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7-30
论著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董琳, 胡洁, 王全凯, 李军延, 王健, 谢广云, 孙金秀,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49-25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1
摘要 ( 2456 )   PDF (632KB) ( 15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到的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 GMA)致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差异基因进一步进行其表达改变的研究。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第10代(转化前期)和第30代(转化后期)细胞的信号转导和有丝分裂相关基因C19orf20、RGS14、EPB49、PSCA、CENPF、CTGF、RASD1的表达。 结果: C19orf20、RGS14基因在转化前期细胞中表达分别上调421%、178%;CENPF、CTGF基因在转化后期细胞中表达分别下调93%、77%;EPB49基因在转化前期、转化后期细胞中表达分别上调191%、116%;PSCA基因在转化前期、转化后期细胞中表达分别上调593%、119%;RASD1基因在转化前期细胞中表达上调231%,而在转化后期细胞中表达下调74%。 结论: GMA致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是涉及多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C19orf20、RGS14、EPB49、PSCA、CENPF、CTGF、RASD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869C、G915C和C788T多态性与贲门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郭炜, 单保恩, 张超, 刘盼, 董玉然, 郭艳丽, 邝钢, 董稚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55-2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2
摘要 ( 2285 )   PDF (591KB) ( 12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 基因T869C、G915C和C788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214名GCA患者和298名健康对照的 TGF-β1基因T869C、G915C和C788T多态性分布情况,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对110例GCA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 结果: TGF-β1基因T869C 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贲门腺癌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A患者组C等位基因型频率(55.8%)显著高于对照组(45.8%)(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贲门腺癌的风险是 T等位基因的1.50倍(经性别、年龄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校正后的OR=1.50,95%CI为1.17(2.11),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TC和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GCA的发病风险(校正后的OR分别为1.91和2.18,95%CI分别为1.34~2.41和1.56~2.71)。TGF-β1基因G915C和C788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在GCA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其总体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携带T869C位点C等位基因的GCA患者血浆TGF-β1水平显著高于非携带者(P<0.05)。贲门腺癌组织中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65.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5%)(P<0.01),携带T869C位点C等位基因的GCA患者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携带者(P<0.05)。 结论: TGF-β1 T869C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人群贲门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贲门腺癌的发病风险。
两种食管鳞癌细胞系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
谢仰民, 董辉, #, 谢剑君, 吴智勇, 杜则澎, 李利艳, 许秀娥, 周飞, 陈涛, 石宏顺, 许丽艳, 李恩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61-2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3
摘要 ( 3077 )   PDF (667KB) ( 14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两种来源不同的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和KYSE510分裂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差异。 方法: 利用MTT实验和侵袭实验,在体外分别检测EC109和KYSE510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裸鼠皮下接种实验和爪垫皮下接种淋巴结转移模型,比较两种细胞在体内的成瘤能力、局部侵袭能力和区域淋巴结转移能力的差异;免疫印迹检测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标志蛋白E-cadherin、γ-cadherin和Vimentin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EC109细胞的分裂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明显较KYSE510细胞的强(P<0.05);皮下接种和爪垫皮下接种淋巴结转移实验显示EC109细胞的成瘤能力、局部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均较KYSE510细胞的高;免疫印迹检测发现,E-cadherin和γ-cadherin在EC10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KYSE510细胞中的表达低,而Vimentin在EC109细胞中的表达则较KYSE510细胞中的表达高,提示EC109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的程度较KYSE510的高。 结论: EC10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较KYSE510细胞的强,上皮-间充质细胞转换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汉族人群DNA聚合酶ε基因POLE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范祖鹏, 彭群新, 高歌, 吴文婷, 钱吉, 陈红岩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65-27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4
摘要 ( 3388 )   PDF (446KB) ( 15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类DNA聚合酶ε基因POLE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肺癌易感性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经组织学确诊的肺癌患者462例,以及相同地区,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对照466例,针对经筛选的5个SNP进行基因型检测,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基因频率与肺癌风险的关系,并探讨吸烟在其中的影响。 结果: 病例组rs5744738基因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P<0.05)。A/A纯合变异携带人群的患肺癌风险显著降低(校正OR=0.47,95%CI:0.25~0.91)。在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显著下降(校正OR=0.28,95%CI:0.09~0.91),无患肿瘤家族史人群下降到0.42倍(校正OR=0.42,95%CI:0.19~0.90)。随着吸烟量的增加,G/G或G/A基因型人群肺癌风险显著升高。rs5744962变异位点(T→C)可提高非吸烟人群的患肺癌风险至1.75倍(95%CI:1.02~3.00)。 结论: 选取的5个人类POLE1基因SNP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有关,在携带rs5744738及与之紧密连锁的rs4883545、rs5744873突变纯合基因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而携带rs5744962、rs5745047突变基因位点的非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升高。
