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1-30
论著
何首乌中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分离纯化与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李登科,李宝赛,崔宝弟,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01-40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1
摘要 ( 4176 )   PDF (1320KB) ( 11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离提取何首乌R50组分中的抗癌活性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其抗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TLC色谱法、反向硅胶色谱分离系统对何首乌R50组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利用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鉴定其纯度;MTT法检测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永生化人肝实质细胞L02、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和HCT116、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作用;Giemsa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HepG2细胞和L02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对HepG2细胞和L0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从何首乌R50组分获得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纯度为96%;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对HepG2、HT29和SH-SY5Y细胞均有较显著的细胞毒活性(P<0.05),且对HepG2、HT29细胞的作用表现出剂量效应(r=0.987,P=0.002;r=0.992,P=0.008),而对L02、HCT116、A549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200  μg/mL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作用HepG2细胞72  h,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细胞核碎裂等凋亡细胞特征,L02细胞形态正常;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及凋亡。结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是何首乌R50组分中具抗癌活性的成分之一,其对永生化人肝实质细胞低毒,对人肝癌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阻滞癌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LncRNA-UCA1与淮安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初步研究
李夏君,杨 淼,董自成,刘 冉,尹立红,浦跃朴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07-41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2
摘要 ( 2346 )   PDF (1134KB) ( 1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筛选淮安食管鳞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为进一步研究lncRNAs在食管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提取3例患者食管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的总RNA,体外逆转录制备并标记为双链cDNA(ds-cDNA),与人类LncRNA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经扫描后,用Agilent  GeneSpring  GX  v11.5.1软件进行分析运算,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s。qRT-PCR分析LncRNA在食管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按照倍数≥2.0、P≤0.05的标准,筛选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LncRNAs共1  019个,其中399个上调,620个下调。GO分析和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这些LncRNAs调控的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蛋白酶的活动等有关。结合Gibb食管癌相关的LncRNA差异表达谱分析发现lncRNA-UCA1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qRT-PCR结果显示,与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及癌旁组织相比,食管癌细胞及食管癌组织中lncRNA-UCA1均表达下调。结论:共筛选出淮安食管鳞癌与癌旁组织中1  019个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LncRNAs-UCA1可能成为食管癌早期发现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毛蚶蛋白抗肿瘤活性研究
付 莹,冯 婷,赵 晨,田佳鑫,林华英,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12-4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3
摘要 ( 2536 )   PDF (2120KB) ( 5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离得到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机制及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方法:低温水提及硫酸铵沉淀法获取毛蚶蛋白活性组分;MTT法检测50、100、200和400  μg/mL的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人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活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活性及Giemsa染色观察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对肿瘤细胞及核形态变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对人结直肠癌HT-2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MTT法检测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生长的影响,中性红法测定其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能力的影响,Griess法检测其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NO的影响。结果: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系有抑制作用,且呈作用时间与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合Giemsa染色发现,其主要引起HT-29细胞G2~M期阻滞,多核细胞增加,并具一定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在50~100  μg/mL下能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生长,增强其吞噬能力及NO分泌活性。结论:毛蚶蛋白活性组分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主要机制为引起肿瘤细胞G2~M期阻滞及诱导其凋亡,且具一定免疫激活作用。

