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收录证书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科普园地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紫杉醇对不同p53基因型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芮 萌,丛 梅,段蕴铀,侯春梅
null 2012, 24 (
1
): 14-1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1.004
摘要
(
9161
)
PDF
(654KB)(
156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紫杉醇对3种不同p53基因型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以不同浓度紫杉醇 (0.1 、1.0 、10 、100 、1 000 nmol/L)分别作用肺癌细胞A549、H322、H1299不同时间 (4、12、24、48、96 h),实验同时设阴性对照组 (不加紫杉醇)和空白对照组 (只加细胞培养液)。采用MTT、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的生长及细胞周期、凋亡、乙酰化微管蛋白、p53蛋白等指标变化。结果:紫杉醇对3株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P<0.05);不同浓度紫杉醇对3株细胞生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P<0.05)。3株细胞中A549细胞半数抑制浓度相对较低,但3株细胞间对紫杉醇敏感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紫杉醇10 nmol/L作用时,3株细胞G2/M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 000 nmol/L作用时,A549细胞G2/M期比例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P<0.05),H322和H1299的G2/M细胞于24 h达高峰,作用后期H1299出现异常多倍体;同浓度紫杉醇作用的各株肺癌细胞的凋亡呈时间依赖性,但1 000 nmol/L组诱导的细胞凋亡比10 nmol/L组更晚出现。浓度依赖性实验中,10 nmol/L诱导凋亡比例最高;紫杉醇浓度≤100 nmol/L时,G2/M期比例随浓度增加而增高 (P<0.05);紫杉醇浓度≥100 nmol/L时,各肺癌细胞株G2/M期比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凋亡和G2/M期阻滞无相关性 (P>0.05)。紫杉醇作用后,A549细胞p53蛋白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H322细胞p53蛋白无明显变化。3株细胞乙酰化微管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P<0.05)。结论:紫杉醇对不同p53基因型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紫杉醇可增加野生型p53蛋白表达,诱导p53依赖和非p53依赖的两种凋亡途径,p53基因型影响了高浓度紫杉醇对肺癌细胞的周期阻滞作用,但对紫杉醇化疗敏感性无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印加果油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
黄超培,傅伟忠,彭 亮,王彦武,何 励,李 彬
null 2012, 24 (
2
): 148-152.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2.016
摘要
(
8828
)
PDF
(362KB)(
25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印加果油的急性经口毒性和致突变性。方法: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最大给药量法,24 h内3次给药,合计剂量54 g/kg)、Ames 试验 (分别为每皿5 000、1 000、200、40、8 μg)、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 (均分别为10、5、2.5 g/kg),检测印加果油的急性毒性与致突变性。结果:印加果油对小鼠的LD50 >54 g/kg,Ames 试验各剂量组的回变菌落数与自发回变菌落数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印加果油的急性经口毒性属于无毒级,亦未显示致突变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华卟啉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在体外和体内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姜智换,史 蕤,李 超,王爱平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3.001
Select
4.
大鼠致畸试验中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的给药方法研究
杨润芳,郭海东,夏祺悦,刘强强,徐 策,卓衍蔷,李宏霞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3.014
Select
5.
白藜芦醇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
侯 震,胡向科
null 2011, 23 (
3
): 213-21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1.03.013
摘要
(
6672
)
PDF
(704KB)(
2620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白藜芦醇的急性经口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白藜芦醇的食用、药用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按照《GB 15193-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对白藜芦醇进行急性经口毒性测定,并通过Ames试验 (每皿分别加入5 000、1 000、200、40、8 μg白藜芦醇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分别以7.500、3.750、1.875 g/kg剂量的白藜芦醇给小鼠灌胃) 对其遗传毒性进行评价。 结果:白藜芦醇的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15.0 g/kg;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白藜芦醇对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属无毒,未见遗传毒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HPV、HSV和CM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张 颖, 吴玉萍
癌变·畸变·突变 2005, 17 (
2
): 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5.02.012
摘要
(
6460
)
PDF
(513KB)(
2736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18和HPV6/11原位杂交,同时对103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 结果: 病毒DNA原位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一致。 HPV16/18与不同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杂交阳性率平均为51.1 %,HPV6/11的则为64.7 %。经PCR检测,HPV16/18 、HPV6/11、HSV、CMV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 %、4 %、23 %、0 %。 结论: HPV感染具有特定的组织学部位,HSV可协同HPV16/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三氧化二砷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以及对Survivin、Caspase_3蛋白表达的影响
夏 俊, 胡 博, 陈治文, 刘黎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08, 20 (
2
): 81-084.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8.02.001
摘要
(
6316
)
PDF
(9592KB)(
2500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As2O3在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对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将3种不同浓度的As2O3(10.0、20.0、40.0 μmol/L)与MDA-MB-231细胞共培养不同时间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细胞凋亡;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各实验均设相应的对照组。 结果: 经10.0、20.0、40.0 μmol/L As2O3作用后,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89±2.47)%、(46.73±3.82)%和(56.44±4.16)%,细胞凋亡率在各浓度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Survivin蛋白表达减少,而Caspase-3蛋白被激活; Western blot条带显示Survivin蛋白表达量降低,而Caspase-3蛋白则出现被激活的小片段。As2O3上述的3种作用均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结论: As2O3可能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活性,激活Caspase-3蛋白的表达而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浸提液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体外遗传毒性
段长恩,公 兵,杨秀滨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3.012
Select
9.
