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30
论著
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人染色体端粒长度
许丽艳, 李恩民, 沈忠英, 蔡唯佳, 沈 健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1-0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1
摘要 ( 1850 )   PDF (100KB) ( 3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非同位素标记测定端粒长度的方法。方法:以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CCCTAA) 3 为探针,对基因组DNA 进行Southern 杂交,NBT/ BCIP 显色后与DNA 标准分子量比较,图象分析系统测定端粒长度。结果:通过严格控制探针的工作浓度(1 :1 280 稀释) 、DNA 上样量( > 20μg) 、杂交温度(47 ±2 ℃) 等主要影响因素,获得了比较好的杂交条带。结论:建立了一种稳定、可靠、低背景的地高辛标记检测端粒长度的方法。
彗星试验检测间接诱变剂对小鼠睾丸细胞的DNA 损伤
张遵真, 衡正昌, 廖 艳, 赵 蓉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4-00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2
摘要 ( 3025 )   PDF (93KB) ( 2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组织原代细胞在检测间接诱变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 对3 种典型的间接诱 变剂(环磷酰胺、2 - 氨基芴和二甲基苯蒽) 所致的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DNA 损伤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 种 受试物均可直接引起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DNA 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其拖尾细胞百分率和DNA 迁移长度均随 受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原代小鼠睾丸细胞具有一定的代谢活化作用,可以用于彗星试验 直接检测间接诱变剂所致的DNA 损伤研究。
冬凌草甲素抗突变性研究
杨胜利, 韩绍印, 张 巧, 宋爱云, 丁兰萍, 宫亚欧, 张覃沐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8-0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3
摘要 ( 2834 )   PDF (75KB) ( 24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的抗突变作用。方法:采用Ames 试验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 微核试验。结果:冬凌草甲素 在未加S9 条件下,对TA98 及TA100 回复突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高抑制率分别达8911 %及8012 %;对由环磷酰胺 (CP) 诱导的小鼠骨髓PCE 微核发生率也有显著的拮抗作用(P < 0. 01) 。结论:冬凌草甲素在本实验条件下具有抗突变活性。
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GSTT1 和GSTM1 基因型多态性研究
林国芳, 马晴雯, 查永林, 娄克俭, 陈纪刚, 沈建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10-01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4
摘要 ( 2755 )   PDF (75KB) ( 28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对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GSTT1 和GSTM1 基因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中GSTT1 纯合缺损基因型和GSTM1 纯合缺损基因型的比率分别为48153 %和54140 % ,与上海市区正常人群中两种基因型的分布比率(分别为49132 %和48186 %) 没有显著差别。GSTT1 - GSTM1 综合基因型4 种状态在两个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也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GSTT1 和GSTM1 基因型多态性在同为上海地区居民的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和上海市区正常人群中呈均一分布。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徐永忠, 郑斯英, 朱 巍, 高锦声, 赵经涌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13-01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5
摘要 ( 2786 )   PDF (81KB) ( 25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作为癌患风险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检测10 例放疗后及6 例放疗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并与常规法比较。结果:放疗后1~10 年,鼻咽癌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率、双着丝粒体率仍显著高于放疗前对照组的相应数值( P < 0. 001) 。患者的易位率约为双着丝粒体率的3. 5 倍,后3 年以上患者染色体易位率与照后小于3 年患者的易位率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 0. 1) ,而照后3 年以上患者染色体双着丝粒体率显著低于照后小于3 年患者的双着丝粒体率( P < 0. 001) 。结论: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易位) 在照后相当长时间(10年) 仍可保持较高百分率,有望成为癌患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
体外硫芥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 的损伤
余 卫, 孙金苏, 闫长会, 张慧丽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17-0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6
摘要 ( 2782 )   PDF (103KB) ( 2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利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 技术在体外检测硫芥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在硫芥的作用下细胞DNA 的迁移率和迁移长度增加,且呈显著剂量效应关系。
体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肺癌个体易感性的研究
薛开先, 许 林, 马国建, 吴建中, 陈森清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20-0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7