食管鳞癌组织中Nrf2和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张 钧,孔 洁,张安度,孔德友,张 舰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19-4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4
摘要 ( 1890 )   PDF (1493KB) ( 8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8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距食管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的35例正常食管组织中Nrf2及Bc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rf2和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5%和72.9%)均较正常食管组织(分别为14.2%和5.7%)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rf2和Bcl-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5±0.078和0.801±0.075)均较正常食管组织(分别为0.135±0.011和0.173±0.040)明显升高(P<0.01)。Nrf2和Bcl-2蛋白表达均与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食管鳞癌患者病变部位及病变类型无显著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鳞癌组织中Nrf2与Bcl-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15,P<0.01)。结论:Nrf2和Bcl-2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去甲斑蝥素抑制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崔宝弟,武 扬#,孙震晓*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23-42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5
摘要 ( 1778 )   PDF (1073KB) ( 5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和大鼠心肌细胞系H9c2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1、0.05、0.1、0.5、1和5  μg/mL)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Giemsa染色及台盼蓝染色观察NCTD预处理对IRI的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心肌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情况;RT-qPCR检测NCTD预处理对IRI心肌细胞microRNA-21(miR-21)的表达情况。结果:NCTD对原代心肌细胞和H9c2心肌细胞IRI具有抑制作用(P<0.01);通过NCTD预处理可以抑制IRI造成的细胞死亡并抑制IRI导致的Pdcd4蛋白表达上调及miR-21下调。结论:NCTD在0.1~0.5  μg/mL浓度下可以抑制心肌细胞IRI,miR-21-Pdcd4信号通路参与心肌细胞IRI及NCTD抑制IRI的作用。

纳米银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于永生,施 畅,徐丽明,韩 刚,尹纪业,马华智,丁日高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28-43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6
摘要 ( 2076 )   PDF (925KB) ( 8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纳米银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梯度浓度(2.5、5.0、10.0、20.0、40.0和80.0  μg/mL)纳米银染毒CHL细胞,MTT比色法计算IC50以评估纳米银的细胞毒性水平。利用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发生率,同时观察细胞染毒后的形态变化,记录前向角散射(FSC)和侧向角散射(SSC)信号;Giemsa染色中期分裂相涂片分析染色体畸变发生率。结果:纳米银毒性水平与纳米银浓度呈正相关(r=0.804,P<0.05),IC50为21.68  μg/mL。22.0  μg/mL纳米银与CHL细胞接触24  h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群SSC信号显著增强,为细胞摄入纳米银提供间接证据;细胞周期在G2/M期被捕获,对G0/G1期、S期以及细胞增殖指数变化情况影响显著(P<0.01);22.0  μg/mL纳米银染毒CHL  24  h后凋亡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各浓度纳米银诱导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均大于5%(P<0.01),中高浓度四倍体发生率达到溶剂对照组的10倍以上(P<0.01)。结论:纳米银对CHL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凋亡在纳米银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曲酸对γ射线照射致小鼠Treg/Th17比例失衡的影响
杜 丽,王 恺,韩春光,尹 力,李鹏飞,原美茹,刘 超,刘永学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34-4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7
摘要 ( 2610 )   PDF (746KB) ( 6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曲酸(KA)对4  Gy  γ射线照射所致小鼠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的影响,以期为KA的辐射免疫损伤防护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KA低剂量组和KA高剂量组。KA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于照射前27  h皮下注射75、300  mg/kg  KA。照射组及KA低、高剂量组小鼠接受4  Gy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照组行假照射。照射后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脾脏/胸腺指数及脾脏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  Gy  γ射线照射后,小鼠外周血WBC计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KA高剂量组WBC计数至照后19  d恢复正常,而照射组及KA低剂量未恢复。γ射线照射后,照射组及KA低、高剂量组小鼠胸腺及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1),但KA高剂量组的胸腺及脾脏指数明显高于照射组(P均<0.01)。照后4  d,照射组与KA高剂量组脾脏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照射组Th17细胞比例亦显著增高,而KA高剂量组Th17比例却显著低于照射组(P<0.05),使得Treg/Th17比值在照后4  d明显增高,导致Treg/Th17平衡向Treg方向明显偏移。结论:适当剂量的KA预防给药能明显减轻γ射线照射所致的免疫损伤,并能抑制照射所致的Th17细胞比例增高,导致Treg/Th17平衡向Treg细胞方向偏移。表明KA可抑制照射所引起的炎性反应,从而减轻机体的炎症性损伤,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曲酸对受辐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保护作用
李鹏飞,王 恺,韩春光,杜 丽,原美茹,葛鹏新,尹 力,蔡文臣,刘 超,刘永学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38-44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8