采用微团培养模型探讨染料木黄酮的发育毒性
肖杨, 刘然, 邢丽娜, 尚兰琴, 许雅君, 郝卫东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71-27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5
摘要 ( 2397 )   PDF (439KB) ( 18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大鼠胚胎肢芽和中脑细胞微团培养模型研究染料木黄酮(genistein, GEN)的发育毒性,并探讨其发育毒性机制。 方法: 实验分为不同浓度的GEN(0、0.94、1.875、3.75、7.5、15.0 μg/ml)染毒组,受试物分别作用于培养大鼠胚胎肢芽细胞和中脑细胞微团,采用中性红摄取法检测GEN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阿利新蓝染色方法检测GEN对肢芽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图像处理分析方法检测GEN对中脑细胞分化的影响。计算细胞50%增殖抑制浓度(IC50-P) 和50%分化抑制浓度(IC50-D)。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0.1, 0.5, 1 μmol/L)分别预处理细胞后再加入GEN (7.5 μg/ml),观察雌激素受体途径在GEN诱导的发育毒性中的作用。 结果: GEN对肢芽细胞的IC50-P 和IC50-D分别为5.4 μg/ml和4.9 μg/ml,GEN对中脑细胞的IC50-P为6.2 μg/ml,IC50-D分别为7.1 μg/ml(集落分化个数)或5.3 μg/ml (集落分化面积)。IC50-P/IC50-D的比值均接近1。在GEN7.5 μg/ml染毒组,用ICI182780预处理细胞,不能改变GEN诱导的发育毒性作用。 结论: 根据Flint's和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致畸物判别标准,并结合人体实际可能接触水平,认为GEN为强致畸物,并且对人类存在可能的风险。其致畸作用可能主要通过细胞毒性发挥作用,不依赖于雌激素受体途径。
氯化镉致人肝癌细胞SMMC-7721线粒体损伤作用
刘晓梅, 石磊, 王雯, 金明华, 杜海英, 刘颖, 孙磊, 孙志伟,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76-2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6
摘要 ( 2368 )   PDF (438KB) ( 16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氯化镉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线粒体的损伤作用。 方法: 分别用5、10、20、30、40 μmol/L氯化镉作用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24 h,实验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形态学方法检测其线粒体的结构完整性,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钙离子转运能力,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线粒体DNA损伤。 结果: 随着氯化镉的浓度升高,存活细胞数降低,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减少;氯化镉处理组细胞线粒体钙离子转运能力下降,并可见线粒体DNA损伤条带。 结论: 氯化镉可以引起人肝癌细胞SMMC-7721线粒体及线粒体DNA损伤。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荣芳, 王勇, 王满贵, 侯恒, 李丽芬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79-28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7
摘要 ( 2324 )   PDF (713KB) ( 1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4(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s 4, MCMp4)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4种不同胃黏膜病变的标本共14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MCMp4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MCMp4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结果: 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为序,4种病变中MCMp4的表达率和Hp的感染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胃癌中Hp感染组MCMp4的表达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MCMp4的阳性表达率与Hp感染率之间呈正相关(r=0.457, P<0.05)。 结论: MCMp4表达和Hp的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可为胃癌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PARP-1在米托蒽醌诱导的MCF-7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分析
袁建辉, 周建孟, 姬娜娜, 吴德生, 徐新云, 刘建军, 柯跃斌, 程锦泉, 庄志雄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83-28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8
摘要 ( 1868 )   PDF (570KB) ( 16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抗癌药物米托蒽醌诱导乳腺癌细胞系MCF-7耐药过程中,聚ADP-核糖聚合-1(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1,PARP-1)的表达变化,探讨MCF-7耐药细胞株中多药耐药的形成机制。 方法: 分别设米托蒽醌6个不同浓度实验组(0.005、0.01、0.02、0.04、0.08、0.16 μmol/L),先以0.005 μmol/L的米托蒽醌持续作用MCF-7细胞30 d后,改用下一个剂量0.01 μmol/L继续作用30 d,依次按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进行,诱导产生耐药细胞。并设未用米托蒽醌处理的MCF-7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分别检测米托蒽醌各浓度组细胞中PAR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米托蒽醌浓度的增加,PARP-1表达水平呈增高趋势,并且有剂量-反应效应,其中0.02、0.04和0.08 μmol/L等3个浓度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米托蒽醌持续染毒可诱导MCF-7细胞中PARP-1的表达,其表达参与了肿瘤多药耐药的形成。
hCHK2基因tagSNPs位点及单体型与新疆哈、汉族食管癌关系的研究
尹东, 陈艳, 张慧霞, 王洪疆, 阿合力, 邓彦超, 马彦清, 居来提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87-29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09
摘要 ( 2902 )   PDF (543KB) ( 1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患者hCHK2 基因rs2278022、rs2602431和rs2970077 3个tagSNPs位点及其单体型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分析239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哈族132例,汉族107例)和作为对照的513例非食管癌患者(其中哈族309例,汉族204例)hCHK2基因rs2278022、rs2602431和rs2970077 3个tagSNPs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利用SHEsis软件分析其构成的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基因型和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 结果: 在哈族和汉族人群中,hCHK2基因rs2278022、rs2602431和rs297007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3个tagSNPs位点及其单体型,在哈族和汉族的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hCHK2基因rs2278022、rs2602431和rs2970077等3个tagSNPs位点及其单体型与哈萨克族和汉族食管癌易感性无关。
