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7-30
论著
γ射线对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微丝形态及丝切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齐雪松, 王春燕, 李辰, 佟鹏, 邵帅, 曲功霖, 苟巧, 苏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49-253,2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1
摘要 ( 533 )   PDF (5734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观察γ射线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的微丝形态变化和对丝切蛋白(cofilin)磷酸化的影响,探讨cofilin及相关蛋白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按对照组(0 h),照射后3、6、9、12和24 h时间点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2 Gy γ射线诱导,根据cofilin蛋白表达规律,确定取材时间。另将24只BALB/c小鼠按γ射线诱导剂量随机分为未照射(0 Gy)组、2、6和10 Gy组共4组,照射3 h后取材,观察淋巴细胞微丝形态,进行cofilin蛋白1(cofilin 1)、磷酸化cofilin蛋白(p-cofilin)、LIM激酶1(LIMK1)、TES激酶2(TESK2)和Slingshot家族的磷酸酶2(SSH2)表达检测。结果:BALB/c小鼠在2 Gy γ射线照射3 h后胸腺淋巴细胞cofili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因此后续实验选择照后3 h为取材时间。通过对cofilin及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发现随着γ射线照射剂量的增加,胸腺淋巴细胞cofilin的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以10 Gy组增加最为明显(P < 0.05);而p-cofilin的表达则减少,10 Gy组减少最为明显(P < 0.05)。LIMK1、TESK2和SSH2的表达在照射后无显著变化(P > 0.05)。结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更多的SSH2使p-cofilin的Ser3位点去磷酸化,胞质内cofilin的量增多,参与到微丝骨架组装的过程中,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
RNF2和PC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杨兴肖, 邹乃祎, 李巧芳, 张雪原, 宋姮, 刘志坤, 马鸣, 单保恩, 祝淑钗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54-2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2
摘要 ( 625 )   PDF (4289KB) ( 2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多梳基因家族成员环指蛋白2(RNF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NF2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随访并分析RNF2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的关系。结果:RNF2和PCNA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RNF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69%(35/64)和30.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 < 0.05);PCN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4%(39/64)和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7,P < 0.05);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食管癌的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 > 0.05);食管癌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与RNF2蛋白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0.494,P < 0.01)。5年总生存期分析结果显示RNF2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更短(P < 0.01)。结论:RNF2和PCNA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二者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阪崎肠杆菌培养上清蛋白引起HepG2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
由淑萍, 任立松, 马龙, 贺笋, 陈泽良, 王嵘, 刘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58-26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3
摘要 ( 508 )   PDF (4895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阪崎肠杆菌培养上清蛋白引起HepG2肝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并探讨阪崎肠杆菌致病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AYE培养基培养阪崎肠杆菌,硫酸铵沉淀法及膜透析法分离纯化上清蛋白;分别在1×106/mL的HepG2肝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6 μg/mL的上清蛋白稀释液及蒸馏水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提取细菌总RNA;构建文库并运用illumina测序平台测序,分析两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采用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分析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RPS18、RFC4基因差异表达结果。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epG2细胞存在5 1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2 155个,下调2 965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核分裂、有丝分裂、复制等多个生物学过程,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与DNA复制、蛋白转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有关;q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阪崎肠杆菌培养上清蛋白能够引起HepG2肝细胞RPS18、RFC4等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可能与核糖体变化和/或DNA复制与修复有关。
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小鼠食管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陈欣然, 单保恩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63-269,2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4
