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3-30
论著
发育相关基因Ercc6l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及其在酒精致畸中的作用
许雅君, 陈祥贵, 李 勇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65-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1
摘要 ( 2828 )   PDF (58457KB) ( 27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在GeneBank中筛选新的小鼠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其在酒精致畸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利用EST介导的基因克隆和表达谱分析进行新基因克隆、表达和同源性分析;利用RT-PCR、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转染、全胚胎原位杂交、石蜡切片原位杂交和Northern杂交进行新基因的验证、亚细胞和组织定位及其在酒精致畸中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 成功克隆小鼠基因Ercc6l,其在胚胎期正常组织中强表达,在新生鼠表达明显减弱,在成年鼠几乎不表达。酒精染毒体内、外实验均显示畸变胚胎Ercc6l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Ercc6l是小鼠胚胎发育相关基因,同时是酒精致畸作用的分子靶点。
NGAL蛋白Ni2+-金属鏊合层析纯化及其鉴定
王朝阳, 许丽艳, 荣 举, 李劲涛, 李恩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74-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2
摘要 ( 2916 )   PDF (583KB) ( 2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通过对新癌基因NGAL的原核融合表达产物进行Ni2+-金属鏊合层析纯化及其MALDI-TOF-MS 鉴定,最后获得一定丰度与纯度的NGAL蛋白。 材料与方法: 将pDsbA2.0-NGAL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的产量与可溶性,然后将表达产物进行N i2+-金属鏊合层析纯化及其MALDI-TOF-MS鉴定。结果:将pDsbA2.0-NGAL融合表达载体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NGAL融合蛋白产量高、可溶性好;对表达的NGAL蛋白进行Ni2+-金属鏊合层析纯化后其纯度>95 %,MALDI-TOF-MS鉴定结果提示纯化后NGAL蛋白分子量与其理论分子量的误差仅为0.91 ‰。结论:通过对新癌基因NGAL的原核融合表达产物进行 Ni2+-金属鏊合层析纯化及其MALDI-TOF-MS鉴定,最后确切获得了一定丰度电泳纯的NGAL蛋白,这为下一步制备其抗体奠定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KAI1基因转染ATRA诱导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恶性特征的抑制作用
王 颖, 谢 娟, 孙世良, 李少林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78-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3
摘要 ( 1954 )   PDF (510KB) ( 2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新抑癌基因KAI1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借助质粒表达载体(PCMV-NEO-XhoI),将抑癌基因KAI1转入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10-6 mol/L ATRA作用于转染及未转染KAI1基因的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集落形成率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和凋亡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82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MYC的表达,放射免疫测定LN(层连蛋白)表达。结果: ATRA处理脂质体-KAI1基因转染的小细胞肺癌细胞CD82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更多的细胞被阻止于G1/G0期,MYC及LN表达下降。结论: 抑癌基因KAI1与ATRA对抑制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的增殖和促分化有协同作用。
应用AP-PCR法分析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对胶质瘤细胞基因组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姚 莉, 卞修武, 张树辉, 陈自强, 梁晓俐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81-8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4
摘要 ( 2600 )   PDF (510KB) ( 29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应用甲基化敏感性AP-PCR法探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组甲基化状态改变。材料与方法:用甲基化敏感性AP-PCR方法检测SHG-44细胞基因组甲基化状态。结果:经NDGA处理后,胶质瘤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增高。结论: 甲基化敏感性AP-PCR为基因组甲基化状态检测所优选。
食管癌MMP-2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的关系
于东红, 郭冰沁, 承泽农, 吴礼高, 张 琼, 王 萍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83-8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5
摘要 ( 2329 )   PDF (525KB) ( 27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MMP-2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食管癌、30例对照组(食管切缘正常组织)MMP-2、 PCNA的表达, 分析MMP-2表达与食管癌细胞增殖和临床病理因素关系。 结果: MMP-2和PCNA表达率分别为82.7 %和92.0 %; MMP-2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 MMP-2表达与癌细胞的血管侵袭、侵袭深度、食管旁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相关性。 结论: MMP-2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转移相关,在食管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MP-2可作为评价食管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标记物。
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补体总活性与红细胞CR1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任金荣, 孙丽霞, 杨淑琴, 何兰欣, 艾 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86-8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6
