。与正常结直肠 FHC细胞相比,lncRNA RUNX1-IT1在 3种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而miR-21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且SW480细胞最明显,故后续采用SW480细胞系进行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ncRNA RUNX1-IT1靶向调节miR-2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RUNX1-IT1可抑制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抑制 miR-21表达可抑制 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上调 miR-21表达可逆转过表达 lncRNARUNX1-IT1对 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LncRNA RUNX1-IT1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lncRNARUNX1-IT1通过靶向miR-21调控SW480细胞侵袭和迁移。
检测研究
178件染发类化妆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分析
江漪, 吴剑辉, 朱素珍, 李培宁, 刘香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84-38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09
摘要 ( 286 )   PDF (904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针对178件染发类化妆品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分析致突变阳性的菌株及剂量。方法:参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检测178件染发类化妆品的致突变性。结果:178件染发类化妆品中,在加和不加S9的条件下,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 19.67%(35/178)、3.93%(7/178)。在致突变阳性的 35件染发类化妆品中,TA98的阳性检出数量为35件,在加S9的条件下,5、10 mg/皿剂量检测阳性的数量分别为34件和31件;在不加S9的条件下,2.5、5 mg/皿剂量检测阳性的数量分别为7件和5件。TA97a的阳性检出数量为15件,在加S9的条件下,5、10、20 mg/皿检测阳性的数量分别为7、14和8件。结论:178件染发类化妆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TA98、TA97a的阳性检出数量较多,阳性剂量在+S9条件下多出现在5和10 mg/皿,在-S9条件下多为2.5 mg/皿。
采用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检测两种聚醚醚酮材料的遗传毒性
孙令骁, 刘香东, 刘增祥, 王鸾鸾, 朱福余, 孙晓霞, 刘成虎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88-394,3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10
摘要 ( 228 )   PDF (3790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采用哺乳动物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检测两种聚醚醚酮材料的遗传毒性,为医疗器械及其材料的遗传毒性体内碱性彗星试验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SC)和棉籽油(CSO)两种介质制备聚醚醚酮材料的试验液,以SC和CSO作为阴性对照,甲基磺酸甲酯(MMS)作为阳性对照。选取 SD大鼠 70只,雌雄各半,大鼠连续两次(间隔 24 h)染毒,SC组和MMS阳性对照组按照 10 mL/kg的剂量由静脉途径染毒,CSO组按照 5 mL/kg的剂量由腹腔途径染毒,末次染毒后 3 h处死大鼠,称取肝脏和肾脏的质量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肝脏、肾脏和外周血分别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碱性彗星试验,以尾部DNA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为分析指标判断DNA损伤程度。结果:试验组的大鼠肝脏系数、肾脏系数分别与SC和CSO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大鼠的肝脏和肾脏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 SC和 CSO阴性对照组相比,MMS阳性对照组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聚醚醚酮材料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体内碱性彗星试验的研究方法,在本研究条件下,两种聚醚醚酮材料的试验液不能诱导大鼠肝细胞DNA链断裂,未检测出遗传毒性。
综述
2,2′,4,4′-四溴联苯醚毒性的研究进展
邹天乐, 刘筱靖, 林倩, 李沙沙, 杨一, 林桂淼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395-39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11
摘要 ( 191 )   PDF (903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是最常见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广泛添加于电子产品、建筑材料、家具等各种产品中。虽然,近年来BDE-47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其难降解、半衰期长等特点,BDE-47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空气等多种环境介质中。BDE-47在环境中具有生物累积和放大效应,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已有研究表明,在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均能检测出较高水平的 BDE-47,并能造成多种毒效应。本文归纳了 BDE-47在环境及人群中的暴露情况,并总结了 BDE-47毒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 BDE-47的神经、生殖发育、内分泌、肝脏和免疫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旨在提高民众对BDE-47毒效应的认识与重视,并为深入研究BDE-47毒性提供线索。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与肿瘤表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美慧, 许圳南, 薛家健, 杜则澎, 许海雄, 刘明发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400-4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12
摘要 ( 137 )   PDF (880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MTHFD2)是一种具有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和甲基四氢叶酸环化水解酶活性的线粒体酶,是线粒体一碳代谢途径的主要酶之一,参与一碳代谢、核苷酸合成、DNA复制和修复以及核糖核酸代谢等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MTHFD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推测其在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就MTHFD2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死亡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FSD2A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马晟, 肖汀
癌变·畸变·突变. 2022, 34(5):  404-40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22.05.013
摘要 ( 150 )   PDF (881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成员2a(MFSD2A)属于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是一种钠依赖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同向转运蛋白,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通过血脑屏障转运进入大脑,并抑制脑血管上皮细胞的胞吞作用,以此形成血脑屏障的低通透性,这些重要的功能使得MFSD2A基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MFSD2A在血脑屏障形成、DHA转运、胎盘发育、肝细胞再生、棕色脂肪代谢等生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肿瘤发生等疾病进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结合近期的研究,对MFSD2A基因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