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收录证书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科普园地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及其抑制剂在恶性肿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韵晓, 顾馨集, 朱梦梅, 于兵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3
): 237-24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3.011
摘要
(
657
)
PDF
(1163KB)(
270
)
可视化
收藏
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主要通过多梳抑制复合体2(PRC2)依赖的组蛋白H3中27位的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PRC2依赖的非组蛋白甲基化、不依赖于PRC2的非组蛋白甲基化和不依赖于PRC2的转录激活4种途径调控基因表达。EZH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与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肿瘤分级、肿瘤耐药、不良预后等密切相关。多种EZH2抑制剂在恶性肿瘤生长方面表现出良好抑制效果,延缓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EZH2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对EZH2及其抑制剂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开发靶向EZH2的肿瘤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巨噬细胞重编程在炎症性疾病调控中的双向作用
海天明, 曹猛, 姜晓旭, 吴昊, 张瑜娇, 刘瑞, 于卫华, 罗正学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3
): 248-252.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3.013
摘要
(
529
)
PDF
(832KB)(
562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既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反应,也是导致多数临床疾病的重要基础。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广泛存在的固有免疫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刺激下可以重编程为促炎M1型和抗炎M2型细胞,对于机体适应不同生理和病理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重编程在调控机体健康中发挥双向作用,不仅参与调控机体发育、健康稳态和宿主防御,还与诸多如肿瘤、脓毒症、糖尿病等感染和非感性炎症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巨噬细胞重编程恢复机体稳态被认为是治疗多数临床疾病的新希望。因此,本文旨在阐明巨噬细胞重编程的生物学作用及调控机制,分析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谷氨酰胺代谢在机体免疫调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彭洁, 曹猛, 孙慕涵, 李宏伟, 张渤旭, 王钰越, 马加骏, 孔德钦, 刘江正, 于卫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231-235,23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14
摘要
(
434
)
PDF
(1327KB)(
741
)
可视化
收藏
谷氨酰胺(Gln)是机体内含量最丰富和用途最广泛的氨基酸,对于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Gln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非必须氨基酸,可作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重要燃料”,参与调控此类细胞的增殖、吞噬与炎症过程。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饮食对Gln进行补充,而严重疾病和过度运动时体内Gln过度分解,因含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本文主要综述了Gln的生物学功能、代谢与机体免疫调控,以及在感染、脓毒症、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宫颈癌早期筛查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吴志丽, 徐岚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310-31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12
摘要
(
433
)
PDF
(885KB)(
523
)
可视化
收藏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采取宫颈癌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进行宫颈癌预防的公众教育、宫颈癌疫苗接种及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甚至在将来可能通过宫颈癌疫苗接种的早期普及做到消除宫颈癌。宫颈细胞学检查、VIA/VILI、HPV-DNA检测、HPV E6/E7 mRNA检测、阴道镜检查等均为早期筛查宫颈癌病变的重要方法,为临床明确病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将对上述目前临床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及宫颈癌疫苗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菌株鉴定方法的比较
高梅, 汤连升, 郑智勇, 马会, 秦春雪, 曹冲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1
): 58-6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1.010
摘要
(
381
)
PDF
(11541KB)(
2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中的菌株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试验菌株鉴定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Ames试验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要求,对试验菌株的组氨酸缺陷型鉴定、脂多糖屏障缺陷(rfa突变)鉴定、氨苄青霉素抗性(R因子)鉴定、四环素抗性(pAQ1质粒)鉴定和uvrB修复缺陷型(紫外线敏感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
结果:
鉴定结果表明,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等5株菌株生长均需组氨酸,均具有rfa突变,除TA1535外均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除TA102外均对紫外线敏感和均无四环素抗性。
结论:
虽然鉴定方法不同,但是判定标准和鉴定结果相同,各个实验室应规定好试验菌株鉴定的方法和频率,为Ames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液滴式数字PCR检测尿路上皮癌患者尿cfDNA中
FGFR3
基因S249C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祖丽胡马尔·艾孜木阿吉, 赵焕, 马晟, 高苒, 王雅茹, 肖汀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65-17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1
摘要
(
338
)
PDF
(1493KB)(
417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非侵入性方式提取尿路上皮癌(UC)患者尿游离DNA(cfDNA),使用液滴数字PCR(ddPCR)检测尿cfDNA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FGFR3
)基因S249C位点突变,辅助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提高UC的诊断效能。
方法:
收集27例UC患者尿液并提取尿cfDNA,采用ddPCR检测尿cfDNA中
FGFR3
S249C突变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尿cfDNA中
FGFR3
S249C突变对于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不明确UC患者的诊断效能。
结果:
UC患者尿cfDNA中
FGFR3
S249C突变的检出率为25.9%(7/27)。按尿液细胞学巴黎报告系统(TPS)分类,
FGFR3
S249C突变在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UC)中检出率为18.8%(3/16),可疑高级别尿路上皮癌(SHGUC)中为50%(4/8),未见高级别尿路上皮癌(NHGUC)中为0(0/3)。
FGFR3
S249C在非浸润性UC中的突变率为25.0%(1/4),在浸润性UC中为31.6%(6/19)。在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为SHGUC的样本中使用ddPCR检测出的
FGFR3
S249C突变对于UC有50%(4/8)的检出率,且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95% CI(0.407,1.000),在UC诊断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结论:
使用ddPCR检测尿cfDNA中
FGFR3
S249C突变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式可以辅助提高尿脱落细胞学诊断不明确样本的诊断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罗绣, 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5
): 417-420.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5.014
摘要
(
338
)
PDF
(1004KB)(
