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9-30
专家评述
我国肿瘤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常江, 林东昕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29-3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1
摘要 ( 2008 )   PDF (1548KB) ( 1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是多基因交互影响、多种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目前已知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致癌物暴露等。但即使暴露于相似的环境,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发生肿瘤的风险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个体遗传易感性的差异导致的。因此,研究肿瘤的易感性对理解肿瘤发生发展乃至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组检测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已成为肿瘤易感性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先后开展了针对我国多种肿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简要综述食管癌、肺癌以及胰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论著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标志物的筛选
姚雨江, 谢妮, 刘丽桃, 李仲航, 万丽丽, 朱婷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32-340,3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2
摘要 ( 1813 )   PDF (2984KB) ( 1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筛选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或肿瘤标志物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拷贝数变异(CNVs)并检测其mRNA表达量。方法:从前期收集的1 053个肿瘤相关候选基因中,采用目标区域测序(Illumina Hiseq)捕获25例结直肠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候选基因的SNPs和CNVs;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9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6个相关候选基因(VEGFCCCNA2IL2ABCG2EGFNFKB1)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SLC28A3BRCA1RRM2PMS2CDAEPHX1RALYCD33BCL10ETV1MST1RKMT2BBCL2LSM3TTF1MAP3K1基因的SNPs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DDR1CYP21A2SULT1A1XRCC2POU5F1FLT1基因的CNVs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 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相比,EGF和NFKB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C28A3BRCA1RRM2PMS2CDAEPHX1RALYCD33BCL10ETV1MST1RKMT2BBCL2LSM3TTF1MAP3K1基因的SNPs以及EGFNFKB1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本实验未发现候选基因CNVs与结直肠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相关。

Toll样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及EB病毒相关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卫美蓉, 刘颂, 赵真真, 王笑峰, 罗兵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41-3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3
摘要 ( 2037 )   PDF (1977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 rs3804099和rs380410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和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用185例EBV阴性胃癌(EBVnGC)组织、41例EBVaGC组织以及100位健康人群外周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TLR2 rs3804099与rs3804100的基因多态性。结果:TLR2 rs380409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17,P=0.018;χ2=6.467,P=0.011),胃癌组C等位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6.467,P=0.011;χ2=4.444,P=0.035),且与野生TT型相比,CC基因型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OR=3.554, 95%CI=1.179~10.715)。TLR2 rs3804100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频率在胃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 rs3804099与rs3804100位点的各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在EBVaGC和EBVnGC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R2 rs380409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胃癌发病风险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为胃癌的危险因子,携带C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TLR2 rs3804099与rs3804100基因的多态性与EBVaGC的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泛素连接酶RING2对苯并[a]芘染毒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周期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范燕峰, 陈文涛, 王武斌, 杨瑾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47-35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4
摘要 ( 1868 )   PDF (1928KB) ( 7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RING2对苯并[a]芘(BaP)染毒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周期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16HBE未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为溶剂对照组,MOCK组为序列对照组。在使用RNA干扰技术降低16HBE细胞泛素连接酶RING2基因表达前后,分别采用不同浓度BaP(1、2、4、8、16、32 μmol/L)染毒24 h;或16 μmol/L BaP染毒不同时间(1、2、4、8、12、24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前后两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用Western-blot法检测干扰前后两组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6HBE细胞染毒后各浓度和各时点组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均增加(P<0.05),而16HBE(siRNA-RING2)各浓度和各时点组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均下降(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分组因素(是否进行RNAi)和染毒浓度都对S期细胞比例有影响(P均<0.01),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17.09%)比16HBE细胞组(31.55%)明显降低(P<0.01)。分组因素和染毒时间都对S期细胞比例有影响(P均<0.01),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13.07%)比16HBE细胞组(28.04%)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6HBE 细胞染毒后各浓度和各时点组P53的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而16HBE(siRNA-RING2)细胞除16 μmol/L染毒8 h组外,其余各组P53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协方差分析显示分组因素和染毒浓度都对P53的表达水平有影响,P值分别为0.026和0.028。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0.989)比16HBE细胞组(1.375)明显下降(P<0.05);分组因素 和染毒时间都对P53的表达水平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7和0.035。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0.857)比16HBE细胞组(1.541)明显下降(P<0.05)。结论:RING2参与的组蛋白泛素化修饰可能通过影响 P53表达和细胞周期S期的变化来发挥对DNA损伤修复的调控。

