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1-30
论著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CHL细胞中γH2AX焦点的形成
石 为, 余艳柯, 朱心强, 杨 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17-4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1
摘要 ( 2280 )   PDF (208KB) ( 28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是否可诱导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中γH2AX焦点的形成,以及是否有细胞系依赖性。 材料与方法: 应用MTT试验检测不同浓度MNNG对鼠CHL细胞的生存率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γH2AX焦点的形成。 结果: MTT检测表明MNNG对CHL细胞的细胞毒性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免疫荧光实验发现1 mg/L MNNG处理2 h、8 h、24 h的CHL细胞中含有γH2AX焦点的细胞比例及焦点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含有超过30个γH2AX焦点的细胞比例分别达到56%,92%和91%。 结论: MNNG可以诱导CHL细胞中γH2AX焦点的形成,并且有明显的时间效应。
四川彝族人群HIV-1辅助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分析
邓小玲, / 洪坤学 / 陈健平/ 阮玉华/ 许铭炎/ 秦光明 /邢辉/ 李 克/ 邵一鸣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20-4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2
摘要 ( 3325 )   PDF (203KB) ( 2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了解四川省彝族人群中HIV-1辅助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在正常人和HIV-1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探讨此辅助受体多态性对HIV感染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从202份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正常人115份,HIV-1感染者87份)。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V249I和T280M两种变体,检测结果用行列表χ2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检测的115例正常人样品中,249I和280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3%和5.7%;HIV感染者中,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5% 和5.7%。249I和280M间存在明显的连锁关系。正常人和感染者的两种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获得的四川彝族人群HIV-1辅助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资料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四川彝族人群HIV感染和艾滋病病程的影响因素。
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检测两种高效光诱导剂的致突变性
胡燕平, 宋 捷, 张  旻, 赵 洁, 王秀文, 邢瑞昌, 李 波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23-4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3
摘要 ( 3095 )   PDF (186KB) ( 3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检测高效光诱导剂4,4'ˊ-二甲基二苯基碘 盐六氟磷酸盐[Bis(p-toly)iodonium hexaflurophosphaye,IHT-PI 820]和2-异丙基硫杂蒽酮(2-Isopropylthioxanthone,IHT-PI ITX)是否存在致突变性。材料与方法: 采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平板掺入法,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TA98、TA100、TA1535、TA1537及大肠杆菌(E.coli)WP2 uvrA,在非代谢活化(-S9)与代谢活化(+S9)条件下同时进行检测。结果: -S9条件下,IHT-PI 820诱发5株测试菌株的回变菌落数、IHT-PI ITX诱发TA98的回变菌落数呈剂量相关性增加;+S9条件下,IHT-PI 820诱发TA98、TA1537、WP2 uvrA的回变菌落数呈剂量相关性增加。 结论: IHT-PI 820和IHT-PI ITX均对测试菌株有致突变作用,提示这两种高效光诱导剂对人体可能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银杏叶提取物对三氯乙烯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NO合成的影响
朱启星, 马 泰, 涂登云, 沈 彤, 丁 锐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26-43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4
摘要 ( 3343 )   PDF (322KB) ( 34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诱导的人角质形成细胞(kenatinocyte,KC)一氧化氮(NO)合成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表达及活性的影响,为探讨TCE职业性皮炎的机制及保护因子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分离的KC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至80%以上融合时,加入不同浓度的GBE预适应2 h后再用2.0 mmol/L的TCE染毒4 h,以不含染毒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根据试剂盒的方法检测NO含量和NOS活力,同时用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iNOS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2.0 mmol/L的TCE处理组NO含量和iNOS活力分别为(41.22±5.45)μmol/L和(0.53±0.07)U/4×105 cell,明显高于对照组(24.20±3.72)μmol/L和(0.31±0.03)U/4×105 cell。而TCE对KC cNOS活力无影响。10、50和100 mg/L GBE保护组未见NO含量的明显下降,150 mg/L GBE则能够拮抗2.0 mmol/L TCE所致的NO水平和iNOS活力的升高。RT-PCR结果显示GBE的预处理可以抑制TCE诱导的KC iNOS mRNA的过表达。 结论: TCE通过诱导KC iNOS基因上调产生大量的NO,GBE对TCE诱导的KC iNOS活力的升高以及iNOS基因表达的上调有抑制作用,也进一步抑制了NO的过量生成,可能对TCE皮肤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高脂模型大鼠PPARδ基因表达的影响
