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31
论著
3,3'-二吲哚甲烷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氧化应激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殷花, 李文学, 李梦承, 邓宇婷, 李金慧, 李军涛, 吴锦银, 杨光宇, 林忠宁, 朱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81-85,9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1
摘要 ( 2836 )   PDF (1699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3,3'-二吲哚甲烷(DIM)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应激作用的预防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用H2O2建立氧化应激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1~20 μmol/L)DIM对HaCaT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IM作用前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IM(0、5、10 μmol/L)对HaCaT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核因子(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磷酸化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HaCaT氧化应激模型。CCK-8法研究结果显示1~10 μmol/L DIM对HaCaT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10 μmol/L DIM预处理可有效预防由H2O2诱导的HaCaT内ROS产生(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DIM浓度的增加,HaCaT中p38-MAPK、JNK和NF-κB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DIM预处理可减弱HaCaT中由H2O2引起的氧化应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OS的产生及对NF-κB、MAPK家族等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来实现的,提示DIM可作为预防或改善氧化应激型皮肤细胞损伤的一种有效药物。

苯并(a)芘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周期改变及BPDE-DNA加合物形成
杨瑾, 陈文涛, 范燕峰, 张慧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86-9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2
摘要 ( 2007 )   PDF (2016KB) ( 1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观察苯并(a)芘(BaP)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周期改变及BPDE-DNA加合物形成的情况,探讨DNA损伤与细胞周期阻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BaP(0、1、2、4、8、16、32 μmol/L)染毒16HBE细胞24 h,用16 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不同时间(0、1、2、4、8、12、24 h)以检测BaP染毒16HBE细胞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再根据上述结果选择16 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 h后,恢复不同时间(0、1、2、4、8、12、24 h),处理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BPDE-DNA加合物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BaP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S期细胞所占比例均增加(P<0.05或P<0.01)。16 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 h后,恢复早期(4~12 h)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恢复0 h相比明显增加(P<0.05),恢复2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24.52%)与恢复0 h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与正常对照组(26.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16HBE细胞内BPDE-DNA加合物含量逐渐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恢复1 h时BPDE-DNA加合物含量与恢复0 h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而后随恢复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回归分析显示BaP染毒后细胞S期所占比例与BPDE-DNA加合物含量符合Cubic方程(R2=0.386,P=0.01)。结论:BaP染毒所致BPDE-DNA加合物的形成与S期阻滞密切相关。
5个膀胱癌相关基因片段的DNA拷贝数改变及其意义
郗昊, 陈皇, 柏景乔, 郑阳, 寿建忠, 刘宇, 程书钧, 高燕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91-94,10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3
摘要 ( 2212 )   PDF (1618KB)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究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的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DNA拷贝数高频率改变的5个基因片段是否为中国(汉族)人膀胱癌特征性的异常改变。方法:针对上述5个DNA片段:CEP63FOSL2GHRPAQR6ZFAND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比较它们在白种人来源的商品化基因组DNA、30例健康中国汉族人外周血白细胞、51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及配对的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样品中拷贝数改变的情况。结果:ZFAND3外,另外4个基因在白种人商品化基因组DNA与中国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样品之间均存在DNA片段拷贝数差异。与中国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相比,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EP63GHRPAQR6 DNA片段拷贝数均增加(P均<0.05),FOSL2ZFAND3拷贝数均无显著改变(P均>0.05);膀胱癌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样品中CEP63PAQR6拷贝数均增加(P均<0.01),FOSL2ZFAND3拷贝数均减少(P均<0.01),而GHR拷贝数无显著改变(P=0.220)。与膀胱癌患者自身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相比,在肿瘤组织中,CEP63FOSL2GHRZFAND3拷贝数均增加(P均<0.01),而PAQR6拷贝数无显著改变(P=0.325)。结论:基因CEP63FOSL2GHRPAQR6在中国汉族人与白种人之间存在DNA片段拷贝数差异。在汉族人中,CEP63GHR基因片段的拷贝数增加很可能是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基因异常改变;而PAQR6拷贝数增加则可能是膀胱癌患者所携带的遗传变异。