奇亚籽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李淑琴,李建国,李学敏,边林秀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6.015
Select
10.
头孢嗪脒钠的遗传毒性研究
陈秀娟,黄俊明,李 欣,李 庆,陈美芬,梁扬盛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5.014
Select
1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高分辨染色体制备技术的研究
张清健,郑立新,田佩玲,叶嘉玲,杨 卫,王柏贤,徐珊珊,周冰燚,蔡慧娜,方俊宇,朱志勇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1.012
Select
12.
阿利苯多对大鼠的围产期毒性
黄凤娇/李 燕/李 晶/龚夏实/孟红亚/李继洪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6.014
Select
13.
丙酮酸乙酯注射液的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张 涛,陈宏莉,张 伟,彭 洁,刘江正,于卫华,海春旭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5.013
Select
14.
四物汤抗环磷酰胺诱变作用的研究
董小艳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1.013
Select
15.
环磷酰胺剂量、取样时间对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影响
肖 凯, 李宏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05, 17 (
6
): 367-36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5.06.013
摘要
(
5424
)
PDF
(533KB)(
2459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观察NIH小鼠在给予不同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P)后不同取样时间点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PCE)微核率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CP 40、80 mg/kg后,于18 、24 、48 h取胸骨骨髓涂片,Giemsa染色,计数1 000 个PCE中含有微核的细胞数(微核率)及200 个红细胞中PCE与正染红细胞(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s, NCE)的比值。 结果: 小鼠在给予40 mg/kg和80 mg/kg CP后的骨髓微核率随取样时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给药后一段时间逐渐升高,24 h达高峰,之后又逐渐下降。给药组各时间点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给药组PCE与NCE比值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小鼠一次腹腔注射40 mg/kg和80 mg/kg CP后对骨髓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80 mg/kg CP剂量组各时间点上的微核率显著高于40 mg/kg 剂量组,表现出明显的剂量_反应关系。 结论: 在本实验室条件下,40 mg/kg和80 mg/kg CP均可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显著增加,具有剂量_反应关系。在一次性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后24 h观察所得微核率最高。故认为环磷酰胺可用作微核试验的阳性对照,剂量范围为40~80 mg/kg,给药后24 h取材最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E-Cadherin(CDH1)基因胚系突变与胃癌风险的研究
张元颖, 李金田, 朱 明, 张晓梅, 吴晓柳, 王亚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05, 17 (
6
): 350-35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5.06.008
摘要
(
5365
)
PDF
(618KB)(
2890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检测E_Cadherin (CDH1) 基因在家族性胃癌中的突变情况以探讨CDH1基因胚系突变在家族性胃癌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_performance liquids chromatography, DHPLC)和直接测序法对CDH1基因进行全基因筛查,检查80名胃癌患者的CDH1基因突变情况,其中62例有家族史。同时检测80例正常人CDH1基因,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2.5%(2/80)的胃癌患者检出CDH1基因错义突变Thr340Ala(杂合型),在80例正常人中未检出这一突变;第13外显子上游(内含子)第13位碱基检出多态位点IVS(13)_13T→C,这一多态性存在于12.5%(10/80)的胃癌患者和15.0%(12/80)的正常对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19/80)的胃癌患者中检出同义突变Asn751Asn,相同的突变存在于8.8%(7/80)的正常对照。统计结果表明,胃癌患者中CDH1基因 Asn751Asn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P<0.05),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高年龄组胃癌患者(P<0.01)。 结论: CDH1基因胚系突变在家族性胃癌中不是频发事件,但多态位点Asn751Asn的存在可使携带者胃癌发病风险增高,可能是部分癌高发家族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超声辐照联合双自杀基因慢病毒载体微泡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郭 霞,董 朝,郝 轶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5.002
Select
18.