138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霉毒素(AFT)是来源于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AFT污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和动物的生命健康,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通常需要检测AFT的样本包括粮食作物、食品以及生物样本等,其中生物样本包括细胞、肝脏、尿液等。本文就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方法检测样本种类的异同及其优劣。黄曲霉毒素有较多种类,目前受到关注的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AFB1)和黄曲霉毒素M1(AFM1)。在食品领域AFB1的检测方法开发较多;在乳制品中AFM1的检测方法也较多;但生物样本中的AFB1检测方法较少,已开发的方法主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生物样本的前处理方式复杂是限制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综述可为进一步开发和优化针对不同样本尤其是生物样本中的AFB1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及肿瘤标志物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李燕, 冯军花, 赵红峥, 张金艳, 满宏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92-19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6
摘要
(
326
)
PDF
(1008KB)(
16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ST4)、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9-9(CA19-9)、可溶性细胞角蛋白组分(CYFRA21-1)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治疗的23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49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患者以及同时期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上述3组人群血清CST4、SCC、CA19-9和CYFRA21-1表达水平,制作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
结果: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组的血清CST4、SCC、CYFRA21-1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类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ST4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ST4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AUC=0.954,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78.45%,截断值为74.68 ng/mL),且CST4、SCC和CYFRA21-1三者联合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效能更高。
结论:
血清CST4、SCC和CYFRA21-1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均高表达,与单独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相比,三者联合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推荐作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肿瘤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脂质代谢重编程对卵巢癌铂耐药影响的研究进展
崔潆, 肖汀, 郭会芹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316-31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13
摘要
(
323
)
PDF
(847KB)(
743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是女性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是晚期卵巢癌的主要治疗策略,多数患者初期铂类化疗敏感,然而大约80%的铂敏感患者经多次化疗后对铂类产生耐药。与其他上皮性肿瘤不同,卵巢癌的转移方式以向脂肪细胞丰富的大网膜转移为主,这一特殊的转移偏好为寻找脂质代谢相关铂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本文综述了胆固醇及脂肪酸两大脂类物质代谢对卵巢癌铂耐药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找到规避甚至逆转铂耐药的生物标志物及药物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双酚S对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唐娇, 谭剑斌, 茅莉娜, 张紫虹, 李文立, 胡帅尔, 赵敏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4
摘要
(
317
)
PDF
(901KB)(
2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酚S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根据双酚S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本研究剂量为0、3、30、300 μmol/L,对同步化至L4期的线虫进行24 h暴露,测定其子代数目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
akt
-1、
swm
-1、
try
-5、
spe
-4、
spe
-6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秀丽隐杆线虫于双酚S中暴露24 h后,其半数致死浓度(LC
50
)为 2 773.672 μmol/L;与对照组相比,暴露后的L4期秀丽隐杆线虫在双酚S剂量为3、30、300 μmol/L时子代数目均显著降低(
P
<0.05或
P
<0.01);akt-1 mRNA在3 μmol/L时的表达水平升高(
P
<0.05);swm-1、try-5、spe-4、spe-6 mRNA在30和300 μmol/L时表达水平均升高(
P
<0.05或
P
<0.01)。
结论:
双酚S对秀丽隐杆线虫精子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有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枸杞多糖对Nrf2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林鹏, 张璨, 杨玉, 杨光远, 刘明远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1
): 77-7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1.013
摘要
(
317
)
PDF
(865KB)(
311
)
可视化
收藏
枸杞多糖(LBP)是枸杞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已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并在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高脂血症中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和抗炎症损伤的关键调节因子。大量文献报道LBP可以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预防或延缓多种疾病的进程。本文对枸杞多糖调控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进程等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特女贞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促炎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姜晓旭, 孙慕涵, 张渤旭, 王钰越, 马加骏, 师敏捷, 于卫华, 郭显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45-252.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1
摘要
(
315
)
PDF
(2353KB)(
50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特女贞苷(NED)抑制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反应的机制。
方法:
用50 μmol/L NED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12 h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法测定细胞凋亡率,转录组测序分析异常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Nrf2蛋白表达定位。进一步使用100 ng/mL LPS(模型组)与不同浓度(0、12.5、25和50 μmol/L)NED联合处理RAW264.7细胞干预12 h后,采用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DCFH-DA、MitoTracker-Green和JC-1染色测定细胞中活性氧、线粒体含量和膜电位;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抗氧化酶活力、线粒体复合物I和III活性以及ATP合成的变化。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50 μmol/L NED对巨噬细胞存活和凋亡无明显影响(
P
>0.05),但可抑制模型组LPS诱导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和分泌(
P
<0.05),并增强抗炎因子转录表达(
P
<0.05),呈现明显抗炎效应。与模型组比较,联合NED干预组增强Nrf2核转位及下游抗氧化因子转录表达(
P
<0.05),提高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
P
<0.05),并降低活性氧(ROS)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
P
<0.05),减轻LPS刺激巨噬细胞氧化应激(
P
<0.05)。此外,NED刺激线粒体生物合成基因表达升高(
P
<0.05),逆转LPS诱导线粒体膜电位、复合物I和III活性下降(
P
<0.05),促进线粒体数量增多和ATP合成(
P
<0.05)。
结论:
特女贞苷能够激活Nrf2抗氧化系统,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和代谢功能,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分化,具有成为抗炎症疾病候选药物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衰老与恶性肿瘤——被忽视的免疫衰老
张开泰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3
): 169-17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3.001
摘要
(
315
)
PDF
(841KB)(
434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衰老是人体自然衰老的一部分,也是影响整体衰老进程的关键环节。恶性肿瘤作为老年性疾病,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衰老现象。除免疫系统的自然衰老外,肿瘤细胞可进一步加速免疫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年轻细胞减少,老化细胞增多,抗肿瘤免疫功能低下。阻断恶性肿瘤与免疫衰老的相互诱导,逆转免疫衰老对于控制肿瘤、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结直肠癌样本免疫细胞浸润及肿瘤突变负荷分析
