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31
论著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肖悦, 张建清, 蒋友胜, 周健, 黄海燕, 王晓辉, 李胜浓, 陆少游, 林晓仕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61-16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1
摘要 ( 1570 )   PDF (1749KB) ( 7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视黄醛受体(RXRα)和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影响,为阐明多溴联苯醚化合物神经内分泌干扰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BDE-47对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的稳定高表达和低表达RXRα的MCF-7细胞系及正常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并以BDE-47分别处理3种细胞,采用TBA法、XOD法及RT-PCR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人类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hOGG1)mRNA表达量,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其对3种细胞系RXRα、ERα和ERβ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BDE-47对MCF-7细胞系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24 h时,对RXRα正常表达、高表达和低表达的MCF-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15、82.78、30.16 μmol/L;BDE-47可造成3种细胞的氧化损伤,RXRα受体高表达细胞对BDE-47的细胞毒性耐受性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细胞,可一定程度提高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BDE-47对3种细胞RXRα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RXRα正常表达与低表达细胞中ERα受体的表达增强、ERβ受体的表达降低;而在RXRα高表达细胞中ERα受体的表达降低、ERβ受体的表达增强,两种雌激素受体表达变化相反。结论:BDE-47可能抑制RXRα受体表达,继而干扰ERα、ERβ两种受体的表达和二者间的平衡,从而发挥其神经内分泌毒性效应。
亚硫酸钠对HL-7702细胞极低密度脂蛋白组装分泌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张艳, 白剑英, 雷佩玉, 王幼萍, 赵春燕, 梁瑞峰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69-173,1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2
摘要 ( 1480 )   PDF (1699KB) ( 7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亚硫酸钠(Na2SO3)是否通过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组装分泌和诱导内质网应激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方法:分别经不同浓度(0.1、0.5、2.5、10 mmol/L)Na2SO3染毒人正常HL-7702肝细胞24和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外VLDL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VLDL组装相关因子微粒体载脂蛋白B100(apoB100)、甘油三酯转移蛋白(MTP)、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甘油三酯水解酶(TGH)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重链结合蛋白(BiP)和钙连蛋白(Calnexin)的表达水平。结果: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染毒24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各Na2SO3处理组VLDL含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作用48 h后,各Na2SO3处理组VLDL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染毒24 h,10 mmol/L Na2SO3组肝细胞内apoB100 mRNA表达升高(P<0.05);2.5和10 mmol/L Na2SO3可使肝细胞内TGH mRNA表达升高(P<0.05);染毒48 h,0.5和2.5 mmol/L Na2SO3引起肝细胞内TGH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染毒24 h和48 h后,不同浓度Na2SO3对细胞内BiP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明显增加Calnexin蛋白表达(P<0.05)。结论:Na2SO3不能抑制VLDL组装分泌,但可能对肝细胞糖蛋白的正确折叠有一定干扰作用。
丙烯酰胺对F344大鼠肝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赖怡, 陈佳红, 张航, 乐聪, 姜岩, 陈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74-17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3
摘要 ( 1545 )   PDF (1753KB) ( 8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丙烯酰胺对大鼠肝脏基因表达、DNA甲基化以及基因突变的影响,探讨其肝脏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含50 μg/mL丙烯酰胺的饮用水染毒7周龄F344雌性大鼠28 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脏细胞增殖以及DNA甲基化调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合重亚硫酸盐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方法检测Cdkn1a/Cdkn2a基因启动子区和重复序列Line-1的DNA甲基化水平;PCR扩增测序方法检测H-ras基因突变。结果:丙烯酰胺引起大鼠肝脏中Dnmt3a、Cdkn1a、Cdkn2a、Jun和Line-1的mRNA水平表达下降;未检测到Cdkn1a/Cdkn2a基因启动子区DNA和重复序列Line-1甲基化的变化;测序结果发现丙烯酰胺未引起H-ras基因突变。结论:丙烯酰胺可引起大鼠肝脏中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但无DNA甲基化改变和基因突变。
铅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与端粒长度的改变
陆垚, 刘新霞, 邢秀梅, 赵志强, 欧晓燕, 苏晓琳, 孙易, 陈静莉, 申碧羚, 蒋骏,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79-18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4