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
陈建玲1,2,李文学1,杨光宇1,周志涛3,陈 雯2,朱 伟1*,刘华章1*
null 2011, 23 (
1
): 68-07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1.01.018
摘要
(
5137
)
PDF
(430KB)(
2507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普洱茶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对所抽取的70份普洱茶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伏马毒素(fumonisin B1,FB1)、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T-2毒素的浓度水平进行检测,旨在为制定有关普洱茶叶安全卫生管理规范和相关的卫生标准提供数据资料。 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某茶叶市场湿仓储存普洱茶70份,破碎、浸提、过滤后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FB1,ELISA试剂盒检测FB1、DON和T-2毒素的污染情况。 结果: 本次调查所采70份普洱茶样品中, AFB1污染水平超出标准规定限值(5 μg/kg)的有8例(11.43%), DON污染水平超出标准规定限值(1 mg/kg)的有 63例(90%),FB1和T-2毒素污染水平均未超出标准规定限值(分别为1 mg/kg和100 μg/kg)。结论:本调查结果提示广州市该茶叶市场中的湿仓储存普洱茶存在不同程度的AFB1及DON污染情况,而FB1及T-2毒素虽未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值,但在样品中均可检出,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菊花浸膏对大鼠的致畸毒性试验
王凤岩;陈瑞仪;周轶琳;张紫虹;谭剑斌;杨美玲;胡帅尔;李欣
null 2012, 24 (
5
): 386-38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5.017
摘要
(
5029
)
PDF
(383KB)(
115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菊花浸膏对SD大鼠的胚胎毒性与致畸毒性。方法:孕SD鼠分为4组,分别为菊花浸膏0.68、2.03、6.09 g/kg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5~16只。实验组于受孕的第7~16天连续灌胃给予菊花浸膏,每天1次,对照组灌胃给予同体积纯净水,实验期间记录孕鼠的一般状况、体质量,于受孕第20天剖检孕鼠,检查孕鼠的体质量及妊娠情况,胎鼠的胎盘质量、体质量、身长与外观、骨骼、内脏的畸形情况。结果:菊花浸膏各剂量组孕鼠增重、活胎率、吸收胎率、活胎体质量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菊花浸膏各剂量组胎鼠的外观、骨骼及内脏未见畸形。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菊花浸膏对SD大鼠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蒙药荜茇提取物荜茇宁的致畸试验研究
包勒朝鲁1/乌兰图雅2/那生桑1,*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6.015
Select
21.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
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刘 玲,李 卉,王洪江,庞作良,张荣秀,李惠武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1.009
Select
22.
早熟凝集染色体环法在山西太原事故受照射者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姚 波,李玉芳,白 娟,周振山,王军良,满秋红,邱丽娟,刘广贤,郭 梅,艾辉胜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2.003
Select
23.
组蛋白H2AX与DNA损伤的分子感应
王会平(综述), 周平坤(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 (
4
): 334-33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6.04.022
摘要
(
4831
)
PDF
(565KB)(
2944
)
可视化
收藏
DNA双链断裂是电离辐射对DNA的重要损伤类型,与细胞死亡、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恶性转化有密切联系。DNA发生双链断裂后最早反应之一是位于断裂点附近的组蛋白H2AX的C末端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形成γ-H2AX。磷酸化的γ-H2AX快速转导DNA损伤信号,导致下游分子磷酸化的激活,引发一系列的生物级联反应和和细胞学反应。γ-H2AX是迄今所研究的最重要的DNA损伤感应分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Ames试验与MLA试验检测两味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致突变性
陆 华 /马康目 /孙 皎 /陈 灵
癌变·畸变·突变 2007, 19 (
6
): 484-48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7.06.015
摘要
(
4829
)
PDF
(189KB)(
3489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检测单味马兜铃及复方龙胆泻肝丸的遗传毒性。材料与方法: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 (Ames test)检测含马兜铃酸的两味单、复方中药的细菌回复突变率;采用96孔微孔板接种法进行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经单、复方含马兜铃酸浓度5 μg/ml对L5178Y/tk(+/-) -3.7.2c细胞进行染毒,分别测定其接种效率(PE),相对总增长率(RTG)和突变频率(MF)。 结果: 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而小鼠淋巴瘤试验显示单味马兜铃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并诱导tk基因突变,产生突变集落;而复方龙胆泻肝丸未诱发tk基因突变。 结论: 受试的单味马兜铃具有一定的遗传毒而复方龙胆泻肝丸具有对马兜铃的减毒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淫羊藿水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研究
隋海霞/ 高芃/ 徐海滨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 (
6
): 439-442.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7
摘要
(
4820
)
PDF
(211KB)(
3242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淫羊藿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但是其安全性毒理学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便为淫洋霍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运用急性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包括小鼠骨髓微核实验、Ames实验和TK基因突变实验)对淫羊藿进行了较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淫羊藿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80 g/kg,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55.4 mg/ml和19.53 mg/ml,并且小鼠骨髓微核实验、Ames实验、TK基因突变实验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淫羊藿属无毒物质,在较高剂量下对CHO和CHL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本试验条件下无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AHNAK2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刘荟娟,商利,郝佳洁,蒋焱熠,石峰,王春丽,张 钰,徐昕,蔡岩,黄大可,贾雪梅,王明荣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4.01.009
Select
27.