王娜, 王平, 何仪佳, 曾晶, 韩聪玲, 王思睿, 轩小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72-177.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2
摘要
(
312
)
PDF
(7951KB)(
3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直肠癌(CRC)样本免疫细胞浸润以及肿瘤突变负荷。
方法:
用CIBERSORT和ESTIMATE算法计算CRC样本中各免疫细胞的相对比例,用Spearman检验分析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基于CRC样本免疫细胞浸润比例的相似性,用ConsensusClusterPlus将样本分为免疫细胞聚类A和免疫细胞聚类B两群,Kaplan-Meier分析群间样本总生存期差异。构建CRC样本免疫细胞评分模型,依据样本免疫细胞评分,将CRC样本分为免疫细胞评分高、低两组,Kaplan-Meier分析组间样本总生存期差异,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研究免疫细胞评分高、低两组的基因集富集通路。整理突变数据,计算肿瘤突变负荷,依据肿瘤突变负荷将样本分为肿瘤突变负荷高、低两组。用maftool绘制突变瀑布图,用Kaplan-Meier分析肿瘤突变负荷高、低两组样本总生存期差异。
结果:
免疫细胞聚类A、B两群样本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免疫细胞评分高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免疫细胞评分低组患者长(
P
=0.005)。与肠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通路在免疫细胞评分高组样本中富集,与肿瘤形成、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的通路在免疫细胞评分低组样本中富集。肿瘤突变负荷在免疫细胞评分高、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APC
、
TP53
和
KRAS
基因突变频率在免疫细胞评分高、低两组样本中均较高,肿瘤突变负荷低组CRC患者总生存期长于肿瘤突变负荷高组患者(
P
=0.035)。
结论:
免疫细胞评分高组CRC患者总生存期长于免疫细胞评分低组患者,肿瘤突变负荷低组CRC患者总生存期长于肿瘤突变负荷高组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肺腺癌胸腔积液DNA倍体异常与
EGFR
突变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刘颖, 王蕊, 郭晓, 董律吏, 张艳, 赵银环, 杜芸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78-182,18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3
摘要
(
312
)
PDF
(994KB)(
42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转移性肺腺癌胸腔积液细胞的DNA倍体异常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突变的关系,及其对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2—2019年439例肺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计算机辅助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检测胸腔积液中肺腺癌细胞DNA含量,计算大于5c细胞的百分比、大于9c细胞的数目、最大DNA指数(DI)值、大于5c细胞的平均DI值及非整倍体细胞峰。比较DNA倍体异常、
EGFR
基因突变各组间的差异,并检验DNA倍体异常与
EGFR
突变的相关性,分析DNA倍体异常及
EGFR
基因突变在肺腺癌预后中的价值。
结果:
439例肺腺癌患者中,共有244例(55.58%)检测出
EGFR
基因突变。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有吸烟史、大于5c细胞的百分比<14%、大于9c细胞的数目<8、最大DI值<6、大于5c细胞的平均DI值<5的患者,其
EGFR
基因突变率降低(
P
<0.05)。不同非整倍体细胞峰的
EGFR
基因突变率不同,双峰和单峰比无峰的
EGFR
突变率高(
P
<0.05),而多峰与其他组的
EGFR
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
EGFR
野生型患者相比,
EGFR
突变型患者的大于5c细胞的百分比、大于9c细胞的数目、最大DI值、大于5c细胞的平均DI值及非整倍体细胞峰的平均秩次更高(
P
<0.05),且上述5项指标均与
EGFR
突变均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0.153、0.110、0.156、0.148,均为
P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大于5c细胞的百分比≥14%、大于9c细胞的数目≥8、
EGFR
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患者长(
P
<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EGFR
基因突变是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晚期肺腺癌患者中
EGFR
基因突变与DNA倍体异常存在关联,DNA倍体异常可能是预测
EGFR
基因突变的潜在指标。DNA倍体异常不是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但
EGFR
基因突变患者预后优于野生型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跨膜蛋白79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朱文标, 丘波, 谢寿城, 肖焕钦, 刘高敏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26-430.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04
摘要
(
312
)
PDF
(2524KB)(
22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跨膜蛋白79(TMEM79)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评估其对Ia-IIa期HCC切除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HCC病例9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CC肿瘤组织与配对非肿瘤组织中TMEM79蛋白的表达,分析TMEM79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通过对随访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TMEM79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情况差异,评估TMEM79蛋白对Ia-IIa期HCC术后的影响。
结果:
TMEM79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肿瘤组织(
χ
2
=4.270;
P
<0.05),TMEM79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组织间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
2
=8.902;
P
<0.05);TMEM79阳性与阴性表达组间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经Cox回归分析,TMEM79蛋白阳性表达是Ia-IIa期HCC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HR
=2.001,95%
CI
(1.152,3.476),
P
<0.05]。HCC团片状型组织学形态[
HR
=3.090,95%
CI
(1.317,7.273),
P
<0.05]及TMEM79蛋白阳性表达[
HR
=3.323,95%
CI
(1.652,6.683),
P
<0.05]是影响Ia-IIa期HCC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结论:
TMEM79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分化程度相关;TMEM79蛋白阳性表达影响术后患者的预后,可作为Ia-IIa期HC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的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孔德扬, 裴炜, 冯林, 张海增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4
): 320-324.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3
摘要
(
310
)
PDF
(881KB)(
491
)
可视化
收藏
微卫星不稳定(MSI)型结直肠癌(CRC)是一种由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肿瘤亚型,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5%。MSI CR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包括更频繁地出现在近端结肠、分化程度低、肿瘤分期较早、高
BRAF
突变率和淋巴细胞浸润等。MSI CRC具有特殊的肿瘤微环境,特别是免疫及耗竭相关基因的高表达,为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ICB)提供了理想靶标,从而能够在免疫治疗中显著受益。虽然MSI通常与早期CRC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但在转移性疾病中可能指示了不良的预后。当前研究凸显了微卫星状态与
BRAF
突变状态结合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并表明
BRAF
突变可能减弱MSI相关的预后优势。MSI CRC显示出对包括5-氟尿嘧啶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等传统治疗药物的抵抗性,但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更为积极。随着对MSI CRC认识的加深,ICB治疗正在成为一二线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的重要策略,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替代传统方法的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MSI在CRC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微环境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了MSI在CRC治疗策略和疗效预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根据不同微卫星状态对CRC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ALDH3A1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激活GMA诱导的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王全凯, 金惠萍, 李昕苇, 崔旭芳, 顾轶婷, 乌瀚宝栎尔, 康同影,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05-41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01
