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1-30
论著
庆大霉素损伤小鼠前庭的实验模型
栗志远, 黄 矛, 张晓冬, 佘佳红, 陆国才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1-00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1
摘要 ( 2587 )   PDF (774KB) ( 2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前庭损伤小鼠模型。 材料和方法: 小鼠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sc)庆大霉素400 mg/(kg·d)连续15 d,每天两次。停药后12 h以接触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头偏和游泳行为对小鼠前庭功能作评估并处死取前庭终器作病理学组织观察。 结果: 庆大霉素400 mg/(kg·d)组小鼠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2 h,接触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头偏明显且游泳能力显著降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前庭器的位觉斑和壶腹嵴出现明显损伤。 结论: 该模型是一种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前庭损伤小动物模型。
pEgr-TNFα基因联合放疗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吴丛梅, 黄天华, 吴德生, 谢庆东, 李德锐, 陈秀如, 徐小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6-00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2
摘要 ( 2542 )   PDF (532KB) ( 26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pEgr-TNFα重组质粒在稳定转染的食管癌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及其联合放射治疗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将脂质体包裹的pEgr-TNFα重组质粒,转染食管癌细胞系EC9706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0.075 Gy和2 Gy剂量X射线诱导后TNFα的表达;观察该工种剂量X射线照射后,EC9706细胞的增长情况。结果: pEgr-TNFα重组质粒转染EC9706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大剂量X射线照射和低剂量X射线照射均可诱导TNFα表达增强,为对照组的6~6.3倍(P<0.01);稳定转染的细胞经0.075 Gy和2 Gy X射线照射,8 d后细胞数明显低于未转染细胞组(P<0.01)和稳定转染的假照射组(P<0.01)。 结论: 体外pEgr-TNFα基因-放射联合治疗有明显的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RNA干扰诱导DNA修复基因hMGMT表达沉寂的研究
赖延东, 吕嘉春, 李秀英, 宾晓农, 吴建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9-01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3
摘要 ( 2544 )   PDF (575KB) ( 25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构建能特异诱导人DNA修复基因hMGMT表达沉寂的RNA干扰载体。材料与方法:通过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MGMT特异RNA干扰表达盒,连入质粒载体构建RNA干扰质粒pU6-MGMTi,与pGEFP-C1共转染人支气管上皮16HBE(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细胞,G418筛选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情况。结果:成功构建hMGMT特异RNA干扰质粒pU6-MGMTi,转染16HBE细胞的m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显著的抑制。结论:应用RNA干扰表达盒以及共转染技术,构建MGMT基因表达沉寂的细胞株,为进一步阐明MGMT基因的功能创造条件。
阿魏酸等五种酚类物质对DNA氧化损伤的影响
张俏忻, 罗文鸿, 李 慧, 林哲绚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12-01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4
摘要 ( 2958 )   PDF (675KB) ( 27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阿魏酸、咖啡酸、香草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五种酚类物质对DNA损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0、50、100、500 μmol/L)阿魏酸、咖啡酸、香草酸、阿司匹林、水杨酸五种酚类化合物于37 ℃下共同孵育30 min后用或不用H2O2于4 ℃下处理10 min,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对DNA损伤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分别用五种酚类化合物对淋巴细胞进行预处理后,经过H2O2处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彗星尾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阿魏酸、香草酸的作用最明显,并随着剂量的增加,尾距有减小的趋势(各浓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咖啡酸、阿司匹林、水杨酸在浓度为500 μmol/L时,尾距较低浓度组(50、100 μmol/L)有所增加,以咖啡酸最为显著。用500 μmol/L咖啡酸、阿司匹林、水杨酸与细胞共同孵育30 min后(未经H2O2处理),咖啡酸可以导致DNA的明显断裂损伤,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阿司匹林、水杨酸与对照组相比,其彗星尾距没有显著变化。 结论: 上述五种酚类物质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保护DNA抗氧化活性,其中以咖啡酸保护DNA的作用最弱,而且咖啡酸单独与细胞作用时,可以产生DNA断裂损伤;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在高浓度组其尾距较低浓度组又有所缩短,阿魏酸和香草酸抗氧化效果较好。     
白桦酯醇对食管癌细胞EC109的抑制作用
蔡唯佳, 马云青, 祁逸梅, 牛永东, 许丽艳, 李建新, 李恩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16-01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5
摘要 ( 3357 )   PDF (581KB) ( 2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白桦酯醇是一种重要的三萜类生物活性分子,本文从白桦树皮中提取获得白桦酯醇纯品,然后研究该生物活性分子抑制食管癌细胞的活性。 材料与方法: 取一定量的白桦树皮干粉,通过乙醇回流,减压浓缩和甲醇-氯仿重结晶等步骤获得白桦酯醇纯品。用不同剂量的白桦酯醇作用于EC109食管癌细胞48 h,噻唑蓝(Methylthiazoletetrazolium , 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结果: 白桦酯醇作用于食管癌细胞EC109后,EC109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抑制率随白桦酯醇浓度的增高而增高,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结论: 白桦酯醇对食管癌细胞EC109有明显抑制活性。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单激光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