摘要 ( 1213 )   PDF (1748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铅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损伤情况与端粒长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珠三角某蓄电池厂的21名铅暴露工人为铅暴露组,26名无铅接触史的工人作为对照组。针对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肝素抗凝外周血。检测工人外周血中血铅浓度、淋巴细胞的彗星试验指标、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指标以及相对端粒长度改变情况。结果:铅暴露工人的血铅浓度为(3.08±1.86) mg/mL,与对照人群(0.26±0.25) mg/mL相比明显升高(P<0.05)。彗星试验中,铅暴露组工人的慧星尾长高于对照组(P<0.05);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中,暴露组工人双核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铅暴露工人的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较对照人群缩短(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胞质阻滞微核试验的指标中双核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核桥率与工龄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47、0.432、0.351,P均<0.05)。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与工人工龄、血铅水平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6、-0.394,P均<0.05)。结论:铅暴露可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以及相对端粒长度的缩短。
LncRNA PCA3在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诱导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红梅, 王全凯, 谢广云, 温亚男, 许建宁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85-18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5
摘要 ( 1494 )   PDF (2498KB) ( 9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CA3(LncRNA PCA3)在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诱导的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收获经8 μg/mL GMA诱导的第30代16HBE恶性转化细胞及同代龄DMSO溶剂对照组细胞,应用高通量LncRNA芯片比较两组样本表达谱的差异,通过差异倍数、邻近编码基因信息分析等策略初步筛选出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LncRNA PCA3及其最可能的相关蛋白编码基因PRUNE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LncRNA PCA3和PRUNE2的表达量,并与同代龄DMSO对照组细胞比较。结果:LncRNA芯片结果显示,与同代龄DMSO组相比,GMA诱导的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LncRNA PCA3上调7.17倍,PRUNE2下调2.54倍;qPCR结果显示,与同代龄DMSO组[(1.36±0.44)×10-5]相比,GMA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2.67±0.63)×10-5]中LncRNA PCA3表达上调(P<0.05);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显示,16HBE恶性转化细胞的PRUNE2表达量(10.95)较DMSO组(19.46)明显下调,与Lnc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LncRNA PCA3可作为GMA诱导的16HBE恶性转化细胞中相关特异分子标志之一。
Pokemon基因干扰对泌乳素腺瘤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于海洲, 唐爱发, 李维平, 刘玉飞, 袁建辉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90-19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6
摘要 ( 1424 )   PDF (1818KB) ( 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pokemon干扰对泌乳素腺瘤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可能的泌乳素腺瘤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泌乳素腺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肿瘤细胞,利用siRNA技术构建pokemon稳定干扰泌乳素腺瘤细胞系(siRNA1、siRNA2和siRNA3),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验证pokemon的表达;同时运用CCK8检测pokemon基因干扰对泌乳素腺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在泌乳素腺瘤组织及siRNA稳定干扰细胞中pokemon对下游cyclin-A、p14ARF和p2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3株pokemon基因干扰泌乳素腺瘤细胞均构建成功。与空白质粒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均<0.05),且siRNA2干扰效率最高。与正常泌乳素腺组织比较,泌乳素腺瘤组织中pokemo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42),而其下游蛋白p14ARF、cyclin-A以及p21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空白质粒对照组比较,在siRNA2干扰组细胞中p14ARF、cyclin-A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pokemon基因干扰可上调泌乳素腺瘤细胞中肿瘤相关抑制因子的表达,提示pokemon可能作为泌乳素腺瘤治疗的潜在靶位点。
纳米银对人肺癌和肝癌细胞毒性的差异
张帮勇, 李婷竹, 孙晋都, 沈埝秋, 张婷, 孔璐, 薛玉英, 唐萌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195-199,2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7