摘要
(
307
)
PDF
(1718KB)(
4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复合材料合成和改性的化学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2A类致癌物,但其具体的致癌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GMA诱导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分子机制是否与醛脱氢酶3A1(ALDH3A1)的表达变化相关。
方法:
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GMA诱导的恶性转化16HBE细胞模型中使用瞬时转染技术过表达
ALDH3A1
后,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法分析IL-6/磷酸化转录3激活剂(STAT3)通路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Snail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
结果:
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LDH3A1过表达组细胞中E-cadherin表达增加,而IL-6、STAT3、p-STAT3、MMP3及Snail均表达降低(
P
<0.05),同时MMP3、Snail、Vimentin转录水平下调(
P
<0.05)。ALDH3A1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激活,减弱了GMA诱导的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EMT过程多个关键蛋白的表达。
结论:
ALDH3A1与GMA诱导的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通过IL-6/STAT3通路激活促使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增强。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阐明GMA的致癌机制,并为GMA暴露的健康效应评估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Notch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志彬, 岳文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73-47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12
摘要
(
306
)
PDF
(971KB)(
353
)
可视化
收藏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迄今为止,仍然缺乏精确的诊断和治疗靶点。Notch信号通路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且Notch信号传导需要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并引起Notch受体蛋白水解、加工以及随后胞内结构域与转录因子复合物的组装,继而引发级联信号传递,参与调控多种细胞过程,如增殖和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与卵巢癌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主要概述经典Notch信号通路信号传导路径,以及Notch各信号分子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分子作用机制、化学耐药性等,为完善Notch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相关研究细节,以及在卵巢癌患者中进行以Notch信号通路为靶向的诊断、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CD73在肿瘤免疫逃逸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康文义, 汪献旺, 张为家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3
): 244-247.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3.012
摘要
(
302
)
PDF
(1376KB)(
242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逃逸是造成免疫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腺苷在免疫抑制途径中被广泛研究。分化簇73(CD73)作为一种胞外核酶可以将单磷酸腺苷(AMP)水解产生大量腺苷,蓄积的腺苷与免疫细胞上的腺苷受体结合抑制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微环境中,CD73通过阻断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调节性T细胞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功能,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等,导致肿瘤的免疫逃逸,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对近年来CD73在肿瘤中的表达、CD73发挥肿瘤免疫抑制的机制及CD73抑制剂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靶向CD73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刘师卜, 郑济凡, 张励, 马利波, 朵慧, 刘梦琪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2
): 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2.006
摘要
(
301
)
PDF
(4554KB)(
25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葛根治疗肝损伤的有效成分、靶标和作用通路,为葛根用于肝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网络计算平台(TCMIP)、中药综合资源数据库(TCMID)、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等公共数据库和KEGG通路分析等网络药理学基本方法预测葛根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结果:
葛根主要活性成分靶点与肝损伤靶点具有交集,功能分析、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发现,刺芒柄花素、β-谷甾醇与雌激素受体 1(ESR1),香豆雌酚、3′-甲氧基大豆黄素与PPARG与之间对接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中刺芒柄花素与ESR1之间作用力最强(-8.04 kcal/mol)。推断葛根治疗肝损伤的机制与 ESR1和 PPARG介导的路径相关。
结论:
葛根治疗肝损伤可能通过 ESR信号通路、PPAR-γ激活和调节靶基因转录等发挥调节肝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生理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性肝损伤和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TNF-α和FOXA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黄梦盼, 王学红, 芦永福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96-301,324.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9
摘要
(
301
)
PDF
(3325KB)(
196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叉头框蛋白A2(FOXA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39例,选取同期经结肠镜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腺瘤组织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直肠组织中TNF-α和FOXA2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法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TNF-α和FOXA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结果:
TNF-α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08%、50%和76.92%,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FOXA2蛋白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08%、52.38%和79.49%,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NF-α蛋白表达在不同直径、组织学类型腺瘤组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FOXA2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直径、形状类型腺瘤组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FOXA2蛋白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TNF-α和FOXA2表达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
r
s
=0.475(
P
<0.05)。
结论:
TNF-α和FOXA2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提示TNF-α、FOXA2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伴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及TNM分期越晚,TNF-α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提示TNF-α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肿瘤分化程度越差,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及TNM分期越晚,FOXA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提示FOXA2蛋白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采用体外微核试验检测某电子烟液的遗传毒性