季莉莉, 周 虹, 李贤标, 李 勇, 张玉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31-4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5
摘要 ( 3088 )   PDF (256KB) ( 27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高含量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SI)对去卵巢动脉粥样硬化大鼠PPARδ基因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将60只SD大鼠去卵巢,10只喂基础饲料,另50只喂4周高脂饲料后,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SI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和雌激素已烯雌酚对照组,共5组,每组10只。继续喂高脂饲料22周,各SI剂量组加喂总异黄酮含量为90.04%,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含量为39.37%的SI,按30 mg/kg、90 mg/kg、270 mg/kg三个剂量饲喂,观察实验大鼠主动脉及肝脏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肝脏、小肠、主动脉中PPARδ的表达情况。 结果: 高脂模型组主动脉和肝脏脂质堆积,细胞变形。而SI高剂量组主动脉和肝脏脂质堆积较少,细胞较正常。SI使大鼠肝脏、小肠、血管中PPARδ的表达增高。结论: SI可对抗高脂饲料对去卵巢大鼠造成的脂代谢紊乱,对主动脉壁及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SI促进高脂饲料喂养的去卵巢大鼠血管的PPARδ表达。
雌激素对垂体催乳素细胞致瘤机制的探讨
徐 春, 徐立红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35-43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6
摘要 ( 3666 )   PDF (241KB) ( 3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雌激素诱发大鼠垂体催乳素(PRL)瘤的发病机制。 材料与方法: 制备雌激素诱发大鼠PRL瘤模型: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PRL瘤组(n=8) 。对照组皮下植入空白硅胶管,PRL瘤组皮下植入含有乙烯雌酚的硅胶管,用药8周后乙醚麻醉大鼠,心脏穿刺取血,分离血清,并开颅摘取垂体。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PRL水平;垂体称重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垂体组织PRL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用RT_PCR方法检测c_fos 和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在PRL瘤组织中的表达,计算机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其表达量。 结果: 雌激素作用8周后,根据大鼠垂体重量以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改变,证实已诱发出PRL瘤模型。在PRL瘤组中,c_fos和PTTG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彩 (P<0.001)。 结论: 雌激素刺激垂体PRL细胞表达癌基因c_fos以及PTTG,在雌激素诱发大鼠PRL细胞增生以至最终形成PRL瘤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淫羊藿水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研究
隋海霞/ 高芃/ 徐海滨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39-4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7
摘要 ( 4740 )   PDF (211KB) ( 3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淫羊藿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但是其安全性毒理学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便为淫洋霍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运用急性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包括小鼠骨髓微核实验、Ames实验和TK基因突变实验)对淫羊藿进行了较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淫羊藿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80 g/kg,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分别为55.4 mg/ml和19.53 mg/ml,并且小鼠骨髓微核实验、Ames实验、TK基因突变实验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淫羊藿属无毒物质,在较高剂量下对CHO和CHL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本试验条件下无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作用。
莱菔硫烷对人膀胱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单毓娟, 王舒然, 赵秀娟, 吴 坤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43-44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8
摘要 ( 3390 )   PDF (241KB) ( 30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对人膀胱癌细胞(T24)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莱菔硫烷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莱菔硫烷对T24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研究莱菔硫烷对T24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P16和P27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较低剂量范围内(≤40 μmol/L),随着作用剂量的增加,莱菔硫烷对T24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10、20、40 μmol/L莱菔硫烷的抑制率分别为(12.5±3.95)%,(25.0±2.50)%、(50.0±5.33)%;在较高剂量(60 μmol/L~160 μmol/L)时,这种抑制作用不再呈剂量依赖性;莱菔硫烷作用72 h后的IC50值为(51.12±7.10)μmol/L;莱菔硫烷能使T24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20 μmol/L莱菔硫烷作用48 h后,在G0/G1峰之前出现凋亡峰;20 μmol/L莱菔硫烷作用于T24细胞8、12、24 h后能明显诱导P27蛋白的表达,作用早期(8 h)时能诱导P16蛋白的表达。 结论: 莱菔硫烷能抑制T24细胞生长并使该细胞周期阻断在G0/G1期,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P27蛋白及早期诱导P16蛋白来实现的。
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的关系