TMEM196基因在肺癌中的甲基化修饰与表达调控
赵欢, 刘文斌, 陈洪强, 韩飞, 曹佳, 刘晋祎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53-35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5
摘要 ( 2007 )   PDF (1793KB) ( 1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分析TMEM196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甲基化情况以及甲基化发生对TMEM19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SP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及肺癌细胞株TMEM196基因甲基化率;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2'-脱氧胞苷(5-aza-dC)处理肺癌细胞后,采用RT-PCR法检测TMEM196 mRNA表达水平。 结果:肺癌组织中TMEM19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57%(28/49),而正常对照组织中该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0(0/20)。TMEM196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分化程度(P=0.012)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07),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的病理分类无显著相关(P>0.05)。TMEM196基因在肺癌细胞株H1975和H1650中高甲基化且表达缺失,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细胞后TMEM196 mRNA表达明显升高,说明TMEM196基因表达可能受甲基化调控。结论:TMEM196基因甲基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推测该基因通过DNA甲基化失活参与了肿瘤的发生。

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人食管癌TE-1和Eca-10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陈海军, 刘玉琴, 李雨泽, 王昕, 李楠, 李殿忠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57-3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6
摘要 ( 3080 )   PDF (3380KB) ( 1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对人食管鳞癌低分化细胞株TE-1以及高分化细胞株Eca-10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诱发凋亡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0、5、10、15、20 μg/mL)VES分别处理TE-1及Eca-109细胞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凋亡形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凋亡标志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T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VES剂量增加,两种细胞株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在20 μg/mL VES组细胞增殖率均达到最低(TE-1:15.89%±6.22%;Eca-109:13.78%±4.89%)。光镜下细胞形态随着VES剂量增加发生明显改变,TE-1细胞在10 μg/mL VES组开始出现细胞变圆、体积缩小、漂浮死亡等形态;Eca-109细胞在15 μg/mL VES组开始出现细胞变圆、体积缩小、漂浮死亡等形态。DAPI染色结果显示,VES高剂量组(20 μg/mL)两株细胞的细胞核均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Western blot显示,随着VES剂量增加,凋亡标记蛋白PARP裂解激活,在20 μg/mL VES处理组达到最大裂解程度。结论:VES对低分化及高分化人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胶质瘤中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其预后意义
何洁, 万经海, 李学记, 钱海鹏, 孟肖利, 郝佳洁, 徐昕, 王明荣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61-36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7
摘要 ( 1883 )   PDF (2541KB) ( 9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78例脑胶质瘤组织中TERT启动子区C228T和C250T位点的突变情况,分析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TERT启动子区突变在脑胶质瘤中的发生率为32.1%,在低级别(Ⅰ~Ⅱ)和高级别(Ⅲ~Ⅳ)胶质瘤中突变分别占28.0%和34.0%。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中突变占57.1%,胶质母细胞瘤中突变占44.4%,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突变分别占28.6%和23.1%。TERT启动子区突变与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著相关,突变型术后生存时间显著短于野生型(P=0.001)。按低级别和高级别分组独立分析后发现,TERT启动子区突变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均与不良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19和0.018)。Cox回归分析表明,TERT启动子区突变和术后放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2,HR=3.486,95%CI: 1.591 ~7.637;P=0.004,HR=0.331,95%CI:0.156~0.699)。结论:TERT启动子区突变频繁发生于脑胶质瘤中,突变型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木妮热·木沙江, 古丽扎热叶·艾库拉, 贺春钰, 木克代斯·拜克提亚尔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66-36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8
摘要 ( 2119 )   PDF (1749KB) ( 7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分别收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标本196和230例,提取细胞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和毛细管电泳测序(CE)的方法进行HLA-DRB1基因多态性鉴定。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DNA的HLA-DRB1*01多态性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χ2=10.180,OR=4.550,P<0.05),HLA-DRB1*16多态性低于对照(χ2=4.792,OR=0.492,P<0.05),而其他位点多态性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存在密切关系,对于揭示乳腺癌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补充叶黄素及EGCG对人体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滕倩, 马婷婷, 孙永叶, 张华琦, 马爱国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70-3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09
摘要 ( 1903 )   PDF (1637KB) ( 8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补充叶黄素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机体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4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叶黄素组(20 mg/d)、EGCG组(270 mg/d)、叶黄素(20 mg/d)+EGCG(270 mg/d)组和正常对照组。3个实验组志愿者连续补充叶黄素和/或EGCG 20 d,正常对照组未给任何补充。试验前及试验第21天分别留取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浆并收集淋巴细胞。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叶黄素和EGCG浓度,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状况。结果:经过20 d后,叶黄素组和叶黄素+EGCG组受试者血浆中叶黄素水平较干预前分别升高了257%和17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叶黄素组受试者血浆中MDA含量、T-SOD活力明显下降、GSH-Px活力显著升高(P均<0.05),EGCG组受试者血浆中MDA含量、T-SOD、GSH-Px活力无明显差异(P均>0.05),叶黄素和EGCG对机体抗氧化活力无交互作用。DNA损伤分析显示,叶黄素组、EGCG组中由低、中浓度H2O2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由高浓度 H2O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及自发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黄素和EGCG对DNA损伤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均>0.05)。结论:叶黄素、EGCG单独补充均可降低一定浓度H2O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叶黄素单独补充也可增强机体抗氧化活性;叶黄素与EGCG对机体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