摘要 ( 1622 )   PDF (1615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纳米银对人肺癌(A549)和人肝癌(HepG2)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纳米银对两种细胞系毒效应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用20、40、80、160、320、640 μg/mL的纳米银分别染毒A549和HepG2细胞,染毒时长均为24和48 h,以细胞培养液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含量和SOD活力。除上述各染毒组,两种细胞均另设置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后160 μg/mL纳米银染毒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24和48 h后, ≥40 μg/mL剂量组A549细胞和所有剂量组HepG2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0.05或P<0.01);与相同染毒条件下的A549细胞比较,40~640 μg/mL剂量组HepG2细胞的存活率较高(P<0.05或P<0.01)。SOD活力和GSH含量检测发现,纳米银染毒A549细胞24 h后,40 μg/mL剂量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GSH含量上升(P<0.05);染毒48 h后,SOD活力和GSH含量在40~160 μg/mL剂量组下降,其中80 μg/mL剂量组GSH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纳米银染毒HepG2细胞24、48 h后,SOD活力和GSH含量都表现为上升,其中40、80 μg/mL组SOD活力和20 μg/mL组GSH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细胞凋亡率检测发现,染毒24 h时,各剂量组A549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剂量组HepG2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染毒48 h时, ≥40 μg/mL剂量组A549细胞和160 μg/mL剂量组HepG2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使用NAC预处理细胞后,160 μg/mL剂量组两种细胞系凋亡率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纳米银可以引起A549和HepG2细胞表现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而细胞内不同的SOD和GSH改变可能是纳米银引起两种细胞系不同毒作用的原因之一。
Prohibitin在放射照射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变化
陈炯玉, 彭琳, 黄裔腾, 林雪琼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00-204.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8
摘要 ( 1584 )   PDF (3135KB) ( 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放射照射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中prohibitin(PHB)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改变。方法: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系CNE-1和CNE-2,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 Gy X线照射前后CNE-1和CNE-2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照射前后PHB和凋亡相关蛋白Bax与P5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上述蛋白亚细胞定位的改变。结果:X线照射后24 h,CNE-1和CNE-2细胞凋亡率、PHB蛋白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与P53的表达均较照射前显著增加(P<0.05或P<0.01)。PHB和P53在照射前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少量分布于胞浆,照射后胞浆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核荧光强度下降,表现为出核转运。Bax在照射前后未发现明显的细胞定位改变。结论:放射照射诱导的鼻咽癌细胞凋亡可能与PHB和P53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改变有关。
实时动态监测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
段链, 顾雯, 王秦, 李毅民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05-208,2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09
摘要 ( 1585 )   PDF (2035KB) ( 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纳米氧化铜连续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方法:应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对不同接种密度(1×105、5×104、2.5×104、1.25×104/mL)的CHL细胞进行140 h连续测定,绘制不同密度CHL细胞的生长曲线。继而对不同剂量(0、2、1、0.5、0.25、0.125、0.0625、0.0313 mg/mL)的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不同作用时间的IC50值,绘制连续时间点IC50变化的曲线,以判定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结果:4种不同密度CHL细胞接种后,细胞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有所不同,其中5×104/mL密度最适合进行毒性效应试验。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染毒后,毒性作用起始时间为4~5 h,加入受试物后,前6 h的IC50值较高,且波动较大。从6 h以后,IC50值呈现明显下降,作用12、24、36、48 h的IC50值分别为0.1570、0.0511、0.0429和0.0168 mg/mL。结论:使用RTCA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测定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具有实用性。在纳米氧化铜对CHL细胞所产生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中,对染毒后4~18 h所产生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更有意义。
小鼠胎盘周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在胎盘血管毒物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蒋骏, 孙易, 陆垚, 赵志强, 陈静莉, 赵和平, 吴赛, 高艳芳, 邢秀梅,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09-213.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0
摘要 ( 1810 )   PDF (1790KB) ( 10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小鼠胎盘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应用于胎盘血管毒物筛查研究。方法:将C57小鼠雌雄合笼受孕后,在小鼠妊娠的第18.5天,取胎盘,通过机械分离和组织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胎盘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来源与纯度;采用MTS比色法检测胎盘周细胞的生长曲线。将胎盘周细胞分别暴露于0、6.25、12.50、25.00、50.00和100.00 μmol/L的醋酸铅24 h后,用MTS法检测染毒后的细胞活力。结果:利用机械分离和组织消化法分离、培养后,小鼠胎盘周细胞可贴壁生长,呈多边形,表达特异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暴露于6.25~100.00 μmol/L醋酸铅24 h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且各个剂量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分离和组织块消化法可以简单、快捷地获得高纯度的小鼠胎盘周细胞,并可以应用于铅等胎盘血管毒物的检测。