摘要 ( 617 )   PDF (8384KB) ( 2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同系物4(B7-H4)在小鼠食管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33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42只和诱癌组91只。诱癌组小鼠采用饮水法给予50 μg/mL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15周,诱导小鼠食管癌前病变。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小鼠血清中的表达。结果:从16~28周,4NQO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出现肉眼可见的增厚、凸起、肿块等病理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食管组织癌前病变级别与诱癌时间呈正相关(r=0.55,P < 0.01)。另外,B7-H4在食管组织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前病变级别呈正相关(r=0.57,P < 0.01)。与对照组相比,第26周和第28周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B7-H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正常小鼠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鼠血清B7-H4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 0.05)。结论:小鼠食管癌前病变进程中,B7-H4蛋白在血清和食管组织中表达上调,B7-H4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前病变的进程。
淬灭胃癌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对维生素E琥珀酸脂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黄晓莉, 吴坤, 赵莎莎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70-2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5
摘要 ( 475 )   PDF (4480KB)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淬灭胃癌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ROS)对维生素E琥珀酸脂(VES)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5、10和20 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用胃癌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12 h,经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水平。另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处理细胞12 h,经DCFH-DA染色后,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将20 mmol/L NAC作用SGC-7901细胞2 h,再加入20 μg/mL VES分别处理15和24 h后,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单纯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预处理组胃癌细胞内ROS下降最为明显(P < 0.05)。与对照组相比,20 μg/mL VES能够诱导胃癌细胞内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 < 0.05);而与单纯20 μg/mL VES处理组相比,20 mmol/L NAC对VES诱导GRP78和CHOP mRNA及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结论:在体外,淬灭胃癌细胞内ROS能够抑制VES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免疫毒性
林琳, 范潇予, 李恩灿, 凌亚豪, 臧清策, 林生, 贺玖明, 靳洪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75-278,28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6
摘要 ( 672 )   PDF (5271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D-PLNA)和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RA-PLNA)对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毒性进行评价。方法:D-PLNA模型中设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阳性药物苯妥英钠对照组;RA-PLNA模型中上述各组分别加入报告抗原三硝基苯基聚蔗糖(TNP-Ficoll)和三硝基苯基卵蛋白(TNP-OVA),每组8只BALB/c小鼠,于左足趾部给药50 μL。第7天处死小鼠分离腘窝淋巴结,研磨制备淋巴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指数;将细胞悬液培养于96孔板中,加入刺激剂共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小鼠D-PLNA模型中,仅丹香冠心注射液组腘窝淋巴结细胞数显著增加(P < 0.05);小鼠RA-PLNA模型中,各给药组与TNP-Ficoll作用时,细胞数目和MCP-1浓度均显著升高(P < 0.05),各给药组与TNP-OVA作用时,脉络宁注射液能显著刺激IgE分泌,同时丹香冠心注射液IgE和MCP-1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 < 0.05)。结论:脉络宁和生脉注射液仅在加入报告抗原后引起小鼠淋巴结阳性反应,说明两者中可能存在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诱发I型超敏反应,而丹香冠心注射液成分复杂,可能直接诱导Ⅰ型超敏反应,也可能存在新的抗原或表位诱发免疫反应。
抗肿瘤新药乙烷硒啉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邢龙, 李杨, 马小龙, MOHAMMED H, 黄莹, 谢富强, 冯正虎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79-28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7
摘要 ( 643 )   PDF (7539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新型有机硒化合物乙烷硒啉(BBSKE)对人舌癌CAL27细胞株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体外细胞实验MTT、Hoechst 33258免疫荧光染色、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2、5、10、20 μmol/L(含1‰ DMSO)的BBSKE对CAL2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迁移的影响,并设置溶剂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5、10、20 μmol/L的BBSKE作用CAL27细胞后,其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Hoechst 3325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 BBSKE组相比对照组细胞出现凋亡形态改变。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5、10、20 μmol/L BBSKE组CAL27细胞G2/M期比率呈梯度增加(P < 0.01),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2/M期(P < 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CAL27细胞的迁移数量在2、5、10、20 μmol/L BBSKE组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迁移细胞数与药物浓度呈反比。结论:BBSKE对CAL27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而诱导细胞凋亡,并且抑制细胞迁移,提示BBSKE可作为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化疗治疗的备选药物。
丁草胺对金鱼主要器官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
张晓红, 高晋华, 范轩坤, 陈婉珊, 李瑞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86-290,29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8