Keap1- Nrf2-ARE在机体氧化应激损伤中的防御作用
童海达,王佳茗,宋 英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1.017
Select
28.
姜黄素联合低浓度长春新碱抑制肝癌细胞系生长的实验研究
张伟;王玲;徐培渝;肖恒怡
null 2012, 24 (
4
): 270-274,.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4.007
摘要
(
4727
)
PDF
(1263KB)(
110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姜黄素联合低浓度长春新碱对肝癌细胞系HepG2的生长抑制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设对照组(仅加培养基)、姜黄素组(20 μmol/L)、长春新碱组(0.5、1、2、4 μg/ml)及联合用药组(20 μmol/L姜黄素+1 μg/ml),各组作用HepG2 细胞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处理组的长期效应,DAPI染色测定细胞的死亡方式,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的线粒体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阻滞,RT-PCR检测LRP、MDR1和P21 mRNA 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单独给药组比较,姜黄素联合长春新碱组经24 h处理后,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能力(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联合作用组明显抑制细胞集落形成能力;DAPI染色显示联合用药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测定显示联合用药组膜电位减低可能与凋亡率增加相关;流式细胞术测定联合用药组G2/M期阻滞显著增加(P<0.05);RT-PCR检测到LRP、MDR1 mRNA的表达降低(均P<0.05),而P2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联合低浓度长春新碱可以显著抑制HepG2生长,为化疗新方案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大剂量维生素E和C抗氧化活性及对DNA损伤影响的研究
汪求真, 马爱国, 孙永叶, 薛美兰, 梁 惠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 (
4
): 265-26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6.04.003
摘要
(
4726
)
PDF
(645KB)(
2930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观察大剂量维生素E(Vitamin E,VE)和C(Vitamin C,VC)的抗氧化活性及对大鼠DNA氧化损伤、烷化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基础饲料,VE、VC摄入量分别为5、0 mg/kg•d),VC组(VE 5 mg/kg•d、VC 1 000 mg/kg•d),VE1组(VE 33 mg/kg•d、VC 0 mg/kg•d),VE2组(VE 500 mg/kg•d、VC 0 mg/kg•d),VE1+VC组(VE 33 mg/kg•d、VC 1 000 mg/kg•d)和VE2+VC组(VE 500 mg/kg•d、VC 1 000 mg/kg•d),实验期为8周。实验结束前收集动物24 h尿液,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液,分离血浆并收集淋巴细胞,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分析DNA损伤。 结果: VE1 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血浆SOD、GSH-Px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而VE1+VC组SOD、GSH-Px则较VE1组显著下降(P<0.05)。VE1 组10 μmol/L H2O2诱导的淋巴细胞DNA氧化损伤为150.42 AU,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该组DNA烷化损伤产物尿O6-甲基鸟嘌呤(O6-methyl guanine,O6-meG)含量为0.89 mg/g肌酐,比对照组、VE2 组分别下降了50.28%、50.00% (P<0.05)。 结论: 较大剂量VE能提高大鼠抗氧化活性,降低DNA氧化损伤及烷化损伤,但联合补充大剂量VC时可能对其影响产生拮抗作用;过大剂量VE和VC补充时均未观察到有利作用,并且可能降低机体的遗传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海娜粉染发剂的致突变性研究
田 薇, 黄云飞, 陈 艳*, 李玉革
null 2011, 23 (
4
): 306-307.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1.04.015
摘要
(
4706
)
PDF
(320KB)(
174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疆特有染发剂海娜粉的致突变性。方法: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及精子畸形试验,检测海娜粉的致突变性。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海娜粉高、中、低剂量组 (分别为5 000、2 500、1 250 mg/kg)和阴性对照组 (蒸馏水)微核率分别为0.8‰、1.0‰、0.9‰和0.8‰,海娜粉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高、中、低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1.4%、1.6%、1.4%和1.3%;海娜粉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比较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海娜粉的致突变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双料喉风散抗炎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陈一村, 唐昭, 蔡聪艺, 秦永洁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 (
4
): 305-307.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4
摘要
(
4657
)
PDF
(381KB)(
134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双料喉风散对巴豆油引起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活性。 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用巴豆油对小鼠耳片致炎,测定药物对耳肿胀程度的抑制率,评价双料喉风散的整体抗炎活性;并研究双料喉风散对致炎的耳组织中炎症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通过研究双料喉风散对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评价双料喉风散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双料喉风散(200、400和800 mg/kg) 能明显减少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P<0.05);能明显降低肿胀耳组织中NO的含量(P<0.05)。双料喉风散能减少血清MDA的生成,提高血清SOD的活力。 结论: 双料喉风散对巴豆油引起小鼠耳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分离、鉴定与培养