硒对镉暴露大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傅晗, 刘颖, 刘江正, 于卫华, 彭洁, 海春旭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95-10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4
摘要 ( 1867 )   PDF (3388KB) ( 2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硒预处理对镉暴露大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大鼠镉暴露肝损伤模型。观察硒预处理对大鼠肝脏镉暴露相关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并研究相关机制。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评价大鼠肝功能;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含量并计算Bax/Bcl-2的比值来判定大鼠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肝组织冰冻切片DHE探针检测肝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和试剂盒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通过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匀浆超氧阴离子歧化酶(SOD)及分型SOD-1活力、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的活力,免疫印迹检测抗氧化酶SOD-1、GPx-1和CAT及抗氧化调控因子Nrf-2的蛋白水平评价大鼠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硒预处理对镉暴露导致大鼠的血清ALT和AST升高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均<0.05)。硒能抑制镉暴露导致的肝脏组织Bax/Bcl-2的升高(P<0.05),表明硒具有抑制镉导致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硒预处理明显减缓了镉暴露导致的肝脏ROS水平和MDA水平的升高(P均<0.05),并引起抗氧化酶SOD和GPx活力的升高(P均<0.05),以及诱导核转录因子Nrf-2蛋白表达的上调(P<0.05),提示硒预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镉暴露导致的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结论:硒对大鼠镉暴露导致的肝脏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低剂量工业射线探伤工人职业暴露的遗传损伤效应
董小梅, 王治, 张国伟, 董建云, 周妮娅, 凌曦, 刘晋祎, 曹佳, 张丽龙, 敖琳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01-1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5
摘要 ( 2194 )   PDF (1499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工业射线探伤工人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国有企业探伤工人31人为探伤组,招募年龄、性别构成和吸烟率无显著差异的健康服务行业人员49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对探伤人员进行个体剂量监测。微量全血培养的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检测染色体损伤。采用Real-Time PCR分析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和超螺旋构象,长链PCR分析mtDNA的完整性,qRT-PCR分析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和过氧化酶体增殖受体γ轴共活化因子1α(PGC-1α)的mRNA水平。结果:探伤工人的辐射年有效剂量为(0.15±0.03) mSv/a,范围为(0.12~0.21) mSv/a。探伤组的微核率和核芽率均显著增加(P<0.01)。探伤组mtDNA拷贝数(40.04±24.99)与对照组(24.86±19.14)比较显著增加(P<0.05),探伤工人的mtDNA超螺旋构象有显著改变(P<0.05),探伤组mtDNA完整性(95.10±9.54)与对照组(313.51±14.58)相比明显降低(P<0.01),探伤组的TFAM和PGC-1α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探伤工人的辐射年有效剂量均值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职业接触标准。电离辐射职业暴露可引起探伤工人明显的染色体损伤和mtDNA损伤,需采取更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下调PRPS2基因表达对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许雅鑫, 李钰, 吴彬, 游锦梅, Yang Yong, 陈显久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06-11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6
摘要 ( 2007 )   PDF (2149KB) ( 7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下调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亚基II(PRPS2)基因表达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RPS2基因干扰载体sh-PRPS2,正常对照组不转染载体,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载体sh-PRPS2-0,3个实验组分别转染干扰载体sh-PRPS2-1、sh-PRPS2-2和sh-PRPS2-3,经DNA测序鉴定后转染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载体转染后细胞PRPS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经DNA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h-PRPS2干扰载体3个,分别为sh-PRPS2-1、sh-PRPS2-2和sh-PRPS2-3。将上述3个干扰载体分别转染HCT116细胞72 h后,RT-PCR结果显示,PRPS2 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61±0.03、0.89±0.02、0.27±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RPS2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37±0.06、0.84±0.05、0.30±0.04,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转染sh-PRPS2-3载体7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达19.8%±2.4%,凋亡率上升至68.4%±4.6%,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为12.9%±3.8%。结论:PRPS2的低表达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细胞阻滞于G0/G1期,本研究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研究基础。