摘要 ( 493 )   PDF (5553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丁草胺对金鱼主要器官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影响,为评估丁草胺对水生生物的环境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依据丁草胺对金鱼染毒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设置0.4、0.8、1.2 mL/L丁草胺染毒组,并以0.1 mL/g腹腔注射急性染毒金鱼24 h,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检测金鱼主要器官的EST和POD同工酶活性。结果:对照组金鱼心脏EST和POD同工酶不表达,在丁草胺1.2 mL/L时产生应激反应,出现新条带,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随丁草胺浓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脏EST同工酶活性逐渐减弱(P < 0.01),POD同工酶活性先增强后减弱(P < 0.01)。0.4 mL/L时鳃、肾脏EST同工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2倍和3倍(P均 < 0.01);0.8 mL/L时鳃、肾脏EST和POD同工酶活性均消失,在1.2 mL/L时活性重现但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05或P < 0.01)。结论:丁草胺浓度与金鱼不同组织EST、POD同工酶活性呈剂量-效应关系。中浓度(0.8 mL/L)及以上丁草胺可能破坏金鱼鳃和肾脏的EST、POD同工酶活性。
WFDC1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诊断和预后价值
赵吉, 刘文斌, 陈洪强, 刘晋祎, 杨惠芳, 曹佳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91-29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09
摘要 ( 589 )   PDF (5809KB) ( 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WFDC1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肝癌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qPCR法分别检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MC-LR诱导的人肝细胞L02恶性转化细胞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Hep3B、Huh-7中WFDC1 mRNA的表达水平。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WFDC1基因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331例)和癌旁组织(50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比较,WFDC1 mRNA在肝癌组织、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以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 < 0.05)。TCGA数据库中WFDC1 mRNA表达分析也表明,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 < 0.01),且WFDC1 mRNA的表达下调与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高度相关(P < 0.05)。Kaplan-Meier分析表明,WFDC1 mRNA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患者(Log-rank=4.80,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WFDC1 mRNA是一个特异度和灵敏度较好的肝癌诊断指标(AUC=0.829)。结论:WFDC1基因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肝癌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Mda-7/IL-24和C-my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马鸣, 赵日旸, 吴昊, 白函瑜, 张璁, 赵连梅, 杨兴肖, 刘丽华, 单保恩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297-30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0
摘要 ( 564 )   PDF (4341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da-7/IL-24和C-myb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DLBCL患者的瘤组织及36例正常淋巴结组织;通过半定量逆转录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各组织中Mda-7/IL-24与C-myb的表达水平,并对Mda-7/IL-24与C-myb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瘤组织Mda-7/IL-24与C-myb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是否骨髓浸润、Ecog评分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分析瘤组织Mda-7/IL-24与C-myb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淋巴结组织相比,DLBCL组织中Mda-7/IL-24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C-myb mRNA的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P < 0.01);72例DLBCL患者瘤组织中Mda-7/IL-24与C-myb 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P < 0.01);瘤组织低表达Mda-7/IL-24、高表达C-myb的患者其临床分期晚、易骨髓转移、瘤细胞增殖活性强、IPI积分较高,同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均 < 0.05)。结论:DLBCL组织中Mda-7/IL-24与C-myb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Mda-7/IL-24低表达或C-myb高表达是DLBCL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的指标。
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刘丹, 张文, 王心怡, 陈涛, 胡卫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02-3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1
摘要 ( 458 )   PDF (5695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胫骨内注射20 μL PBS)、模型组和华蟾素干预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华蟾素干预组大鼠胫骨内注射20 μL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华蟾素干预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其余各组每天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2、5、7、9、13、15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造模第7天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骨质破坏程度,末次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外周血、L4~L6节段脊髓,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外周血及脊髓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X线显示模型组大鼠胫骨骨皮质破坏明显、骨质连续性缺乏、骨组织肿胀明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骨组织肿胀、骨连续性较好,提示造模成功。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干预可明显缓解骨癌所诱发的机械痛敏、热痛敏(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显著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降低TNF-α和IL-1β表达(P < 0.05)。结论: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作用的。