杜秀明, 张丽婷, 徐灵芝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302-30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10
摘要
(
299
)
PDF
(936KB)(
42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根据《OECD 487化学品测试方法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进行试验,检测某电子烟液诱发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微核形成的能力,以评价其是否属于致突变物。
方法:
本研究的受试物终浓度分别为1.25、2.50和5.00 μL/mL。同时设立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设2个平行样。在有代谢活化系统(+S9)和无代谢活化系统(-S9)条件下,使培养的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暴露于电子烟液中,分别染毒4和24 h,收获细胞,低渗固定,经吖啶橙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剂量组选2 000个双核细胞进行分析,统计各组细胞微核率。
结果:
电子烟液在1.25、2.50和5.00 μL/mL剂量下,无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4 h,-S9)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50‰、1.50‰及1.50‰,有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4 h,+S9)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50‰、2.00‰及1.00‰,无代谢活化系统连续处理组(24 h,-S9)细胞微核率分别为1.50‰、1.00‰及1.00‰,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该电子烟液在1.25~5 μL/mL浓度范围内,对CHL细胞无致突变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M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覃熙媛, 朱莹, 李伟滔, 郑晓玲, 梁远秋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73-27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5
摘要
(
295
)
PDF
(8826KB)(
21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研究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上皮性卵巢癌、1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FoxM1、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FoxM1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FoxM1、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3种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M1、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2%、82.93%和70.73%,高表达率分别为51.22%、53.66%和46.34%。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M1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
P
<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M1、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分期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卵巢癌组织中FoxM1、vimentin高表达率分别高于I~II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关E-cadherin高表达率则显著低于I~II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
P
<0.05)。浆液性癌组织中vimentin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
P
<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M1、vimentin表达水平间存在正相关(
φ
=0.562,
P
<0.05),且二者与E-cadherin表达水平间均呈负相关(
φ
值分别为-0.440和-0.366,均为
P
<0.05)。
结论:
FoxM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FoxM1促进上皮性卵巢癌发生、进展和转移可能与其促进了EMT过程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乌司他丁联合金属胆道支架对肝外胆道梗阻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李伟, 吴胜, 田宇剑, 唐晓明, 蔡创, 胡浩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92-295,31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8
摘要
(
293
)
PDF
(1007KB)(
189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金属胆道支架对肝外胆道梗阻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92例肝外胆道梗阻胰腺癌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金属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乌司他丁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浓度,治疗前后血尿酸(UA),尿素氮(BUN)浓度变化,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AST、TBiL浓度均低于治疗前(
P
<0.05),且观察组AST、TBiL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UA、BUN浓度均降低(
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2.61%)(
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各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52%(3/46),对照组有2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
χ
2
值=0.211,P=0.646)。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浓度均低于治疗前(
P
<0.05),且观察组炎症因子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金属胆道支架置入治疗肝外胆道梗阻胰腺癌患者,能够改善肝肾功能,提高疗效,且可降低炎症因子,改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ICG-00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史建红, 陈丁雄, 卢晓童, 郝佳洁, 蔡岩, 王明荣, 张钰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87-191,19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5
摘要
(
292
)
PDF
(2111KB)(
14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检测小分子抑制剂ICG-001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方法:
使用50和100 μmol/L的小分子抑制剂ICG-001处理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410和KYSE450,以溶剂DMSO处理细胞作为对照,进行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能力、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检测;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CG-001处理细胞中相关分子(SKP2、Survivin和TCF4)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CG-001处理可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410和KYSE450的增殖活力和集落形成能力,并可显著诱导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
P
<0.01);SKP2、Survivin和TCF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ICG-001处理组均显著降低(
P
<0.01)。
结论:
ICG-001可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和集落形成能力,并可诱导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β-catenin/TCF4的转录活性及其下游分子Survivin和SKP2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TONSL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影响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
郑雅琪, 赵子婷, 潘德渊, 刘禄鑫, 许秀娥, 廖连娣, 王少洪, 李恩民, 许丽艳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12-41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02
摘要
(
290
)
PDF
(4193KB)(
36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onsoku样DNA修复蛋白(TONSL)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利用cBioPortal、GEPIA和PRIDE等数据库分析在食管癌组织中,
TONSL
基因组拷贝数及其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TONSL蛋白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利用siRNA干扰构建TONSL瞬时敲降食管鳞癌细胞模型,并采用集落形成实验和EdU实验检测TONSL敲降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ONSL敲降后食管鳞癌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相关标志蛋白ATM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TM)和检查点激酶2(CHK2)及其磷酸化激活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与正常食管组织比较,食管癌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TONSL在食管癌组织中拷贝数增加表达,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食管癌组织中均上调(