原花青素对脂多糖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
陈金枝, 张小强, 曲志华, 周亚盼, 张妍, 梁晓瑜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14-217.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1
摘要 ( 1605 )   PDF (1490KB) ( 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脂多糖(LPS)激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以LPS激活BV2细胞构建神经炎症模型。分别采用0.1、0.5、1.0、5.0 μg/mL原花青素预处理后,1.0 μg/mL的LPS刺激BV2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Griess法检测BV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结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原花青素及LPS对BV2细胞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1.0 μg/mL LPS可引起BV2细胞各炎症因子NO、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原花青素(0.1、0.5、1.0、5.0 μg/mL)预处理能使激活的BV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释放量减少(P<0.05),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P<0.05),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在体外实验中,原花青素对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所致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生命早期暴露于百草枯和代森锰对子代SD大鼠认知记忆功能的影响
李柏, 孙艳, 李百祥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18-222,22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2
摘要 ( 1400 )   PDF (4181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联合暴露于农业除草剂百草枯(PQ)和杀真菌剂代森锰(MB)对子代大鼠海马内认知及记忆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低(PQ 10 mg/kg+MB 30 mg/kg)、高(PQ 15 mg/kg+MB 45 mg/kg)剂量染毒组,孕第5天起经口染毒直至仔鼠出生后21 d断乳。仔鼠继续饲养(未染毒)至3月龄,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其穿梭次数。取仔鼠海马组织对其形态变化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染毒剂量组仔鼠运动轨迹明显复杂,且穿梭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高剂量染毒组海马细胞形态变化明显;电镜下各染毒剂量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均出现明显变化;qPCR结果显示,各染毒剂量组仔鼠CREB、P-CREB和BDNF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BDNF mRNA除外)。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各染毒剂量组仔鼠海马中CREB、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染毒组CREB蛋白除外)。结论:生命早期联合暴露于PQ和MB可能通过影响仔鼠海马内认知及记忆功能相关基因表达,造成子代大鼠认知及记忆功能的损伤。
在水培方式下锶对白菜和油菜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奕奉, 闫冬, 何映雪, 姜晓燕, 丁库克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23-226.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3
摘要 ( 1404 )   PDF (1384KB)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锶(Sr2+)对白菜与油菜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配制含有不同浓度Sr2+(0、1、2、3和4 mmol/L)的霍格兰氏营养液培养白菜与油菜幼苗4周后,测定两种蔬菜叶片中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Sr2+浓度的升高,白菜叶片中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Sr2+浓度为2 mmol/L时达到峰值(P<0.05);油菜叶片中MDA含量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98,P>0.05);两种蔬菜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7,P>0.05)。两种蔬菜叶片中的CAT、POD、T-SOD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且在油菜中,POD和T-SOD活性在Sr2+为1~4 mmol/L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蔬菜在14、21和28 d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7 d时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锶对油菜和白菜的MDA、过氧化物酶系统及叶绿素含量可产生显著影响。
肿瘤防治
小窝蛋白-1和E-钙黏蛋白在食管癌TE1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蔡晓曼, 陈素钻, 俞晶, 刘朝晖, 吴瑞暖, 汤盛新, 郭光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27-230.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4