细颗粒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吴德生, 王宏辉, 袁建辉, 王宏菊, 赵琼辉, 刘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07-309,31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2
摘要 ( 449 )   PDF (3870KB) ( 2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深圳市某小学楼顶雾霾天气的大气细颗粒物样本,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细颗粒物(0、5、20、80、320、800 μg/mL)混悬溶液中,在不同时间(0、2、4、6、8、16、24、48、72、96 h)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胚胎的孵化与存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颗粒物暴露48 h后,各剂量组均有胚胎死亡发生,并且在80、320、800 μg/mL剂量组胚胎死亡率明显升高(死亡率均为100%),而胚胎孵化率则呈现随着剂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其中80 μg/mL剂量组有较多胚胎出现不出膜现象,800 μg/mL剂量组的胚胎在染毒48 h后全部死亡。经统计分析,细颗粒物对斑马鱼胚胎的半数致死量为(56.6±2.8)μg/mL。结论:细颗粒物可能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导致孵化失败和死亡。
综述
体外细胞转化试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丹, 耿兴超, 李波, 王雪, 文海若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10-31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3
摘要 ( 575 )   PDF (6560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转化试验(CTAs)是利用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模拟致癌物的体内致癌作用,从而进行致癌物检测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在不考虑致癌机制的情况下衡量化学物的致癌能力,能够满足对潜在致癌物致癌能力预测的需求。与动物试验相比,CTAs既可以充分反映细胞与致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缩短了试验周期,减少了动物的使用。通过不断地对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良,已形成更为客观准确的CTAs细胞转化灶判定标准,其必将在临床前致癌性早期评价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TAs的背景、优化、影响因素、国际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CTAs的应用提供借鉴。
纳米颗粒诱导肝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王晗, 倪娟, 周滔, 杨国防, 汪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15-317,3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4
摘要 ( 588 )   PDF (4851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颗粒(NPs)广泛应用于食品产业、个护用品、建筑材料等领域,可通过口服摄入、皮肤渗透、吸入等途径进入人类生活环境,其对人类健康可能的负面影响令人堪忧。常见NPs如二氧化钛进入机体后,易积累在肝脏,并通过诱发肝细胞DNA损伤、改变肝脏代谢关键酶的活性、破坏肝脏结构及功能等损伤肝脏,发挥其毒性效应。因此,NPs对肝脏的毒性研究成为评价纳米颗粒安全性的重点。本文对近年来NPs诱导肝脏毒性的研究及毒性防范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含氮杂环甾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蔡晓锐, 朱志伟, 朱辉德, 蔡奋, 许斯琪, 陈一村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18-3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5
摘要 ( 419 )   PDF (7880KB) ( 2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甾体的甾核或者支链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后可以得到不同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它们有可能会成为人类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甾体药物除了作为传统激素类药物使用外,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也成为甾体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含有氮杂环官能团的甾体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本文按照氮杂环基团在甾体母核中的不同取代位置而具备不同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讨论,概述了近5年来新合成及新发现的氮杂环甾体化合物的设计、筛选,以及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活性方面的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适合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文海若, 邵安良, 陈亮, 淡墨, 胡燕平, 王雪, 徐丽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18, 30(4):  326-3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8.04.016
摘要 ( 516 )   PDF (8610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材料独特的小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等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高活性特性,为其在多种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纳米材料的代谢和分布方式与普通化合物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科学地评价纳米材料对人体的潜在毒性风险,尤其是遗传毒性,是目前科学界及各相关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常用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用以评价纳米材料时存在的试验体系的局限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回顾,总结了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价时的关注点;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专家工作组的相关建议及相关遗传毒性评价指导原则,初步提出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试验组合优化方案。以期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为纳米材料毒性评价和含纳米材料产品的上市前技术审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