香加皮水提物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李俊新, 蒋玉红, 单保恩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92-29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0
摘要 ( 2288 )   PDF (321KB) ( 13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药香加皮水提取物(cortex periplocae extract,CPE)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方法: 无菌分离小鼠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CPE(250、125、64、32、16、8 μg/ml)共同培养一定时间后,采用MTT法测定其对刀豆素A(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采用LDH酶释放法测定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采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敏感的L929细胞,使用生物法测定CPE对单核细胞产生TNF-α的影响。各实验均设对照组。 结果: CPE在8~64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鼠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促进单核细胞分泌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一定剂量的CPE可以提高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大鼠与家兔胎仔骨骼的批量单染和双染法
荆淑芳, 吴纯启, 廖明阳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95-29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1
摘要 ( 2658 )   PDF (418KB) ( 1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大鼠和家兔胎仔骨骼进行批量单染和双染的方法。 方法: 通过制作染色用具及建立染色程序,对大鼠和家兔胎仔进行单染和双染,并对新建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染色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新建的骨骼染色方法能够减少工作量,节约耗材,且染色效果与常规方法相同。 结论: 这种新方法可应用于药物的安全评价。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达卡巴嗪和顺铂抗小鼠黑色素瘤活性的调节作用
刘月彩, 单保恩, 张超, 郝增来, 王欣荣, 赵连梅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298-30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2
摘要 ( 2562 )   PDF (477KB) ( 1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荷黑色素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对达卡巴嗪(dacarbazine, DTIC)和顺铂(cisplatin, DDP)抗肿瘤活性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荷黑色素瘤B16细胞的C57BL/6小鼠,分别用EPO、DTIC和DDP以及EPO分别联合DTIC、DDP药物处理,以盐水处理组为对照。观察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情况。部分小鼠于停药次日摘除眼球取血,分析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白细胞(WBC)水平。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离瘤体,分别称量瘤质量。其余小鼠用于生存期观察。 结果: 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与盐水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C联合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质量与DTIC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P联合EPO处理组小鼠的肿瘤体积与DDP处理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应用EPO处理组的小鼠外周血RBC、Hb和Hct水平明显高于未应用EPO组(P<0.05)。 结论: EPO对黑色素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EPO能调节黑色素瘤细胞对DTIC、DDP的敏感性,且该调节作用与化疗药的类型有关。
检测研究
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的Ames试验
马茂才, 黄萍, 晏辉, 陶云, 邓雅斌 , 李东辉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02-3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3
摘要 ( 3694 )   PDF (303KB) ( 15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两种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潜在致突变性。 方法: 采用Ames 试验平板掺入法,计数TA97,TA98,TA100,TA102四种菌株分别在纳米二氧化钛及纳米氧化锌5个不同浓度下的回变菌落数。 结果: 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材料各剂量组均未引起测试菌株回变菌落数的明显增加。Ames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未见致突变性。
双料喉风散抗炎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陈一村, 唐昭, 蔡聪艺, 秦永洁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05-30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4
摘要 ( 4564 )   PDF (381KB) ( 13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双料喉风散对巴豆油引起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活性。 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用巴豆油对小鼠耳片致炎,测定药物对耳肿胀程度的抑制率,评价双料喉风散的整体抗炎活性;并研究双料喉风散对致炎的耳组织中炎症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通过研究双料喉风散对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评价双料喉风散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双料喉风散(200、400和800 mg/kg) 能明显减少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肿胀(P<0.05);能明显降低肿胀耳组织中NO的含量(P<0.05)。双料喉风散能减少血清MDA的生成,提高血清SOD的活力。 结论: 双料喉风散对巴豆油引起小鼠耳肿胀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苯和甲醛对BALB/c小鼠的联合遗传毒性
张娟, 朱方艳, 尹立红, 浦跃朴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08-31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5