P
<0.05),且TONSL高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P
<0.05);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结果也表明TONSL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P
<0.001)。集落形成实验和EdU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ONSL敲降后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能力减弱(
P
<0.05),并且在敲降TONSL后,食管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ATM和CHK2的磷酸化水平均上调(均为
P
<0.05)。
结论:
TONSL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上调,并通过参与食管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进展
王芳, 孙照刚, 褚洪迁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1
): 70-76.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1.012
摘要
(
290
)
PDF
(6782KB)(
333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等,但是上述手段存在局限性,如创伤性大、风险高、化疗药物的选择性差、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大等。光动力疗法(PDT)是用特定波长照射肿瘤部位,活化选择性聚集在肿瘤部位的光敏剂,引发光化学反应破坏肿瘤细胞的过程。PDT因具有微创、靶向性强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治疗。但是,传统的PDT治疗效果受到光敏剂的组织穿透能力弱、肿瘤微环境缺氧及免疫抑制等因素的限制。近几年来,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由于UCNPs具有毒性低、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好等优点,具有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可见光的特点,有望解决传统PDT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概述了基于UCNPs的PDT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慢性镉暴露下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分析
彭琳, 曾明钦, 陈炯玉, 张厦蓉, 朱芮, 黄裔腾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66-272,27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4
摘要
(
284
)
PDF
(3299KB)(
433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在慢性低浓度镉暴露诱导下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mRNA的共表达网络,探讨关键lncRNA和mRNA在镉促ESCC演进及放化疗抵抗中的潜在功能及分子机制。
方法:
EC109细胞持续暴露于5 μmol/L氯化镉培养12周,构建慢性镉暴露ESCC细胞模型CCT-EC109。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系统对暴露株CCT-EC109和亲本株EC109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谱,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lncRNA的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并对筛选的lncRNA和m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结果:
EC109细胞与CCT-EC109细胞存在差异表达lncRNA(DE-lncRNA) 2 794个,差异mRNA(DE-mRNA) 4 267个;DE-lncRNA的靶基因与DE-mRNA取交集,获得1 546个DE-lncRNA调控的镉暴露相关mRNA;GO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膜与膜封闭腔部分及催化反应等功能;KEGG分析提示Hippo信号通路是最显著富集项之一。差异表达最显著的前10个lncRNA的38个共表达mRNA构建共表达网络,经qPCR验证,与mRNA关联最多的lncRNA NONHSAT097388.2以及
ECE1、EMP2、ORAT1、ZNF713
在CCT-EC109中表达均下调(均为
P
<0.01),而
MFAP5
和
PGF
表达均升高(均为
P
<0.05)。
结论:
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可能在慢性镉暴露诱导ESCC细胞演进和治疗抵抗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基因有望成为镉暴露ESCC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骨肉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miR-193a和miR-21-5p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王平, 王华勇, 王浩, 雷大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197-201.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07
摘要
(
284
)
PDF
(1667KB)(
17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外泌体中miR-193a和miR-21-5p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骨肉瘤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2例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另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外周血5 mL,制备血清并分离提纯血清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193a和miR-21-5p的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iR-193a和miR-21-5p在骨肉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骨肉瘤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93a和miR-21-5p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1)。miR-193a和miR-21-5p对骨肉瘤诊断效能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和0.880,灵敏度分别为89.2%和90.2%,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4.0%。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01,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效能,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86.5%。骨肉瘤患者血清外泌体miR-193a和miR-21-5p表达升高与TNM分期、远处转移和更差的预后相关(均
P
<0.05)。
结论:
miR-193a和miR-21-5p表达水平在骨肉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显著升高,且提示更差的预后。血清外泌体miR-193a和miR-21-5p有望成为骨肉瘤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小细胞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莹, 褚洪迁, 刘艳霞, 张同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4
): 315-31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4.012
摘要
(
282
)
PDF
(887KB)(
286
)
可视化
收藏
小细胞肺癌(SCL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肺癌亚型,具有分化程度低、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早期易出现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极差。获得性耐药和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SCLC转移机制有利于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受限于组织样本稀少及缺乏可靠的临床前模型,SCLC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液态活检技术的进步及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建立为SCLC研究开展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细胞及分子层面的研究结果亦为转移机制提供了不同见解。本文就SCLC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从多个方面阻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方法,为SCLC的治疗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S6K1调控的蛋白表达图谱及其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舒杏梅, 石小倩, 刘燕, 李丹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3
): 179-186,223.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3.003
摘要
(
279
)
PDF
(5219KB)(
27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核糖体蛋白S6激酶β-1(S6K1)所调控的蛋白表达图谱及其对乳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方法
:通过cBioPortal和GEPIA数据库分析
S6K1