摘要 ( 1570 )   PDF (2995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检测小窝蛋白-1(Cav-1)和E-钙黏蛋白(E-cad)在食管癌TE1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探讨Cav-1在食管癌转移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化学合成针对Cav-1基因3个不同靶点的siRNA(Cav-1 siRNA1,Cav-1 siRNA2和对照siRNA),分别转染食管癌TE1细胞系,以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转染对照siRNA细胞为阴性对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NA干扰后TE1细胞中Cav-1和E-cad的表达情况;Transwell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av-1 siRNA使食管癌TE1细胞系中Cav-1表达水平降低(P<0.01),E-cad表达水平升高(P<0.01);Transwell迁移及侵袭试验结果提示转染Cav-1 siRNA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减弱(P<0.05)。结论:Cav-1可能通过调节E-cad的表达影响食管癌的转移。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翟晓然, 江妹, 赵晓婷, 顾勐, 岳文涛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31-235.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5
摘要 ( 1500 )   PDF (3953KB) ( 8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PFTAIRE蛋白激酶1(PFTK1)在人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揭示PFTK1的表达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9例NSCLC组织中PFTK1的表达情况,并用χ2检验比较样本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PFTK1在NSCLC组织中呈胞核和胞浆阳性。与癌旁组织比较,在119例NSCLC组织中,有76例肺癌组织PFTK1表达水平升高,占63.9%(76/119)。PFTK1的表达在NSCLC不同T分期间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区域淋巴结N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肺鳞癌患者中控制分层因素N分期后进行生存分析显示PFTK1的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P<0.05)。结论:PFTK1在人NSCLC中表达水平升高,并且PFTK1的表达与NSCLC的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影响NSCLC患者预后。PFTK1有望成为NSCLC潜在的生物学标志。
综述
RNAi技术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
宋蕾, 包青, 张焕铃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36-238,2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6
摘要 ( 1317 )   PDF (1417KB) ( 8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寻找新的更有效的肝癌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RNA干扰(RNAi)技术的应用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突破。RNAi技术特异性高、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在病毒感染、肝癌等疾病治疗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增强肝癌细胞凋亡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本文将对近年来RNAi技术在肝癌基因靶向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杨舒筠, 张华俊, 白剑英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39-242.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7
摘要 ( 1276 )   PDF (1341KB) ( 10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程序性坏死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受信号分子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通常认为的坏死、凋亡和自噬不同,程序性坏死具有特异的分子机制,且其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分子正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近期有研究表明,程序性坏死均参与急性或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等过程,并与肝脏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就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肝细胞死亡的关系进行综述,为预防多种形式的肝损伤和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DNA低甲基化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魏绍峰, 张爱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43-245,2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8
摘要 ( 1283 )   PDF (1398KB) ( 1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NA甲基化是DNA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现已用于研究非遗传毒物的致癌机制。在人类肿瘤中存在的DNA甲基化异常既包括局部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或升高,也包括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而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较早被发现的DNA甲基化改变形式之一。本文简要综述DNA低甲基化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干细胞相关标记物及其分离和鉴定的研究进展
郑鑫林, 夏学阳, 张金周, 张建华, 李斌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3):  246-249.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3.019
摘要 ( 1094 )   PDF (1324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和缺乏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多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其死亡率一直位于消化系统肿瘤前列。肿瘤干细胞的理论引导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食管癌。全面了解食管癌干细胞的特异标记物、分离纯化手段和生物学性状可能为攻克食管癌这一世界性难题带来新的方向,而食管癌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是对其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本文就食管癌干细胞相关标记物、分离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