摘要 ( 2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分别采用微量快速平板补体活性测定法和补体致敏酵母菌花环实验对60例食管癌、75例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I、II级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及红细胞黏附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食管癌患者血清总补体活性平均为39.8(13.7~115.3),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I、II级患者组分别为29.35(11.1~78.5)和41.5(12.2~138.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2(7.7~34.1)(P<0.01);食管癌患者组红细胞CR1黏附活性为(18.9±5.8)%,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I、II级患者组分别为(23.6±3.8)%和(21.3±4.5)%,与正常对照组(27.2±6.9)%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患者血清总补体活性及红细胞CR1黏附活性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与病变程度有关。可应用于食管癌早期辅助诊断及病程变化监测。
电离辐射调控脂质体介导的TNFα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刘建香, 苏 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89-9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7
摘要 ( 2050 )   PDF (481KB) ( 2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用脂质体LipofectaminTM2000介导重组质粒p-Egr-TNFα转染人HeLa细胞,研究该重组质粒在不同剂量γ射线作用下在细胞中的表达、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的表达,并探讨剂量效应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p-Egr-TNFα在HeLa细胞中表达量为(250~400)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照射转染后的HeLa细胞周期出现明显的S期和G2 M期阻滞,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增高,G0/G1比值则呈现剂量依赖性的下降。与之相对应,细胞凋亡率也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增高。结论: 60Co γ射线可以调控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质粒p-Egr-TNFα,在被转染的HeLa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高,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也呈现剂量依赖性的效应关系。
胚胎肺和正常肺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
张 薇, 李殿俊, 石玉枝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92-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8
摘要 ( 2144 )   PDF (465KB) ( 2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胚胎肺和正常肺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出人肺在发育过程中基因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分别抽取胚胎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总RNA并纯化mRNA,用逆转录的方法,将各mRNA的两种荧光cy5和cy3标记的cDNA链做探针,并与含有1 152条人类全长基因芯片上进行杂交。以ScanArray4000荧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荧光信号,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结果: 胚胎肺和正常肺组织比较差异2倍以上基因共有317条,其中193条表达增加,124条表达降低。结论: 胚胎肺和正常肺组织之间存在有基因差异,初步证明人肺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影响。
汞、镉对小鼠离体骨髓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金龙金, 楼哲丰, 董杰影, 陈锡文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94-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09
摘要 ( 3124 )   PDF (529KB) ( 2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氯化汞、氯化镉对小鼠离体骨髓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作用,比较两种细胞DNA损伤的敏感性差异。材料与方法: 分别以0、0.01、0.1、1 mmol/L剂量氯化汞和0、0.04、0.2、1、5 mmol/L剂量氯化镉处理离体小鼠骨髓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1h,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技术检测氯化汞和氯化镉对细胞DNA的损伤率和细胞DNA迁移距离的影响。结果: 氯化汞、氯化镉处理组两种细胞DNA损伤率增高, DNA迁移距离增加。DNA损伤率和迁移距离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01 mmol/L剂量氯化汞、1 mmol/L氯化镉及以下剂量处理两种细胞引起睾丸生殖细胞DNA的损伤率高于骨髓细胞的DNA损伤率。结论: 氯化汞和氯化镉可引起小鼠骨髓细胞和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且睾丸生殖细胞DNA受氯化汞和氯化镉损伤更敏感。
肿瘤防治
罕见肾脏心脏原发性淋巴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杨开颜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98-10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0
摘要 ( 2521 )   PDF (720KB) ( 26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探讨肾脏、心脏原发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材料与方法:综合分析活检及手术标本常规切片、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临床表现。结果:切片图象、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均符合淋巴瘤病理改变,身体它处无淋巴瘤和白血病存在的依据。结论:肾脏、心脏存在原发性淋巴瘤,诊断时要首先除外它处淋巴瘤或白血病的侵犯。
23例脊柱神经管原肠囊肿病例报告
许燕凯, 杨应明, 蔡楚伟, 郑少钦, 赖润龙, 陈伟强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01-1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1
摘要 ( 2584 )   PDF (460KB) ( 25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脊柱神经管原肠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科收治的23例脊柱神经管原肠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个病例,8个是女性,15个是男性。他们的年龄范围从5到52周岁不等。小儿的主要表现为隐性脊柱裂,而成年人多以疼痛为最初表现,病变常见于胸腰椎的硬膜内脊髓外、脊髓腹侧,手术全切17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病例的追踪期平均是7.5年,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神经管原肠囊肿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研究简报
葛根在减少烟焦油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研究
曹 能, 敖新宇, 唐继红, 田文华, 牟智蜀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04-1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2
