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8-11-30
论著
不同抗氧化剂在紫外线所致人体皮肤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鄂晓飞 朱旭东  李 晶  刘 扬  孙新艳  王秉贤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31-335.  doi: 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1
摘要 ( 2443 )   PDF (154KB) ( 35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实验应用碱性凝胶电泳技术探讨了活性氧自由基在紫外线照射人体皮肤形成环丁烷嘧啶二聚体中的作用。人皮肤DNA 加抗氧化剂后,经紫外线照射, T4N5 切割,电泳,最后进行凝胶成像系统分析。结果可见,抗氧化剂对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β2胡萝卜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谷胱甘胱( GSH) 和过氧化氢酶(CAT) 的作用明显,但均未能完全阻止CPD 的形成,这提示活性氧自由基在CPD 的形成中起部分的介导作用。
以人类成纤维细胞体外转化体系为模型研究环境致癌多步骤机制
黄吉武  林建成  McCormick JJ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36-3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2
摘要 ( 2520 )   PDF (143KB) ( 34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使用的人成纤维细胞谱系MSU - 1 包括由v - myc 转染正常二倍体人成纤维细胞及随后的自发遗传改变而形成的有不同程度生长优势的3 个连续细胞株。这些衍生细胞株可能代表着由正常细胞向恶性细胞多步骤进展过程中不同的癌前阶段。使用致癌物诱发恶性转化以鉴别其不同类型细胞的反应,从而建立人类成纤维细胞肿瘤进展的体外模型。结果MSU - 1. 1 细胞(可能代表肿瘤进展早期阶段) 在接触BPDE 和1CR - 191 后形成转化灶,MSU - 1. 2 细胞(可能代表晚期阶段) 经60Co 照射后在软琼脂中形成高比例的大集落。自转化灶和软琼脂集落分离的细胞在裸小鼠体内形成持续性生长的纤维肉瘤。其亲代细胞MSU - 1. 0 不能被恶性转化。这一体外模型体系有助于阐明环境致癌的多步骤过程。
大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淋巴细胞p53 基因突变研究
李明烈  沈兆忠  章月星  钱 鸣  程 俊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41-344.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3
摘要 ( 2538 )   PDF (201KB) ( 32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 - SSCP) 银染技术对20 例大肠癌患者和20 例大肠癌家庭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53 基因第5 ,6 ,7 和8 外显子进行检测,发现有6 例大肠癌患者和5 例家族成员存在基因突变;突变率分别为30 %和25 %。这一结果表明p53 基因突变在大肠癌中的普遍存在,并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家族成员中发现p53 基因突变将可为癌症的癌前监控和预防提供重要佐证。
上海正常人群中谷胱甘肽S - 转移酶T1 基因纯合缺损
林国芳 谭靖伟 沈建华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45-348.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4
摘要 ( 2582 )   PDF (98KB) ( 3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谷胱甘肽S - 转移酶是一类重要的Ⅱ相反应代谢酶,它不仅与环境有害物质的减毒代谢有关,有时也与活化代谢过程有关,在胞浆谷胱甘肽S - 转移酶中GSTT1 表现的遗传多态性主要是由相关编码基因的缺失造成的。本文通过由人β- 珠蛋白基因片段作内标控制对人血有核细胞DNA 进行GSTT1 等位基因专一(Allele - specific) PCR 扩增的方法,对226 名上海市健康常住居民进行GSTT1 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5013 %(114/ 226) 的检测对象为GSTT1 基因纯合子缺损( GSTT10/ 0 基因型) ,上述结果显著高于世界各地高加索人种集团的报道值(11 - 17 %) 以及美国黑人人群的相应数值(24 %) 。
乳癌组织中C - erbB - 2 基因扩增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陈森清 赵祥生 马国建 吴建中 薛开先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49-351.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5
摘要 ( 2817 )   PDF (165KB) ( 34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应用差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了63 例乳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的C - erbB - 2 基因。结果表明,共在13 例(2016 %) 乳癌患者中检测出C - erbB - 2 基因扩增。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癌患者中,C - erbB - 2扩增的阳性率为2116 %(8/ 37) ;尚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阳性率为1912 %(5/ 26)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175) 。在50 例临床分期明确的病例中, Ⅲ期的C - erbB - 2 扩增阳性检出率为5/ 17 ; Ⅳ期为1/ 4 ;高于Ⅱ期4/ 27 及Ⅰ期0/ 2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 0150) 。
17β- 雌二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马丽萍  张国元  吴宗贵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52-3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6
摘要 ( 1880 )   PDF (77KB) ( 34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研究低密度脂蛋白(LDL) 对内皮细胞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 IL -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影响及17β- 雌二醇的保护作用。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为模型。将LDL 与HUVEC 孵育及HUVEC 经它莫西芬( Tamoxifen) 和/ 或17β- 雌二醇预处理后,再与LDL 孵育,检测培养液中IL - 6 和TNF 活性。发现LDL 可明显增加内皮细胞表达IL - 6 和TNF。LDL 100μg/ ml 时, TNF 为0. 74 ±0. 09 (ng/ ml) , IL - 6 为91164 ±7139 (u/ ml) ,与对照组相比P < 0101 ;经17β2雌二醇预处理后,细胞在LDL 作用下, IL - 6 和TNF 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 0105) ;它莫西芬和17β- 雌二醇处理后,再加DL ,IL - 6 和TNF 活性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LDL 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IL - 6 和TNF。雌激素可明显抑制LDL 引起的内皮细胞高表达IL - 6 和TNF ,从而产生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被它莫西芬拮抗。因此雌激素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内皮细胞上雌激素受体。
细胞色素P450 2E1 (CYP2E1) 的遗传多态性与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危险度
瞿永华  石于波  钟礼杰  孙 璐  孙喜文  程家蓉  项永兵  林英姬  戴旭东   Peter Shields  高玉堂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55-358.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7
摘要 ( 2716 )   PDF (163KB) ( 3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在上海和哈尔滨二地分别收集了非吸烟女性肺癌病例各100 例和82 例以及非吸烟的女性健康人对照各95 例和89 例。分析了白细胞DNA 的细胞色素P4502E1 基因第六内含子Dra I 切点和5’端调控区Rsa I 切点的遗传多态性。虽然上海病例组Dra I 和Rsa I 突变型纯合子与对照组比OR 值分别为2156 和5147 ,但未达显著性;哈尔滨病例组OR 值分别为0149 和0147 ,也无显著差异。
大蒜素改善GJ IC 功能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罗 阳 吴耕书 张荔彦 杜 晶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59-3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8
摘要 ( 2201 )   PDF (71KB) ( 3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从氧自由基、GJ IC(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及DNA 含量三个不同角度观察了大蒜素可显著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毒害,并能解除苯巴比妥对GJ IC 的抑制( P < 0101) ,提示大蒜素有明显的预防苯巴比妥的动物促癌作用及对抗氧自由基损害的功效。
小剂量受照人员远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吕玉民 傅宝华 韩 林 陈玉浩 赵风玲 邵志良
癌变·畸变·突变. 1998, 10(6):  361-3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1998.06.009
摘要 ( 2825 )   PDF (77KB) ( 34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对26 例小剂量(0. 10~0. 33 Gy) 受照人员受照26~31 年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照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101) ,但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与受照剂量的相关关系已不存在;外照组染色体畸变率略高于内照组( P > 0105) ,但在内照组中检出双着丝粒体和稳定性畸变,外照组中未检出。提示,不能排除在内照组人员体内仍有裂变产物内污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