胡冰冰, 杨录军, 周燕虹, 刘胜学, 刘晋, 曹 佳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19-02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6
摘要 ( 2296 )   PDF (692KB) ( 25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方法。 材料与方法: 以环磷酰胺处理雄性KM小鼠,分别用丫啶橙(Acridine orange,AO)、单激光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姬姆萨(Giemsa)法检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嗜多染、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以前置角散射光(Forward angle scatter,FSC)和DNA荧光(FL1)作图,清晰可见小鼠骨髓细胞被分成5个群体——有核细胞、嗜多染、正染、含微核的嗜多染及正染红细胞;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嗜多染及正染红细胞微核率呈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FCM、快速AO法与Giemsa法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3,P<0.01;r=0.978,P< 0.01)。 结论: AO-FCM自动化检测方法完全适用于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率的检测。
穿梭质粒pSP189/哺乳动物Vero细胞检测系统在喹乙醇诱变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郝利华, 肖希龙, 周宗灿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23-02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7
摘要 ( 3523 )   PDF (529KB) ( 2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本文将短暂复制型穿梭质粒pSP189与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系)组成穿梭质粒/哺乳动物细胞诱变检测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喹乙醇的诱变性检测。材料与方法:质粒经6.6µg•ml-1喹乙醇处理后,转染Vero细胞,从细胞中回收质粒转化E.coli MBM7070指示菌筛选突变体。结果:喹乙醇处理组的诱变频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试验进一步对24个突变子质粒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喹乙醇引起质粒靶基因核苷酸序列改变主要表现为点突变和连续缺失,且以引发点突变为主,占总数的70%。点突变主要集中在G:C碱基对,且包含在5’-NNTTNN-3’的序列中,其中的N位易发生突变,主要表现为G:C-T:A或G:C-A:T置换;而缺失以连续缺失为主,包含在含ANGGCCNAAA的序列中。结论:喹乙醇诱发质粒pSP189靶基因突变。
盐酸阿比朵尔对大鼠的致畸胎作用
周一平, 陈奇有, 陈四艳, 杨静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26-0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8
摘要 ( 3628 )   PDF (485KB) ( 3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盐酸阿比朵尔(Arbidol hydrochloride,Ar)为防治流行性感冒新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观察其对大鼠的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将80只妊娠SD大鼠分为5组,即对照组、Ar 100、330、1 000 mg/(kg·d)剂量组和水杨酸钠阳性药组,每组16只大鼠。各组大鼠均于妊娠6~15d连续灌胃给药,妊娠20d解剖。 结果: Ar高剂量1 000 mg/(kg·d)使孕鼠体重增长减慢,孕期体重净增值减少,活胎率降低,胎鼠体重、身长和尾长减小,胎鼠骨化迟缓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但未见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Ar低和中剂量[100 mg/(kg·d)和330 mg/(kg·d)]对孕鼠和胎鼠无明显影响。 结论: 330 mg/(kg·d)为孕鼠的安全剂量,1 000 mg/(kg·d)在引起孕鼠毒性反应时有一定的胚胎毒作用,但无致畸胎作用。
恒定磁场对水稻染色体畸变的影响
吴士筠, 宋运淳, 宋发军, 覃 瑞,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29-03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09
摘要 ( 2881 )   PDF (543KB) ( 2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磁场能够引起水稻遗传特性的改变,其改变主要反映在水稻种子的萌发期、成长期、结实率等特性的变化,目前尚未见磁场对染色体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为此,我们分析不同磁场对水稻染色体的畸变,进一步探讨磁场的生物学机制。 材料与方法: 采用800 、1 000、1 500、1 800、2 300 mT 5种不同恒定磁场对水稻种子处理20 min,采用ASG法对不同磁场处理后的水稻染色体进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畸变情况。 结果: 除800 mT的处理外,其他处理组水稻染色体均出现染色体环等畸变现象,其中包括无着丝粒、有着丝粒环及染色体间缺失后融合的倒“B”型染色体环,显示强磁场能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提高,其主要为染色体断裂、融合现象出现率高于磁场影响的对照组水稻种子。 结论: 磁场对染色体结构的影响是造成水稻遗传特色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司丙红毒素对大鼠致畸性研究
潘经媛, 邱银生, 严汉池, 凌 飒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32-03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0
摘要 ( 2665 )   PDF (492KB) ( 2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观察司丙红霉素对大鼠的致畸毒性。 材料与方法: 应用SD大鼠进行致畸毒性研究,以75,200和400 mg/kg 3个剂量组给药,并设阴性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纳)及阳性对照组(水杨酸钠)给药时间为大鼠妊娠后第6~15 d。 结果: 200和400 mg/kg组妊娠大鼠在给药后出现厌食、活动减少,对妊娠大鼠各期体重增长值进行t检验,显示200、400 mg/kg组大鼠妊娠10~13 d时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停药后体重增长正常;各剂量组妊娠大鼠生育能力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胎仔的外观未见畸形,胎仔的身长、尾长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仔骨骼、内脏发育未见异常。结论: 中、高剂量组对妊娠大鼠有母体毒性,表现为体重下降、厌食,但无胚胎毒和致畸作用。