摘要 ( 2480 )   PDF (531KB) ( 2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本实验以出现微核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频率为指标,检测葛根减少烟焦油毒害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将小鼠分组用各受试物处理,常规法制片观察,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小鼠微核细胞率。结果: 在注射等量烟焦油的小鼠中,服用葛根组小鼠中微核细胞率明显低于对非服用组小鼠。结论: 葛根在减少香烟毒害方面有积极作用,提示中药葛根应用于香烟减毒领域有重要意义。
醋酸甲孕酮对雄性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生精细胞微核的影响
贾 悦, 崔毓桂, 王兴海, 童建孙, 马鼎志, 蔡瑞芬, 狄福松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07-1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3
摘要 ( 2394 )   PDF (628KB) ( 2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观察单独使用不同剂量的醋酸甲孕酮(Med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MPA)对雄性大鼠骨髓和生精细胞微核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50只大鼠分组后,给予每月一次MPA(37.5或75或150 mg/kg)肌肉注射;另以等体积生理盐水为对照,共3个月,每组中的一半动物在停药后即处死,另一半动物在停药9个月后处死。测定各组大鼠给药后骨髓与生精细胞微核率和精子计数及形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生精功能均明显受到抑制。各实验组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无明显升高。各实验组生精细胞微核率明显增加,同时附睾精子观察不仅精子数量下降,而且畸形率升高,其中大剂量MPA组生精细胞微核率增加和精子畸形率升高最为明显;但停药9个月后各实验组生精细胞微核率下降至空白对照水平,同时附睾精子数量增加,畸形率减低。结论: 单独使用MPA对雄性大鼠体细胞无致突变效应;虽然可以引起生精细胞微核率明显增加,但停药9个月后恢复。
苦参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精子畸变试验
姚玉娜, 刘 萍, 王淑娥, 朱 蕾, 董怀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10-1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4
摘要 ( 2022 )   PDF (631KB) ( 2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苦参素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材料与方法: 采用LD50试验,外周血微核试验与精子畸变试验,按体重随机分为五组,以腹腔注射(i.p)方式给药。结果: 小鼠苦参素的LD50为(505±31)mg/kg。外周血24 h PCE、48 h PCE微核率显示:1/2 LD50、1/4 LD50、1/8 LD50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精子畸变试验中1/2 LD50组的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4 LD50、1/8 LD50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苦参素基本属低毒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有遗传毒性作用。
综述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田 甜 , 訾晓渊, 综述, 胡以平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14-11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5
摘要 ( 2504 )   PDF (616KB) ( 2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型肝炎是一种变异严重的炎症坏死性肝脏疾病,肝炎病毒对受感染的肝细胞并非直接损伤。通过对人和动物模型的大量研究认为,肝炎的发生是由于抗原特异性的抗病毒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决定HBV感染后的转归,在HBV感染期间,CTL反应可通过杀死感染的肝细胞清除细胞内的病毒感染;同时,肝内强烈的免疫应答可抑制病毒的表达和复制,若这一过程能消除超螺旋病毒基因组,那么就有可能清除HBV病毒而不杀死被感染的肝细胞;另外,由活化的淋巴单核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细胞因子也可不溶解被感染细胞而使细胞内的病毒失活,可能在清除一些感染细胞的病毒中期起重要作用。
室内氡致肺组织剂量与危害研究进展
卢新卫, 李贵斌 综述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17-12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6
摘要 ( 2182 )   PDF (593KB) ( 2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室内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氡暴露浓度、人群暴露时间以及暴露人群特征有关,即取决于氡及其子体所致人体的有效剂量。本文系统分析了室内氡及子体所致人体有效剂量、肺吸收剂量的估算,剂量-效应及氡暴露致肺癌的危险评价方法,并对氡致肺癌的危险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
肝脏毒理学研究中的体外试验模型
施 畅 综述, 廖明阳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21-1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7
摘要 ( 2265 )   PDF (559KB) ( 29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源性化合物致肝损伤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体内试验在研究外源性化合物致肝损伤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体外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内试验的缺陷。肝脏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体外试验模型有离体肝脏灌流、肝组织切片和离体肝细胞(肝细胞悬液和原代培养肝细胞)等。离体肝脏灌流最接近体内状态,可用于评价肝脏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肝组织切片保存了肝脏的组织结构,可将细胞毒性检测和组织形态学结合评价肝损伤情况;离体肝细胞则从细胞水平评价化合物代谢和细胞毒性。上述体外试验模型各自具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型,并与体内试验结果结合进行评价。
DNA聚合酶β和肿瘤
任 昀 综述 史惠蓉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4, 16(2):  125-1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4.02.018
摘要 ( 1423 )   PDF (527KB) ( 3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聚合酶β(简称POLβ)是哺乳类动物五种DNA聚合酶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它主要参与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维持基因的稳定,在基因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变异或损伤会导致DNA修复系统的功能下降,使基因突变或损伤因为无法修复而积累,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近年来,在多种人类肿瘤中都发现了POLβ基因的突变,推测该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