摘要 ( 2651 )   PDF (77KB) ( 24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体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肺癌个体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组病例- 对照研究包括95 例确诊肺癌患者和90 例对照。按末梢血微核法制备微核片。结果:肺癌患者的自发和吸烟诱发的微核率(MNF ,0187 ‰和1164 ‰) 比对照人群的(0147 ‰和0176 ‰) 有显著增加(分别P < 0. 05 和P < 0. 01) 。结论:肺癌患者是诱变效应易感人群;同时本研究首次证实,体内淋巴细胞微核形成是评价肺癌个体易感性的良好生物标志,MNF 为1 ‰和≥3 ‰的个体分别增加515 倍和2119 倍的发生肺癌的相对危险性。
肺癌患者DNA 断裂修复能力差异表现及临床意义
沈宗丽, 马国建, 薛开先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23-0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8
摘要 ( 2571 )   PDF (80KB) ( 2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细胞DNA 断裂修复能力差异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博莱霉素(BLM) 体外攻击人培养淋巴细胞,计数染色体断裂率(b/ c) ,观察低修复型和正常修复型患者接受放化疗后的反应。结果: ①肺癌患者b/ c 平均值为1. 02 ±0. 72 ,低修复型患者52 % ,极低修复型患者37 %; ②显示随年龄组升高,低修复型显著升高( P < 0. 05) ; ③低修复型患者一年复发转移率31 % ,略高于正常修复型患者23 %;临床出现毒副反应者中低修复型占78 %。结论:随年龄增大,患者细胞DNA断裂修复能力下降。肺癌发生与细胞DNA 修复能力的下降有正相关性。低修复型个体更易复发转移,放化疗中较易出现临床毒副反应。修复能力的检测有望成为一项较为实用的个体化治疗生物学指。
一例外阴疣状癌中HPV 亚型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李从铸, 陈海滨, 李伟秋, 黄 萍, 李 湛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26-0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09
摘要 ( 2942 )   PDF (136KB) ( 2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HPV16 E6、E7 与外阴疣状癌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染色法对外阴疣状癌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①部分表皮细胞质呈空泡状、核固缩,即挖空细胞; ②在癌组织表皮基底层大部分细胞E6 、E7 均呈强阳性; ③癌巢细胞HPVE6 仅有散在的阳性细,HPVE7 染色为弱阳性,也可见散在强阳性细胞; ④癌旁组织的表皮HPVE6、E7 为强阳性,部分区域为中等强度阳性反应。结论:HPVE6 及HPVE7 蛋白可能与外阴疣状癌的发生相关。
血清LDH 同工酶检测在癌症诊断上的应用
王顺祥, 魏经建, 王奕鹏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29-0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0
摘要 ( 2864 )   PDF (80KB) ( 2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索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在恶性肿瘤诊断上的价值。方法:血清乳酸脱氢酶总活力按崔福生介绍的方法。乳酸脱氢酶采用作者改进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结果:癌症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总活力明显增高,升高幅度为3191 %~153186 %。同工酶谱则表现为LDH1 、LDH2 减低和LDH4 、LDH5 增高趋势,并表现为LDH3 明显增高(15188 %~54151 %) 和高阳性率(71143 %~93175 %) 的特征,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总活力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茶蛋白液预防辐射引起的突变效应
李 燕, 蔡东联, 夏雪君, 陈小莉, 胡同杰, 袁静珏, 肖作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32-03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1
摘要 ( 2074 )   PDF (85KB) ( 2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茶叶中的茶蛋白抵抗电离辐射所引起的突变效应。方法:Ames 试验、V79 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嗜多染红细胞(PCE) 微核试验和显性致死试验。结果:茶蛋白可抵抗60Co 辐射对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降低中国仓鼠肺V79 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数,使小鼠PCE 微核数明显减少,对60Co 辐射引起小鼠的显性致死损害有保护作用。结论:茶蛋白液可防护60CO 辐照所致突变效应,可以认为茶蛋白对预防放射治疗时引起的致突变效应有保护作用,对茶蛋白用于临床治疗有参考意义。
偏二氯乙烯/ 氯乙烯共聚物成型品迁移物及其致突变性研究
袁振华, 丁友昌, 查 捷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36-03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2
摘要 ( 1973 )   PDF (77KB) ( 25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偏二氯乙烯/ 氯乙烯(VDC/ VC) 共聚物成型品- 火腿肠肠衣膜中化学物在常温下向模拟食品溶剂(蒸馏水、4 %乙酸和正己烷) 中迁移的情况,及迁移物的致突变性。方法: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了冻干法和常规法,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迁移物的致突变性应用了Ames 试验。结果:冻干法所获得的迁移物量要比常规法大6~27 倍。对此迁移物经诱变性测试(Ames试验) 结果为阴性。结论:这种共聚物在本试验条件下未发现诱变性。
取样时间对小鼠骨髓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宫丽昆, 冯 洁, 屠曾宏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39-0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3
摘要 ( 2995 )   PDF (78KB) ( 30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比较一次给药后不同采样时间对鼠外周血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 ICR 小鼠一次腹腔注射( IP)MMC 210 mg/ kg. bw 或CP 40 mg/ kg. bw , 后12 h、18 h、24 h、32 h、48 h、72 h 采外周血及骨髓涂片,Giemsa 染色,计数嗜多染红细胞及其微核数。结果:一次IP MMC 或CP 后12 h 即可观察到小鼠骨髓PCE 微核率增高,分别在给药后24 h、32 h 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到72 h 已接近对照组水平;而外周血PCE 微核率的显著增高则出现在给药后的24 h ,在48 h 达到高峰。结论:外周血PCE 作为微核试验靶细胞与骨髓PCE 的检测敏感性相同,但外周血PCE 微核高峰出现较骨髓延迟约12~24 h在检测化学物对骨髓细胞毒性方面,外周血与骨髓的检测灵敏性也相同。
