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30
论著
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cDNA文库的构建
范保星, 张开泰, 谢 玲, 项小琼, 吴德昌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1-0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1
摘要 ( 2124 )   PDF (98KB) ( 29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文库。方法:抑制消减杂交法(SSH) 。结果:建立了3 个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 文库。其中,A 差减文库(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 的cDNA 为tester ,α粒子照射BEP2D 细胞后35 代恶性转化细胞R15Hp35 的cDNA 为driver) 有416 个克隆,B 差减文库(α粒子照射BEP2D 细胞后20 代转化细胞R15Hp20 的cDNA 为tester ,BEP2D 和R15Hp35 细胞的cDNA 混合后为driver) 有301 个克隆,C 差减文库(R15Hp35 细胞的cDNA 为tester , BEP2D 细胞的cDNA 为driver) 有586 个克隆。,对文库中70 个cDNA 克隆单向测序后发现:61 个cDNA 为己知基因,9 个cDNA 在GenBank 中无法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可能代表了新基因。结论:3 个差减文库的cDNA 可能代表了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此为进一步研究α粒子诱导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α-粒子诱发人BEP2D 恶性转化细胞的亚克隆及DNA 链断裂修复研究
隋建丽, 刘秀林, 胡迎春, 程 昕, 金璀珍, 周平坤, 吴德昌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5-0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2
摘要 ( 2818 )   PDF (4887KB) ( 23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 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研究其核型和DNA 链断裂修复能力。方法:1. 5 Gyα2粒子照射的BEP2D 细胞传35 代后接种裸鼠成瘤,取出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挑出单个克隆扩大培养,G带显示分析细胞核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双链断裂。结果:亚克隆了5 个恶性转化细胞系(RP35T21 ,22 ,24 ,25 ,26) ,核型基本与BEP2D 细胞相近,但有着不同的染色体缺失,其中2 株细胞(RP35T22 和RP35T24) 多倍体高达40 % ,明显高于BEP2D 细胞。恶性转化细胞RP35T21 和RP35T24 的DNA 双链断裂重接修复缺陷。结论:建立了α2粒子诱发人BEP2D 恶性转化细胞的克隆细胞系,DNA 链断裂修复缺陷可能是α2粒子致癌的一个重要特点。
α粒子诱发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 中XRCC5 等基因的突变
楼铁柱, 葛世丽, 项晓琼, 吴德昌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10-01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3
摘要 ( 3026 )   PDF (80KB) ( 2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2SSCP) 方法观察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 细胞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细胞转化过程中,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5 发生碱基突变,改变从转化早期过程就持续 存在;而p16 基因exon2 和hMSH2 基因exon12 未见变化。结论: XRCC5 基因在α粒子照射后早期发生突变,使细胞丧失修复双链断裂损伤的能力,是α粒子诱发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的启动事件之一。
β-胡萝卜素对丝裂霉素C 诱导的小鼠DNA 损伤的保护作用
申慧琴, 高 应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13-0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4
摘要 ( 2962 )   PDF (77KB) ( 2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β-胡萝卜素(βC) 和维生素E(V-E) 对丝裂霉素C(MMC) 诱导的小鼠DNA 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昆明种小鼠48 只,随机分4 组,其中正常对照(A) 分别喂予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B) ,另外2 组分别喂含V-E(200 mg/ kg·bw) 的基础饲料(C 组) 和含天然β-胡萝卜素晶体(200 mg/ kg·bw) 的基础饲料(D 组) 。喂养4 周后,除A 组外,间隔24 h 按1 mg/ kg·bw腹腔注射MMC(A 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12 h 后,处死小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脾脏、胸骨,观察小鼠脾细胞双链DNA 剩余率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结果:A、B、C、D 组脾细胞双链DNA 剩余率( %) 分别为66. 44 ±5. 97 ,43. 06 ±5. 95 ,58. 69 ±8. 28 ,63. 26 ±7. 95 ,B 组明显低于A、C、D 组( P < 0. 01) ;A、B、C、D 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 ‰) 分别为1. 87 ±0. 83 ,31. 00 ±6. 32 ,17. 37 ±2. 88 ,15. 25 ±4. 68 ,B 组明显高于A、C、D 3 组( P < 0. 01) 。结论:βC 和V2E 可抑制MMC 诱导小鼠脾细胞DNA 断裂和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的作用。
结晶型NiS 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恶性转化
纪卫东, 吴中亮, 陈家kun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15-0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5