陈 汶, 郑 闪, 肖泽均, 刘秀云, 邸雪冰, 徐宁志, 方 健, 程书钧, 高燕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47-4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09
摘要 ( 2597 )   PDF (196KB) ( 29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按照患者临床病理级别分层,使用Mantel-Haenszel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复发的相对危险度及显著性水平。结果: 膀胱癌组织Survivin蛋白在胞浆、胞核检出率和P53蛋白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0%、30.7%和53.33%;Survivin(胞浆)与P53并联使用阳性检出率为84.0%。以Survivin蛋白的胞浆、胞核的表达和P53蛋白表达、以及二者并联使用预测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87.50%、37.50%、71.88%和96.88%;特异度分别为32.56%,74.42%,61.90%和25.58%。使用四格表检验,Survivin蛋白胞浆检出:OR=3.38, 95%CI(0.99~11.52),P=0.044;P53:OR=3.91,P=0.005;Survivin和P53并联:OR=10.66,P=0.0087。按照病理分级分层,P53:OR=3.41, P=0.016;P53和Survivin蛋白联合应用:OR=8.86,P=0.022。 结论: 肿瘤组织中P53蛋白的过度表达提示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较高,但是仍需要和其他生物学指标联合应用。
清肝化瘀方药对大鼠肝癌前病变中卵圆细胞表型的影响
杨志云/姚树坤/殷飞/修贺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50-4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0
摘要 ( 3260 )   PDF (334KB) ( 29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清肝化瘀方药阻断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Solt_Farber二步法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用DEN建立Solt_Farber二步法肝癌前病变短期动物模型,以不同浓度的清肝化瘀方药进行干预。透射电镜观察此模型中卵圆细胞的超微结构;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γ_谷胺酰转肽酶(γ_GT酶)、葡萄糖_6_磷酸酶(G_6_P酶)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胎球蛋白(AFP)、白蛋白(ALB)表达的变化。 结果: 清肝化瘀方药能明显抑制肝癌前病变中肝细胞γ_GT酶的表达,增加G_6_P酶的表达;同时降低卵圆细胞及肝细胞中AFP的表达,增加ALB的表达。 结论: 清肝化瘀方药可有效阻断肝癌前病变,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卵圆细胞向肝细胞主向分化有关。
胃癌中RUNX3蛋白表达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曾 超, 贺修胜, 罗 桥, 赵 帅, 邓 敏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55-45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1
摘要 ( 2227 )   PDF (282KB) ( 2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RUNX3基因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采用羊抗人RUNX3蛋白抗体和枸橼酸-微波-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标本和正常胃组织阳性细胞数及阳性率,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状况。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UNX3 在正常胃组织中阳性率100%,在胃癌中阳性率为51.13%,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UNX3 蛋白的丢失在胃癌中占48.87%,并且与胃癌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UNX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相应正常胃组织,且高分化胃癌中RUNX3蛋白表达高于低分化胃癌。 结论: RUNX3 可能是胃癌发生中重要的候选抑癌基因。
食管早期鳞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及其意义
杜 芸, 杨会钗, 王永军, 王小玲, 吴国祥, 左连富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59-46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2
摘要 ( 2477 )   PDF (208KB) ( 29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神经内分泌分化对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8例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指标CgA、Sy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增殖指标PCNA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CgA、Syn在48例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22.9%;CgA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分化无明显关系(P=0.601,0.091)。Syn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无关(P=0.663), 但与食管鳞癌的分化有关(P=0.033)。CgA、Syn的阳性表达与PCNA相关(r=0.299,P=0.039;r=0.288, P=0.047)。COX回归模型仅显示肿瘤的分化和浸润深度为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 本研究显示神经内分泌分化与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不能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
已烯雌酚致新生鼠肺肿瘤模型的研究
张雨梅/孙 侠/殷 俊/潘金春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62-4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3
摘要 ( 3800 )   PDF (179KB) ( 30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研究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对新生ICR小鼠的致肿瘤作用,寻求建立DES致肺肿瘤模型经济有效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ICR新生鼠,分设DES、乌拉坦(urethan, U)和U+DES组。U在14 d以500 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ip);DES分别在1 d、8 d、15 d ip ,共3次,分别以注射日龄LD50的1/7、2/7、4/7为DES低(L)、DES中(M)、DES高(H)组。至26周时剖检,观察肿瘤发生情况。计算主要脏器系数、肺肿瘤发生率和平均肿瘤结节数。 结果: 新生鼠DES、U+DES及U各组均有明显的肺肿瘤发生。DES(L,M,H)各组的肺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6.7%、22.4%、43.1%;U+DES(L,M,H)各组分别为70.4%、90.9%、70.8%,U组为53.1%。U+DES(L,M)组肺肿瘤平均结节数高于DES(L,M)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ES与U联合作用可致新生鼠肺肿瘤高发,可作为肺肿瘤模型建立的有效方法。