海藻多糖的抗突变性研究
项 华, 赵健忠, 柏 林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42-04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4
摘要 ( 1939 )   PDF (74KB) ( 2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与方法:本文选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海藻多糖的抗突变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海藻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P < 0. 01) 。结论:提示海藻多糖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有着明显的拮抗作用。
短篇报道
定量检测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郝玉宾, 朱俊真, 彭彦辉, 张德峰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44-0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5
摘要 ( 1717 )   PDF (75KB) ( 2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了解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肿瘤恶性程度关系。方法:用TRAP - EL ISA 方法,对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胶质瘤星形Ⅱ级40. 0 % , Ⅲ和Ⅳ级100. 0 % ,肠癌8416 % ,食管癌90. 0 %。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诊断恶性肿瘤、判断愈后的良好指标。
技术与方法
紫露草微核鉴定法
刘 灵(译) 陈锐章(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46-0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6
摘要 ( 1784 )   PDF (62KB) ( 2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李晓昀 综述 苏 敏  黄天华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47-05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7
摘要 ( 1532 )   PDF (92KB) ( 33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管癌的癌变机制仍不很清楚,值得关注的是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本文一方面介绍了可能与食管癌相关的一些已知基因的研究进展,包括参与致癌物代谢的相关基因( GS T 、CY P、NA T2 、ADH2 、ALDH2) 、参与DNA 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 MGM T) 、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相关基因( M TS1 、cyclinD1 、Rb、p53) 和几个新的相关基因( Fz E3 、FHI T 、DMB T1 、FEZ1) :另一方面介绍了用削减杂交或差异显示等技术筛选的食管癌候选基因片段的研究进展。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和癌变机制。
细胞中特异识别8 - 羟基鸟嘌呤的修复酶
张海涛, 祝其锋 综述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51-0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8
摘要 ( 1655 )   PDF (87KB) ( 2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 受到氧化攻击后产生具有潜在突变可能性的修饰碱基:8 - 羟基鸟嘌呤(8 - dihydro - 8 - oxoguanine ,8 - OH - G)修复这一普遍存在的氧化损伤是抑制细胞突变的关键。Escherichia coli 中存在着一类特异识别8 - 羟基鸟嘌呤的修复酶:甲酰胺嘧啶- DNA 糖基化酶,这类酶可以将8 - 羟基鸟嘌呤从DNA 中清除,以保证细胞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人与S acharomycescerevisiae 同样存在这类修复酶。研究这类酶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有助于了解细胞中阻止突变,预防癌变的发生的机制。
死亡分子Fas/ CD95 与细胞凋亡
赵 艳 综述, 吴 坤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55-0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19
摘要 ( 2227 )   PDF (83KB) ( 4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as(APO21/ CD95) 是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 /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 超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细胞中表达。由于Fas 信号途径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此途径日益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当Fas 与其配体( FasL) 或竞争性抗体(Fas mAb) 结合后,可通过细胞毒效应、Fas 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FADD) 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 及其他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用鱼类研究化学物质生殖毒性的方法
吴 强, 王爱平, 董兆君  综述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58-0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20
摘要 ( 1648 )   PDF (83KB) ( 2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鱼类的发育经历配子、受精、胚胎形成、孵化、仔鱼、幼鱼等阶段,最后发育成熟。许多化学物质可直接作用于鱼类发育的各阶段或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导致其生殖功能损伤,因此可选择合适的鱼类及发育阶段,作为研究化学物质生殖毒性的实验模型,应用鱼类、观察时机(发育阶段) 及相应检测方法的选择是试验成功的关键。文中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外用鱼类研究化学物质生殖毒性的一些试验方法。
讲座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肿瘤易感性、风险评价与预防(续3)
薛开先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13(1):  62-06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1.01.021
摘要 ( 1887 )   PDF (85KB) ( 2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接1999 年第3 期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