摘要 ( 2271 )   PDF (97KB) ( 2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结晶型硫化镍(NiS) 诱发SV40 Large T抗原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 恶性转化作用。方法:体外用不同浓度结晶型NiS 多次处理16HBE 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和裸鼠成瘤试验鉴定转化细胞的恶性度。结果:细胞培养至35 代,发现NiS 可诱导16HBE 恶性转化。转化细胞排列紊乱,重叠生长,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1) ,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结晶型NiS 有较强的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能力;该转化模型为镍致癌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系统。
检测着床前胚胎非整倍性诱变的小鼠动物模型
帅祖兵, 黄天华, 曾荔苹, 黄建民, 孙希海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19-0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6
摘要 ( 2745 )   PDF (85KB) ( 23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检测化学物对着床前胚胎是否具有非整倍诱变性的动物模型,探讨非整倍性诱变剂秋水仙素(colchicine ,COL) 对着床前胚胎细胞的影响。方法:以昆明种小鼠作受试动物,分为空白对照、溶剂对照和秋水仙素(0. 25 mg/ kg、0. 5 mg/kg、0. 75 mg/ kg) 处理组共5 个组,观察小鼠着床前胚胎丝裂指数和微核率的变化。结果: ①0. 75 mg/ kg 组的丝裂指数比空白对照显著增高( P < 0. 01) ; ②微核率随秋水仙素剂量增加而升高,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P < 0. 05 , P < 0. 01) 。结论: ①通过一系列预备试验,建立了一种有效地检测化学物非整倍诱变性的动物模型; ②秋水仙 素只有在其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中止着床前胚胎细胞分裂;秋水仙素可诱导着床前胚胎细胞出现非整倍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云南籍几个正常人群间GSTM1 基因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梁子卿 , 宋忠魁 , 夏晓玲 , 黄云超 , 镡 颖 , 汪 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22-0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7
摘要 ( 2764 )   PDF (129KB) ( 28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针对云南曲靖地区宣威县、富源县及非曲靖地区3 组正常人群进行GSTM1 基因型多态性的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技术对相关人群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 GSTM1 纯合缺失基因型(0/ 0) 的频率在宣威人群为63. 6 %(n = 33) ,富源人群为64. 5 %(n = 31) ,非曲靖人群为68. 5 %(n = 35) 。结论: GSTM1 基因型多态性在3 个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均一。该研究为了解特定地区肺癌与外源物代谢解毒基因之间的可能联系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香烟烟蒂水浸泡液的致突变作用
徐德祥, 王取南, 魏凌珍, 孙美芳, 姬艳丽, 方道奎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25-02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8
摘要 ( 3386 )   PDF (76KB) ( 26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香烟烟蒂水浸泡液对雄性小鼠骨髓细胞和睾丸初级精母细胞的遗传毒作用。方法:用香烟烟蒂生理盐水浸泡液为实验材料进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 微核试验和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各剂量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分别为3. 0 ‰、5. 6 ‰、11. 3 ‰,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 0 ‰) ,并有明显的剂量2效应关系。各剂量组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性染色体单价体(4. 6 %、5. 0 %、6. 6 %) 和常染色体单价体(4. 4 %、8. 0 %、10. 4 %) 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2. 4 %、2. 6 %) ,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而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香烟烟蒂水浸泡液引起雄性 小鼠骨髓PCE 微核率增高,并诱发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畸变。
抗癌药物金克( Jinke) 对小鼠骨髓、脾脏细胞微核形成的效应
叶亚新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27-02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09
摘要 ( 2123 )   PDF (79KB) ( 2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抗癌药物金克(Jinke) 的诱变活性,评价其可能的潜在危害。方法:以小鼠脾脏和骨髓PCE 细胞为观察对象,采用微核试验法,分别检测各处理组的微核细胞率(MNCF) 。结果:金克对小鼠骨髓和脾脏PCE 细胞均有明显的微核效应,其 MNCF 同阴性对照相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金克诱发小鼠脾脏和骨髓PCE 细胞的微核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基本一致。结论:金克具有较强的诱变活性,有必要对其毒性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在小鼠微核试验中,骨髓和脾脏可以相互替换,这为评价被检物的毒理效应提供了方便。
CYP1A1 , GSTM1 基因型与烟酒诱发人体内淋巴细胞微核的形成
薛开先, 陈森清, 马国建, 许 林, 吴建中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30-03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0