邱志群, / 舒为群/ 付文娟/ 曹 佳
癌变·畸变·突变 2008, 20 (
4
): 318-32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8.04.018
摘要
(
4646
)
PDF
(10802KB)(
3037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分离培养高纯度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 材料与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l8~21 d ),处死取出睾丸,采用0.25%胰蛋白酶、0.05%胶原酶二步酶消化法结合低速离心分离支持细胞,置于35 ℃, 5% CO2的培养箱培养,48 h后用20 mmol/L Tris_HCl低渗处理培养细胞。0.25%胰蛋白酶消化后二次贴壁培养,用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所培养的支持细胞进行鉴定,并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 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纯度达95%,体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为4~9 d。 结论: 采用二步酶消化法与低速离心及低渗处理法分离培养的支持细胞纯度高,用油红O染色鉴定支持细胞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纳米氧化锌与常规氧化锌对A549细胞的毒性与DNA损伤的比较研究
洪丽玲,丁树娟,朱江波,朱玉平,张天宝*
null 2011, 23 (
5
): 340-34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1.05.004
摘要
(
4643
)
PDF
(512KB)(
100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纳米氧化锌 (Nano-ZnO)和常规氧化锌 (Micro-Z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毒性及DNA损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 (25、50、100 μg/ml)的纳米ZnO (30 nm)和常规ZnO (≤1 μm)染毒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实验同时设对照组 (DMEM培养液)。分别于染毒后6、12、24、48 h,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采用MTT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彗星实验)检测细胞毒性及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纳米ZnO和常规ZnO对A549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 (IC50)分别为53.91和190.15 μg/ml;纳米ZnO在50 μg/ml剂量时对A549细胞就已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关系;而常规ZnO在100 μg/ml剂量时才出现细胞生长的抑制。纳米ZnO与常规ZnO的剂量-效应曲线和时间-效应曲线的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纳米ZnO能够导致A549细胞产生DNA损伤;常规ZnO在相同受试剂量下未观察到DNA损伤。结论:纳米ZnO与常规ZnO均对体外A549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但纳米ZnO产生毒性的剂量低、出现时间早,并产生了常规ZnO未观察到的遗传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B16黑色素瘤皮内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牛青霞, 周艳春, 许燕璇, 谢燕飞, 陈少英, 郑晓璇
癌变·畸变·突变 2009, 21 (
3
): 238-240.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9.03.020
摘要
(
4634
)
PDF
(1561KB)(
3051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建立B16黑色素瘤细胞(简称B16细胞)皮内移植瘤模型。 材料与方法: 制备商品源B16细胞悬液,按每只C57BL鼠接种0.1 ml (3×105个)B16细胞于后肢外侧皮内;分离、培养移植瘤源B16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结果: 移植瘤出现时间为(9.6±1.2)d,致瘤率为100%;皮内注射B16细胞18 d内,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移植瘤源原代B16细胞多为圆形、类圆形或短梭形,商品源B16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HE染色表明移植瘤内有大量B16细胞。 结论: B16细胞皮内移植瘤模型易于对肿瘤生长的观察和测量,是早、中期肿瘤研究的合适模型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RCT-18)对大鼠的致畸作用
张立将,由振强,宋翼升,陈 颖,陈 浩,张丽丽,黄 敏,王文祥,房健民,宣尧仙
null 2012, 24 (
1
): 46-4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2.01.011
摘要
(
4615
)
PDF
(491KB)(
164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RCT-18)对大鼠胚胎及胎仔的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交配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即RCT-18高 (129 mg/kg)、中 (37 mg/kg)、低 (11 mg/kg)剂量组及阴性对照 (0.9%NaCl注射液)组,每组≥25只,于妊娠第6~15天连续5次 (隔天1次)经皮下注射给药。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的一般反应、体质量、摄食量变化,于妊娠第20天解剖孕鼠,对着床、吸收胎、死胎、活胎、黄体进行计数,对胎仔的体质量、身长、尾长,以及外观形态、内脏和骨骼发育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孕鼠、胚胎形成、胎仔生长发育、外观形态、内脏和骨骼发育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异常,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毒性影响 (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RCT-18对SD大鼠未见明显母体毒性和胚胎-胎仔发育毒性,无致畸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遗传毒性研究
霍 娇,张梦云,张立实,徐培渝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6.016
Select
37.