卡铂联合TRAIL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王慧敏, 王宏英, 戴素丽, 李磊, 赵连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11-1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7
摘要 ( 2092 )   PDF (2270KB) ( 8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观察卡铂联合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经20、40、80 μg/mL卡铂和100 ng/μL TRAIL单用或联用处理后,用MTS法检测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死亡受体4(DR4)、死亡受体5(DR5)、Survivin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基因(XIAP)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卡铂和TRAIL单用或联用均可浓度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两药联用比单用卡铂时抑制率和凋亡率更高(P<0.05)。单用卡铂或TRAIL可使A549细胞数减少,漂浮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变化,且明显降低Survivin和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但对A549细胞DR4和DR5 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而单用卡铂或TRAIL却能升高A549细胞DR5蛋白的表达(P<0.05)。与单用组相比,TRAIL与卡铂联用A549细胞凋亡形态变化更明显,可明显降低A549细胞Survivin和XI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升高DR5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卡铂与TRAIL联用可协同抑制肺癌细胞A549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且与卡铂能够增加A549细胞DR5蛋白的表达和降低Survivin及XIAP的表达相关。

GPER-ERK通路在DES影响小鼠睾丸引带发育中的作用
张镟, 柯松, 刘亮, 陈凯洪, 马廉, 蒋学武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16-120,1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8
摘要 ( 2195 )   PDF (3117KB) ( 1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小鼠睾丸引带上的存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已烯雌酚(DES)影响小鼠睾丸引带细胞的非基因效应,从睾丸外因素初步了解外源性雌激素影响雄性生殖系统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了解GPER在不同发育时期(孕17、19 d,生后0、3、7、14和21 d)小鼠睾丸引带上的表达分布情况,并利用免疫电镜进行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将培养传代的小鼠睾丸引带细胞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DES组),经典雌激素核受体阻断剂亦是GPER激动剂ICI 182780干预组(ICI 182780-DES组)和GPER阻断剂G15干预组(G15-DES组)。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组别中DES对其ERK通路的影响。结果:GPER存在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小鼠睾丸引带内层疏松间叶组织区,主要表达于引带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浆上;免疫电镜显示GPER颗粒主要锚定在小鼠睾丸引带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表达量少。Western blot方法发现DES对ERK通路上p-ERK1/2的抑制作用可被GPER阻断剂G15阻断,但预先加入ER阻断剂ICI 182780后没有得到类似的反转现象。结论:GPER持续存在小鼠睾丸引带的各个发育阶段,表达于引带细胞的膜性结构上;DES对小鼠睾丸引带的快速非基因效应至少部分是通过GPER介导的。以睾丸引带为研究对象,探讨DES影响雄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可能机制,可为其他迫切需要进行效应评价研究的环境雌激素提供一个新的实验参考系统。