摘要 ( 3326 )   PDF (79KB) ( 2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代谢酶CYP1A1 和GSTM1 等位基因型对烟酒诱发人体内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AS) 和多重差别(MD) - PCR 检测CYP1A1 和GSTM1 的等位基因型,应用末梢血微核法检测体内淋巴细胞微核。结果:与无吸烟史健康人群的淋巴细胞平均微核率(MNF 0. 24 ‰) 相比,吸烟组MNF 显著增加(0165 ‰,P < 0. 05) ,重度饮酒可增强这一效应(0.89 ‰,P < 0. 01) :与无吸烟史的非易感联合基因型(CYP1A1 I1e/ I1e·GSTM1 + ( + / + 和+ / 0) ,CYP1A1 I1e/ I1e·GSTM1 0/ 0 和CYP1A1I1e/ Val·GSTM1 + ) 个体的MNF(0. 42 ‰) 相比,吸烟使GSTM1 0/ 0 基因型个体的MNF 显著上升(0. 75 ‰, P < 0. 05) ,并可使CYP1A1Val/ Val 基因型和易感联合基因型(CYP1A1 I1e/ Val·GSTM1 0/ 0 ,CYP1A1 Val/ Val·GSTM1 + 和CYP1A1 Val/ Val·GSTM1 0/ 0) 个体的MNF 均上升约1 倍(0. 83 ‰和0. 85 ‰,0110 > P > 0.05) 。结论:吸烟诱发体内淋巴细胞MNF 显著增加,重度饮酒增强这一效应。烟 酒诱发微核形成与个体CYP1A1 和GSTM1 的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
一种氧化型染发剂的致突变性研究
郑卫东, 忻佩君, 叶 虹, 叶于薇, 董妙珠, 肖 萍, 李真观, 仲伟鉴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33-03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1
摘要 ( 3168 )   PDF (74KB) ( 27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一种染发剂的致突变性作为毒理学评价的一部分。方法:用Ames 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CHL) 染色体畸变试验来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致突变性。结果:在加S9mix条件下,每皿2 500μg 至5 000μg 对测试菌株TA98 具有明显的诱变性,其回变菌落数是自发回变数的2~3 倍, Ames 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体外哺乳动物细胞(CHL) 染色体畸变试验显示在加或不加S9mix条件下,当受试物终浓度为300μg/ ml ,600μg/ ml 和1 000μg/ ml ,除了300μg/ ml 在加S9mix时染色体畸变细胞率未显著增加外( P > 0105) ,其余浓度无论加或不加S9mix ,染色体畸变细胞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 0105) 。结论:受试的氧化型染发剂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极替沙星遗传毒性及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辛 力, 王彦泓, 李 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36-03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2
摘要 ( 1888 )   PDF (120KB) ( 25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 采用Ames 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EC) 微核试验及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 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受试物极替沙星是否具有潜在的遗传毒理学效应。结果:TA97、TA100、TA102 3 株菌的Ames 试验结果为阴性;TA98 菌株的4μg/ ml 和3μg/ ml 剂量组在非活化法( - S9 ) 和活化法( + S9) 试验中诱发的回变菌落数均高于自发回变菌落数10 倍以上。PEC微核试验在中低剂量组试验均为阴性,而高剂量组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在CHL 染色体畸变试验中:无S9 时,药物组在0105 mg/ ml~0. 025 mg/ ml 范围内染色体畸变率在正常范围,在014 mg/ ml~0. 1 mg/ ml 范围内染色体畸变率为40. 5 %~6910 %;有S9 时,药物组在0. 1 mg/ ml~0. 025 mg/ ml 范围内染色体畸变率在正常范围,在014 mg/ ml~012mg/ ml 范围内染色体畸变率为61 %~91 %。结论:极替沙星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及致突变作用。
化妆品的致突变和抗突变同步快速试验分析
林春芳, 林 仲, 陈明中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39-04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3
摘要 ( 1708 )   PDF (119KB) ( 24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 为了快速筛选有致突变性的化妆品,采用大肠杆菌溶源性菌GY5027 和对噬菌体敏感的指示菌GY4015 ,对29种化妆品进行致突变和抗突变同步快速试验。同时观察了急性经口试验、急性眼睛刺激试验和急性或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结果:在加和不加大鼠肝脏微粒体酶(S9) 条件下,全部样品无抗突变阳性;4 种样品呈现致突变阳性,其中2 种至少1 项急性试验阳性。经SPSS 软件作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同步试验与急性试验结果相关显著( rs = 0. 392 , P = 0. 036) 。结论:部分化妆品确实存在致突变性;采用致突变和抗突变同步试验可快速、大量筛选有致突变性的化妆品;急性试验阳性化妆品致突变性也较高。
短篇报道
大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测定
李明烈, 高 丽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41-0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4
摘要 ( 1910 )   PDF (70KB) ( 2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估大肠癌(LBC) 患者及其家族成员(FM) 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 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单向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20 例大肠癌患者和20 例家族成员血清IAP 水平。结果:20 例LBC 患者血清IAP 水平与正常健康人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1) ,FM组与正常健康人(NS) 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 P < 0.01) 。结论: IAP 与大肠癌发生可能相关, IAP 的检测可被用于大肠癌易感个体的筛选。