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与
CAL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
吐尔逊帕夏?吾布力卡斯木,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盛 磊,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2.012
Select
38.
钼对大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孙素玲/刘明明/后家蘅
癌变·畸变·突变 2007, 19 (
3
): 250-25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7.03.023
摘要
(
4478
)
PDF
(160KB)(
3170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 研究钼对大鼠胚胎的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材料与方法: 105只妊娠Wistar大鼠,用75只进行致畸试验,30只进行微核试验,各试验随机分为5组,试验组分别给予10、20和40 mg/kg的钼酸铵,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20 mg/kg的环磷酰胺。致畸试验于孕20 d用传统胚胎致畸试验测定钼对大鼠的致畸作用,致突变试验于孕14 d用胚胎转移微核试验测定钼对大鼠的致突变作用。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40 mg/kg组和阳性对照组孕鼠增重、活胎率、胎鼠体重降低(P<0.01);母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胎鼠肝血细胞和胎鼠外周血细胞的微核率、骨骼畸形率和内脏畸形率升高(P<0.01),胎鼠的体长、尾长缩短(P<0.05),外部畸形率增加(P<0.05);20 mg/kg组活胎率降低(P<0.05),胎鼠肝血细胞和外周血细胞的微核率、外部畸形率和骨骼畸形率升高(P<0.05); 10 mg/kg组胎鼠外部畸形率升高(P<0.05)。 结论: 钼酸铵在20~40 mg/kg剂量范围内对大鼠胚胎可产生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计算机辅助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技术
佘桂洲,魏秀静,张晓宇,孙平楠,周小玲
癌变·畸变·突变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13.04.016
Select
40.
伪麻黄碱对大鼠的致畸作用
孙晓英, 张振军, 边学峰, 陈 庆, 于 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 (
1
): 68-070.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20
摘要
(
4408
)
PDF
(539KB)(
2922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与目的:研究伪麻黄碱对大鼠的致畸作用,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材料与方法:将Sprague-Dawley孕鼠随机分为4组,即伪麻黄碱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经口给予伪麻黄碱50、100、200 mg/kg和生理盐水,进行传统的致畸实验,观察母鼠及胎仔的情况。结果:伪麻黄碱高剂量组孕鼠的总增重、死胎数和胎仔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孕鼠的生殖能力和胎仔畸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伪麻黄碱对大鼠有一定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编辑部公告
关于不法分子冒充《癌变·畸变·突变》工作人员添加作者微信的声明
(2018-11-22)
《癌变·畸变·突变》召开第八届编委会第2次会议
(2024-07-26)
《癌变·畸变·突变》召开第八届编委会第1次会议
(2023-04-11)
《癌变·畸变·突变》第七届编委会第3次会议纪要
(2022-04-16)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2018-11-23)
更多...
下载中心
《癌变·畸变·突变》投稿介绍信模板
《癌变·畸变·突变》论文格式模板
Adobe Reader XI
《癌变·畸变·突变》参考文献格式文件-EndNote
《癌变·畸变·突变》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
《癌变·畸变·突变》校稿说明
《癌变·畸变·突变》参考文献格式文件-NoteExpress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订阅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