阿特拉津对大鼠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李家男, 宋肖垚, 吴沿萍, 李百祥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21-12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09
摘要 ( 2170 )   PDF (1789KB) ( 9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阿特拉津对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8月龄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阿特拉津低(10 mg/kg)、中(50 mg/kg)、高(10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90 d后处死,收集中脑黑质部分,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情况,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阿特拉津染毒剂量增加,电镜下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出现肿胀、空泡以及线粒体自噬等现象;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剂量增加而增加(P均<0.05);Caspase-3的mRNA在低剂量下表达增高(P均<0.05),但在中、高剂量下表达下降(P均<0.05),其蛋白的表达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均<0.05);但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随剂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特拉津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促进多巴胺神经元凋亡。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蓝宇, 刘东东, 林明恩, 洪英楷, 黄建生, 陈思, 何学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25-1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0
摘要 ( 2175 )   PDF (4224KB)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诊断的BUC标本72例,其中低级别尿路上皮癌42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0例;阴性对照组为正常膀胱组织19例(膀胱镜检术或膀胱切开取石术中随机取活检时取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检测SIRT1分别在低级别与高级别BUC中的表达与分布,分析其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SIRT1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中均有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58%(6/19),而在BUC组中,阳性表达率为77.78%(56/7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并且随着肿瘤分期和癌理分级的升高SIRT1蛋白的表达增加,其中低级别膀胱癌阳性表达率为69.05%(29/42),高级别膀胱癌阳性表达率为90.00%(27/30),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在BUC中高表达,可能与BUC的发生、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并有可能作为判断BUC侵袭力、监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阻断SIRT1表达有望成为膀胱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大鼠一次性经皮染毒毒死蜱的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应学研究
赵敏娴, 姚欣雅, 曹正颖, 王灿楠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29-133,1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1
摘要 ( 2260 )   PDF (1566KB) ( 1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大鼠一次性经皮染毒毒死蜱(CPF)的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应学特征。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69.75、139.5、279 mg/kg)和1个对照组(0 mg/kg),皮下注射染毒,各组在给药后3、6、12、24、48、72 h共6个时间点收集大鼠血液和大脑皮质样本,在0~24、0~48和0~72 h连续收集尿液样本。测定指标包括血清CPF浓度,血清和尿液3,5,6-三氯-2-吡啶(TCP)浓度以及血清和大脑皮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经皮染毒CPF剂量越大,大鼠血清CPF和TCP浓度越高,尿TCP排出量越大,血和皮质AChE活性抑制越大;血清CPF浓度在6 h达峰值,血清TCP浓度在12~24 h达峰值,血AChE活性在24 h最低,大脑皮质AChE活性在24~48 h最低。各剂量组血清CPF的半衰期为29~48 h,0~72 h曲线下面积(AUC)为31~110 h·μmol/L;血清TCP的半衰期为28~54 h,0~72 h AUC值为897~3 450 h·μmol/L。血AChE活性和大脑皮质AChE活性呈正相关(P<0.01),且血中的抑制率大于大脑皮质(P<0.01)。用DoseResp函数拟合血清CPF和AChE活性,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结论:CPF外暴露剂量与大鼠体内CPF、TCP和AChE活性相关,内暴露水平和血AChE活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尿TCP排出量可作为机体暴露水平的生物标志;血AChE活性是大脑皮质AChE活性的有效生物标志。

nm23-H1基因转染对肺癌L9981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郑海霞, 崔永言, 申东兰, 彭安, 何艳玲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34-136,1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2
摘要 ( 2122 )   PDF (1517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对肺癌L9981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胞黏附实验、Boyden小室法研究转染前后肺癌L9981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改变。分别利用逆转录-PCR(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E-cadherin、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后L9981细胞株黏附性以及侵袭性均降低。与转染空载体组相比,转染nm23-H1质粒后L9981细胞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强,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 mRNA和蛋白表达均减弱,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nm23-H1基因具有逆转肺癌恶性转移表型的能力,其对肺癌L9981细胞株E-cadherin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对integrin β1和integrin β3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检测研究
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
包捷, 魏金锋, 王晓良, 李海艳, 邹娜, 王爱平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37-1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3
摘要 ( 2128 )   PDF (1526KB) ( 8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dl-PHPB)的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方法:急性毒性试验采用Bliss法,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按256.0、286.3、320.0、357.8、400.0、447.2 mg/kg静脉注射dl-PHPB,观察注射后至给药后14 d动物的毒性反应性质及程度,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及95%可信限;Ames试验采用平板掺入预培养法,选用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97、TA98、TA100和TA102,每皿0.5~5 000.0 μg浓度范围内,检测加和不加S9条件下对Ames菌的致突变性;微核试验采用雄性昆明小鼠,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按23.3、70、210 mg/kg单次静脉注射dl-PHPB,注射后24 h计数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MNPCEs);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在加和不加S9条件下,检测11.0~88.0 μg/mL dl-PHPB对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小鼠静脉注射dl-PHPB后,各剂量动物出现一过性呼吸急促、自发活动减少、俯卧少动等症状,随剂量增加至≥320.0 mg/kg时,部分动物出现濒死症状,并在给药后2~30 min内死亡,死亡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256.0~447.2 mg/kg 6个剂量组死亡率依次为0、0、10%、30%、70%、100%。未死亡动物在给药30 min后逐渐恢复正常。14 d观察期期间动物未见其他异常。其LD50为373.3 mg/kg,95%可信限为355.6~392.0 mg/kg;Ames试验结果显示,在每皿0.5~5 000.0 μg浓度范围内未引起4种测试菌株回复突变数增加;微核试验结果显示,dl-PHPB在23.3~210.0 mg/kg范围内,各组动物MNPCEs均低于4‰;CHL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中,dl-PHPB在 11.0~88.0 μg/mL浓度范围内致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小鼠静脉注射dl-PHPB的LD50为373.3 mg/kg,致突变性3项试验均为阴性结果。