桑黄胞内多糖的抗突变和抗氧化作用
郑立军, 沈业寿, 季俊虬, 李宜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65-46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4
摘要 ( 2854 )   PDF (213KB) ( 29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桑黄胞内多糖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 材料与方法: 选用小鼠5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0.86% 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和桑黄胞内多糖不同剂量实验组(150、300、600 mg/kg),采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研究桑黄液态发酵胞内多糖的抗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并检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150、300、600 mg/kg剂量的桑黄胞内多糖的微核抑制率分别为24.25%、53.36%和63.43%;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60.33±4.16)‰、(50.00±4.08)‰、(46.75±2.98)‰,CP组为(94.80±6.49)‰,各剂量组与CP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桑黄胞内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 (r血清=-0.998,r肝=-0.979,P均<0.05),与MDA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血清=0.997,r肝=0.989, P均<0.05)。 结论: 桑黄胞内多糖对由环磷酰胺引起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有着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防止有害自由基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损伤,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产物有关。
壬基酚对牡蛎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
李正炎 卫东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69-47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5
摘要 ( 2647 )   PDF (188KB) ( 3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 NP)对牡蛎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材料与方法:分别以0(阴性对照)、0.025、0.10、0.25和1.00 mg/L的NP处理牡蛎24 h和48 h,检测NP对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结果: 当NP在0.025 mg/L时可以使牡蛎血淋巴细胞产生轻微的DNA损伤, 染毒24 h后DNA破坏率为6%,48 h后破坏率为20%。随着NP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血淋巴细胞的DNA破坏率相应增加,其中最高浓度的处理组(1.00 mg/L)DNA 损伤最为明显, 染毒24 h后的破坏率为30%,48 h后为60%。 结论: NP对牡蛎血淋巴细胞具有遗传毒性。
眼镜蛇毒短链神经毒素的致突变试验
刘昌利, 韦传宝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72-47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6
摘要 ( 2902 )   PDF (170KB) ( 2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舟山眼镜蛇(Naja atra)毒短链神经毒素被用于临床镇痛,我们采用短链神经毒素,研究其高浓度下有无致突变性,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应用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和Ames试验检测短链神经毒素潜在的致突变性。结果: 短链神经毒素浓度高于0.64 μg/ml时,部分菌株的Ames试验结果呈阳性,高于0.32 μg/ml时,部分试验组CHL细胞染色体畸变为阳性,但均远低于阳性对照组,而且回复突变和畸变率与神经毒素的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结论: 从致突变角度考虑,短链神经毒素作为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剂量水平是安全的。
检测研究
灭菌丹的致突变研究
于仲波, 陶 核, 李新伟, 顾刘金, 张 幸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75-4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7
摘要 ( 2814 )   PDF (213KB) ( 32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研究灭菌丹在不同遗传终点的致突变作用。 材料与方法: 采用Comet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分析灭菌丹在不同剂量下对DNA和染色体的损伤。 结果: Comet体内试验PMNC尾长呈现出随剂量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体外试验尾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es试验加和不加S9,各菌株回变菌落数均超过溶剂对照组的2倍,并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微核试验和小鼠中期I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显示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灭菌丹可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并可能损伤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完整性。
脱氢表雄酮对大鼠发育毒性的研究
林健/何聆/林升清/刘少娟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79-48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8