摘要 ( 2303 )   PDF (530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曲酸对受辐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的保护作用。方法:CHO细胞分别经不同强度(0~20  Gy  )60Co  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细胞经不同浓度(分别为0、0.01、0.1、1、10、100  μg/mL)曲酸作用1.5  h,采用12  Gy  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细胞经浓度为1  μg/mL的曲酸作用1.5  h,分别经不同强度(6、12、16  Gy) γ射线照射,于照射后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γ射线照射导致CHO细胞的存活率下降(P均<0.01),且随着照射强度的增加,该效应增强;曲酸在0.01~10  μg/m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提高12  Gy辐射条件下CHO细胞的存活率,其中浓度在1  μg/mL时效应最明显;1  μg/mL曲酸均能明显提高6、12、16  Gy  γ射线照射下细胞的存活率。结论:曲酸明显提高受辐射CHO细胞的存活率,以保护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纳米硫化镉与硫化镉雄性生殖毒性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周庆红,姜淑卿,刘英华,张 力,赵春红,王晓军,张大龙,张静姝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41-4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09
摘要 ( 2029 )   PDF (870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硫化镉(Nano-CdS)和硫化镉(CdS)的雄性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并比较其生殖毒性效应。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ano-CdS组和CdS组,每组各12只。两个染毒组经口灌胃染毒,每天灌胃1次,染毒剂量均为50  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45  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镉元素积累水平,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睾酮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450scc和P450-17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镉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的镉元素含量分别为(425.46±73.89)和(183.59±32.46)  ng/g,均高于对照组的(80.18±13.29)  ng/g  (P<0.05)。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CdS组小鼠(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48%) (P<0.05),Nano-CdS组(1.73%)也有所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小鼠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12.31± 1.10)和(15.88±5.41)ng/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41±11.36)  ng/dL(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ano-CdS和CdS组P450scc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0±0.11和0.84±0.48;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13和0.72±0.06,除CdS组P450scc  mRNA表达水平外,其他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Nano-CdS和CdS均能导致小鼠睾丸中镉元素的积累,一定程度上诱导精子畸形率的升高,并能显著降低血清睾酮水平以及抑制P450scc和P450-17α  mRNA的表达水平。

HER-2、MMP-2、IGF-1和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金 华,马翔宇,郭 霞,刘 艳,张 洁,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46-44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0
摘要 ( 1895 )   PDF (617KB)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与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妇女浸润性宫颈鳞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38例,并收集正常宫颈组织32例作为正常对照。分别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R-2、MMP-2、IGF-1和VEGF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ER-2、IGF-1、MMP-2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在宫颈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ER-2、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在宫颈癌组中的表达亦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IGF-1在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MMP-2、IGF-1和VEGF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含生物碱类成分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
秦 丹,魏金锋,王爱平,靳洪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49-4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1
摘要 ( 1398 )   PDF (831KB) ( 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含生物碱类成分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抢救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及相关书籍中所记载含有生物碱类成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案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包括个案及群例统计),使用SPSS  17.0软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中、成药最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含生物碱药品多用来治疗疼痛及感染等病症,其不良反应多见于中老年人,并有发病迅速的特点。超量服用及误服是最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其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为最常见。结论:服用含有生物碱类成分中、成药时应注意临床用量,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重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检测研究
应用显性致死试验检测西番莲果汁的遗传毒性