食用竹炭粉的急性毒性与致突变性研究
钟雨婷, 贾贞超, 闫九明, 罗莎, 卢叶丹, 张立实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42-1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4
摘要 ( 2280 )   PDF (1372KB) ( 1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评价食用竹炭粉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方法:采用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Ames试验、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体内彗星试验,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关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0 mL/kg进行灌胃;Ames试验设每皿0.008、0.04、0.2、1、5 mg剂量组,另设空白、溶剂、阳性对照;微核试验设2.81、5.62、11.24 g/kg剂量组,另设溶剂、阳性对照;彗星试验设2.81、5.62、11.24 g/kg剂量组,另设溶剂、阳性对照。结果:本实验所用食用竹炭粉(平均粒径为16.596 μm)对雌、雄性SD大鼠的LD50均大于11.24 g/kg;Ames试验、大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体内彗星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微米级食用竹炭粉对大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属无毒级,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和大、小鼠体细胞无致突变作用。

海滩牵牛正丁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郑付春, 陈一村, 秦永洁, 蔡聪艺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46-149,1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5
摘要 ( 2294 )   PDF (1704KB) ( 10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潮汕地区草药海滩牵牛(IS)正丁醇提取物(BE-IS)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研究这些成分在体内的抗炎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法对BE-IS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波谱解析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等炎症模型上评价BE-IS化学成分的抗炎活性。结果:BE-IS分离得到5个单体,分别为东莨菪亭、伞形花内酯、秦皮乙素、橙皮素和姜黄素。与对照组比较,BE-IS单体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首次从海滩牵牛分离得到的5个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活性,揭示了海滩牵牛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

综述
化学物睾丸毒性机制的研究现状
宋晴雯, 常秀丽, 周志俊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50-1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6
摘要 ( 1973 )   PDF (1351KB) ( 1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化学物暴露可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造成激素水平异常,精子生成不足或畸形,引起睾丸组织产生病理学变化,甚至睾丸萎缩。干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破坏细胞连接、诱导生精细胞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等都可能影响生精过程,造成精液质量下降和生殖功能受损。本文主要探讨环境化学物暴露引起睾丸功能异常的可能毒作用机制,为研究化学物的睾丸毒性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环境镉暴露与人群肿瘤发生的风险研究
王宵玲, 彭琳, 倪文庆, 黄越, 张竞文, 吴库生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54-15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7
摘要 ( 1349 )   PDF (1300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镉因其广泛污染环境而备受人们关注。人类暴露途径包括空气、饮水和食物,实验研究显示镉是一种致癌物质,然而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使得人们对于镉致癌性存在怀疑。本综述主要着眼于镉暴露与癌症危险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职业暴露研究、镉污染区人群研究、普通人群膳食镉暴露研究等。研究结果显示镉暴露增加胰腺癌、头颈部癌、膀胱癌等的发生风险,而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激素相关癌症的研究结果多存有争议。

真核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的选择和调节
孔丽娅, 邵正萍, 高向景, 池林峰, 李红娟, 杨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15, 27(2):  157-1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5.02.018
摘要 ( 1452 )   PDF (1708KB) ( 19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许多外源及内源性因素均可导致DNA损伤,从而对遗传信息的有效传递甚至生物体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真核细胞依靠长期进化出的DNA损伤应激反应(DDR)系统来对抗DNA损伤。DNA双链断裂(DSB)是最为严重的损伤形式之一,DSB修复失败会导致细胞死亡、遗传疾病以及肿瘤发生等严重后果。真核细胞中主要存在2种DSB修复方式: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本文介绍了HR和NHEJ通路的执行过程和参与成员,并对当前HR和NHEJ修复通路选择和调节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