大黄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自然免疫调节作用
孙丽霞, 任金荣, 单保恩, 李元振, 何兰欣, 艾 军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35-03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1
摘要 ( 3227 )   PDF (583KB) ( 2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探讨大黄煎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自然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LD50试验性根据LD50试验的结果取健康昆明种小鼠,设置盐水阴性对照组及不同剂量土大黄煎剂组,按0.1~0.2ml/10g,1次/d给药,连续灌胃10d后,分别测定小鼠的外周静脉血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补体的总活性及脾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小鼠对大黄煎剂的LD50为8043mg/kg。不同剂量药物连续灌胃10d后,可明显提高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并能增强PH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能力,随药物的剂量增大增殖反应能力增强;高和中两个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补体总活性较盐水对照组降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增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煎剂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对正常的免疫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能够激活NK细胞,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补体总活性,增强红细胞自然免疫的作用。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大黄煎剂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可辅助其它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烹调胡麻油烟对大鼠肺组织P53和P16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秀芳, 何丽萍, 胡尚平, 郭凤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38-041.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2
摘要 ( 2306 )   PDF (735KB) ( 2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利用大鼠吸入烹调胡麻油烟染毒的动物模型,探讨烹调胡麻油烟对大鼠潜在致癌性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动式吸入胡麻油烟(浓度为(43.91±14.76)mg/m3)为染毒组,采用气管注入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剂量为每5 d 12 mg/kg(BaP浓度为12 mg/ml)为阳性对照组,吸入新鲜的空气(20 0C~22 0C)为阴性对照组。每组18只动物,分3个时相(20、40、60 d)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P53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可见烹调胡麻油烟染毒组动物肺组织病理改变以炎症改变为主,少数动物肺组织尚有支气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且随时相延长,病理改变更为严重,尤以第三时相更为明显。P53蛋白在油烟染毒组大鼠肺组织各时相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16蛋白在各时相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减少。结论: 烹调胡麻油烟可引起肺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可诱导P53蛋白的表达,引起P16蛋白的表达缺失。
运用彗星试验检测醋酸铅对小鼠离体、在体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董杰影, 金龙金, 楼哲丰, 郑 重, 赵惠玲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42-04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3
摘要 ( 3307 )   PDF (716KB) ( 25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的醋酸铅对离体、在体小鼠雄性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材料与方法: 以50、100、500、 1 000 μmol/L醋酸铅处理离体小鼠睾丸生殖细胞,阴性对照加PBS;用12.5、25、50 mg/kg浓度醋酸铅腹腔连续注射5 d,第6 d处死取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应用彗星试验检测醋酸铅对细胞DNA的损伤率和细胞DNA迁移距离的影响。 结果: 4种浓度醋酸铅均可致小鼠离体睾丸细胞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剂量相关(分级计数: r=0.5114,尾距r=0.407)。3种浓度醋酸铅组可致小鼠体内睾丸细胞产生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剂量相关(分级计数: r=0.4801,尾距r=0.5314)。 结论: 醋酸铅可致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对小鼠生殖细胞可能有遗传毒性。
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江城梅, 赵文红, 庄 颖, 吕合作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46-0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4
摘要 ( 3368 )   PDF (651KB) ( 2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评价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材料与方法: 以4',5,7三羟异黄酮处理黑色素瘤B16细胞1~4 d后,以生长曲线反映其增殖活力,以B16细胞形态、黑色素含量、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等观察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结果: 用10、30、90 μmol/L的三羟异黄酮作用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表现为黑色素生成能力增加,细胞生长缓慢。可使B16细胞阻断在S期。 结论: 三羟异黄酮不同剂量(10、30、90 μmol/L)对B16细胞均有明显的分化诱导作用,对体外黑色素瘤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COX-2和P-gp表达与胃癌发生