摘要 ( 3100 )   PDF (408KB) ( 1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以苯和甲醛对BALB/c小鼠进行联合染毒,探讨苯和甲醛对BALB/c小鼠联合染毒可能导致的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 方法: 选用BALB/c小鼠,设苯组(50 mg/kg,溶于玉米油) 、甲醛组(2 mg/kg,溶于生理盐水)、苯和甲醛联合染毒组(苯50 mg/kg,甲醛2 mg/kg)及溶剂对照组(玉米油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给小鼠行腹腔注射受试物,每日1次,连续染毒30 d后继续饲养30 d。实验中定期监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外周血血象、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和淋巴细胞彗星率,染毒结束后30 d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骨髓镜检。 结果: 苯-甲醛联合染毒组小鼠体质量降低,且染毒结束后,体质量持续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苯和苯-甲醛联合染毒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染毒结束30 d后血液学指标恢复正常。苯-甲醛联合染毒组小鼠染毒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和彗星率显著升高(P<0.05),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且染毒结束30 d后仍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苯和甲醛的亚急性联合染毒可致BABL/c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协同遗传毒性作用,此种作用具有持续性。
水蛭素冻干粉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研究
黄超培, 赵鹏, 李彬, 王彦武, 何励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12-31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6
摘要 ( 2659 )   PDF (620KB) ( 1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水蛭素冻干粉的急性经口毒性和致突变性。 方法: 以水蛭素冻干粉(50 AT-U/g)给小鼠灌胃检测急性经口毒性,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检测其遗传毒性。 结果: 水蛭素冻干粉对小鼠经口LD50>10.0 g/kg;Ames试验显示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自发回变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水蛭素冻干粉的经口LD50>10.0 g/kg,属实际无毒级,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CA125、CA199、CEA和AFP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高郁森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15-31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7
摘要 ( 2254 )   PDF (260KB) ( 20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CA199、CEA及AFP水平。 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25、CA199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P<0.01),CEA和AFP值在卵巢恶性肿瘤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125、CA199 的检测有助于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 而CEA及AFP的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无明显价值。
草苔虫内酯对SD大鼠致畸作用的研究
马玺里, 朱玉平, 郑怡文, 朱江波, 毕洁, 张天宝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17-31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8
摘要 ( 2493 )   PDF (309KB) ( 15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草苔虫内酯对SD大鼠的致畸作用。 方法: 采用大鼠标准致畸试验,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17只。草苔虫内脂高、中、低剂量实验组分别按0.016、0.008、0.004 mg/kg给药,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大鼠于孕期第6~15天按10 ml/kg体重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孕20天处死孕鼠,检查母体妊娠与胎鼠畸形情况。 结果: 中、高剂量组的孕鼠增重分别为67.72、11.98 g,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趋势。在高剂量下,活胎率为6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吸收胎率和死胎率分别为20.81%、17.77%,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各受试剂量下,活胎体质量、活胎身长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和降低(P均<0.05)。各实验组均未观察到胎鼠明显的外观、脏器以及骨骼的畸形。 结论: 草苔虫内酯在中、高剂量下具有母体毒性,在高剂量下有胚胎毒性。在受试剂量下有一定的胎儿毒性,但无明显的致畸作用。
综述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与砷中毒关系的研究进展
梁冰(综述), 张爱华(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20-3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19
摘要 ( 2077 )   PDF (307KB) ( 2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砷及砷化合物是一种环境毒物,同时也是已确认的人类致癌物。环境砷污染可导致慢性砷中毒乃至癌症的发生,其所造成的公众危害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受慢性砷中毒威胁的人口已近5 000万。孟加拉国、印度、中国、墨西哥、智利等国是慢性砷中毒较为严重的国家。慢性砷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极为严重,不但可以导致皮肤的损伤,还可导致肺癌、肝癌、膀胱癌等内脏癌的高发。由于未能在动物身上复制出致癌模型,砷的中毒机制至今尚不明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是机体内主要的Ⅱ相代谢酶,在毒物、致突变物、致癌物及其他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具有解毒和清除体内自由基双重功能。目前研究发现,GST参与了砷的代谢和砷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与砷中毒的关系密切,现就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舒晓飞(综述), 朱海英(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23-3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20
摘要 ( 1810 )   PDF (322KB) ( 1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B细胞受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近年来,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青蒿琥酯抗骨髓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成志勇, 杨晓阳, 魏玉涛(综述), 潘崚, (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10, 22(4):  326-3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0.04.021
摘要 ( 1913 )   PDF (328KB) ( 2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青蒿素(artemisinin)的一种衍生物,具有抗疟、抗血吸虫、抗心律失常、免疫调节等功能。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多种实体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均具有抗癌活性,而且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很低。近来,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青蒿琥酯能够抑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细胞的生长。并通过抑制骨髓血管新生,逆转骨髓瘤细胞多药耐药等多种机制,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