微囊藻毒素-LR所致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的炎性反应
张敏辉, 周珏, 刘冉, 李晓波, 梁戈玉, 李云晖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75-377,38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0
摘要 ( 2477 )   PDF (2478KB) ( 6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微囊藻毒素-LR(MC-LR)对BV-2细胞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培养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MC-LR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奠定基础。方法:用MC-LR刺激BV-2细胞建立炎症模型,以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定MC-LR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BV-2细胞中NO的表达量;NOS分型法检测NOS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TNF-α和IL-6炎症因子的产生情况。结果:MC-LR染毒24 h后,染毒浓度在0~128 μg/L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细胞活性呈下降趋势(r=-0.609,P<0.05),其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2.49 μg/L。当染毒浓度≥5.0 μg/L时,细胞分泌的IL-6和NOS的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L染毒后TNF-α和NO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LR诱导BV-2细胞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NO、NOS、IL-6及TNF-α,引起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

乙二胺为核心的PAMAM树枝状聚合物(5.0代)纳米材料溶液的遗传毒性研究
刘甜甜, 沈春琳, 吕路路, 张天宝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78-38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1
摘要 ( 2200 )   PDF (1672KB) ( 1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乙二胺为核心的PAMAM树枝状聚合物(5.0代)纳米材料溶液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Ames试验平板掺入法,设3 985、797、139.4、31.88和6.376 μg/皿的5个乙二胺为核心的PAMAM树枝状聚合物(5.0代)溶液浓度组,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观察回变菌落数。同时采用L5178Y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给予受试细胞终浓度分别为0.625、1.25、2.5、5、10 μg/mL的受试物,观察其微核组效应、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结果:受试物溶液各剂量组均未引起测试菌株回变菌落数明显增加,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中,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25 μg/mL的受试物即可诱导受试细胞出现核芽(P<0.01);2.5 μg/mL及以上剂量可进一步诱使细胞出现总微核、Ⅰ型微核、Ⅱ型微核和核质桥效应(P<0.01),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除核质桥外,r值均>0.5,P均<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在5 μg/mL剂量下,乙二胺为核心的PAMAM树枝状聚合物(5.0代)溶液在9 h时即可诱导受试细胞的总微核、Ⅰ型微核、Ⅱ型微核和核芽增加(P<0.01);在18 h时出现核质桥数增加(P<0.01),各项指标在27 h达到峰值。结论:乙二胺为核心的PAMAM树枝状聚合物(5.0代)溶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基因突变作用;对L5178Y细胞可诱导4类微核组效应,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从剂量和时间来看,以核芽效应最为敏感。

精液白细胞异常增加对精子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张俏忻, 肖颖秀, 程碧珍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83-385,3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2
摘要 ( 1889 )   PDF (3490KB) ( 1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精液白细胞异常增加对精液活性氧(ROS)及精子DNA损伤的影响。方法:共收集52例精液白细胞异常增高标本和50例白细胞正常标本,以鲁米诺为探针,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精子活性氧水平。采用精子染色质结构分析(SCSA)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分析精子核DNA损伤。结果:白细胞异常组较白细胞正常组精液标本中ROS显著增加(P<0.01),SCSA结果显示白细胞异常组DNA碎片指数(DFI)、高DNA可染性(HDS)较白细胞正常组显著增加(P=0.020,P=0.012);SCGE结果显示白细胞异常组彗星尾矩(TM)较白细胞正常组显著增加(P=0.007)。结论:精液白细胞异常升高可引起ROS增加,造成精子核DNA的断裂损伤。