摘要 ( 3534 )   PDF (168KB) ( 30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的发育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将SD孕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为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300 mg/kg),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DHEA10.4、20.8、41.7 mg/kg 3个剂量组,在受孕第7~16 d连续10 d给大鼠灌胃DHEA,第20 d解剖取出胎鼠,观察DHEA对母体及胎鼠的影响。 结果: DHEA剂量在10.4 mg/kg时导致孕鼠流产;20.8、41.7 mg/kg时孕鼠、胎鼠体重增加减缓,胸骨发育迟缓;41.7 mg/kg时,胎鼠内脏畸形增加。3个剂量组胎鼠活胎率均降低。 结论: DHEA对孕鼠及胎鼠均有毒性表现。
特丁净致突变性与蓄积毒性实验研究
杨卫超, 徐 立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82-48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19
摘要 ( 3623 )   PDF (162KB) ( 30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研究特丁净的致突变性与蓄积毒性。 材料与方法: 采用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固定剂量蓄积毒性系数法。 结果: 小鼠睾丸M1期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数阴性对照组与特丁净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阴性对照组和特丁净各剂量组均低于环磷酰胺组(P<0.05);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阴性对照组与特丁净原药各剂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和特丁净各剂量组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组(P<0.01);四株试验菌在各试验剂量下(活化或非活化)均没有引起自发回变数呈2倍的增加,5.0 mg/皿剂量组对四个菌株均有抑菌作用,而0.5、1.0、2.0 mg/皿组无剂量反应关系。特丁净原药蓄积系数为1.4。 结论: 特丁净原药根据《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评定标准,未呈现致突变性,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在所选剂量范围内结果为阴性,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在所选剂量范围内结果为阴性,但蓄积毒性明显。
肿瘤防治
IB-IIB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探索
周 莉/李 燕/朱安娜/徐漫漫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85-48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20
摘要 ( 2695 )   PDF (171KB) ( 29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背景与目的: 探索个体化综合治疗对高危IB-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 分析1996年1月~2003年12月8年间204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IB-IIB期(FIGO分期)患者的危险因素、综合治疗方案和预后。 结果: 204例患者中,5年生存率为(88.04±2.73)%,中位生存期为37.91月。根据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后,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6,P=0.063)。结论: IB-IIB期宫颈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对有1个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可酌情辅加放疗或化疗,2个以上高危因素患者可积极采取放疗和同期化疗,以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预后。
综述
ASPP蛋白家族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陈燕平(综述), 刘泽军(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88-45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21
摘要 ( 2987 )   PDF (153KB) ( 3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蛋白家族,它包括3个成员:ASPP1、ASPP2和iASPP。其中ASPP1和ASPP2能够与p53蛋白结合增强该蛋白的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而iASPP与ASPP1和ASPP2的功能截然相反,它能够和ASPP1或ASPP2竞争性地与p53结合,抑制ASPP1或ASPP2的促进凋亡作用,具有癌基因的功能。三者的结构相似,但功能却完全不同,通过研究三者的关系、促进肿瘤细胞内ASPP1或ASPP2的高表达以及抑制iASPP的表达有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六价铬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武红叶(综述), 曾 明(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91-49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22
摘要 ( 2151 )   PDF (166KB) ( 37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对国内外关于六价铬的致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六价铬通过还原中间产物、ROS引起DNA损伤和干扰细胞凋亡及周期调控以及影响核转录因子等途径可能存在的致癌作用。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基因免疫治疗
盘 鹰(综述), 张锦堃(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6):  494-49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6.023
摘要 ( 2075 )   PDF (151KB) ( 29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抗原呈递功能最强、唯一能在体内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同时可以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Ⅱ molecules,MHCⅡ)和MHCⅠ类分子途径呈递抗原,并提供充分的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启动、调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肿瘤抗原基因和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基因导入DC,可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并提供多个可供识别的抗原表位,克服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限制性,在对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