马秀梅, 王玉芳, 耿丽萍, 左连富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50-05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5
摘要 ( 3361 )   PDF (621KB) ( 2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通过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胃粘膜组织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多药耐药-1(Multidrug resistance-1,MDR-1)基因表达产物P 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癌的发生机制,以及P-gp高表达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慢性胃炎155例(30例慢性浅表性、40例慢性萎缩性、45例肠化、40例非典型增生)及胃癌80例(肠型40例,弥漫型40例),COX-2和P-gp表达检测选择免疫组化S-P法,H.pylori感染检测采用快速脲素酶及改良Giemsa染色方法。 结果: H.pylori阳性感染率、COX-2和P-gp的阳性表达率,肠型胃癌均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非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中H.pylori感染与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H.pylori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非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中COX-2的表达与P-gp的表达也均呈正相关(P<0.01)。 结论: H.pylori依赖的COX-2表达与P-gp表达有关,可能有助于胃癌形成以及胃癌对化疗抵制。
乳腺癌组织cystatin M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万 榕, 肖志芸, 王海燕, 高美钦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54-05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6
摘要 ( 3095 )   PDF (697KB) ( 23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探讨cystatin M基因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乳腺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M 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cystatin M mRNA表达阳性率为62%(31/50),其配对癌旁乳腺组织为94%(47/50),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中未见其表达。乳腺癌组织cystatin M mRNA的表达指数为0.412±0.021,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乳腺组织(0.541±0.0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statin M蛋白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 (29/50)和92% (46/50);其平均光密度值为0.318±0.058,显著低于癌旁乳腺组织 (0.428±0.064,P<0.01);cystatin M表达下调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ER和PR状况无关(P>0.05)。 结论: 人乳腺癌组织存在cystatin M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且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肿瘤防治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替代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相关性研究
艾 军, 梁索源, 单保恩, 何兰欣, 任金荣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58-06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7
摘要 ( 2409 )   PDF (515KB) ( 28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的相关性。方法与材料: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 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检测了32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9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um ,5-Fu)、顺铂(Diamminedich- loroplatinum,DDP)、卡铂(Carboplatinum,CBP)、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敏感;对阿霉素 (Adriamycin ,ADM)、长春新碱(Vincristin,VCR)不敏感;对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和吡柔比星(Pirarubicin, THP)的敏感性不同。结论: 食管癌患者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上述化疗药物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癌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敏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无法取得肿瘤标本的患者,可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替代癌细胞进行药敏检测。
树突状细胞与胃间质瘤相关性的探讨
王占东, 王小玲, 陈砚凝, 王占红, 杨会钗, 王永军, 吴国祥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61-06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8
摘要 ( 2171 )   PDF (704KB) ( 2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与胃间质瘤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6例胃内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 结果: 证实胃间质瘤75例,其中与树突状细胞相关的间质瘤(Dendritic cell stromal tumors, DCSTs)共22例,患者均为成人,年龄24~70岁(平均47.4岁),临床最常见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及腹痛。肿瘤体积最大径1.5 ~10.0cm,以胃体部多见,多数位于肌壁间。瘤细胞主要有2种形态 3种组合形式。本组肿瘤梭形细胞型3例 ,上皮细胞型8例 ,混合细胞型11例,良性5例,交界性5例,恶性12例。DCST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4阳性22例, CD1α阳性17例,且大多数呈弥漫强阳性表达;CD117及CD34均为弥漫强阳性。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与树突状细胞存在密切联系,前者可能起源于DC或前者分化为后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检测研究