技术与方法
应用PBTK/TD模型研究毒死蜱经口重复染毒幼年大鼠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应学
姚欣雅, 赵敏娴, 曹正颖, 王灿楠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86-3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3
摘要 ( 2466 )   PDF (2025KB) ( 8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应用PBTK/TD模型研究幼年大鼠经口重复暴露毒死蜱(CPF)的毒代动力学及毒效应学。方法:21日龄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对照组、1.0、2.5、5.0、10.0和15.0 mg/kg毒死蜱剂量组,每天1次,连续灌胃10 d,在第3、6、10和11天收集血清和大脑皮质,测定血清CPF和3,5,6-三氯-2-吡啶(TCP)浓度、血清和皮质的乙酰胆碱酯酶活力(AChE)活力;收集第3、6和11天的尿液,测定尿液TCP累积量。在幼年大鼠毒死蜱经口暴露PBTK/TD模型中输入暴露条件,模拟各个指标的时量变化曲线。结果:以24 h为1个周期,每次染毒后血清CPF和TCP浓度随时间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皮质AChE活力随时间亦呈周期性变化,均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止染毒后第1天,血清AChE活力显著恢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毒死蜱在重复染毒时,毒代谢动力学与毒效应学指标均呈周期性变化,其持续暴露会使血清和大脑皮质AChE维持在一定的抑制水平,停止暴露后可显著恢复。

一种简便的高通量细胞内GFP报告基因检测方法
杨少哲, 石海军, 褚欣然, 周小玲, 孙平楠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94-398,4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4
摘要 ( 2008 )   PDF (4585KB) ( 17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通量的检测GFP蛋白的方法。方法:用TECAN多功能酶标仪Infinite M200pro检测GFP蛋白在不同缓冲液中的荧光强度;用酶标仪检测含GFP的蛋白样品梯度稀释后的荧光强度,建立荧光强度与GFP相对含量之间的标准曲线;分别比较荧光酶标仪的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使用50 mmol/L Tris-HCl(pH=10)的缓冲液稀释GFP蛋白更有利于检测低浓度的GFP;荧光酶标仪检测GFP的荧光读数同GFP相对含量之间的回归系数R2>0.99。荧光酶标仪检测GFP蛋白的结果与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之间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建立的利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GFP蛋白方法方便快捷,可以实现短时间对大样本进行检测。

应用PLS-QSAR模型预测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毒性
邓景景, 王萌, 唐萌, 刘冉, 闵捷, 余小金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399-40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5
摘要 ( 2017 )   PDF (1788KB) ( 9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即PLS-QSAR模型)在纳米金属氧化物细菌毒性预测中的应用策略,为同类毒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选择。方法:应用PLS-QSAR模型分析纳米金属氧化物的结构描述符与细菌毒性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3种主成分确定方法和4种变量选择方法建立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可解释性,以确定最优模型。结果:结合变量重要性指标(VIP)和交叉验证指标的向前变量选择法(FPVQ)和基于检验的主成分确定方法(CVtest)得到的模型,拟合能力(R2=0.974)、稳定性(QCV=0.951)、预测能力(QEXT=0.775)方面均较好。结论:PLS-QSAR模型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方法用于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毒性预测,对于变量选择和主成分确定的策略需要结合数据特征具体探讨。

综述
核干细胞因子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自我更新中的作用
野娜, 韩世愈, 王娇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404-405,4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6
摘要 ( 1607 )   PDF (2547KB) ( 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是维持干细胞和祖细胞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的蛋白。最近的研究指出NS在保持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基因完整性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一些研究证据反驳了NS的核糖体作用,也有些研究提出NS敲除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后的DNA损伤和核糖体合成障碍,以及P53依赖NS活性和NS缺失导致细胞周期阻滞的一些争论,使NS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折。本文就NS在核糖体合成、细胞周期的调节、P53和非P53调节、保护基因和质粒的完整性以及细胞的自我更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放射线对实体性肿瘤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康, 白静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5):  406-40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5.017
摘要 ( 1318 )   PDF (1607KB) ( 1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尽管人们对放射线作用于人类实体肿瘤瘤细胞的机制已有所了解,但肿瘤作为一个整体,放射线是如何影响它的还存在很多疑惑。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血管在实体肿瘤放疗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体肿瘤放疗疗效与肿瘤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对其不断深入研究能为肿瘤放疗提供更多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