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扩增及表达,并评估其表达对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利用小干扰RNA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敲降S6K1,通过质谱技术检测S6K1所调控的蛋白表达图谱;采用细胞成球实验探究S6K1表达水平改变对乳腺癌细胞干性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实验探究S6K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
:
S6K1
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频扩增现象,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扩增率高于非浸润性乳腺癌(
P
<0.05),且
S6K1
的高频扩增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P
<0.01);S6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
P
<0.01),而S6K1在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中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05)。质谱检测表明敲降S6K1后,乳腺癌MCF7细胞中有251个蛋白表达上调,224个蛋白表达下调;GO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细胞质翻译、蛋白质稳定、干细胞群体维持、细胞迁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相关通路;与对照组相比,成球实验和迁移实验表明敲降S6K1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干性表型和迁移能力(
P
<0.01)。
结论
:S6K1在乳腺癌细胞中调控多个生物学过程相关蛋白的表达,敲降S6K1明显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干性和迁移能力,表明S6K1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肝细胞核因子-1b在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诱导急性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孔德钦, 刘思佳, 刘建豪, 马耀, 马丞飞, 赵昱舜, 周嘉恒, 师敏婕, 李嘉, 刘江正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1
): 1-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1.001
摘要
(
278
)
PDF
(8337KB)(
40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细胞核因子-1b(HNF-1b)在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诱导人源性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0、0.4、0.6、0.8、1.0和1.2 mmol/L)的CEES染毒BEAS-2B细胞24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采用DCFH-DA和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总活性氧(ROS)和线粒体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EAS-2B细胞中HNF-1b蛋白的表达。再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过表达HNF-1b的BEAS-2B细胞系,用1 mmol/L CESS处理24 h后,分别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MitoSOX和DHE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和细胞总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0.6~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活力均降低(
P
<0.01);细胞形态发生损伤性改变;0.8~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总ROS和线粒体ROS水平均增加(
P
<0.01);CEES染毒组细胞HNF-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
<0.01)。慢病毒转染后,与对照组正常细胞相比,CEES染毒组HNF-1b过表达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
P
<0.01),细胞凋亡率降低(
P
<0.01),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缓解,且线粒体ROS和细胞内总ROS水平显著降低(
P
<0.01)。
结论:
糜烂性毒剂CEES能够导致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HNF-1b表达降低,过表达HNF-1b能够减轻CEES诱导的细胞损伤和凋亡,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上述结果提示HNF-1b可能是糜烂性毒剂导致肺损伤的新靶点,激活HNF-1b可能是糜烂性毒剂毒性靶点治疗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对大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
张久弘, 陈效, 赵静, 许本洪, 吴德生, 刘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31-43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05
摘要
(
277
)
PDF
(11857KB)(
46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IPP)对大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
方法:
急性毒性试验中,将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照TDCIPP剂量464、1 000、2 150、4 640和10 000 mg/kg分别进行单次经口灌胃染毒,观察14 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TDCIPP按照0、13.3、40、120 mg/(kg·d)的剂量,每天1次,连续灌胃112 d。于试验结束当天分别称取大鼠体质量;腹主静脉取血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处死大鼠后收集脑、心、肝、脾、肺、肾并称取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并对这些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变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毒性效应,使用基准剂量法(BMD)评估在特定风险水平下的暴露水平,与无可见有害作用法(NOAEL)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相对更具体和敏感的剂量限值。
结果:
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TDCIPP对SD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
)为2 000~2 300 mg/kg,属低毒物质。在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中,与对照组比较,120 mg/(kg·d)染毒组显著影响雌鼠的体质量增长(
P
<0.05);40和120 mg/(kg·d)染毒组大鼠肝和肾的脏器系数明显升高(
P
<0.05);40 mg/(kg·d)染毒组雄鼠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
P
<0.05);120 mg/(kg·d)染毒组雌鼠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
P
<0.05);40与120 mg/(kg·d)染毒组雄性大鼠AST水平降低(
P
<0.05);40 mg/(kg·d)染毒组雌性大鼠ALT和AST均明显降低(
P
<0.05);40和120 mg/(kg·d)染毒组HE染色显示明显的肾脏病理损伤。基于NOAEL评估TDCIPP最高无可见有害作用剂量为13.3 mg/(kg·d);基于BMD法以肾功能指标血肌酐作为危险度评定中计算参考剂量的基础,其限值为2.696 mg/(kg·d)。
结论:
TDCIPP急性和亚慢性染毒对大鼠具有毒性作用,肝和肾可能是TDCIPP毒性主要的靶器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镉诱导细胞焦亡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廖明星, 李仁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6
): 482-484,48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6.014
摘要
(
274
)
PDF
(940KB)(
489
)
可视化
收藏
镉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也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随着食物链进入体内,通过长期蓄积而危害人类健康。体内过量累积的镉会引起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内分泌紊乱和生殖功能障碍等,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细胞焦亡是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依赖炎性半胱天冬酶,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隙,细胞膜破裂,内容物流出,并伴有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扩大炎症反应。细胞焦亡在炎症、脓毒症、肿瘤等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细胞焦亡的形成及镉诱导细胞焦亡相关机制进行综述,拟为防护镉导致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淋巴细胞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的影响
孙鑫, 李爽, 陆雪, 蔡恬静, 刘雅, 刘青杰, 张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2
): 94-99.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2.002
摘要
(
274
)
PDF
(4050KB)(
30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剂量
137
Cs γ射线照射后正常人淋巴细胞(AHH-1)是否产生氧化应激及 DNA损伤,并引发 DNA修复。
方法:
以剂量率为 8.32 mGy/min的
137