胡培丽,林 飞,单 纯,赵 强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54-45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2
摘要 ( 2526 )   PDF (635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小鼠显性致死试验评价西番莲果汁的遗传毒性。方法:西番莲果汁7.2~28.8  g/kg剂量对NIH种雄性小鼠连续灌胃染毒5  d,再与雌性小鼠连续同笼交配7周,每批雌性小鼠在妊娠第13~14天处死,观察胚胎着床数、活胎数和死胎数。同时设置对照组。对所有计数、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环磷酰胺(CP)和丝裂霉素C(MMC)阳性对照小鼠除平均着床数正常外,其余各项指标在不同周次中均存在异常(P<0.05或<0.01)。阴性对照组和西番莲果汁各剂量组的小鼠交配率>133%,妊娠率在60%~93%,窝平均着床数>8.6只,平均死胎数<0.8只,平均活胎数>8.1只,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各剂量西番莲果汁均未诱发有死胎孕鼠率、显性致死率和突变指数的增高及着床卵生存率的降低(P>0.05)。结论:西番莲果汁在本试验剂量(7.2~28.8  g/kg)范围内,小鼠显性致死试验为阴性结果,提示其无遗传毒性。

白屈菜红碱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罗飞亚,马新群,林 飞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59-46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3
摘要 ( 2871 )   PDF (452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连续给予抗肿瘤药物白屈菜红碱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共分成4个白屈菜红碱组(12.6、8.4、5.6和3.7  mg/kg)及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腹腔注射给药6  d,停药8  d为1个周期,连续给药3个周期,间歇给药结束后12.6  mg/kg剂量组解剖大鼠6只,8.4  mg/kg剂量组解剖大鼠8只,其余每组解剖大鼠12只,停药观察4周后解剖各组剩余大鼠,进行一般状况、体质量、饲料摄入量、血液学、血清生化学、尸体解剖和脏器系数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在给药后,12.6  和8.4  mg/kg剂量组立即出现腹膜刺激征,一周之内出现消瘦和被动体态等,体质量增长缓慢,摄食量减少,甚至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白屈菜红碱5.6  mg/kg以上剂量组大鼠红细胞系各项指标降低,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异常,凝血时间延长,葡萄糖降低,碱性磷酸酶增加(P<0.05或P<0.01);并可观察到肺脏瘀血,腹腔大量血性腹水,脏器粘连并严重变形,肝脏和脾脏明显增大,前列腺和睾丸系数明显减小(P<0.05或P<0.01),睾丸生精上皮细胞和精子明显损伤等。结论:白屈菜红碱在  ≥5.6  mg/kg剂量下,可引起大鼠局部刺激和药物毒性所引起的全身性异常反应,以致部分大鼠死亡。

综述
植物对核素锶的吸附与富集作用研究现状
姜晓燕,刘淑娟,闫 冬,何映雪,丁库克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63-46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4
摘要 ( 1316 )   PDF (602KB) ( 1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锶是核事故最常见的放射性裂变产物,一旦进入环境就形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难以消除,并易从土壤进入植物,再进入动物。无论植物、动物被人食用,均可以通过食物链的累积,进入人体沉积在骨骼对人产生放射性内照射。因此,开展植物尤其是可食用植物对锶的富集能力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有关锶在高浓度的土壤胁迫下对植物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影响的研究,以及在低浓度锶处理的水培研究中植物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变化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不同植物中锶的迁移、吸附与富集方面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不同植物开展的研究进行总结和综述。一方面为减少锶向可食植物中迁移;另一方面利用植物对锶的富集能力,研究从环境中清出锶、修复核污染土壤的方法,为选择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终极目标是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秀丽隐杆线虫在化学品毒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曾迎新,张 楠,敬海明,马 玲,李国君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67-47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5
摘要 ( 1476 )   PDF (599KB) ( 1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学品毒性评估的传统经典方法是啮齿类动物毒性实验。随着世界各地新化学品的合成数量增多,传统的毒性检测评估模式和测试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人群的健康需求。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因其独特的生物学优势正逐渐地被应用到化学品的毒性评估研究中。本文将从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优势、化学品毒性评估时线虫基因型的选择、染毒方式、评估指标、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线虫毒性评估的研究专利。最后,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化学品毒性评估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部分临床常用中药的生殖毒性研究概况
李 烨,侯 石,靳洪涛,王爱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71-47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6
摘要 ( 1173 )   PDF (992KB) ( 8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妊娠用药禁忌为中药用药禁忌之一,为了正确掌握部分中药生殖毒性研究情况,推动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或避免生殖毒性的发生,本文总结并归纳了具有生殖毒性的代表性临床常用中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给药剂量、生殖毒性作用特点及可能的机制等,以期为中药生殖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BDNF/TrkB信号途径与抗肿瘤治疗
莫赛军,郑乃刚,曹文波,周 琦,杨胜利
癌变·畸变·突变. 2014, 26(6):  47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4.06.017
摘要 ( 1216 )   PDF (350KB) ( 10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但耐药现象的产生,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爱体B(TrkB)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激活BDNF/TrkB信号途径除了刺激肿瘤细胞存活,血管发生及失巢凋亡以外,还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BDNF/TrkB信号途径对肿瘤耐药的影响及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应用,以期为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