用水螅再生试验评价香烟烟雾的致畸性
冀元棠 , 朱 伟 , 张 磊, 绳章秀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43-04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5
摘要 ( 2693 )   PDF (70KB) ( 24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用生物学短期测试方法评价香烟烟雾的致畸性。方法:分别从香烟烟雾中提取水溶性和脂溶性物质,观察它们对水螅成体的毒性和对胃区体再生的抑制作用,用Wilby 评分方法计算出对成体的中效毒性浓度(T50) 和对胃区体再生抑制的中效浓度( I50) ,根据T50/ I50比值判断香烟烟雾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的致畸性。结果:香烟烟雾水溶性和脂溶性提取物的T50分别为159. 1 mg/ L 和29. 8 mg/ L ,I50分别为14. 5 mg/ L 和3. 8 mg/ L ,T50/ I50比值分别为10197 和7. 84。香烟烟雾的水溶性与脂溶性提取物均有明显的致畸作用。
那格列奈的致突变作用研究
孙华明, 敖 琳, 杨录军, 刘胜学, 周紫垣, 陈国华, 周利军, 曹 佳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45-0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6
摘要 ( 1981 )   PDF (68KB) ( 28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 采用Ames 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那格列奈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结果:那格列奈各剂量组对TA97、TA98、TA100、TA102 菌株和CHL 细胞在有无S9mix 条件下均无致突变性;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也无诱发微核作用。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那格列奈无致突变作用。
综述
BRCA1 基因的功能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结构功能特征
付员根 综述, 苏 敏、温博贵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47-0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7
摘要 ( 2064 )   PDF (219KB) ( 3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易感基因1 ( BRCA1) 是一种与家族性乳腺癌、家族性卵巢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但其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尚未见突变的报道,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其表达下降,说明其转录调控异常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本文拟对BRCA1 功能及上游调控区结构功能特征作一综述。
DNA 氧化损伤生物标志物8-OH-dG的检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50-0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8
摘要 ( 2338 )   PDF (133KB) ( 30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OH-dG) 是活性氧自由基氧化损伤细胞核DNA 或线粒体DNA 后形成的产物。作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对DNA 氧化损伤作用的生物标志物,8-OH-dG是一个极有前途的指标。8-OH-dG的分离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 、32P 后标记-薄层色谱(32P Postlabel-TLC) 、免疫化学分析、荧光后标记、[3H]标记-HPLC、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 。这些方法在抗衰老医学、肿瘤病因学、分子流行病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遗传性乳腺卵巢癌的易感基因BRCA1 、BRCA2 研究进展
刘 颖 综述, 史惠蓉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54-0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19
摘要 ( 1842 )   PDF (82KB) ( 38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性乳腺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1 ,BRCA2 均为经典的抑癌基因,其产物对细胞生长增殖起负调控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细胞恶变的一种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RCA1、BRCA2 等乳腺卵巢癌易感基因在遗传性乳腺卵巢癌综合征发生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基因的深入研究将对遗传性乳腺卵巢癌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的阐明、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就遗传性乳腺卵巢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鼻咽癌的遗传学研究
骆建民 , 李恩民 , 王一鸣 综述, 李德锐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2, 14(1):  57-0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2.01.020
摘要 ( 1654 )   PDF (85KB) ( 28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鼻咽癌(NPC) 是我国南方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就鼻咽癌的体细胞遗传学与易 感基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