Cs γ射线照射 AHH-1细胞,剂量分别为 0(未照射)、0.01、0.02、0.05、0.075、0.1和 0.2 Gy,照射后分别培养 1、24、48和 72 h。采用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变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损伤水平;免疫荧光方法分析γH2AX和53BP1焦点形成情况;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
CDKN1A、DDB2
和
POLH
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与未照射组相比,照射后24和48 h,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强(
P
<0.05);照射后48 h,MDA水平和SOD活性在0.2 Gy剂量组发生显著变化(
P
<0.05);0.02~0.075 Gy和0.2 Gy剂量组ROS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升高(
P
<0.05);0~0.2 Gy γ射线照后1 h,γH2AX和53BP1焦点数量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P
<0.01);与未照射组相比,照射后 48 h,DDB2和 POLH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人淋巴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和DNA损伤,并促进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m
6
A去甲基化酶FTO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田润, 温思妮, 刘翰元, 韩菲, 朱小年, 谭盛葵, 张慧霞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253-260.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02
摘要
(
272
)
PDF
(5389KB)(
215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
6
-甲基腺苷(m
6
A)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对甲状腺癌细胞m
6
A甲基化和增殖、转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对MAPK-JN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甲状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使用FTO敲低质粒分别转染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人甲状腺鳞癌细胞SW-579、人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8505C后,经m
6
A甲基化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甲状腺癌细胞m
6
A甲基化修饰水平;分别采用平板集落形成实验、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与未敲低FTO的细胞系比较,FTO敲低可提高甲状腺癌TPC-1、SW-579和8505C细胞的m
6
A甲基化修饰水平,并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P
<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FTO敲低后甲状腺癌细胞中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升高,MAPK信号通路中的C-JUN和MLK3表达明显上调(均为
P
<0.05)。
结论:
在甲状腺癌细胞中,FTO敲低后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激活了MAPK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细胞分裂周期相关因子2的研究进展
杜威, 李仁燕, 杨丹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4
): 320-324.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4.014
摘要
(
265
)
PDF
(975KB)(
322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出现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由细胞周期检查点、DNA损伤修复、染色体分离、核膜重塑等异常调控导致。细胞分裂周期相关因子2(CDCA2)是细胞周期分裂相关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CDCA2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它对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CDCA2的结构与功能、CDCA2的作用机制及CDCA2与肿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期望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的差异分析
张忠新, 张睿凤, 刘晓明, 孟倩倩, 党旭红, 张景云, 翟红艳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
3
): 215-218.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3.03.010
摘要
(
261
)
PDF
(896KB)(
44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工种、性别、在岗时间对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影响,及染色体畸变分析法与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评判尺度的一致性。
方法:
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对某医疗机构128名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按照工种、性别、在岗时间3个变量进行分析,并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
与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相比,核医学工作者的染色体异常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性别与在岗时间对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异常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染色体畸变分析的异常率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率(以超过1 mSv为异常)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大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及介入工作人员;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两种手段(个人剂量监测与染色体畸变分析)的评判标准不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CXCR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黄丛改, 刘清, 郑树涛, 刘涛, 谭依依, 彭天元, 陈娇, 卢晓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24, 36 (
1
): 53-57,6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2024.01.009
摘要
(
260
)
PDF
(5422KB)(
33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XC受体2(CXCR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组织74例作为研究组,其配对的癌旁正常食管组织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XCR2的表达,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CXCR2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CXCR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CCK-8试剂盒、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CXCR2拮抗剂SCH527123对食管癌细胞KYSE3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XCR2在食管鳞癌研究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0%(5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5%(10/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
2
=53.298,
P
=0.000)。CXCR2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χ
2
=5.515,
P
=0.019;
χ
2
=7.320,
P
=0.007);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体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P
>0.05)。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XCR2拮抗剂SCH527123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30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均为
P
<0.05)。
结论:
CXCR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CXCR2拮抗剂SCH527123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推测CXCR2可能是食管癌潜在的预测和靶向治疗的分子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编辑部公告
关于不法分子冒充《癌变·畸变·突变》工作人员添加作者微信的声明
(2018-11-22)
《癌变·畸变·突变》召开第八届编委会第2次会议
(2024-07-26)
《癌变·畸变·突变》召开第八届编委会第1次会议
(2023-04-11)
《癌变·畸变·突变》第七届编委会第3次会议纪要
(2022-04-16)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2018-11-23)
更多...
下载中心
《癌变·畸变·突变》投稿介绍信模板
《癌变·畸变·突变》论文格式模板
Adobe Reader XI
《癌变·畸变·突变》参考文献格式文件-EndNote
《癌变·畸变·突变》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
《癌变·畸变·突变》校稿说明
《癌变·畸变·突变》参考文献格式文件-NoteExpress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订阅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