Ames实验对叶黄素的致突变性与抗突变性研究
王明臣, 张善锋, 毛红丽, 金国平, 董子明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65-06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19
摘要 ( 2351 )   PDF (530KB) ( 2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叶黄素致突变性、抗突变性及抗突变机理的初步分析。 材料与方法: 采用Ames试验常规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1 335 μg/皿、668 μg/皿、334 μg/皿和167 μg/皿剂量的叶黄素对TA97、TA98、TA100和TA102菌株在加与不加S9条件下均无致突变性;对TA98和TA100菌株具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叶黄素对Ames试验无致突变性,且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抗突变的机理为叶黄素具有综合的抗突变作用。
伪麻黄碱对大鼠的致畸作用
孙晓英, 张振军, 边学峰, 陈 庆, 于 燕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68-07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20
摘要 ( 4276 )   PDF (539KB) ( 28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研究伪麻黄碱对大鼠的致畸作用,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材料与方法:将Sprague-Dawley孕鼠随机分为4组,即伪麻黄碱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经口给予伪麻黄碱50、100、200 mg/kg和生理盐水,进行传统的致畸实验,观察母鼠及胎仔的情况。结果:伪麻黄碱高剂量组孕鼠的总增重、死胎数和胎仔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孕鼠的生殖能力和胎仔畸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伪麻黄碱对大鼠有一定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
农药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致突变性研究
刘永霞, 李茂进, 刘延忠, 李 岩, 谢 琳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71-07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21
摘要 ( 3999 )   PDF (536KB) ( 3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背景与目的: 研究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是否具有潜在的遗传危害。 材料与方法: 采用Ames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三种常规方法对其进行致突变性研究。 结果: 各剂量组无论在加或不加S9 条件下,其试验菌株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两倍;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各剂量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及小鼠睾丸染色体细胞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Ames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小鼠睾丸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无致突变作用。
综述
膳食因素与癌症
吴 坤, 苑林宏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74-07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22
摘要 ( 2705 )   PDF (790KB) ( 2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膳食因素与癌症 吴 坤/苑林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进入21世纪,癌症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癌症占总死亡原因的20%,仅次于心血管疾病。预计未来20年,癌症的新发病例将会急剧增加,而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环境因素在癌症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膳食作为人类接触环境的最直接、最常见的环境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食物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许多致癌/致突变及抗癌/抗突变物质。此外,除已证实的致癌物以外,最近的研究又证实食物中所含的新的致癌、致突变物。植物化学物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食物中所含有的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其抗癌、抗突变作用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饮食习惯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膳食; 营养; 癌症; 致癌物质; 抗癌物质;
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
安菊生(综述), 王德华(审校)
癌变·畸变·突变. 2006, 18(1):  78-08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06.01.023
摘要 ( 2021 )   PDF (576KB) ( 25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test,SCE)、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ransferase,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微核实验(Micronucleus test,MN)三种致突变试验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抗肿瘤化疗过程中监测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恶性肿瘤患者自发的SCE率(SCE frequence,SCEf)、HPRT基因位点突变(HPRT mutant frequency,HPRT)和MNf在不同肿瘤中不一致,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化疗可导致SCEf显著升高,且此升高多在化疗后一年内恢复。化疗也会造成HPRTmf、MNf不同程度升高,此升高在化疗结束后长期存在。以上提示,在化疗监测中,SCE对化疗造成的细胞遗传性损伤敏感,可用于短期监测;HPRT突变和MN则可用于化疗后长期监测,防治远期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